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為人媳,秉持孝道是根本

秉持孝道,敬老愛老

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宇宙,是我們的根,沒有天地,怎么可能出現人類?我們所選擇的父母,是我們的本,沒有父母,我們怎么生得出來?古圣先賢,要我們拜天謝地,孝敬父母,便是希望我們不忘掉根本。想想看,幾乎所有的動物生下來,動一動就能活,不太依賴父母。只有人類生下來什么都不會,注定有兩三年的時間,必須靠父母的照顧才能存活。這是老天爺給我們的啟示:人是離不開父母的。我們從小因為父母的幫忙,才有辦法長大。長大以后,父母老了,我們就必須回報他們,道理就是這么簡單。

孝是中華文化的基礎,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中華文化,便是“孝”。全世界只有中國人把“孝”講得最徹底,只有中華民族把《孝經》[1]當作專書來研讀。時至今日,“百善孝為先”仍然深植于人心,成為中國人考核一個人的第一道關卡。

中國人有一句話:忠臣出于孝子之門。我常常勸很多當老板當主管的人,在面試或跟部屬談事情的時候,應該有意無意地問他們“你爸爸最近怎么樣”,看他怎么回應。不過很少有人這樣做,面試談的都是“你有多大本事”“你會打高爾夫球嗎”這樣的事情。

如果你當面問他:“你爸爸最近怎么樣?”他說:“不知道,好久沒聯系了。”你就要明白,這種人不能錄取,什么學位也沒有用。一個不孝的人,他會忠于公司,會把工作做好嗎?我反正是不相信。你再問:“你爸爸和媽媽最近相處得怎么樣?”他回答說:“從我小時候他們就吵架,到現在還沒有停。”你就完全了解情況了。

中國人只有《孝經》,并無“慈經”,并不是重孝輕慈。因為父母很不容易做,不是隨隨便便就可做好的,而且到從古至今,也沒有一個人能做得十全十美。但是為人父母十分辛苦,每個父母的條件都不一樣,不管把子女教成什么樣都是功勞。所以只能要求子女要盡孝,卻沒有辦法要求父母要怎樣。

孟子在《離婁篇》中指出,世俗所說的不孝有五種:一是懶得勞動,不肯做事,也不能供養父母;二是喜歡賭博喝酒,愛好喝酒,不顧父母的生活;三是貪得貨財,私心妻子,不愿供養父母;四是放縱耳目的欲望,嗜好聲色娛樂,致使父母受辱;五是依恃勇猛有力,喜歡和人家打斗爭訟,以致危害父母的安寧。

子女對父母盡孝,并非是生物性的本能。如果孝純屬生物性的本能,人就沒有資格稱為萬物之靈。如果提升到文化層次,那就必須經由學習,才能夠深刻體會。可見學習的心態和過程,對孝道的影響很大。

時時維護先生孝敬公婆

中國人都明白“家和萬事興”的道理,但是長久以來,兒媳和婆婆好像總是很難相處得特別融洽。坦白講,婆媳關系處理不好,家庭很難和諧美滿。以前一個家庭有好幾個兒子。大兒子把媳婦娶進門來,婆媳處不好,鄰居會說是媳婦教養不夠理想,不知道怎么樣跟婆婆相處。二兒子又把媳婦娶進門來,還是跟婆婆處不好,這時鄰居還是會認為媳婦不行,很少去講婆婆的不對。可是等到三兒子也把媳婦娶進門來,仍然跟婆婆處不好的時候,鄰居們馬上改口:原來是婆婆不像樣子,哪有跟三個媳婦都處不好的。

這種方法雖然不是很合理,但以前還馬馬虎虎可以用。現在,基本上哪家也沒有這么多兒子,所以顯然不能再這樣評判婆婆對還是媳婦對。實際上,講誰對誰錯有什么用?吵架就是吵架,不合就是不合,評判對錯又能怎么樣?家庭不是講道理的地方,跟朋友可以講道理,講不通一拍兩散,大不了不做朋友了。跟家人可以這樣嗎?家庭是講親情的地方,要用親情來感動彼此。我們常常在家里面講理,講到最后會發現,根本沒有用。所以不要去講道理分對錯,而是想想責任在誰。在婆婆嗎?不是。那一定是在媳婦了?也不是。責任不在婆婆也不在媳婦,而是在兒子!

雖然我們談的是坤道,但其實很多觀念都是相互的,夫妻關系本來就是陰陽的互動,這才叫“一陰一陽之謂道”,少了哪一個都沒用。尤其在婆媳關系方面,更不得不多說說丈夫的事情。因為婆媳關系的建立,源于這個男人;婆媳關系的和諧,更在于這個男人。在這個三角關系上,先講三句話。第一句話,父母難為;第二句話,媳婦也不好當;最后一句話,兒子要好好動動腦筋想想辦法。婆媳不和,兒子不是隔岸觀火,或者兩邊拉扯就能解決的。所以,對于一些死不開竅的男人,有必要讓他好好了解了解。

做媳婦的必須要接受一個事實:媳婦是個外來的人,想要被公婆當女兒看待,需要有一個逐漸的過程。因為感情是慢慢融入的,不是嘴巴說說就可以。血濃于水,婆婆終歸心疼兒子,出現問題時先怪媳婦,也是人之常情。難道婆婆會站在媳婦的立場,跟自己兒子過不去?有這種媽媽更不合常理,也不合常情。

但是,長輩被晚輩感動是最容易的。作為媳婦,能做的事情盡量去做,不能做的也不要埋怨。只要在公婆面前以先生為重,公婆很快就會接納媳婦,當女兒一樣看待了。否則,最不高興的就是婆婆。因為婆婆總覺得娶到這樣的媳婦,兒子很委屈。人只要感覺一變,整個都改變了。看不順眼的,越看越不順眼;只要看順眼了,越看越順眼。人與人的關系,不是越來越好,就是越來越壞,不可能停頓在那里。

比如婆婆交代媳婦買魚,結果媳婦忘記了。如果直接跟婆婆說忘了,婆婆不生氣才怪:“你自己的事情從來不會忘記,只有我交代的事情會忘記。”媳婦稍微婉轉一下:“我去的時候,賣家說今天的魚不夠新鮮,要我明天一早去,他給我最新鮮的。”如果媳婦這樣告訴婆婆,一定皆大歡喜。

母親節的時候,子女經常問:“母親節快到了,我送您什么好呢?”中國的媽媽都會說:“不要了,我什么都不缺。”其實媽媽心里會想:難道非要我說嗎?我不說你就不送,說了你才給,那我算什么呢?傳出去還說媽媽向子女要禮物,我是那種人嗎?西方人你不講,我不知道;而中國人我不講,你也應該知道,一講出來,就沒有意思了。真正會做事、有誠心的子女,不需要問也不需要講,看到媽媽需要什么,能做到的直接買了送給媽媽就是了,這才是誠意的表現。

老人通常比較節省,其實心里是為兒女在省;而年輕人認為錢是自己賺的,看好的就可以買,這樣經常會有矛盾。當然,媳婦喜歡就買回來,可以對婆婆說:“其實我也根本不想買,可是經過旁邊一看才一折,大家都說機會很難得,而且排了好久的隊才搶到。如果覺得一折還貴的話,可以轉讓給沒有搶到的同事。”婆婆一聽才一折:“好容易才買到,一定不能轉,這么優惠為什么不買呢?”將心比心,給對方面子,算不算欺騙?大家自己去體會。任何事情盡心盡力就行,不要一天到晚埋怨,好像婆婆很古董,也不現代化。因為畢竟是有年齡差距的。

做媳婦的要明白的第二個觀念,就是“一山不容二虎”。如果一座山上有兩只老虎,這兩只老虎一定會惡斗。同一個屋檐下,其實不允許有兩個女人都來做主。否則就算晚上吃什么飯這樣的事情,都會婆婆做主媳婦不高興,媳婦做主婆婆不高興。因此就有了倫理,倫理不是不平等,而是合理的不平等。人是不可能平等的,怎么可能平等呢?只有西方人才講“人是生而平等的”,中國人是不會相信這些事情的。我們所追求的,是合理的不平等,不要太過分就好了。其實只有合理的不平等,才是平等。中國文化有陰有陽,大家好好在這當中想一想,就可以想通這個道理。

我們都知道《易經》里面有一個概念,叫作“太極”。“太”字由兩部分組合而成,一部分是“大”,一部分是“、”,“大”字不必說,“、”就代表“小”。太極的意思是大極了,又小極了。在我們家里面,也有這樣一個人,大的時候非常大,小的時候非常小,那就是太太。有時候她比誰都大,可是有時候又比誰都小。所以當太太的就要知道,該大的時候才大,該小的時候就要小。在公婆面前,她最小;關起門來只有丈夫一個人的時候,她最大。這才是會做太太的人。該大不大,該小不小,大小搞得一塌糊涂,這個太太就不稱職。

在家里面講倫理,并不是犧牲晚輩。夫妻雙方都要記住一句話,吃虧才是占便宜。其實會做人的人,是會吃虧,而不是會占便宜。很多人只講到“吃虧就是占便宜”,其實進一步講,能吃虧你就占到便宜了。有明就有暗,有看得見的,就有看不見的,這是不變的道理。看到的部分是吃虧的,看不到的部分一定是占便宜;看到的部分占便宜了,看不見的部分一定吃虧。明的占了便宜,暗地里就吃了很多虧;明的吃了虧,暗地里卻會占很大便宜。所有占便宜的人,最后都是吃虧的,虧在哪里?就是因為他占了人家的小便宜。

把該大該小和吃虧占便宜合起來講,如果太太懂得在公婆面前表現得小一點,尊重孝敬公婆,時時維護先生面子,這樣看得見的部分好像是吃了點虧,但是在丈夫心中看不見的部分卻換得了很重的分量,當然就是占了很大的便宜,夫妻間還有什么比為夫所敬更重要的呢?如果太太在公婆面前樣樣都要顯得很大,絲毫無所顧忌,處處都令先生為難,雖然看得見的部分似乎占了便宜,但是在丈夫內心看不見的部分完全喪失了夫妻應有的情分,那樣的便宜占得有什么價值?那樣的大要來有什么用處?像這些事情應該是很容易想清楚的。

兒子是婆媳溝通的樞紐

誰都不否認,兒子夾在婆媳之間往往兩面不討好,真的也是很難做人。前面說過,婚前兩家人最好有所往來,達成婚后的一些共識,原因之一就在這里。那時沒有身份、地位、倫理的限制,婆媳之間便于溝通,也容易建立感情。此前就相處得很好,以后也會比較融洽。如果一點基礎都沒有,兒子完全站在父母的立場,太太會認為是全家人聯合起來欺負她;干脆倒向太太的一邊,那父母一定會說兒子是“娶了媳婦忘了娘”。所以當兒子的是兩面為難。兩面為難怎么辦?一句話講完了:年年難過年年過,人人難做人人做。先生要記住,自己永遠是溝通的樞紐,面對現實要有一套溝通的技巧去化解才對。

有些時候,媽媽會單獨跟兒子說說自己對媳婦的不滿之處。兒子聽了就開始說:“媽媽你誤會了,她不是這樣的人。”或者跟媽媽講大道理:“時代不同了,現在的媳婦不像以前那樣了。”這樣媽媽只會更生氣,心想:我辛辛苦苦養你這么大,你的心現在都跑到媳婦身上去了,不然怎么會這樣袒護她?以后媽媽就更看不上媳婦了,這都是兒子造成的。會做人的兒子一定說:“可惡,她怎么可以這樣,我去罵她。”媽媽說:“不要不要,咱們家不是挑理的人,你知道就好了。”這樣兒子趕緊說“是是是”,不就沒事了嗎?

兒子絕對不能讓父母感覺心思都跑到媳婦那邊了,可是很多兒子連這個都不懂。父母有些話是講歸講,其實并沒有要求那么高。很多老人跟我講:“我們只是對晚輩有一個要求的標準,只要他們盡力了,就算做不到我們也不會計較的。”兒子作為傳話的人,千萬不要會錯意,直接向媳婦轉述父母的話。欺騙是沒人格沒良心的事情,但有話直說也經常闖禍。中國人絕對不能欺騙,但是經常不說實在話。西方人很難接受這種觀念,但中國人如果不接受的話,很難生活得愉快。

婆媳之間意見有分歧時,即使媽媽有道理,做兒子的不能當面指責自己太太,回到房間把門關起來再勸太太:“這件事情媽媽是對的,你為什么不順著她呢?”太太有道理,兒子對媽媽還是“是是是”。中國人這個最厲害,嘴上“是是是”,但該怎么辦還怎么辦。回來以后,先生要私下跟太太溝通:“你講得有道理,但是‘沒有不是的父母’,我不能說媽媽錯。”先生絕對不要在太太的面前批評自己的父母。只要兒子批評自己的父母,太太一定變本加厲。因為太太認為你可以批評,我怎么就不能呢?然后兒子再跟媽媽講:“她不太會講話,其實心里想的也不是那樣。”夫妻有這樣的共識,做法上稍微調整一下,媽媽以后也會了解的。

做兒子的不是兩邊傳話,也不是兩邊討好,而是兩面去化解婆媳的分歧。任何事情,只要目標都是良好的,所產生的不同看法,總有某些重疊的地方。一家人都是為了越來越好,所以每一個人的意見更是大部分相同,所不同的只是一點點而已。如果只盯住不同點,無限擴大,想法就會越來越遠。當兒子的要先看看哪些是重疊的部分,多把重疊的意見拿出來講,那一點不同自然就消失了。記住一句話:想討好所有的人,結果就是得罪所有的人。中國人是世界上最難討好的人,因為我們警惕性很高,懷疑心很重。何況一家人,整天在一起討好誰好呢?討好得了嗎?

做先生的還要注意,在岳父岳母面前,自己也要像個女婿的樣子。陪太太回娘家的時候,一切以太太的父母為先,同樣不要有太多爭論和不同意見。太太平常在婆家受了委屈,到她家以后,先生又擺架子,當然一肚子火。如果在太太家,讓她的父母很開心,太太自然也盡量讓先生的父母開心。把女婿的角色扮演好,以身作則為太太示范,再要求太太扮演好媳婦的角色,還是比較容易接受。我到你家是這樣子,希望你在我家也是這樣子,然后慢慢就變成一家人了。“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雙方對誰的父母都是這個標準。

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很多年輕人將哪里都當臥室,常常做出一些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別人的舉動。有一對年輕的夫妻到我家,兩個人在一個沙發上貼得很緊,完全像抱在一起一樣。我不方便跟那位太太說,就問她先生:“你是覺得我家的客廳太小了,還是怕有人把你的媳婦搶走?我這么大年紀了,搶你媳婦干什么?”下樓梯時,兩個人又緊緊地抱在一起,我說:“她會摔跤嗎?我一把年紀才會摔跤,你怎么不扶我卻扶她?”

現在這種人很多,有的媳婦常常當著婆婆的面跟先生抱來抱去,先生下班回家趕緊上去噓寒問暖,婆婆看到心里會舒服嗎?她心里會想:兒子長大了我自己都不摟了,為什么你一天到晚摟著媳婦不放?回來要問候也是先問候我,怎么會輪到她呢?婆婆會這么想,是婆婆小心眼嗎?當然不是。人有七情六欲的沖動,夫妻會有一些親密的行為都沒錯,但是只有在臥室里面,只有夫妻單獨的情況下,怎么傳情怎么親密,才是兩個人的事情。要做夫妻,回臥室去做,干嗎非要當著婆婆的面呢?千萬記住一句話:夫妻只有在臥室里面才是夫妻。一走出臥室的門,就不是夫妻了。我們要么是子女的爸爸媽媽,要么是公婆的兒子媳婦。中國人常講一句話,人人要自重自愛。自己看重自己,別人自然尊重你;自己看不起自己,別人為什么要看得起你?夫妻要得到一家人的尊重,必須及時地調整自己的角色。到處都是夫妻行為的表現,就叫角色混淆。

自由是有限度的,是以不自由為基礎的。每個人都有一部分不自由,大家才有相對的自由。想想看,一個房間只有一個人,窗戶想開就開,想關就關,會有百分之百的自由。一旦有了兩個人,你要關他偏要開,你要開他偏要關,自由馬上就減少一半。來了第三個人,就只剩下三分之一的自由。只要有四個人,自由馬上變四分之一了。自由不是沒有限度的,媳婦在婆媳之間要有所忍耐,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會得到家人的尊重,才能有婚姻的空間。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并不是說父母永遠是對的。父母也是人,凡人皆有錯誤,父母也不會例外。但是身為子女,沒有資格議論父母,更不應該頂撞或教訓父母。這才是正確的理解。現代的子女,普遍認為有機會受教育與父母無關,完全是自己奮斗的結果。于是受了教育就開始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將小時候父母對自己的教導態度,反過來施與父母。經常把父母當作糾正的對象:這樣不對,那樣會惹人笑話。這樣的子女是不孝之極。

時代背景不同,人的立場、認知、看法就不一樣。父母的話有道理,子女當然要聽從,因為沒有父母會存心害自己的子女;父母的話不合理,也不可以講一大堆道理駁斥他們,子女沒有資格這樣做。碰到這樣的情況,乖巧的子女表面一定說好好好,然后通過各種方式幫助父母了解實際的狀況,這樣才是真正有孝心的人。我們舉個例子以供參考。

有一天,一位母親把自己的兒子叫到房間,說:“你工作這么努力,但好幾年都沒有得到升遷,我看就是沒有送禮的緣故。我這里有只金戒指,放在家里也沒什么用處,你干脆拿去把它賣掉,也好給上司送點禮物。”兒子心里明白:升遷最好憑借自己的實力表現,靠送禮解決不了問題。而且現在都在整治腐敗行為,給上司送禮反而可能惹火燒身。但是母親也是一片好意,所以絕對不能講一堆大道理來反駁,令母親覺得難堪和傷心。于是兒子當場答應,說:“好的,我馬上就去。”但實際上把金戒指暗暗收好,并沒有真的去賣,更沒有給上司送禮。兒子的做法不是陽奉陰違地欺騙母親,完全是出于尊敬母親,不傷害母親的感情。

過了幾天,母親問兒子事情辦理的狀況。兒子說:“戒指已經賣了,還賣了個不錯的價錢。買的禮物也送給上司了,上司十分滿意。”又過了一個月,母親又問兒子:“禮也送了,怎么一點動靜也沒有?”兒子說:“對呀,我也覺得奇怪,明天我去打聽打聽看。”

第二天回來,兒子跟母親小聲說:“我一打聽才知道情況很不妙,凡是送禮的人都被張榜公布了,聽說一律會被處罰和降級。”母親著急地說:“這不糟糕了,我豈不是害了你的前程嗎?”兒子說:“公布的送禮人名單里面沒有我的名字,你放心好了,不會有什么影響。”母親還是不放心,說:“這怎么可能呢?就算名單里沒有你的名字,那你也送禮了,恐怕今后還是會有影響呀。”兒子笑著說:“還不是媽媽平常對人家好,我那天拿著戒指去賣的時候,金店老板見戒指樣式很古樸,就問這是誰的?我說是媽媽你的。金店老板說媽媽珍藏這么久的戒指怎么能賣呢?于是他就借錢給我,說以后有了錢再還他就是了。我正要買禮物去送給上司,又聽說現在規定得很嚴格,絕對不能有這種事情。我不相信,跑到上司那里探聽口風,上司也親口告訴我,說最近要嚴查不正之風。我就把錢還給了金店老板,等于沒有送禮,自然就沒有事情了。”母親聽了兒子的這番話十分高興,說:“自己好心好意,卻差點害了你。幸虧你機靈,知道見機行事,才免去了一場大麻煩。”

父母自己改變,是孝。父母因為子女而改變,完全沒有尊嚴,就是不孝。人活著是需要尊嚴的,否則是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的。老實講,從我們與親人結緣的那一刻起,相處的時間永遠在不斷減少,這句話值得大家深思。子女長大以后盡孝都來不及,怎么能讓父母感到很慚愧,感到很不如你,感到不長進呢?

我的學位比我爸爸高,我會笑我爸爸嗎?當然不會。我拿到博士學位的時候,爸爸很高興,他說了一句從來沒有說過的話:“你真有辦法,這么困難的事情都能突破。”我說:“爸爸,不是這樣,如果沒有全家人支持的話,我想都不要想。”如果我跟我爸爸說“我拿了博士學位,你有嗎”,那我算什么兒子呢?我一直從心里面認為,如果生在我爸爸的那個時代,我一定不如他,因為我沒有他那么堅強的毅力,所以我一輩子都不會講“我比我爸爸成就高”這種話,這才是懂得什么叫作“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后來我的兒子拿到博士學位的時候,他只是打電話告訴我說論文通過了,其他的什么也沒有講。因為弟弟還沒有拿到,他不能傷弟弟的心。中國人始終都很謙虛,不敢把內心的話完全說出來,就是因為要顧慮每一個人的感受,這跟完全欺騙沒有關系。中國人講求的是周全,講求的是圓滿,講求的是面面俱到,而不是只要高興愛怎樣就怎樣。做中國人是最難的,因為我們要求比較高。西方人只要“對”就好了,而中國人“對”沒有用,“錯”更不可以。

很多人把子女與父母的隔閡,歸罪于代溝。好像兩代人之間有一條鴻溝,彼此很不容易溝通。其實兩代之間會不會有代溝,完全取決于個人腦海里有沒有代溝的觀念。我爸爸比我大二十歲,我六十歲時,我爸爸已經八十歲了,但一直以來,我習慣了任何事情都要打電話問問我爸爸的意見。很多人都笑我:“你六十歲了,還在問你爸爸?你爸爸八十歲了,他很少跟外面接觸,你問他有什么用?”我說:“沒有關系,這表示我做子女的對父母的一種尊重。”

我爸爸告訴我的話,我不一定聽。但是我不請教他,他就會有失落感,認為兒子長大了,什么都行了,心目當中沒有爸爸的存在了。把老人家當廢物是最殘忍的事情,老人會覺得自己已經不值得活下去了,沒有存在的價值了。所以只要我有時間,就回家跟我父親坐在一起,問他很多事情。家人的樂趣在于溝通良好,只有彼此傾訴,才是真正的親情,才能使家庭中充滿溫暖的感覺。代溝只是一種警示,未必就是事實。把代溝看成可能的障礙,設法加以排除才是正確的態度,而不是當作借口來掩飾自己的失責。人要把握好自己的觀念,而不是讓別人的觀念來控制你自己。

功名事業很重要,但我們也要做到承上啟下。當父母年紀大了,開始生病了,應該把自己的事業暫時放一放,拿出更多的時間照顧父母才是。因為可能功成名就的時候,父母就不在了,再想回來服侍父母已經來不及了。天大的事情,交給別人去做,先把父母陪好,這是我們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父母走了以后再出去工作,也來得及,為什么非要為了事業而置父母于不顧呢?

我最近看到很多感人的事情。其中有一對兄弟,他們在職場上表現都很好,可是因為老父親病得很重,兩兄弟不顧一切辭掉工作,回家輪流照顧他們的爸爸。我問他們:“難道工作不重要嗎?”他說:“工作是很重要,但是爸爸的生命是很有限的,工作以后還來得及。”他們把兩個一比,就知道爸爸目前是最重要的。所以人要懂得取舍,這非常重要。

一般人總抱怨沒有機會,這是不切實際的。機會永遠都有,只是我們要學會選擇。很多事情,我們有的是機會,只不過不太會選擇。我們所欠缺的不是機會本身,而是選擇機會的能力。還是那句話,輕重緩急本末先后要搞清楚。很多事情自己要好好去衡量一下,到底喜歡走哪條路,謀定而后動,三思而后行。我們人生求的就是一個“不后悔”而已。只要你不后悔,那還有什么事情可以怪的?

我有一次碰到一位很成功的企業家,請他的父母到飯店吃飯。但是兩位老人一臉不高興的樣子,我就問他們為什么。老先生說:“我兒子帶我來這里吃飯,分明是賺了錢在我面前炫耀。”我說:“你兒子好心好意請你,你怎么會這樣想呢?”老先生越說火氣越大:“好心好意?他那種態度是好心好意?他一進來就說這家飯店他經常來,經常來今天才請我們來呀?是吃得不想吃了才找我們來的吧?還說點幾道好菜給我們來吃,他根本不知道我們喜歡吃什么,點的都是他自己喜歡吃的……”

這不怪父母生氣,完全是兒子的問題。如果兒子說:“這家飯店我也是第一次來,只是聽人家說好吃而已,我們一起試試看。”父親一定高興:“難得你這么有心,第一次聽說就帶我們來了。”點菜的時候,問問服務員:“你們有什么特色的菜品,跟我爸爸介紹一下,讓他來決定。”父親一定說:“無所謂,一切你來點就好。”就算不是父親自己點的,他也一定覺得每一道菜都很好吃。

我們不要讓父母把子女的孝當成一個很大的人情來領,這才是真正有孝心的子女。有的女兒跟媽媽講:“這件衣服價格很昂貴,我特別買給你的……”媽媽往往會拒絕:“我都這么大年紀了,還穿這么貴的衣服干什么?”給父母買東西,就算很貴重,也要說是比較便宜或者碰到打折買回來的,這樣父母才會安心。中國人明明是很豐盛的宴席,主人都會說是粗茶淡飯,客人則會說很豐盛。現在我們學太多西方的東西,回過頭來完全不了解中國人自己的一套,這是我們很大的遺憾。

保持三代同堂精神

中國人主張三代同堂,由老中少三代人共同組成一個溫暖的大家庭,這是最自然的一種環境,最合理的一種單位,最圓滿的一種結構。中國社會之所以充滿親情,就是因為我們有這種三代同堂的觀念,而且在子女養育和教育方面也有諸多良好的效果。

第一,便于向長輩學習養育的經驗。

年輕夫妻生下第一個小孩的時候,并不懂得如何養育子女。沒有一對夫妻是已經學好了如何做父母,才開始去做父母的。基本上是糊里糊涂生了個小孩,然后把小孩變成了可憐的實驗品,實驗來實驗去。可是小家庭就是這樣,不然怎么辦呢?于是年輕的爸爸媽媽就開始“臨時抱佛腳”,向書本和課堂學習怎么做父母,可學來學去又多是西方的一套經驗。

我們不是說西方就是不好,只是它跟中國人的情況確確實實存在差異。西方的女人生完孩子三天就下地,拉開冰箱拿出一大盒涼牛奶撕開就喝,中國人的體質可以嗎?西方的小孩剛生出來便拽著雙腿拎來拎去,稍大一點就光著屁股爬來爬去,中國的小孩這樣受得了嗎?可現在這些我們也都在學,學到最后只能自己倒霉,便宜醫生罷了。在養育子女的方面,年輕的爸爸媽媽們向長輩請教,才是最安全的。長輩就算學問沒有年輕人大,但是他們最起碼有帶過孩子的經驗,可以作為年輕人的參考。

第二,便于為子女提供身教的機會。

除了養育方面,三代同堂更大的作用在于子女的教育方面。家長整天講一大堆道理沒有用,如果單憑講道理可以,天下的父母們也不至于個個焦頭爛額。中國人常講“身教重于言教”,最有效的方式是做給子女看。家長早上起來先向長輩請安問好,晚上睡前看看長輩是否安定,天氣轉涼就給長輩添件寒衣……子女都會看在眼里記在心上,耳聞目染之間養成習慣,就會懂得自己將來怎么對自己的父母。三代同堂是為了身教的方便,實際的動作比口頭的道理更有效果,哪里還需再去喋喋不休地講什么是孝道,這才是三代同堂的意義。現在的孩子都很靈光,只要眼睛看到的不是那么回事,所有的道理都不會接受。

有一個兒媳因為婆婆經常打破瓷碗,于是買了一個木碗給婆婆用。沒過幾天,她看到小女兒拿著一把小刀在挖一塊木頭,就好奇地問女兒在干嗎。女兒說:“我要挖一個木碗。”媽媽問她:“你挖木碗干什么?”女兒說:“將來媽媽老了,給媽媽吃飯。”聽得兒媳一身冷汗。要想子女以后懂得孝道,自己先要孝敬父母,這是唯一的道路。我們的問題在于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大多用于應付考試、談論他人和講些冠冕堂皇的話上,恰恰沒有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中。父母往往充滿了錯誤的示范、不良的行為,唯獨缺少正向的榜樣,將來又能怪誰呢?

第三,利于子女提前適應社會環境。

有的女性抱怨:婆婆都是老觀念,根本不會教小孩,卻偏偏還要教。三代同堂就是要家庭關系復雜一點,甚至有些小矛盾才好。在這樣家庭長大的小孩,一到社會很快就能適應復雜的社會關系。因為三代同堂就是社會的縮影,有了從小的演練經驗,以后自然不會有太大閃失。倘真婆婆跟兒媳的看法一樣,孩子在成長當中只是接觸一種觀念,思想難免就會有些單純,對于成長顯然不利。這個過程當中有一點需要注意,就算看法不一樣,媳婦也不能對婆婆說三道四。否則是給子女一個不良示范,將來必然自作自受,需要忍受子女同樣對待。

當然,現在想要堅持三代同堂,的確存在諸多困難。比如職業的需要、住所的面積等等。但是,很多事情可以巧妙配合,就算一家人不能住在一起,只要能夠保持三代同堂的精神,也不必苛求同在一個屋檐下的形式。把自己的小家盡量安置得離父母近些,以便雙方相互照應;放假日提前告訴子女,我們周末一同回家探望祖父祖母,幫助他們處理一些年邁不便的家務;就算忠孝難全天各一方,經常在子女面前給父母打個電話,隨時關心父母的身體狀況,電話上爸爸說一切都好,自己也會安心許多。這些都是保持三代同堂精神的做法。

只要有一顆三代同堂的心,自然就三代同堂了。哪怕距離再遠,甚至陰陽兩隔都阻止不了。中國人是彼此關心的民族,一旦心里沒有,嘴巴再甜也是虛情假意。空間會有距離,但是心可以沒有距離。只要你想到他,他就在你眼前。生活的方式可以變,但是生活的法則不能變。我們不是要把大家帶回從前,而且那樣也行不通。

我和太太有兩男一女三個小孩,都已經成家立業,各有各的住所,但是我們有三代同堂的精神。大女兒和小兒子住得離我們很近,隨時可以見面,彼此都有照應。一有假日,不是我拜訪你,就是你拜訪我。大兒子不在身邊,但是每個禮拜都定時打電話回來,跟他媽媽聊個沒完。他只要有長假,也會趕回來與全家人團聚。而且我一定會帶上全家人,去祭掃我父母的墳墓,讓我的第三代人也知道這里安息的是什么人。中國人很奇怪,我們是唯一把祖宗的牌位背在肩膀上全世界跑的人,這一點只有中國人做得到。

福氣需要家庭傳承

如果三代同堂僅僅是一種互相合作的形式,也不一定值得中國人這么用心來維護。那么,三代同堂更加重要的意義在于何處?就在于每個人平時常常掛在嘴邊的“福氣”二字。全世界中國人最重視福氣,我們都說是老天爺給了很多享用不完的福氣。而且中國人也最有福氣,因為我們對福氣很懂得珍惜,會把福氣安排得好好的。三代同堂便是中國人惜福的一種體現,看看我們的安排就可以知道。

第一,人少年時要懂得惜福。

父母要讓孩子從小懂得,這一輩子會來世為人,會出生在這個家庭,會碰到這些長輩,將來會有一個很好的人生,都是自己的福氣,因此要懂得珍惜。當然,讓孩子一下子明白這些觀念比較困難,所以父母要做給他們看,幫助孩子培養惜福的習慣。比如告訴孩子要厲行節約,不能一瓶水喝一口就不喝了,吃飯的時候不能總是剩飯在碗里;要物盡其用,玩具不可以玩幾天就丟掉,餐巾紙要一張一張地使用……這些都是在教孩子學會惜福。美國父母很少教孩子這些,洗完手紙巾一抓一大把,這種人會有福氣嗎?我每次看到中國的小孩學習美國人這種方式,就知道這個小孩長大要做乞丐,因為福氣都被這樣消耗光了。家庭教育要教會小孩“有福氣”的習慣,不是從小就把福氣散光了。

第二,人成年后要去造福。

福氣從哪里來?靠自己積累而來。西方人講人要努力,為了努力而努力是很累的。但是一個人為了福氣而努力,不會覺得辛苦。掙錢只是工作的一部分功能而已,一個人如果完全抱著掙錢的心態去工作,就會抱怨付出和得到不成比例,這是不太懂得工作價值的人。只想是在替別人做事,當然會覺得很累。如果想到有這個工作的機會很難得,這是在替自己做事、替自己造福,這樣會累嗎?當你覺得累的時候就很累,當你覺得不累的時候就真的不累了,這叫心想事成。在中國人看來,最有價值的工作,是可以造福他人。所以我們對一個人工作的最高贊美,是說他能夠造福鄉里,造福一方百姓,造福社會,甚至造福全人類,就是這個道理。造福別人,就是造福自己,這樣到了老年才有足夠的福氣可以享用。

第三,人晚年才可以享福。

我們經常說“辛苦了一輩子,老了也該享享福了”,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人年輕力壯的時候多多參與工作,多多造福社會,然后把福氣存起來,到年老的時候,就可以享用了。年輕的時候沒有造福,老了怎么可能有福氣可享呢?想想看,有的老人會受到很多人的尊敬和照顧,就是因為年輕的時候廣結善緣,結交了很多朋友,就算沒有子女,照樣有很多朋友照顧。可是如果年輕的時候只是好吃懶做,心機算盡,便宜占盡,老了以后只能孤苦伶仃地坐在那里,別人同情也沒有用。但是也勸告大家,老了最好也不要把福都享光,還要積一點留給子孫。如果只有一點點福氣,還任意揮霍,兩代人就花光了,第三代就垮了,這不是很倒霉嗎?一個小孩子眼睜睜看著祖父母跟父母,把福氣整個享光了,他就知道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沒有用了。

現在很多人講,人時時要求生存,求生存是二十四小時的事情。這種人命太苦了,中國人求生存不需要那么緊張。如果問一個美國人:你為什么會賺那么多錢?他會告訴你:是我自己努力賺到的。同樣的問題,如果問一個中國人,他會說:都是托你的福。中國人都說托人家的福,越是說自己努力,越是命苦;越覺得生存要掙扎,越是沒有福氣的人。如此一來我們就能了解,中國人的很多觀念其實都是從福氣中來的。一個人一生從小到老,都是沾了很厚的福氣的,甚至所作所為都跟福氣相關。中國人只想自己家的福氣是不是越積越多,而不是說在家里到處貼滿了大紅的“福”字就有福了,那只是一種提醒家人重視福氣的方法。福氣既然是自己積累的,該怎么辦呢?

第一,通過家教傳承家風延續福氣。

孩子小時候不懂事,有福就享光,這是一定的。正是因為他年少無知,才更需要父母的教導。現在的父母往往喜歡鉆牛角尖,整天總想著子女將來做什么有出息。其實,父母的責任只是把子女撫養長大,養成良好的習慣就夠了。父母把責任盡到了,至于子女長大以后能做什么,要不要去造福社會,以后有沒有福可以享,要不要再積福給他的子孫,那是他自己的事。這就是所謂的“兒孫自有兒孫福”。可是在孩子不懂這些的時候,父母就要教他。因為課本里面是沒有什么福氣觀念可言的,寫書的不懂,教書的也不懂。如果小孩從小就把一生的福享光了,難道父母一點責任都沒有?父母只要有福氣的觀念,就知道家庭教育就是福氣的傳承。否則一句話就講完了,誰被這樣的父母生下來誰倒霉。

第二,時刻抱持著造福鄉里的觀念。

一個人在社會上,危害他人的事情絕對不能做。而有益大家的事情,能做是自己的機會和榮耀,還計較什么呢?造福別人的事情一定有福報,但是不能為了福報而去做事情。有只為福報而去做事情的想法就是一種貪念,那就得不到福氣了。記住,人去造福,福自然會出來;但是去求福,卻可能永遠求不到。梁武帝時代,達摩祖師從印度來到中國。梁武帝與達摩見面后很得意,就夸耀說:我建造這么多的寺院,供養這么多的僧眾,這個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告訴他,并無功德。“有心為善,雖善不賞”,滿腦筋想的都是福報福報,動機已經不善了,道理就是這樣的。

第三,家人相處不要心存利害關系。

一家人之間不存在利害關系,所以做事情不要有什么權力、義務和責任的觀念。誰能做誰就多做一點,一起為家庭把福氣做大,才是共同的目標。想想看,中國歷史上能夠興旺幾百年的家族很少,但是有的家族就是一旺八百年。靠什么?就是靠家風把福氣慢慢做大,然后就可以恒久發達。

當然,三代同堂的復式家庭也的確有很多弊端,大多是由于婆媳不和,兒子夾在中間不知如何應對,以致母子之間也產生隔閡。或者是在第三代的教養方面,由于觀念不同而出現分歧,從而使復式家庭面臨更大挑戰。我們認為,是發揮三代同堂的優點還是擴大凸顯其弊端,都是由人的觀念在決定。家人都往好處想,也往好處做,優點就出現了;如果家人都往壞處想,又向壞處做,弊端自然會不斷產生。我們最好正本清源,先把自己的觀念弄清楚,以便找出合理的道路。

注釋

[1]《孝經》是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以孝為中心,集中闡發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范,指出孝是諸德之本,主張把“孝”貫串于人的一切行為之中,并提出了“孝”的具體要求,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將來”的經典。關于作者對《孝經》思想的闡述,可參考閱讀2012年出版的《孝就是道》一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马县| 天祝| 昌图县| 余干县| 历史| 庆元县| 江孜县| 五家渠市| 桓台县| 永川市| 台安县| 宜城市| 聂荣县| 贵阳市| 廊坊市| 蛟河市| 土默特左旗| 弋阳县| 通许县| 定州市| 柘荣县| 缙云县| 安仁县| 龙州县| 永德县| 安顺市| 平原县| 盖州市| 台北县| 嵩明县| 台前县| 临西县| 阳西县| 夏邑县| 客服| 苏尼特左旗| 锡林浩特市| 东兰县| 威海市| 宝坻区| 盐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