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為人妻,為夫所敬更高明
書名: 坤道:中國女人的修養作者名: 曾仕強本章字數: 17888字更新時間: 2019-12-11 15:48:22
夫妻關系是一切關系的基礎
家庭是社會和國家的基礎,一個一個的家庭合在一起才構成整個社會,才構成我們的國家。當然,也可以講先有國后有家,那是站在整體來看的。可是從一個人能力所及的范圍來說,只有先把自己的家庭搞好,才有辦法為國家做出貢獻。否則嘴巴講得很好聽,家里搞得一塌糊涂,制造各種社會問題,國家的基礎越來越脆弱,還談什么國與不國?
我們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歸納為五倫,分別為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依據《易經》“居中而吉”的道理,夫婦排在五倫的中央,最為重要。實際上沒有夫婦,哪里有父子?沒有父子,又有什么君臣?兄弟、朋友就更不必談了。人與人之間由夫婦關系開始,由內而外、由親及疏、由近及遠,先照顧自己的家人,然后惠及周圍的鄰居,再去關心所在的社區,一輪一輪像水波一樣推廣開去。“推”這個字在中國社會非常重要。人一定會自私,但是要學會推己及人,按照對自己的想法去對待他人,慢慢把自私的想法推開就變無私了。
夫婦關系是包括家庭在內的各種社會關系的基礎,而且從長遠來看,唯有夫婦關系正常,社會才能穩固。因為西方社會宗教盛行,依靠“神本位”的宗教約束社會道德。而我們則以人為本,通過家庭一代一代地傳承做人做事的道理。夫婦關系是親子關系的基礎,只有擺正夫婦關系,才能塑造良好的親子關系,才能教育出道德良好品行端正的子女。夫婦一旦不能和睦,子女教育也會受到無妄之災,良好的風氣就無法得以延續,必然有損于整個社會的精神與道德。社會是不是混淆雜亂,會不會凌亂無序,看夫婦關系最為清楚。
中國人濃厚的家庭觀念來源于《易經》,組成《易經》六十四卦的八個基本卦:天是父,地是母,其他的六個卦,雷、水、山是三個兒子,風、火、澤是三個女兒,共同構成一個美滿的八口之家。一旦乾坤不能定位,雷、風、水、火、山、澤也會隨之混亂。現在很多社會亂象和人倫悲劇,追根溯源就在于夫婦關系出現了問題。用《易經》的話來講,就是乾坤錯亂。我們想要過上快樂愉悅的個人生活,收獲美滿幸福的婚姻愛情,擁有充滿親情的子女關系,構建健康向上的和諧社會,首先就要從重振乾坤端正夫妻關系入手。
姻緣皆是自作自受
一個人一生的姻緣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熱戀中的人會說,怎么可能必然?當然是偶然的。但是也有很多結婚后的人告訴你,沒有什么偶然,一切都是必然的。到底是必然還是偶然,這是根本沒有定論的事情,不管怎么討論,最后都等于零。
雖然我個人一貫主張以結婚為目的來談戀愛,將二者合一來看待,但是我們也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尊重每一個人的價值觀。因為價值觀是由自己選定的,不是別人可以勉強的,而且別人也沒有資格去勉強。
我們為什么尊重每一個人對姻緣的選擇?因為人生只有一條永遠不變的定律,就是“自作自受”。長久以來,我們總把“自作自受”視為貶義,好像只有不好的結果才是自作自受。其實不管結果好與壞,都是自作自受。你的姻緣是你自己在決定,遇上負心漢是自作自受,尋得如意郎君也是自作自受,人生就是自作自受的過程,每一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承擔百分之百的后果,誰也推卸不掉,別人也代替不了。很多人說“都是你害的”,這是在推卸責任,沒有絲毫的意義;很多人說“感謝你的幫忙”,也只是客套話,說好聽的而已。因為沒有人害得了我們,也沒有人幫得了我們。一個人想害你,如果你不聽他的,他就害不了你;一個人要幫你,如果你自己沒本事,他也幫不上你。
人生如此,姻緣自然也是如此。所以,不要存心推卸責任,也不要試圖逃避責任,更不能夠忘記責任,否則就是自己騙自己。我們總以為人與人騙來騙去,都是在騙別人,其實我們最有興趣的是騙自己。我們每天花很多的時間在騙自己,甚至騙到自己都不知道在騙自己。西方人教育人說:“你不要騙別人!”中國人卻提醒你:“你怎么連自己都在騙?”這就是在告訴我們,千萬不要騙自己。你有本事騙別人,我們不在乎,但是你不可以騙自己。一個人不騙自己,大概也不會騙別人;一個人不騙別人,卻經常在騙自己。
男人希望一輩子不愉快,娶個差勁的老婆就夠了,她會搞得你天翻地覆,永遠不得安寧。女性找個不負責任的男人,也注定一輩子不會幸福到哪里去。姻緣是每個人一輩子的大事,這個結果是我們自己要天天去面對的,要一輩子去承受的。把這些事情搞清楚了,自己受益;否則吃虧的終究還是自己,沒有一個人例外。
戀愛與婚姻是人生神圣的使命,雖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它決定著一個人今后的生活到底是充滿了樂觀喜悅,還是煩惱痛苦。所以,自求多福也是自作自受的另一種解釋。我們既然要承受一切的結果,就一定要慎始善終,不要自己整自己,不要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相互配合與成全
結婚以后,夫妻雙方要有一個家庭分工。通常是一個人主外,承擔立業養家的重大責任;另一個人主內,盡心盡力把家事料理好,減少主外那個人的后顧之憂。以前夫妻兩個人,一個是主,一個是從。主從是一種隸屬的關系,所以我們今天要改變一下,把“主從”變成“主伴”:一個做主,一個陪伴。婚姻其實就是陪另一半走完人生的旅程。那么夫妻到底誰做主誰陪伴,在分工當中要遵循什么樣的原則呢?
在談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做一個選擇題:如果讓你去演電影,你喜歡當主角還是配角?要是我的話,我喜歡當配角。下次去看電影的時候用心觀察一下,都是主角在挨打,配角在一邊看。主角連碗面都吃不成,每次一端起碗,就有事情找上門來,只有配角吃得安安穩穩。人生是不得已才去做主角,如果可以當配角,盡量去當配角,這叫作自留余地。很多人的苦惱就是一定要去做主角,不愿意當配角,最后辛苦一生。
夫妻最要緊的是配合,如果不能配合,就無法合理分工。我們通常主張家庭外面的事情由丈夫出面,以便妻子安心操持家務、教養子女。一定要“男主外女主內”嗎?其實丈夫料理家事,妻子打拼事業,也未嘗不可。夫妻分工的前提是配合,只要能夠站在配合的立場,以全家人的利益為依據進行分工,充分協調并達成共識,至于具體怎樣安排,兩個人自己衡量就好。所有人都要尊重他們的選擇,既不可以要求兩個人都出去工作,也不可以規定某一個人必須守家。但是一定要有一個人以家庭為重,這樣才算對家庭有一個交代。
前面已經說過,男女同權不同質——權利相等,性質不同,其最大的不同,便是只有女性才會生育兒女。這種不同的質,對于男女家庭分工必然產生重大的影響。我們不能有性別歧視,卻無法改變性別差異的實際狀況。所以,男女有別并不是性別歧視,男女平等也不表示男女同質。
很多人認為西方人是最尊重女性的,原因大概有兩個方面:第一,西方人對待女性非常有禮貌,常常會有給女性搬椅子、披衣服之類的舉動;第二,西方人的女權意識強烈,婦女解放運動[1]也是源于西方開始的。
難道女人自己連衣服都穿不了,非要先生給穿才行嗎?連椅子都拿不了,非要別人幫忙才能坐嗎?中國人不做這樣的表面文章,我們講求的是心跟心之間的感受,而不是形式化的禮貌。全世界沒有像中國男人這樣,辛辛苦苦賺錢買一棟房子,居然登記太太的名字,但中國人心甘情愿這樣做。西方人會覺得很奇怪,怎么還有這么笨的人?西方人夫妻兩個人的財產登記得清清楚楚,因為隨時可能分開,怎么可以不清楚呢?中國人從來不清不楚,因為根本夫妻就是混在一起。人與人最要緊的是彼此關心,而不是很有禮貌。西方人有禮貌,但是彼此不關心。如果這兩個讓你選,你會選哪一個?
一個擁有自由的人,自然不會去爭自由;一個沒有自由的人,才會想盡辦法要去爭自由,這才合乎邏輯。自古以來中國的皇帝只管兩件事情:第一,不能造反,讓他們家世世代代當皇帝;第二,必須納糧,讓他們家時時刻刻有飯吃。“天高皇帝遠”,其他還管什么?歐洲的皇帝什么都管,弄得民眾完全沒有自由,才會提出“不自由,毋寧死”。從這個角度可以知道,婦女解放運動之所以起源于西方而不是中國,是因為我們自古以來就沒有太大的懸殊。全世界的女權運動者,她們多半并不幸福,而且高喊女權運動的聲音,最后都消失在廚房里面。
我們后來也興起過一陣婦女解放運動,主張女性從家庭里面解放出來,到外面去工作。“婦女解放”不僅僅是婦女要走出家庭這么簡單,不要被少數人的錯誤見解所誤導。男性的性質比較適合表現,就讓男性去表現;女性的性質比較適合表現,就讓女性去表現,這才是真平等。兩面拉齊,那是假平等。唯有正視性別差異,才能做出恰當的夫妻分工,發揮身為男女的各自優勢。其實,中國男女地位始終就是很平等的。因為中國是陰陽文化,有陰有陽,看得見的部分好像是男人在做主,看不見的部分都是女人在做主。
夫妻分工講求的是配合,那怎么樣才能合理呢?就是要有“成全”的觀念。誰在外面比較有出息,那么另外一個就多承擔一些家里的事情,成全對方更加有出息。說得再清楚一點,我們不要規定什么事情誰該做,什么事情誰不該做。雙方心平氣和地做一個協調,你多做一些這方面的事情,我多做一些那方面的事情,這樣就好了。
有一對年輕的夫婦跑來問我:“我們常常因為飯后誰去洗碗吵架,該怎么辦才好?”我告訴他們:“很簡單!你們自己衡量一下,如果兩個人都沒有出息,一個人洗一天。如果其中一個有出息,那另外一個全部拿去洗。”總要堅持你洗一天,我洗一天,那就是兩個人都沒有出息。
中國人介紹自己的配偶,常說“這是我的另一半”。可見男人女人都各是一半,天生就有不足,而并非一個完整的人。只有相互成全,才能彼此完整。夫妻都有成全對方的責任,自己做得多一點,要求對方少一點,否則永遠會有缺陷。
相敬如賓才堅固
夫妻要懂得尊重對方,相敬如賓的婚姻才會長久。敬,就是看得起的意思。你要看得起你的另外一半,你的另外一半才會看得起你。彼此看得起,才會都有尊嚴,才會都很自愛很自重。想想看,我們對客人對同事對朋友都很好,就是對自己的另一半很簡單很直接,甚至粗暴野蠻,這怎么可能長久呢?
人總有自己的一些感受,總有自己的一些事情。每個人都有自己不愿意說出來的那一部分,你要懂得尊重。若是對方真的把所有的都說出來,其實你也受不了。丈夫心情不好,就讓他單獨安靜一會兒,他自然會自己恢復。夫妻相敬如賓,就會知道相互還是要有個安全距離的。而不是既然是夫妻,彼此什么都要知道,彼此什么都可以說。
很多年老的夫妻在一起,其實是沒有什么話可講的。在一起幾十年了,該講的都講完了。他們默默地守候在一起,就是一種幸福。因為彼此想什么對方都知道,根本不用多說話。直接清晰坦誠,是人與人溝通的目標,但不是一開始就能做到的。特別是在婚姻方面,恐怕更不容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漸進式的,開門見山有話直說,要經過一個過程,彼此認識比較深入了以后才可以。如果一開始就采取這種態度,這種婚姻也是很容易破碎的。所以,任何事情都要一步一步地來,夫妻需要多年的經營,才能夠達到這種境界。
兩個人長期分開不好,兩個人整天在一起,更容易出問題。中國人常常講的“小別勝新婚”,就是夫婦偶爾離開一下,再聚到一起,就有很多新鮮感,有很多新話題。彼此尊重,就是讓對方一天當中,一周當中,一個月當中,或者一年當中,可以有一小部分時間做自己的事情。很多男人說不喜歡太黏人的女人,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常常把尊重對方的感受用于外面的人,反而認為與自己的另一半關系親密,不需如此,這是最要不得的。比如妻子需要丈夫幫忙準備一些東西,如果用命令的語氣直截了當地問丈夫:“東西準備好了沒有?”丈夫心里多半會不痛快:我這么忙,還要替你準備,你自己不會嗎?妻子只要換一個角度:“如果來不及準備的話,也沒有關系,我另外想辦法。”丈夫一定會說放心好了,而且做起來還很高興。
一般人都認為中國人很被動,其實中國人最喜歡自動,反而最討厭被動。妻子尊重丈夫,丈夫就會自動地去做事情,絲毫不會計較。舉個例子,妻子吃完飯,二話不說就走開了,丈夫心里一定想:你吃完起身就走,分明表示洗碗一定是我的事。如果太太懂得一些禮貌,吃完飯就開始準備收拾碗筷,丈夫一定問:“你要干什么?”妻子說:“我要洗碗。”丈夫說:“你去看會兒電視吧,碗我來洗。”妻子尊重丈夫一下,丈夫就很愿意去做。如果擺明這是他的事情,丈夫就一肚子火。一個是讓丈夫自動,一個是讓丈夫被動,就差那么一點點而已。
中國人講不講理,是有條件的,完全看有沒有面子。只要你給我面子,什么事情都好說,什么道理都可以講;一旦沒有面子,就會惱羞成怒,沒有任何道理可講。一個會做人的妻子,在人前一定要讓丈夫有面子,讓他有做家長的尊嚴。在外面有什么問題,回家以后關起門來再說,而不是當場就開始理論。夫妻暫時有點小矛盾,即使在家里不說話,到外面也要讓丈夫的面子過得去。一定要表現給所有的人看,那是跟自己過不去。
很多時候,會有人動別人丈夫的腦筋,就是看到他們的夫妻關系存在問題,才會想到乘虛而入。前面說過,中國人是交互主義,妻子敬重丈夫,維護丈夫的家長形象,丈夫自然懂得把功勞歸功給妻子。公婆一定也會覺得,能夠娶到這樣的兒媳真是幸運,全家人都會全力地支持你。只要丈夫常常跟外人講,我們家的事情都靠太太操勞,孩子有今天都是她教育得好,我的父母對這個兒媳非常滿意……這樣別的女人還會經常產生闖入的想法嗎?
愛情是需要培養的,相敬如賓便是愛情的滋養品。愛情付出以后,要不斷地灌溉,不斷地孕育,才會不斷地成長。以敬來養愛,愛情才不會枯萎,才能在婚后還能保持戀愛中的感覺。這也是一種經營,就像經營事業一樣。通過經營培養,讓夫妻二人的相處越來越好,越來越順。這是人生一個很美好的過程。
求同存異,彼此包容
婚姻生活可以幸福甜蜜,一旦處理不好,也會充滿痛苦和不安。電影里演的都是白馬王子碰到清純玉女,兩人一見鐘情,共同步入教堂,從此過上了愉快的生活。不要相信電影,那是因為沒有人敢拍續集,所以才會令人憧憬。哪天續集一出來你就知道了,兩個人也是打得一塌糊涂。你沒有看到續集,還總認為電影上的就是真實的生活。
女性在結婚前一定要睜大眼睛,仔細觀察,多方打聽,看清楚另一半的各種狀況。結婚后就應該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睜一只眼看到另一半和自己相同的地方,彼此志同道合,互相合作;閉一只眼才能夠尊重另一半不同的作風,各有所長,各有所好,才可以互補互惠,也沒有什么不好。愛其所同,夫妻志趣相同的部分,要互相鼓勵,共同求進步;敬其所異,夫妻習慣、興趣、態度不相同的部分,也應該互相尊重,彼此欣賞。
現在很多人是婚前眼睛半閉著,婚后才睜開眼睛,那后果可想而知。因為每個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一個人總是挑剔別人的缺點,本身就是很大的缺點。夫妻之間要懂得求同存異——求大同而存小異,不必要求完全相同,當然也不能背道而馳。學會尊重對方的不同之處,才能做到相互包容,才會夫妻同心協力。
第一,正確看待個體差異,不要總想改變對方。
想想看,兩個在不同環境中長大的人,怎么可能完全一樣?就算出生于同樣一對父母,成長于同樣一個家庭里的兄弟姐妹,也不會一樣,這就是個體差異。和自己不一樣的地方,就是缺點嗎?未必如此。兩個人能走到一起,一定有一些共同之處。要朝著共同的地方去相處,在求同存異中,建立一些共識,而不是總想試圖改變對方。
每一個人對別人,都不會百依百順,也不能百依百順。百依百順,最后就變成奴才了,這是誰都知道的事情。丈夫過分聽妻子的話,丈夫就變成奴才,最后自己倒霉;妻子過分順從丈夫,妻子就變成奴才,最后也是自己倒霉。因為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奴才,那樣的婚姻就是一潭死水。
就算你想改變你的丈夫,最好的辦法也是先要求自己,再去要求對方。因為“求人不如求己”,想改變別人只有一條路,就是改變自己。自己不改變,對方永遠不會改變。我們總想先從別人下手,結果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依然沒有效果。因為沒有人會因別人而改變,除非他自己愿意改變。
中國人形容夫妻,常說“不是冤家不聚頭”“歡喜冤家”。夫妻百分之百的一致,比如你喜歡洗碗,他也喜歡洗碗,吃完飯搶著洗碗,其實也不好。有的事情你喜歡做,有的事情他喜歡做,多少有點不同,豈不是更好?互補性強總比同質性高要好一些。
第二,懂得遵循雙重標準,不要總去苛求對方。
同樣一件事情,別人做了就說人家是投機取巧;自己做了就說是隨機應變。同樣一個行為,如果發生在自己身上,就會找出很多理由解釋;而如果發生在別人身上,就不肯輕易諒解。有時出于自我保護的本性,明明同意的事情,甚至開始也不會表示同意。這就是中國人,眼睛總是往外長往外看,很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卻不容易發現自己的問題。
為了彌補這個先天的問題,中國人才會常講“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夫妻之間也要懂得遵循雙重標準的原則:多自我期許,少苛求對方。如果對人對己標準都一樣,最后的結果就是對別人很嚴,對自己很松。錯誤人人都會犯,不能分你的我的。要分也是對自己嚴格一點,對別人寬松一些。雙方都明白這個道理,每個人自動自發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婚姻才會有朝氣,才會有默契。
第三,時時秉持包容態度,不要總是挑剔對方。
一個人的時候不會有什么矛盾,因為沒人可計較,只好努力工作,只好自謀生活。一旦兩個人了,問題就出來了。我們的牙齒都會咬到舌頭,夫妻之間怎么可能沒有矛盾呢?除非彼此漠不關心,除非完全沒有愛情,只是形式上的婚姻,才會整天客客氣氣地講“Hello”。但是,你會因為牙齒咬到舌頭,就把牙齒敲掉或把舌頭割掉嗎?當然不會!那婚姻當中又當如何?
婚姻當中,最容不得的是“挑剔”的想法,最了不起的是“包容”的觀念。沒有人經得起挑剔,只要挑剔,毛病一定存在;沒有事不可以包容,只要包容,缺點也會消失。丈夫脾氣很急算毛病嗎?有個急脾氣的丈夫,就不會連累你出門趕不上時間。先生性子很慢是缺點嗎?有個慢性子的先生,才會幫你帶全出門該帶的東西。
夫妻溝通有技巧
每個人下班回家之前,都不會準備到家就跟對方大吵一頓,心里想的都是要好好相處。可是天天吵架甚至打架,搞得二老跟著操心、孩子莫名其妙、鄰居不得安寧的大有人在,這就是夫妻溝通出了問題。雖然相互規勸,幫助另一半不斷提高是夫妻雙方的責任,但是在溝通上一定要注意技巧,相互適應才能摸索出一條路來。換句話說,能講得對方聽得進去,就算成功了。其實所謂的摸索,就是要站在對方的立場,顧慮對方的感受,找到能讓對方聽得進去的方式,就這么簡單而已。既然原則簡單,就多舉幾個案例,以供參考和揣摩。
在臺灣的校級軍官中,中校跟上校的軍帽差別很大——上校的帽子上面有花邊的裝飾,很漂亮。有一個中校軍官升任上校后,沒有直接跟太太講,而是準備給她一個驚喜。回家以后,他戴著上校的帽子,故意在太太面前晃來晃去,可太太就是沒有看到。后來他見太太在往冰箱里拿東西放東西,就把帽子規規矩矩地放在冰箱上面。太太來回開關冰箱幾次,還是沒有看到。他氣不過了,心想:你平常說關心我,根本都是假的。
吃飯的時候,先生也不吃飯,坐在那里一動不動。太太問他:“怎么了?”先生說:“怎么了你不知道?”太太問:“你到底怎么回事?”他說:“你自己不想一想,還好意思問我。”兩個人就這樣慪氣著。太太說:“哎呀,少來這一套,你有什么話就說。”先生大聲說:“我今天升職,換了那么漂亮的帽子,你都不在意,放在冰箱上你還是沒有看到,平常口口聲聲說關心我,根本沒有一樣是真的。”
太太聽后哭起來了,哭得很傷心。太太哭是因為感覺對不起先生嗎?根本不是。太太邊哭邊說:“你說你換了新帽子我沒有看到,那我問你,我今天早上燙了頭發做了新發型,你看到了嗎?長在頭上拿不下來的你都沒有看到,戴在頭上拿得下來的我怎么就要看得到?你還好意思責怪我?”
人的立場不一樣,感覺就會不相同。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夫妻之間如果用自己的立場去斷定對方,每個人都會有一肚子的怨氣。更奇怪的是,夫妻常常會因為一句話就吵起來。再來看一個案例,可能會了解得更清楚。
一位先生剛踏進家門,太太就急急忙忙地告訴他:“有三個電話很重要,你趕快給人家回一下。”先生聽了,一臉的不高興:“我忙碌了一整天,難道不能讓我稍作休息再說?”太太看見先生這樣反應,覺得一番好意反而被誤解,也是一肚子不愉快:“我跟你說過了,要不要回你自己看著辦,好像我多事一樣,其實我才懶得管。為了你好,還要看你臉色,我真是自討沒趣!”
先生火氣更大了:“你總該讓我休息一下,起碼喝口水吧?不反省自己,還來怪我。”“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怕萬一忘了耽誤你的大事,這才馬上告訴你,你居然怪起我來。”“你是一堆事情,我難道不是一堆事情嗎?”“你做了很多事情,難道我還要在門口歡迎你嗎?……”有沒有發現,本來是一句話的事情,后面卻越扯越多。
沒過幾天,同樣的情況又出現了。有了上次的教訓,這回太太就記住了,把三個電話記錄下來放到桌上,先生回來一句話也沒有說。先生脫下西裝,摘掉領帶,坐了一會兒,突然看到桌子上的電話記錄,直接暴跳如雷:“這么重要的電話,你竟然不告訴我,你在家跟不在家有什么兩樣?”太太更加委屈了:“你這個男人也太難伺候了,好心告訴你,你不高興;不告訴你,你火氣更大。我找你真是瞎了眼……”這是誰的錯?就是不懂得如何溝通的錯。
聰明的太太知道電話很重要,不能不告訴先生,但是直接告訴他,他又會發脾氣,那怎么辦?很簡單,太太就準備好一塊熱毛巾,先生進門后二話不說,先把熱毛巾遞上去。先生就會問:“有什么事嗎?”因為平常根本沒有熱毛巾,今天有這樣的待遇,必然是有事情。
太太一定要說:“沒什么事。”先生更不信了:“怎么會沒有事呢?你說呀。”太太還是不告訴他:“你今天累一天了,等你休息一下再說。”先生等不及了:“今天單位事情少,我一點不累,你趕緊說吧。”然后太太再告訴他:“這里有三個電話,需要你來回……”這樣還會吵架嗎?
現在很多人贊成直來直往,直來直往其實就是目中無人。說得再難聽點,就是認為自己最了不起,完全不把別人當人看。有人說“我個性很直”,很直又怎么樣,直就可以傷害別人嗎?中國人常講“少年夫妻老來伴”,年少的時候是夫妻,等年紀大了就不再是夫妻,而是伴侶了。人生最懂你、最可貴的,就是老來相伴的人,因為兩個人一路走來,比較容易相互包容。但是就算是老伴,講話也不能不注意方法。舉個例子,老兩口要一起出門,太太不喜歡先生身上穿的這件衣服,若是直接讓他去換一件,先生就會翻臉:“你自己出去吧,省得嫌我給你丟人。”可是如果太太說:“你的這件衣服很穩重,不過上次你穿那件夾克出去,大家都說顯得很年輕……”可能不等太太說完,先生立馬就去換上了。
相互規勸是責任
前面說過,任何人都不會十全十美,所以夫妻對于彼此的不足之處要包容,不能相互指責。但是對于一些不良習慣不能縱容,而要相互規勸。這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對象不相同,態度就會有差別,方式也會不一樣。規勸最好的場所是臥房,只要有第三者在場,誰都很難接受。而且最好點到為止,留點余地讓對方自己慢慢改變,細水長流才是人生的途徑。和中國人講道理,誰也沒有穩贏的把握,因為我們的道理是變化的。
人要養成一項好習慣,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但是沾染一種壞習慣,卻是一瞬間的事情。發現有什么風吹草動,就算不能馬上判斷對錯,也最起碼要有足夠的警覺性。很多男人剛開始在外面偷偷摸摸,太太發現后完全沒有反應,他就開始變本加厲。先生變壞,太太是有責任的,因為沒有及早去勸阻他。中國人本來是警覺性非常高的,可是現在越來越低,就是因為我們死讀書,過分重視書本知識,越來越不會運用道理造成的。
小毛病比較容易改,等到變成大毛病的時候,再想改正就非常困難。比如發現先生吸毒,太太要不要馬上講出來?老實講,小事情可以馬上講,大事情不能馬上講。先生吸毒也不能先跟婆婆講,因為她不會相信自己的兒子是這樣的人。所以要換種方式先跟公公說:“他從來沒有這樣過,很可能是朋友栽贓放在他口袋里面的。”太太這樣講,做公公的聽了不會傷面子,也比較容易聽得進去,然后他自然就會找兒子去談。
先生回來問“是不是你去告訴的”,太太也不能承認。這不是欺騙,而是對全家人好,出發點是為了讓事情圓滿地收場而已。等到事情解決之后,全家人都會覺得這個媳婦很難得。再強調一遍,這只是顧慮到很多方面,不說實在話而已,絕對不可以存心欺騙。所以一句話要想講得有用,要想能夠解決問題,一定要動腦筋。事情隨時可以講,但是事情越重要越要抓住時機找對人才可以講。孔子講得非常清楚:人不對不能講,時間不對不能講,事情不對不能講。現在很多人想到就講,而且到處都在鼓吹自己有話實說,這樣只會制造問題害死人。
“清官難斷家務事”,一家人的事情只有靠他們自己去解決。我們只能尊重,不能加以干預。夫婦講究的是配合,而不是好壞。每個人的看法不一樣,什么是好壞,誰也不知道。他們兩個很配,他們兩個很投緣,他們兩個很談得來,至于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那是他們自己的價值判斷,不是第三者所能夠加以論斷的。所以如果隨便去批評別人的愛情,隨便去干預別人的婚姻,基本上是不正確的態度。夫妻相處,時間會化解很多矛盾,不必急于一時。有什么問題,明天還可以見面,明天再說就不行嗎?經常經過一個晚上,彼此的想法就改變了,什么問題都沒有了。記住,凡事不要著急,時間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用“家長”頭銜套牢男人
現在很多人在教堂舉行婚禮,神父大聲問,“你愛她嗎?”“愛。”“你愿意娶她嗎?”“愿意。”“你愿意嫁給他嗎?”“愿意。”然后結婚三個月離婚了,這不是自己騙自己嗎?隨著年紀的增長,很多人請我去證婚。別人證婚都是講一些客套話,我會一本正經地問新郎新娘:“你們為什么要結婚?”十有八九都回答不出來。兩個人要結婚了,卻不知道為什么要結婚。
男人到底為什么結婚?有人回答是為了傳宗接代,那是騙人的。結婚以后只能跟一個女人生兒育女,萬一娶個妻子不能生育,那還怎么傳宗接代呢?男人如果純粹為了傳宗接代,最好的辦法是不結婚,那就可以跟很多女人生很多小孩,這才真的叫作大量生產,對得起祖宗。也有男人會說,是為了感情寄托,那也是笑話。女性在婚姻中感情寄托的成分很高,可在男人眼里,愛情的比例是很小的,都是要事業要權力要名譽,哪里會像女人一樣看重愛情?要不然怎么負心漢一大堆?
男人結婚就是為了一個窮極無聊的頭銜而已,這個頭銜就叫作“家長”。過去的女性絕對是有智慧的,一方面用貞操來保護自己,另一方面用“家長”頭銜“套牢”男人。一只老鼠跑到了屋里,媽媽什么都不做,只要一個舉動——“啊”一聲躲到一邊,就什么事都不用再管了。爸爸這時就會抄起棍子去抓老鼠。孩子問爸爸:“你不怕老鼠嗎?”爸爸說他也怕。“怕,你怎么還去抓呢?”爸爸說媽媽比他更怕。爸爸那也是在說好聽的,他是當了家長不得不去抓。如果男女平等,那就是你抓一只我抓一只,最后兩個人都累得要死。
在美國很多場合,幾個家庭聚在一起,起來做介紹的統統是女性:“這是我的先生,這是我的大兒子,這是我的小女兒……”我很好奇,就問那位男士:“為什么是你太太做介紹,而不是你?”他說:“平常我講話講太多了,現在讓她講。”這當然不是真話。我們講的話不一定都是真的,但也不是欺騙,只是講比較好聽的而已,真正的內心話大概誰都不會說出來。后來慢慢琢磨我才知道,不管先生怎么介紹,太太總有意見,所以美國男人只好選擇放棄,就讓太太介紹好了。
我和太太一起外出,沒有一次是太太出面,都是推給我來介紹。如果她做介紹,我就會很輕松,還可以在一旁說說風涼話。可是太太不講,那就要我來講了,我就開始傷腦筋了,要考慮怎樣介紹比較合適。若是講錯了,回去還要接受太太的拷問。大家把這個衡量一下,就會知道誰比較聰明。
我們形式上讓“爸爸”做主,用一個虛名讓男人為家庭盡心盡力。這樣的陰陽配合,是一種非常高明的設計,是中國人最聰明的表現。所以女性在任何場合,都應該尊重自己的先生,維護男人家長的形象。現在的男人為什么越來越沒有責任感?其實是女人越來越不聰明。男人只要不被重視,就完全沒有責任感。這些不是靠教會,而是要自己悟到。女性從這個角度好好琢磨一下,然后實際去運用,就可以改變家庭的生活氣氛,收獲很多良好的效果。
父母雙方對子女都有教養權,卻由于男女有別,各有不一樣的特質,所以需要表現出不相同的角色扮演。多少媽媽都會跟小孩說:“再不聽話,等爸爸回來,你就知道屁股疼的滋味了。”這就是媽媽在樹立爸爸家長的威嚴。
孩子回家問,自己要去郊游,或者去遠處旅行,可不可以?聰明的媽媽就算有主見,也不必說出來:“等爸爸回來你去問他好了。”如果爸爸不同意,孩子就會問他,為什么不可以去?省得媽媽一個人傷腦筋。如果爸爸說可以,孩子就會跟爸爸要郊游買零食的錢,讓爸爸掏腰包就好了。像這種事情怎么就不會做呢?在子女面前,把最后的決定權讓給爸爸,他就會乖乖地負起責任。
我的媽媽就是一直讓爸爸當家長,所以有的事情都讓我們問爸爸:要錢問爸爸,習題不會做問爸爸,受傷了問爸爸……她就三個字:問爸爸。誰叫爸爸要當家長呢?我還記得我媽媽常常跟爸爸講一句話:“哎,快沒錢了。”一聽這話,我爸爸就緊張了。我從來沒有聽爸爸說“沒錢了,你去賺呀”,媽媽的厲害就在這里。
什么叫先生?先生就會先死,嘴上講得好聽叫“先生”,背后的意思就是先死嘛。當你發現另外一個人比你先死的時候,你會不會對他好一點呢?當然會。這其實就是個玩笑而已,但是仔細想想看,在家庭生活當中,上上下下實質上都是以媽媽為主的,媽媽是一家人的靈魂,如果還要再當家長,當然十分辛苦。人通常擁有足夠的自信,才會去尊重他人。女性對自己有信心,才會甘于讓先生做家長。我們應該有這樣的理解,這不是說好聽的欺騙自己。而且尊重本來就是相互的——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當女性處處維護丈夫的家長形象時,不僅自己會很輕松,還會有更大的收獲,那就是為丈夫所敬重。我們說過尊重是相互的,一定不是單向的,否則還談什么同權不同質?
現在的女人連家長都不讓男人當,非要把所有重擔都往自己身上挑,有這個必要嗎?家長只是個空頭銜,印不到名片上面去,也領不到任何的薪水。女人連這點最起碼的東西都不給男人,怎么能讓他盡心盡力?我看過很多本來甜言蜜語情投意合的男女,就是因為女人連家長都不讓男人當,導致男人因此喪失斗志離開了。
孕育下一代意義大
一個人可以一輩子不結婚,這是個人的選擇。既然結婚,就表示對家庭有一份承諾。如果不想善盡家庭責任,又何必結婚呢?結婚的目的是多層次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是為了創造新的生命,這是人類天經地義要做的事情。實際上,結婚不過是第一步。我們常把沒有生育子女的少年夫妻稱為“小兩口”,表示結婚之后還需要邁進第二步,至少生一個孩子,才構成一個完整的家庭。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生老病死是千古不變的定律。如果死后什么都沒有留下,就沒有辦法傳承,于是人類就開始有了文化。“文”跟“紋”是一樣的意思,文化就是花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花樣,能夠被這個民族所接受,就是本民族的文化。中國人有中國人的花樣,就叫中華文化;西方人有西方人的花樣,便是西方文化。各種不同文化的民族,借以生活方式上的不同,區別于其他的民族。
民族的綿延,有賴于生命的繼續。家庭是構成民族的單位,不生子女便后繼無人,民族也將難以綿延。但是民族文化的持續和發展,更是民族綿延的要件。一個民族的生生不息,除了人丁興旺之外,文化的培養尤其不能忽視。要是文化不能精進,勢必被其他民族所同化。就算人口眾多,也將空有民族的名義,實際上已經不復存在。所以中國人除了生兒育女之外,還要好好教養子女,使其一代更比一代強,為國家和民族做出更大的貢獻。
有的女性認為生兒育女會干涉夫妻之間的愛情享受,增加夫妻的各種負擔,妨礙夫妻的行動自由,甚至會阻礙夫妻的事業發展。這種天真的想法,不但會失去很多人生的樂趣,而且有朝一日會產生不一樣的念頭,已經過了生育的年齡,那時候丈夫還具有生育能力,豈不是增添很多煩惱,出現很大的危機?也有人因為職業而將生育的事情一拖再拖,認為受了那么多的教育,如果不到職場上去做出貢獻十分可惜。我們則認為女性應該受到教育,而且應該受到良好的教育,用來教養民族的下一代,這樣的貢獻更大。男人就算專職教養子女,實際上也遠不如女性,千萬不要認為在教養子女方面的貢獻小于到職場上工作。等到年紀大了,才發現自己年老珠黃,生命又無人延續,因而悔恨,深深覺得歉疚,恐怕已經太遲了。
夫妻之間彼此恩愛,可是兩個人看來看去,時間久了難免會有些單調。一旦生育子女以后,會在共同教養這個新生命的過程中,不斷增加相互的感情默契和責任感,家庭關系就會越來越穩固。一個人的愛情和婚姻,其實是寄托在這種生生世世的關系之上的。沒有子女,對婚姻來說就少了一份樂趣,也少了一層保護。若是夫妻二人由“相看兩不厭”,變成“雌雄不兩立”,婚姻就很容易破裂了。
工作只是生活的手段,而不是生活的目的。人不能始終掙扎在生存的邊緣,但是解決了生存之后,還去繼續追求浮華的生活,那是跟自己過不去。衣服要那么多干什么?吃那么好干什么?天天山珍海味,吃久了也會膩。很多人吃飯的時候,筷子舉得高高的,看著那么多的菜,卻不曉得要吃哪一個,這種人活著有什么樂趣?人常常覺得自己很有辦法,卻往往把自己逼得無路可走。
子女是等到年紀大了以后,才會覺得以前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年輕的時候覺得孩子是累贅,但是到年紀大了就不一樣了。因為人總會老,老了以后靠誰?你可以請護士,她一下班就走了。不管我們請誰,都不是親人,不虐待就不錯了。如果決定這一輩子不要生兒育女,那等年老了以后就不要埋怨。天底下只有自己的子女是最可依靠的人,道理就是這么簡單。
為夫所愛,為夫所敬
作為女性,要記住一個原則:首先為夫所愛,然后為夫所敬。愛是不會長久的,因為人會變老。先在戀愛中為夫所愛,再在婚姻中為夫所敬,女性這樣的姻緣是最成功的。千萬要記住“施恩勿念”,不要一天到晚跟先生討人情。我們幫助別人,要看作是自己應該做、樂意做的,而不是為了讓別人感謝。對方會不會“受惠勿忘”,那是對方的事情,自己不要給予對方任何恩情的壓力。會感謝當然好,不感謝也無所謂。尤其是夫妻之間,更要抱持這樣的心態。
人情不是靠討來的。人情不討,人情永遠在;人情一討,什么都沒了,連本帶利都討回去了,最后只能落得一場空。“不是我給你買,你會買到這么漂亮的衣服?”“沒有我爸爸的幫忙,會你有今天嗎?”“沒有我把家里搞好,你能安心在外面?”這種話講出來只有壞處,沒有好處。太太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條,沒有任何要討人情的成分,先生自然會從心里敬重妻子,這個就叫作抓住了丈夫的心。
有一次到朋友家里,一進門他的太太就講:“今天我特意燒了紅燒獅子頭給你們吃……”那個朋友也不客氣,沒等太太說完馬上就反問:“你自己不吃嗎?明明是自己喜歡吃,還說是燒給我吃的!”吃飯的時候,太太又問先生:“你覺得我燒的獅子頭比外面餐廳的怎么樣?”這樣的問題叫先生怎么回答呢?先生說:“你燒得比外面還好。”太太會說:“你少騙人,人家是專業的,我怎么比得過?”如果先生說真話:“哎呀,人家是專業的,你跟人家怎么比得了!”那太太還是會生氣:“那你去外面吃好了,我辛辛苦苦燒給你吃,你還嫌我不夠專業。”非要問這些問題干嗎?分明是自找麻煩。但是我們的女性經常這樣做,弄得先生左右為難,下不了臺。下次太太再燒了獅子頭,打電話讓先生回家吃,先生心里會想:你燒的獅子頭我還敢吃嗎?還不如找個理由不回去了,省得再被你討人情。
女人最要緊的,就是抓住男人的心。可心是看不見的,所以先抓住他的肚子是很有用的一招。以前的女人很會做菜,做到讓先生在外面都吃不飽吃不好,一定要回來吃飯,她就成功了。像我的外婆,她做的那個料理,外面根本吃不到。所以我外公每天晚上的應酬,能推的都推掉,一定要回來吃飯。我外婆說:“有事情的話,你就在外面吃完再回來吧。”外公說:“不行,事情不吃飯也能談,飯還是你做的好吃。”女人抓住了男人的胃,他就跑不掉了。
女人要會烹調、會針線、會做很多男人不會做的事情,一定是有道理的。男人衣服的扣子掉了,笨手笨腳地不會縫,妻子幫他縫上,他就很佩服妻子。而現在我們卻是:“扣子掉了,你自己不會縫嗎,你沒有手啊,你沒看到我在忙啊?”那丈夫還敬重妻子什么呢?能讓男人依靠你,這才說明你能干。
在日本,丈夫要出差,妻子會替他整理皮箱,連每天怎么做都給他寫清楚:某月某日穿這件衣服,某月某日打開這個包……丈夫完全不知道妻子給他放了些什么東西。到了酒店趕快打開皮箱,這是第一天的擺這里,那是第二天的擺那里,每天按照太太的規定穿衣服。這樣好不好?日本的男人因為妻子照顧得太周全,很多人一退休就自殺。因為退休以后,丈夫發現自己在家里完全是陌生人,什么東西都找不到,只好去跳樓了。所以很多事情要有個度,過與不及都不可以。丈夫不依靠妻子,隨時會離開;先生過分依賴妻子,就沒有自尊心了。
老實講,丈夫不是靠管的,管得太緊也沒有用。而且妻子管得越緊,丈夫花樣越多。因為他心里會想:反正你不信任我了,我還讓你信任干什么呢?有一次幾個朋友出差,其中有一個人的太太,一直懷疑先生在外面有不正當的行為。于是這個朋友就把我們請到他的房間里面,撥通他太太的電話:“我們正在房間里面討論事情,你不相信可以問問大家……”然后一定要我講幾句話。夫妻相處到這種程度,真的是很可悲。
女性要抓住丈夫的心,最好的辦法就是關心他。一個人被別人關心的時候,是完全沒有抵抗力的,心就被你關住了,人就跑不掉了。把人關住沒有用,因為關不了他的心;而關住了他的心,人跑得再遠,心還在你身邊。所以我們說,人在那里,心不一定在那里;而心在那里,人一定在那里。什么時間說什么話,什么時間做什么事,什么時間有什么樣的表現,自己要去衡量,要去調整。這就是修養,不需要講太多高深的學問。
妻子的笑容是最大的鼓勵
社會上的溫暖來自于女性的微笑,這句話是不爭的事實。因為社會是現實的,勝敗經常是一翻兩瞪眼的事情,不是贏就是輸,根本沒有打平的說法。在這種狀況之下的男性,不是不想笑,而是經常笑不出來。但是女性比較容易保持和藹的笑容,這也是女性與生俱來的特長和優勢。
很多女人經常在先生面前哭哭啼啼,分明是在說先生沒有用。要么是嫌照顧得不夠好,要么是覺得錢不夠用,要么是怪先生在外面被看不起,就是這樣而已。男人對這方面十分敏感,如果太太整天哭哭啼啼地抱怨“誰都比你強”,丈夫只會惱羞成怒:“你覺得誰好找誰去!”根本不會想去力爭上游。
中國人不太相信別人嘴上講什么,這是跟西方人不一樣的地方。太太一天到晚一臉苦相,就算跟先生講“不用怕,爭氣就好,努力就有前途”,也是沒有用的,他反而會覺得是在諷刺他。當然,太太更不能跟先生講:“我的同班同學現在都比我們有錢,我只是不忍心跟你離婚,希望你好自為之。”他心里會想:算了,干脆離了吧。其實這很容易理解,太太給先生面子他會珍惜,讓他丟臉他干脆撕破臉算了。中國人只要撕破臉,我們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中國人更相信自己內心的感覺,所以聰明的女人一定是笑著對男人說:“我沒有什么可抱怨的,其實你現在不比別人差,我對你有信心。”太太在他面前笑,他會明白是故意這樣表現,是在給他面子,他會很慚愧:“這么窮你都沒有抱怨,我再不爭氣怎么行?”他自己就會覺得很不好意思,然后奮發圖強,希望有一天能夠真正讓太太從心里面笑。女人的笑容是對男人最大的鼓勵,會幫助男人不斷地成長。從古到今,很多很多了不起的女性都有這樣的修養。
一個臉上沒有笑容的女性,基本上已經失去了女性的美德。但是我們要了解,中國人內外有別,在職場上的笑容跟在家里面的笑容是不一樣的。職場上的笑容只是禮貌而已,沒有多少感情的成分,更不能投入男女的感情,這樣才會安全。家里面的笑容不只是禮貌,而是包含著很充沛的感情在其中,是一份由家人的親情而產生的感情。
我們常說“女為悅己者容”,其實不單是說外表漂亮不漂亮,內在的美才是最重要的。很可惜現在大家都看不見內在美,反而專門重視“外在美”。所有的媒體廣告都在說發型很重要衣服要時尚……其實這些外在加上去的東西,都是虛無的不可靠的。很多影視明星外表看起來很漂亮,但是卸妝以后簡直沒法看。
有時你看到一個人,猛一看什么都好,然后越看越不行,這個人就是只有外在而沒有內在美;如果一個人乍看不起眼,沒什么出彩的地方,但是時間長了你發現她并不涂脂抹粉,可一年到頭氣色都很好,跟她講話也覺得很舒服,那這個人就有內在美。內在美是經得起琢磨經得起品味經得起長期印證的東西。兩個人不僅要幸福美滿,還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內在美就顯得非常重要。
天底下最難的事情就是了解自己。我們比較容易了解別人,卻真的很難了解自己。有空的時候經常照照鏡子,不要只看發型美不美,妝勻不勻,多觀察一下自己內心的變化是怎樣投射在臉上的,看看同樣的笑有什么不同的內涵,體會一下給人家的感覺是怎樣的。
今天有些女性很奇怪,缺乏內在美不說,去外面的時候會打扮得光彩照人,在家里的時候卻邋里邋遢,把漂亮的一面留給別人,把最難看的一面留給先生,這對先生也太虐待了吧?是準備把先生氣跑嗎?
用關心牽住他的心
結婚以后,夫妻兩個人構成一個圓,只有將這種關系長久地保持,才叫圓滿。只要第三者從任何一個角度進來,這個“圓”就會破碎。一般來講,以前的人都比較守分,而且人際交往也比較單純,所以發生外遇的幾率比較低。現在男男女女到處有交往的機會,而且很多場所還提供這樣的方便,所以今天外遇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這不僅是一個嚴重的家庭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所以有必要把外遇的事情好好探討一下。
女性會有外遇,多半是認為自己嫁錯了人。只要腦海里面有嫁錯人的觀念,很容易產生外遇。男性會有外遇,一種是因為貪心,有了一個太太還不夠,還想再找個“小三兒”顯示一下自己;另一種是因為經不起誘惑,這也是事實。但是不管怎樣,兩個人要么不要結婚,一旦結婚,就要統一戰線,一致排外,共同抵御第三者,這對女性的保護是超過男性的。一旦婚姻破裂,男性再找一個妻子的機會比女性再嫁一個合適丈夫的機會多,因為女性通常比男性老得快,這也是難以改變的自然規律。
今天都說“新好男人”,一個好男人的首要一條,就是婚后感情要專一,除了太太以外,任何人都是朋友,這就是婚姻的排他性。但是很多人分不清什么是朋友的友情、夫妻的愛情和家庭的親情。往往是朋友之間也摻雜愛情,甚至同事之間也想尋求愛情,相互混為一談,產生很多的后遺癥。所以首先要把三者之間的界限搞清楚,堅守這個自然的界限就不會混亂,就不致造成很可怕的后果。
夫妻二人除了堅守界限,還都應該與其他人維持適當的距離,以求安全。我們戴結婚戒指,就是告訴別人:我已經結婚了,你少來招惹我,我也不會去追求你,因為都已經沒有這些權利。很多人自以為可以把握分寸,甚至以此自我考驗,認為與異性朋友只是逢場作戲,或者是增加點婚姻感情之外的“調味品”,不會影響到正常的家庭生活。往往就是因為這樣的一念之差,才會掉到泥潭當中,最后怎么爬都爬不出來。所以,誰都不要去做這種游戲感情游離于其他異性之間的事情,挑戰自己的后果都是玩火自焚。
第三者是很厲害的,而且來者不善,善者不來。有一個在國際上很有名的學者,年紀一大把了,卻與太太分開,跟“小三兒”同居了。我很好奇,就問他:“你的太太端莊大方,你為什么還要找其他人呢?”他的答案很有趣,也很好笑:“我太太是不錯,但這個小太太卻會給我洗腳。”他沒有想一想,這種事情會持久嗎?如果一時沖昏了頭腦,連這個也信的話,是非常不理性的。
我們說過,雙方都重視情操,夫妻都保持貞操,是婚姻的最大保障。一個婚姻觀念堅定的人,別人再怎么引誘,都會無動于衷。自己三心二意,才會假裝糊涂半推半就;自己缺乏原則,才會愛上不該愛的人。現在社會上亂象叢生,就是因為很多人缺少這種應有的觀念和必要的堅持。可是第三者永遠存在,而且越來越厲害。第三者想要搶走別人的先生,一定會極力討好,一定會做很多太太不愿意做的事情。國際聞名的學者都會上當,更何況一般人呢?太太只是去怪先生忘恩負義毫無用處,夫妻雙方都要負起責任,而不是一方的責任。太太為什么搞不過第三者,這是需要自我反思的事情。等到事態爆發出來再去處理,當然不如防患于未然。
注釋
[1]西方婦女解放運動實際上就是女權運動,分為三個高潮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20年代前后,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婦女基本上爭取到了選舉權;第二階段,20世紀60年代,女性逐漸爭取與男性平等的權利,比如同樣的薪資報酬等;第三階段,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女權運動形成了各個派別,呈現多樣化發展。婦女解放運動的目的,在于使婦女獲得了人格和經濟上的獨立、教育上的平等,以及婚姻上的自主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