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文獻綜述

國內關于演藝產業價值鏈和商業模式的研究成果較少,相關研究僅有幾篇關于旅游演藝商業模式的學位論文,因此,筆者將關注的視野擴大到文化產業研究,繼而逐步縮小主題至文化產業價值鏈和商業模式研究,然后再對演藝產業研究進行梳理歸納。

一、文化產業研究回顧

文化產業理論研究起源于德國著名思想家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 amin)的“機械復制藝術”理論和德國法蘭克福學派文化工業批判理論。本雅明對文化產業理論發展最為重要的貢獻在于他強調了技術對于文化藝術發展的重要作用以及文化藝術與經濟活動不可分割的關系;法蘭克福學派創造了“文化工業”(culture industry)一詞,指出它是大眾文化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批判在資本滲透和運作下的大工業生產方式將文化包括文學、藝術、報刊、廣播、電視等所有文化產品完全商品化和市場化,將文化產品完全等同于一般物質產品。向勇.創意領導力——創意經理人勝任力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55-70.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文化工業”這一批判性語境逐漸轉向文化研究的中性語境,進而發展成肯定語境。20世紀80年代后,“文化產業”(culture industries)成為專有名詞,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大眾文化的文化屬性和產業屬性,關注文化產品的創意價值的兩個層面: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1998年以來,隨著西方各國選擇文化產業作為社會經濟的支柱性產業發展,文化產業應用研究開始興起,學者們從經濟學、管理學、文化學等多學科角度,對文化產品的研發、生產和經營,文化企業管理和運作以及文化產業的戰略與商業模式等方面進行研究,側重于解決文化產業的實際問題。同上.

近年來,藝術和文化的經濟學已然成為經濟學領域的新分支,受到了認可和關注,全世界范圍內對經濟和文化之間關系的研究興趣越來越濃。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媒介傳播學教授Stuart Cunningham, John Banks和Jason Potts將文化和經濟的關系歸納成四種模式,即福利模式、競爭模式、增長模式和創新模式;哈佛大學經濟學與商業管理學教授理查德·E.凱夫斯(Richard E.Caves)研究了包括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在內的藝術創作產業的組織形式,運用產業經濟學理論和合同理論,分析創意產業特點,闡明此類領域的組織結構、交易過程及合同特點。理查德·E.凱夫斯.創意產業經濟學——藝術的商業之道[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經濟學教授戴維·思羅斯比(David Throsby)從學術話語領域和社會組織系統兩個層面思考了經濟學與文化的關系,在價值理論基礎上,發展了經濟價值與文化價值概念,提出文化價值包含了審美價值、精神價值、社會價值、歷史價值、象征價值和真實價值等構成要素,可以通過不同的度量工具來衡量。他認為,“從廣義來說,文化是由共同價值觀、信仰、傳統和生活方式等結合在一起構成的系統,文化已經不再處于經濟發展的邊緣,而是處于發展進程的核心,并與發展進程纏繞在一起,文化為經濟進步的發展提供了環境,而且,從個人需要的視角看,它正是發展的目標”戴維·思羅斯比.經濟學與文化[M].王志標,張崢嶸,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71-177.

在文化政策方面,英國文化學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吉姆·麥圭根(Jim McGuigan)研究了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時代的文化、經濟和權力問題,他將文化政策話語分為國家話語、市場話語和市民交流話語,并論述了三種話語的關系:在國家話語里,國家被視為文化政策里的關鍵動因,政府對文化事業進行補助;市場話語的政策放手讓市場發揮作用,市場力量被視為神圣不可侵犯;當前從國家話語向市場話語變遷的趨勢非常明顯;市民交流話語源于市民社會,它關注交流和文化的民主化,并構成上述兩種話語的對立面。吉姆·麥圭根.重新思考文化政策[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5.美國福坦莫大學經濟學教授詹姆斯·海爾布倫(James Heilbrun)和圣托馬斯大學經濟學教授查爾斯· M.格雷(Charles M. Gray)從藝術的歷史發展著眼,考察表演藝術和美術方面的生產和消費、藝術市場的機能、表演藝術公司和博物館的財務問題以及公共政策所起的關鍵作用。詹姆斯·海爾布倫,查爾斯·M.格雷.藝術文化經濟學[M].詹正茂,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公共政策系教授艾倫·J.斯科特(Allen J.Scott)從文化、經濟與技術相互融合的角度探討了文化產業與城市產業集聚之間的密切關系,闡釋了現代文化產業的經濟邏輯和經濟結構,解釋了世界性城市成為現代文化產業發源地的根本原因。他認為不僅經濟根植于文化之中,而且文化也深深地根植于經濟之中,文化領域與經濟領域的強有力融合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的基本現實,他的觀點對文化理論與經濟分析產生了重要影響。艾倫·J.斯科特.城市文化經濟學[M].董樹寶,張寧,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在國內,對于文化市場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文化產業”概念在20世紀90年代起得到正式使用,陳少峰,朱嘉.中國文化產業十年[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4.2000年首次見諸官方文件,文化產業研究自此進入活躍期。對于快速增加的文化產業研究成果,《文化產業應用理論》一書進行了初步總結,收錄理論159條,歸納了研究文化產業的多種角度,如精神經濟、創意產業、體驗經濟和生態學等,簡要地說,精神經濟作為以精神因素為主要內容的經濟形態,正逐步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英國率先提出的創意產業概念——從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分中獲取發展動力的企業,以及那些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創造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的活動——在全世界掀起了創意產業的熱潮;此后,美國經濟學家對體驗經濟進行闡述,提出人類已進入了以服務為舞臺,以商品為道具,以消費者為中心的體驗經濟時代;進入20世紀以來,從生態學的角度研究文化、文化產業的例子也屢見不鮮,形成了生態文化學理論、組織生態理論等特色理論與研究方法。向勇,劉靜.文化產業應用理論[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24-26.

國內的文化產業研究主要由基礎研究、政策研究、文化經濟研究、地域和行業研究等組成,關注范圍十分廣泛,僅以筆者關注的文化產業價值為研究對象,代表性成果有:全國政協副主席、上海創意產業協會會長厲無畏提出構建以價值為核心,把文化創意、技術、產品和市場有機結合起來的價值系統;厲無畏.創意產業的價值體系與創新型城市建設[J].規劃師,2008(1):18-20.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范周教授提出推動文化產業由“鏈條”向“網狀”發展;范周.中國文化產業新思考[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71-74.中央財經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魏鵬舉教授認為文化創意產業首先要滿足、深化和涵養本土的文化體驗與文化消費,在以創意提升產業附加值的同時也培育涵養全民創意活力,增強本土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與創新能力;魏鵬舉.全球化的本土振興:中國的文化創意產業與內生經濟增長[J].北大文化產業評論,2006(2):150-159.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室主任花建研究員認為,文化產業對社會的貢獻,遠遠超過了一般意義上的文化產品銷售獲得的直接收益,而重在對人的塑造,提高人的活力、創造力和競爭力,提高人的綜合素質。花建.產業界面上的文化之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諸多學者從文化與經濟、城市、技術、人本關系等角度,對文化產業的價值進行了多重探討,但總的來說,國內文化產業研究的理論前瞻性和學理嚴謹性都有所不足,較多停留在對政策和形勢的解讀上,在文化產業實踐不斷創新的當下,對于實踐的闡述、研究和指導不夠充分,甚至理論滯后于實踐,故此,本書希望能做出一點積極的嘗試。

二、文化產業價值鏈與商業模式研究梳理

20世紀末,英國學者查爾斯·蘭德里(Charles Landry)首次將價值生產鏈分析法(Value Production Chain Analysis)引入到對文化產業的應用研究,提出文化產業價值鏈包括五個價值環節:創意的形成、從創意到產品、產品的流通、發送機構、最終消費者的接受。向勇.文化產業人力資源開發[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10.英國利茲大學傳媒學教授大衛·赫斯蒙德夫(David Hesmondhalgh)將文化產業的特征概括為高風險產業、高生產成本和低復制成本、準公共物品性,并提出文化企業進行產業鏈整合的幾種途徑:橫向一體化、縱向一體化、國際化、多部門與多媒體整合等。大衛·赫斯蒙德夫.文化產業[M].張菲娜,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0-23.

國內學者對文化產業價值鏈的研究,代表性的有:郭新茹和顧江認為文化產業價值鏈不同于一般產業價值鏈,它主要由創意內容的策劃、文化產品的設計和生產制作、市場推廣、消費者服務等環節組成,文化產業有基于產業價值鏈定位、資源優化整合和顧客價值創造三種盈利模式;郭新茹,顧江.基于價值鏈視角的文化產業贏利模式探析[J].現代經濟探討,2009(10):38-42.邢華提出了文化創意產業價值鏈結構表現為網狀價值鏈和線性價值鏈兩種形式,文化產業價值鏈整合可以通過在產業價值鏈的關鍵點上進行重點突破,進而通過產業價值鏈各節點的互動帶動整個產業提升的方式進行;邢華.文化創意產業價值鏈整合及其發展路徑探析[J].經濟管理,2009(2):37.何群認為文化產業鏈是一個由多種環節、多個層面的因素所構成的關聯體系,在產業鏈的核心,是由策劃制作、產品生產、產品流通銷售、延伸產品開發等互相承接的環節組成,圍繞著這個核心,分布著技術設備、資本市場、調查咨詢等密切關聯的服務環節;何群.文化生產及產品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朱欣悅等提出了拓展文化產業價值鏈的三條對策,即推進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文化產業價值鏈縱向延伸和橫向拓展。朱欣悅,李士梅,張倩.文化產業價值鏈的構成及拓展[J].經濟縱橫,2013(7):74-77.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教授是國內較早進行文化產業商業模式研究的學者,先后出版多部著作,其2006年出版的《文化產業戰略與商業模式》,提出從戰略的高度和商業模式的視角探索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盈利之道;陳少峰.文化產業戰略與商業模式[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2009年出版的《文化產業讀本》將文化產業領域商業模式提煉為39種基本形態,包括產業鏈經營的商業模式、產業集聚的商業模式、文化產業跟其他產業融合的商業模式、連鎖經營的商業模式等;陳少峰.文化產業讀本[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221.2011年,陳少峰與張立波合著出版《文化產業商業模式》,將文化產業領域比較成熟的商業模式歸納和提煉為6大組共60種類型,6大組分別為行業化的商業模式、基礎型的商業模式、內在能力型的商業模式、提升型的商業模式、資源整合型的商業模式和與資本運作結合的商業模式等。陳少峰,張立波.文化產業商業模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51-168.

學者陳亞民、呂天品提出文化產業商業模式由價值主張、消費者目標群體、分銷渠道與合作伙伴網絡、價值配置與核心能力四個要素構成,并根據文化產業特性逐項進行了分析;陳亞民,呂天品.文化產業的商業屬性及商業模式[J].商業研究,2010(3):153-157.謝曉鵬提出價值鏈延伸下的商業模式創新類型,即縱向延伸型、波及延伸型、內部延伸型、交叉延伸型,并進行了價值鏈延伸與商業模式創新關系的實證研究。謝曉鵬.價值鏈延伸下的文化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4.

商業模式的研究,既有反映商業模式內涵與要素構成的元模式研究,也有反映商業模式類別特征的子模式研究,較多的是反映特定企業經營特征的具體模式研究,但是綜觀現有研究成果,對于文化產業子行業的商業模式研究,比較集中在電影、電視、傳媒、動漫等領域,如蒲元瀛《中國電影商業模式分析及實證研究》、郭鍇《價值鏈視角下電視傳媒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研究》等,對演藝行業和具體企業的商業模式所做的研究則較為少見。

三、演藝產業研究綜述

關于表演藝術的本體研究,如編劇、導演、表演藝術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厚,但關于演藝產業經營方面的書籍,作為學術著作并不多見,面世的較多為案例讀物,如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前總裁方世忠所著《世界演藝行業:國際對標和中國案例》和《都市戲劇產業:國際對標和中國案例》,對國外綜合性演藝中心、大型劇院、著名表演團體等做了資料性介紹;單個案例專著如王翔淺女士的《藝術與經營的奇跡——淺利慶太和他的四季劇團》,對成立60年在亞洲創造了音樂劇神話的日本四季劇團,做了非常詳盡的描述和解讀,堪稱近年來演藝產業最佳案例讀物。

作為文化產業經典案例叢書作品的《激流勇進·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改革發展紀實》和《破冰之旅——上海大劇院巡禮》,分別回顧和總結了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在國有表演藝術院團體制改革方面的成功經驗,及上海大劇院自1994年到2012年的發展歷程和突破常規經營理念的意義和啟示。《山水式中國狂想:梅帥元與印象·劉三姐》《山歌唱出十個億:印象·劉三姐幕后的故事》,以講故事的手法講述第一臺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的曲折成長路;黃巧靈編著的《麒麟才子說演藝叢書》,詳細闡述了宋城演藝出品的旅游演藝節目《宋城千古情》《三亞千古情》《麗江千古情》《九寨千古情》的總導演思想、采風與創作過程、劇目與歷史等,這些著作均偏向公司或項目宣傳的性質。

宏觀層面的著作,如中國文化報社出版的《中國演出業創新與發展研究》,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中國演藝產業發展狀況,內容包括業務探討、案例研究、經驗交流、現象點評、參考借鑒五大板塊,有許多來自政界、業界的真知灼見。中國文化報社.中國演出業創新與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7.北京大學每年出版《中國文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其中“演出產業年度發展報告”,從總票房、演出團體和劇院、票務等經營主體、重點市場以及全球推廣等不同角度進行年度總結和評價。葉朗.中國文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2012)[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對演藝產業經營層面的研究,較多集中在旅游演藝這一分支領域上,陳葉萍在價值鏈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旅游演藝企業的特征與發展現狀,分析旅游演藝企業的價值鏈以及價值鏈系統,建立企業競爭力模型,構建動態的旅游演藝企業核心競爭力體系;陳葉萍.基于價值鏈的國內旅游演藝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0.余琪歸納了大型旅游演藝產品的突出特征,將其分為主題公園、實景、劇場、巡演以及其他五種類型;余琪.國內大型主題性旅游演藝產品開發初探[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李幼常就旅游演藝的基本概念、旅游演藝產品的開發以及旅游演藝市場開發主體多元化等問題進行了探討;李幼常.國內旅游演藝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7.邢亞楠總結了國內旅游演出的四類商業模式,即基于藍海戰略的商業模式、基于連鎖經營的商業模式、基于規模經濟的商業模式和基于資源整合的商業模式。邢亞楠.我國旅游演出商業模式研究與思考[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10.

相形之下,臺灣對于演藝產業的研究從基礎調研入手,更為扎實和務實。2002年,臺灣行政主管部門將文化創意產業列為政府的重點工作項目。當年,表演藝術聯盟受臺灣中正文化中心委托,通過調查等方式,試圖勾勒出表演藝術生態之中表演藝術團體狀況、政府補助與企業贊助、周邊產業等整體表現,這是臺灣第一次進行表演藝術基礎調查,調查結果與分析匯總呈現在2003年出版的《表演藝術生態報告》中。表演藝術產業生態系統初探[M].臺北:臺灣“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

在這項調查的基礎上,2004年,“文建會”進一步以三年時間調查臺灣表演藝術產業現況,調查項目包括表演藝術的現況、產值調查與推估、從業人口及經營規模等,第一階段研究成果《表演藝術產業生態系統初探》于2005年出版,最終研究成果《表演藝術產業調查研究》于2007年出版,該研究在評估臺灣表演藝術產業的產值、使用價值以及關聯效果三個方面取得扎實成果。表演藝術產業調查研究[M].臺北:臺灣“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

除了以上對演藝產業的全面基礎調查之外,臺灣對演藝產業的研究可以概括為“全球語境,本土觀照”,即更注重把自身置于全球語境下進行,以期對本土發展起到借鑒作用。臺灣師范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所長何康國教授通過對愛丁堡藝穗節、紐約藝穗節、墨爾本藝穗節、臺北藝穗節的實地考察,以及對臺灣淡水藝術節進行問卷調查等方式,觀察不同城市表演藝術市場的傳統與現代形態,思考地方化藝術節如何在本地獲得認同,后續如何進入國際市場。何康國.藝穗節與藝術節——全球化的表演藝術經營[M].臺北:小雅音樂有限公司,2011.2003年,文建會與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出版“文化創意產業經典譯叢”系列著作,以借鑒國外創意產業的理論架構與執行策略;2004年,又推出“文化創意·深耕臺灣”叢書,回過頭來檢視臺灣創意產業發展的現狀與未來,其中《表演藝術:啟動創意新商業》一書以歐洲藝術節的舉辦、臺灣劇場表演為例,討論在表演藝術轉型為產業化的時代,臺灣表演藝術的真實面貌以及未來努力突破的方向。表演藝術:啟動創意新商業[M].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4.

此外,臺灣“文建會”從2001年開始,持續與法國文化部合作舉辦“馬樂侯文化管理研討會”,邀請法國文化領域專業人士赴臺分享經驗;2009年的研討會以“表演藝術政策、管理與經營”為主題,其同名著作中既有對法國表演藝術政策的演變與挑戰、法國文化部表演藝術相關組織架構及業務領域等的介紹與分析,又有各種實際案例,以利于更清楚掌握當今法國表演藝術產業的脈動。第八屆馬樂侯文化管理研討會——表演藝術政策、管理與經營[C].臺北:臺灣“文化建設委員會”,2009.

相形之下,對中國演藝產業全貌進行深入而系統的描述和剖析,以及從產業經營角度研究演藝企業商業模式的學術成果,迄今仍較為少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觉县| 栾川县| 营口市| 德钦县| 佛教| 濮阳县| 竹北市| 东阳市| 五家渠市| 长岛县| 东辽县| 朝阳市| 五家渠市| 武穴市| 临朐县| 滦平县| 大兴区| 百色市| 连南| 博兴县| 平陆县| 高邑县| 鸡东县| 濮阳市| 寿阳县| 和硕县| 丹江口市| 常德市| 贵德县| 瑞金市| 华坪县| 孟津县| 沁源县| 香港 | 罗江县| 利辛县| 聂拉木县| 济阳县| 阳城县| 广州市| 阜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