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藝企業商業模式研究:理論和個案
- 林潔
- 1419字
- 2020-08-14 14:06:38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研究對象
一、研究背景
從“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到“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文化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大力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文化產業迎來黃金發展期,演藝和影視、出版、動漫等成為文化產業發展重點。本書的研究正是基于文化產業的發展背景,以及當前理論面和實踐面的現狀而展開。
重視和發展文化產業,是由于它對于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負有重要的責任。對于過去的責任,在于保護和開發人類的文明成果和文化資源,使其成為人類繼續發展的動力和重要資源;對于現在的意義,在于豐富人類的生活,提高人們的生存質量,建構和諧繁榮的文化生態,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結構的升級;對于未來的意義,在于培養具有廣泛人文關懷和良好精神風貌的新人,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
發展文化產業,首先必須認清文化和經濟的關系,兩者之間的關系可概括為四種模式,即福利模式、競爭模式、增長模式和創新模式。具體來說,福利模式指文化是一種公共榮譽產品,廣義上的文化可以從經濟領域獲得收益;競爭模式指文化產業不是經濟落后者,也不是更高意義上的特殊產品的提供者,只是另一種產業;增長模式強調文化創意產業是一個特別部門,它會影響其他部門的發展,是經濟發展的驅動力量;創新模式指文化創意產業的經濟價值源于它們在協調新觀點和新技術乃至經濟和文化的變化過程時的貢獻,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在于發展和應用新知識。在表演藝術領域,上述四種模式同時存在,例如交響樂、芭蕾、昆曲等側重于福利模式,音樂劇、商業話劇等產品偏向競爭模式,而從一般意義上講,文化產業的增長模式和創新模式廣泛存在于表演藝術的所有領域。因此,對于文化產業的價值,必須從經濟和文化、長期和短期利益、有形和無形回報、本體和衍生價值等多方面統籌認識。
近年來,關于文化產業的研究日漸增多,但是在理論層面探討意義的多,在實踐層面關注問題的少。雖然表演藝術歷史悠久,但從產業的角度來看,中國演藝產業尚處于產業生命周期的初期,對于產業的研究成果不多。本書以產業價值鏈和商業模式為核心命題,把企業作為一個與上下游緊密聯系的單位,放入整個產業鏈條中進行考察,分析演藝企業如何在產業價值鏈中定位,然后通過商業模式設計,在激烈市場中獲取競爭優勢,追求價值的最大化。本書對于演藝企業商業模式的研究具備一定的前沿性。
二、研究對象和創新點
文化創意產業的主體是指在文化創意產品的創造、生產、提供、傳播等一系列產業環節中有著較為密切的價值關聯的各類廠商、機構組織等,本書的研究對象是作為演藝產業主體的演藝企業。
本書對演藝產業價值鏈和演藝企業商業模式等相關問題做了全面、系統和深入的研究,提出演藝產業價值鏈構成的三個發展階段;在前人研究基礎上提出了商業模式構成要素,將產業價值鏈和商業模式研究有機結合,從產業價值鏈角度對演藝企業商業模式進行歸納總結,并且對三家代表性企業進行了深入解剖。
本書有以下創新點:
第一,理論面,提出商業模式設計步驟,即第一步,產業價值鏈分析;第二步,在產業價值鏈基礎上構建企業價值鏈;第三步,根據企業價值鏈設計商業模式。
第二,實踐面,提出演藝產業價值鏈構成,并歸納了產業價值鏈視角的演藝企業商業模式類型。
第三,應用面,通過對業內領先企業的案例研究,解剖前沿的商業模式創新實踐,對行業具有啟發和示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