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子強軍夢:大學生軍旅成長訪談錄
- 李煒
- 4781字
- 2020-06-05 17:24:12
格爾木的南方“秀才兵”
人物瞄準鏡
王震,男,1993年10月出生,籍貫浙江湖州安吉,2012年考入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財務管理專業學習。2014年9月應征入伍,成為西北地區某部隊一名坦克射手。2016年退伍返校,繼續就讀財務管理專業。在部隊服役期間,參加坦克射擊比武獲得第三名,還曾經獲得“優秀士兵”“優等士兵”及士兵嘉獎等榮譽。在大學期間,曾擔任GAC人力資源部部長。

坐在回家的列車上,王震一合眼便仿佛再次看到格爾木那好像望不到盡頭的霧靄云霞、青草羚羊。軍營里的故事似乎并未結束,卻已經真實地畫上了句點。旅途中睡意昏沉間眼前浮現出兩年軍旅生涯的幀幀畫面??粗嚧巴獠粩嗦舆^的景色,他想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一句“人生也許就是不斷地放下,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我沒能與他們好好告別”,有些后悔沒有好好跟他們說聲再見——首長、戰友、朝夕共處的如畫美景、熠熠生輝的從軍年華。
但可能有些時候,沒有告別就是最好的告別了吧!
巧合中的巧合
他叫王震,與戰爭年代的革命猛將、和平時期的建設闖將王震同名。
入伍前,他是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財務管理專業大三學生,是寒窗十余年的羸弱少年。和許多大學生一樣,較為松散的學習生活似乎并未實現他對未來的所有幻想,在20歲出頭的年紀,做一名軍人、體驗軍旅生活的想法就這樣逐漸浮上他的心頭。

格爾木高原上的王震
那是2014年,王震在父母家人都不知情的情況下毅然選擇了參軍。他和朋友一同提出申請,參加體檢,選擇兵種及地區。最后,他的服役部隊確定為五大王牌軍之一——139旅?!?39旅是一支紅軍部隊,歷史悠久,因在南泥灣開展大生產運動而聞名天下。它戰斗作風頑強,能攻善守,實力強悍。在抗日戰爭時期,該旅參加了收復晉西北七城戰役,靈邱、廣靈阻擊戰,邵家莊伏擊戰和上、下腰澗等戰役戰斗,1939年9月,139旅奉命返回陜西綏德地區,擔負保衛陜甘寧邊區的任務。解放戰爭時期,139旅參加了撫順及北滿剿匪、三下江南、夏季攻勢、秋季攻勢等戰役。遼沈戰役中,139旅在新立屯以南地區截擊援錦州之敵;爾后進至黑山、大虎山,阻擊國民黨軍廖耀湘兵團,重創敵軍。隨后,該旅參加平津戰役、宜沙戰役、湘西戰役等,后奉命配合二野3兵團,參加向川黔進軍作戰,和兄弟部隊一道,解放了重慶、涪陵、廣安、鄰水等地?!鼻珊系氖?,這也是王震將軍曾率領過的英雄部隊。
看著部隊介紹資料和大氣恢宏的入伍宣傳片,王震幾乎很快對當兵有了不一樣的認知,同時對這個戰功顯赫的王牌隊伍產生了強烈的向往——是不是會有更高科技的武器、更先進的管理和更優質的生活條件呢?但網上盛傳新兵辛苦異常的言論,讓他心里又多了一些不安,這些情緒一直持續到他真正走進軍營。
王震最初到的地方是陜西軍區,作為一個標準的南方人,他開始漸漸適應北方的飲食習慣,諸如油潑辣子面、肉夾饃等陜西名吃成了家常便飯。在干燥的天氣條件下,各種不適應和新奇裹挾著初入軍營的緊張,陪他度過了許多個日夜。
新兵入伍,體能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其中一個很小的項目,就可以彰顯兩年軍營生活對王震的影響與改變。初初成為一個兵,在3公里的訓練中他共花費了19分鐘有余。結束后他的反應像其他人一樣——呼吸艱難,意識恍惚,雙腿甚至是全身酸軟,最嚴重的時候膝蓋半月板出現各種異常,感官可以用“炸裂”來形容。但是兩年后,3公里這樣的數字已經不能在他心里激起漣漪,他只要9分鐘就可以抵達終點并且沒有什么難以忍受的不適。20公里的拉練也已習以為常,保持速度,保持韌度,只是每一個腳步交錯的常態,他享受著這種變化。
在新兵連的訓練中,王震與戰友也做過背人下蹲的負重練習。這個項目給他留下的印象可以說是非常深刻。在兩人合作的分組中,因為錯過選擇時間,彼時體重不足60公斤的他要背起一個100公斤重的戰友做近百個下蹲。這樣的經歷讓王震久久難以忘懷,可以說是一個生命中的“不可能”。但是,服從命令的天職和身為男子漢的韌勁還是支撐著他完成每次的任務。無奈和成就感并存,與這些記憶共同勾勒成無法忘懷的回憶。

王震與戰友們訓練的場景
鐵血男兒也有繞指柔情,部隊里的故事每天都在更新,王震的身體素質、心理承受能力也在一天天增強。向家里打電話報平安時,他從未多說一句自己的辛苦,永遠都是把最好、最愉快的事情說給親人聽。這時的他就像一只遠行未歸的候鳥,在大學生活相對安逸、缺乏鍛煉的時候離開學校和家庭的溫暖巢穴,只等待著兩年軍旅生活磨礪過后榮耀回歸。所以烈日朝陽、流血流汗都只不過是砥礪攀登中的階梯罷了。辛苦不足與別人說,更不需讓家人擔心。
“既然是自己選擇的路,那就沒有不堅持的理由了,這些都不能算作苦的啊。”他這樣對自己說。
忠孝難兩全
軍營生活不辛苦是不可能的,有每天枯燥的訓練,有令人緊張的嚴格軍紀,但也有戰友間相互關心的溫暖。
從被詢問到任命,王震被安排去連隊做文書,一切都發生得太快。對于這樣的安排他是事先有聽說卻沒有準備,拒絕也沒有實際意義。只是,他打心底里不想離開朝夕相處的戰友們,還想跟他們一起訓練,一起聊天聊地,一起運動、休息、互相打鬧。雖然新兵連的訓練辛苦,但他也從未掉過一滴眼淚,從未喊過一聲苦。對于接下來可能面對的挑戰,他也全然不畏懼,甚至還期待著更加困難的任務。軍令如山,他打包好行李走向了一個全新的崗位。王震感覺到,做文書的日子相對來說還是清閑的,生活節奏也不快,每天的主要工作是坐在電腦前準備資料。他認真做好一個文書應該做好的每一項工作,日日夜夜腳踏實地。日復一日的文書工作,使得王震對連隊戰友和訓練生活的想念慢慢沉淀下來,給了他更多思考進步的時間。
時光流轉,就在王震的第一年軍旅生活行將結束之時,一個觸動他反思當兵值不值得的消息傳來——太婆去世,母親生病住院。他不敢相信自己聽到的消息是真的。只是,他在軍營,他是一名軍人,他無法見上太婆最后一面,也不能回家照顧母親。王震說,這或許是自己兩年軍營之旅最大的遺憾吧。
那段時間,王震怨過也悔過,多少個午夜夢回都希望自己可以立刻馬不停蹄地趕回家。從來遵規守紀的他想盡了一切辦法想要回家。他突然不明白自己這些日子的堅持到底是為了什么,終日辛苦換不回一個假期嗎?痛苦和糾結讓王震食不知味:自己到底為什么來這里?這一切值得嗎?這是不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都說“忠孝難兩全”。冷靜過后,王震選擇了默默接受,默默堅持。他明白,他有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當好一個兵就是此刻最重要的、高于一切的事情,也是給家人最大的安慰。他努力使自己平靜下來,在軍號響起的時候一如既往地選擇出發。
成長就是一夜之間的事。從最開始接到消息,到訓練、吃飯、睡覺都無時無刻縈繞在腦海的回家念頭,再到化悲痛為力量選擇堅持,王震就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逐漸成熟起來。部隊里每天播放新聞聯播,定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這些都在潛移默化中對王震起到了作用,讓他明白,自己是一名軍人,而不再是父母羽翼下需要保護的孩子,他有自己的職責和榮耀。只有更加努力,才不會辜負當初自己對軍營的選擇,也不會辜負太婆對自己的期望和愛護。
這些情緒混雜著與日俱增的思念和日益增長的責任,一同壓抑在王震心底,在此之前,他從未和別人提起過。
行軍在渭河大壩
當兵第二年,王震隨部隊來到了甘肅,駐扎在昆侖山附近的格爾木市。4200米的海拔使戰友們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適應期,他們在平坦的位置搭了帳篷作為休息場地。一切都打理好之后,王震彎身走出帳篷,四處望著,審視、欣賞著這個景色如練的高原。眼前是一番從未見過的,似乎只存在于攝影師作品里的景象——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空氣里有種被冰雪洗過的冷冽味道。遠處山頭上還覆著雪,云霞像水墨畫一般自由卻不顯雜亂地在天空中飄浮,看起來十分安逸。他幾乎被這樣的景色震住了,世外桃源也不過如此吧。
一切都是新奇的,這樣令人震撼的景色吸引了王震的全部注意力,仿佛這才是真正屬于他的地方。告別山西的黃土平原,格爾木這樣澄凈的高原更加貼合他對參軍的幻想。見到平時無法見到的,接觸以前從不敢想的,這才是真正的軍營生活吧,就這樣與世隔絕,只剩無垠原野和鐵骨錚錚。
王震和戰友們在這里進行了三個月的十公里武裝訓練,也有著難以忘懷的美好時光。之后的考核,在渭河大壩上進行。作為文書,王震背著幾十公斤重的辦公隨身設備和文件資料,在逐漸落在隊伍最后的時候,他的戰友會寸步不離地陪著。渭河大壩實在是太長了,長得一眼望不到終點,王震和戰友用背包繩掛綁好四十公斤重的行李,兩個人肩并肩,步步向前,從最后逆襲到隊伍第一的位置。
在格爾木,王震第一次遭遇與戰友的生離死別。那是那樣的刻骨銘心。由于強烈的高原反應,一名戰友在訓練時永遠地離開了人世。那是一種極不真實的感覺,一切好像離過去的那個自己十分遙遠,王震不由得有些恍惚。
訓練之余,王震和戰友們一起在高原追趕牦牛、羚羊,一起好奇地研究雪山山谷里的動物骨骸,一起和云霞光影拍合照,一起看雪山高原、沙漠,甚至是強勁的暴風雪。部隊演習時,30個人要合作堆10個靶子,搬運上千個沙袋,他和隊友一整天不停歇,確保演習順利開展。其中的苦與樂,至今都在他的記憶深處,讓他一輩子都難以忘懷。
300多個日日夜夜里當然也有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有一天,王震訓練結束,休息的時候突然覺得手上一痛,原來是被帳篷里的倉鼠咬了一口,王震順著它追過去,竟在行李下找到了一窩倉鼠幼崽,軟軟糯糯湊在一起取暖。王震哭笑不得。高原條件艱苦,他都不敢保證可以照顧好自己,怎么可能留下這一家子小東西呢?心情復雜地把它們放到了較為安全的地方后,他在格爾木黛藍的天空下摸著傷口,想家的情緒也頓時涌上心頭。

訓練后的休息時間
離別祝?;腥缱蛉?/p>
在一個天空照常一碧如洗的日子,王震正隨部隊演習,結束后突然被告知“你們可以打包行李了”。一頭霧水的他就這樣被推上了回家的列車,沒有告別會,沒有戰友間的擁抱,甚至沒有送軍旗……和戰友們在火車上互相告別祝福,帶著馬上歸家的激動與期待,跨越了半個國家,王震終于回到了寧波。
退伍后的第一個目的地是學校,王震早已聯系好到在校的同學處放置行李。穿著軍裝的他行走在昔日的校園里。兩年的時間不僅改變了他,也讓校園有了巨大的變化。他從瘦弱的“奶油小生”變成了有著古銅色皮膚的健壯男兒,而校園也更加美麗了。他走著走著卻發現自己已經習慣了部隊里的規矩,走路身體直挺,甚至還會配合著擺臂,遇到轉彎也只會走直線。同學的眼神,讓他有點尷尬,有些無所適從。不過,在他看來,這段經歷無論帶來了什么樣的改變,都是美好的?;氐叫@,王震很快就投入緊張的學習生活中,微積分、各種專業課又重新占據了他的每一天。入伍種種,像昨日一夢,有些人或許再也不會見面,許多事或許都已是過眼云煙,幸好還有各種社交軟件聯絡彼此,戰友們的情誼是特別的,信任是絕對的。
如果再來一次,王震說他依舊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入伍,無論世事如何變遷,軍營里的故事都讓他難以忘懷。當聽到那些還沒有退伍的、曾并肩戰斗過的戰友已經在邊境駐扎,條件更加艱苦惡劣時,他只想說一句“保重”,因為保重身體、保重自己就是對自己、家人和國家最負責的選擇。
“男人當兵后悔三年,不當兵后悔一輩子?!边@句話幾乎是人盡皆知,如果還有學弟學妹想要去體驗軍營生活,那就一定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每一個選擇都會有不同的結果,而不后悔才是每個人真正應當學到與體悟到的。

筆者感悟
蒼穹為蓋,百煉成鋼。很多人對軍人的印象都是刻板的,曾經的我也是這樣認為。尤其對于退伍大學生兵來說,他們在本該最放縱飛揚個性的年齡里選擇了紀律嚴明的軍營,這本身可能是一種禁錮吧?
但是對王震同學的采訪使我打破了這樣的想法——他們反而更加樂觀,也更加充滿活力。幾年的軍營生活帶給了他們嚴于律己的生活態度,也提升了他們對自身的信心。采訪時在我面前講起曾經的趣事而眉飛色舞的王震,沒有被當兵時惡劣的高原氣候打倒,也沒有被思念親人的孤獨打敗,站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更好的他。
閱歷總是精彩的啊。
——王格 新聞15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