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行為療法

行為主義理論是對學校心理輔導具有重要影響的心理治療理論之一。它誕生于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其創始人為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J.B.Watson)。該學派的基本理論主要有:經典條件作用理論、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和社會認知理論。雖然其心理學內容不完全一致,但這三種理論都是關于個體學習的發生機制和產生條件的理論,都是以“刺激—反應”的學習過程來解釋行為的。在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眼里,人和動物在行為規律上沒有什么區別,都可以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客觀的觀測、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學習這一概念是行為療法的核心,行為治療技術的實質是一些獲得、消除和改變行為的學習程序。

一、行為療法的基本理論

(一)經典的條件反射

經典條件反射又叫應答條件反射,它是以無條件反射為基礎而建立的。一個中性刺激通過與無條件刺激反復結合,最后能引起原來只有無條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應。巴甫洛夫(圖2-2)在這一領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通過對狗的喂食實驗闡述了經典條件作用。給狗喂食物時,把食物放在狗的嘴邊,狗開始分泌唾液,這是一種應答性的行為。如果給狗喂食時,用一個中性刺激(如鈴聲)和食物反復結合,經過多次練習,只給狗鈴聲不給狗食物,狗也會分泌唾液。當一個中性刺激通過與無條件刺激配對,最后能引起原來只有無條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應,這就是初級條件反射的形成。在初級條件反射的基礎上又可以引入一個新的中性刺激建立次級條件反射。由于人具有概念和語詞能力,可以用概念和語詞替代任何具體的刺激物,所以人能夠以語詞建立極其復雜的條件反射系統。

圖2-2 巴甫洛夫

經典條件反射包含以下主要概念:

(1)強化。伴隨條件刺激的呈現給予無條件刺激。強化是形成條件反射的基本條件。

(2)泛化。對一個條件刺激形成的條件反應,可以由類似的刺激引起。反過來說,條件反應可以遷移到類似原條件刺激的刺激上。俗話說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就是泛化的表現。泛化可能是許多癥狀得以維持和發展的原因。

(3)分化。分化是與泛化相對的過程。在泛化發生后,繼續進行條件作用訓練,但只對特定條件刺激予以強化,對類似刺激不予強化,會導致有機體抑制泛化反應,只對特定條件刺激發生反應,這就是分化。分化意味著有機體逐漸能夠分辨刺激物之間的性質差異。分化的形成是選擇性強化和消退的結果。

(4)消退。已形成的條件反射由于不再受到強化,反應強度趨于減弱乃至該反應不再出現,被稱作條件反射的消退。

(二)操作性條件反射

雖然人類很多行為都是經典條件反射,即應答性條件作用的結果,但許多學者認為,人類更大范圍的行為類型是通過操作性條件作用過程獲得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的關鍵點在于有機體(動物或人)做出一個特定的行為反應,這個行為反應導致環境發生某種變化,即發生了一個由有機體引起的事件。這個事件對有機體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不管是哪一種,這個事件都會對有機體后繼的反應有影響。如果事件具有積極價值的話,有機體會更傾向于做出同樣的行為,如果具有消極價值的話,則會抑制該行為。這自然是一種學習,通過這種過程,有機體“知道”了行為與后效的關系,并能根據行為后效來調節行為。雖然并非如斯金納(圖2-3)設想的那樣,一切行為都可以通過操作性條件作用來解釋,但的確有無數的行為和經驗是通過操作性條件作用獲得的。既然人們的行為是由行為的后效來塑造的,那么,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環境條件,使特定的行為產生特定的后效,就可以人為地控制、塑造行為。操作性條件作用的治療原理就在于此。

圖2-3 斯金納

操作性條件作用的一些重要概念與經典條件作用的概念有一些共同之處,但也有明顯區別。

(1)強化。強化是操作性條件作用的核心概念。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兩種。正強化指的是,當個體做出一個行為后,給予一個積極強化物。這會增加個體做出該行為的頻率。例如,在咨詢會談中,當事人進行自我揭示,咨詢師給予點頭、微笑等支持反應,當事人會傾向于進一步的自我揭示。負強化指的是,當個體做出一個行為后,出現一個消極強化物消失的事件,這也會增加該行為的出現頻率。例如,當一只不斷受到電擊(消極強化物)的老鼠偶然碰到一個杠桿時,電擊停止,老鼠以后在遇到類似情景時會增加壓杠桿的反應。

(2)懲罰。懲罰是和強化相反的概念,它涉及的是行為的消除機制。和強化一樣,懲罰也分正性懲罰和負性懲罰。正性懲罰是指,當個體做出一個行為后,出現懲罰物。以后個體會減少做出該行為的頻率。例如,當一個攻擊同伴的孩子打人之后,家長打他的屁股,這個孩子的打人行為會減少。負性懲罰則是當個體做出一特定行為后,他所想望的東西就不會出現,這也會減少做出該行為的頻率。例如學校規定,平時上課遲到一次期末考試扣五分,就是利用了負性懲罰原理。

(3)消退。操作性條件作用與經典條件作用的消退概念很接近。它指的是在一特定情景下,如果某人做出以前被強化過的反應,而現在這個反應沒有得到通常的強化,那么,此人下次遇到類似情境時,就較少可能再做同樣的事。換言之,如果通過積極強化使一種反應的出現率增加了,那么完全停止強化將導致這種反應的頻率下降。要使一反應完全消退,需要進行多次消退訓練。如果反應在消退期間不時受到偶然強化,則不僅不會出現消退,反而會使該反應更加牢固。因為這種情況已是一種特殊的強化程序了。

由于消退現象的存在,要使一個行為保持下去,就必須不斷進行強化。但如果每次反應后均須予以強化,不僅實際上難以做到,而且不一定是最有效的強化辦法。強化程序揭示了不同的強化安排的后效,它為強化方式提供了依據。斯金納研究了四種強化程序的效果,即固定比率程序、變動比率程序、固定時距程序和變動時距程序。

(三)社會觀察學習

早期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強化”是在人的行為學習中的唯一決定因素,而否認人的內在心理因素對人的行為的影響。他們把心理與行為等同起來,并以行為代替心理,完全忽視人的活動中認知、態度、欲望和動機等的作用。他們只關心刺激與反應,而認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復雜心理過程是不能控制、不能觀察和無法研究的“暗箱”。后期的行為主義者已開始認識到,在行為的形成過程中,強化并不是必需的。班杜拉(圖2-4)等人認為,人們的許多行為不必通過強化,而只要通過模仿就能獲得。如兒童看到成年人或電視片中的攻擊行為,自己也會變得富有攻擊性。他們提出,以往的行為主義理論家一般都用物理的方法來進行動物實驗,忽視社會變量。而班杜拉本人則強調以人作為基本研究對象,在自然的社會情境中而不是在實驗室里研究人的行為。實際上,人們在社會情境中,通過觀察和模仿學到很多行為。有研究表明,個體也可只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而習得新的反應。班杜拉將通過這種觀察而習得反應稱為榜樣作用。班杜拉和他的助手們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研究,以說明榜樣作用的效果。在一項典型的觀察學習的實驗中,班杜拉分別就現實、電影和卡通片中成人榜樣對兒童行為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所有這三類成人榜樣都同樣會導致兒童模仿這種攻擊性行為。

圖2-4 班杜拉

班杜拉認為,觀察學習習得的行為主要受三類強化的影響。一是外部強化,即人們更傾向于重復操作經由觀察獲得導致有價值的結果的行為,這就是外部強化。班杜拉在實驗研究中發現,在向兒童呈現不同的示范行為時,兒童通常會選擇模仿那些能獲得獎賞的行為,而放棄那些不能獲得獎賞或導致懲罰的行為。班杜拉認為,外部強化可采取物質的獎賞、積極或消極的社會評價、愉快的或令人難受的感覺刺激等形式。二是替代強化,即經由觀察而獲得的行為后果,與自己直接體驗到的后果,是以同樣的方式影響獲得行為的表現的。這也就是說,學習者的行為表現是受替代強化的影響的。事實上,在通過觀察習得的無數反應中,看到他人獲得積極效果的那些行為,比看到他人受到消極后果的那些行為更容易表現出來。三是自我強化。人們對自己行為產生的自我評價的反應,也會調節人們做出那些通過觀察學習到的反應。他們傾向于做出感到自我滿足的反應,拒絕做出自己不贊成的行為。這就是自我強化。

二、行為療法的策略和技術

行為療法基本假定為:異常行為習慣與正常行為習慣一樣,都是學習的結果,既然人的行為習慣可以通過學習獲得,同樣也可以通過學習而改變或消除。因此,行為主義把心理輔導的著重點放在直接消除或糾正適應不良或異常行為上,不去研究、分析行為的內在動機,只以特殊的行為為目標,并通過經典條件作用、操作性條件作用、觀察學習等行為治療技術予以改變。以下介紹常用的行為治療技術。

(一)松弛訓練法

松弛訓練法,也稱放松訓練法,它是一種通過訓練有意識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動、降低激活水平、改善機體紊亂功能的心理輔導方法。其目的在于減輕由情緒上的緊張、不安、焦慮和憤怒而引起的肌肉緊張,以達到精神的放松。一般來說,其方法是緊縮肌肉、深呼吸、釋放現在的思想、注意自己的心跳次數等等,幫助來訪者經歷和感受緊張和松弛狀態,并比較兩者的差異。如漸進性放松法,就是在安靜的環境中采取舒適放松的座位或臥位,按指導語或規定的程序,對全身肌肉進行“收縮—放松”的交替練習,每次肌肉收縮5~10秒,放松30~40秒,經過反復訓練,使來訪者感覺到什么是緊張和松弛,從而提高消除緊張達到松弛的能力。放松訓練在學生平時緊張和焦慮時可以使用,特別適宜于考前緊張者。

(二)系統脫敏法

脫敏就是脫離、消除過敏之意。系統脫敏法又稱交互抑制療法。該方法是由精神病學家沃爾帕(Wolpe)于1958年創立的。這種方法主要是誘導來訪者緩慢地暴露于導致神經癥焦慮的情境,并通過心理放松的狀態來對抗這種焦慮情緒,從而達到消除神經癥焦慮或恐懼狀態習慣的目的。系統脫敏法由三個部分組成:放松訓練;建立恐懼或焦慮的等級層次;讓來訪者在肌肉放松的情況下按焦慮的等級層次進行想象或實地脫敏。當學生對某對象(包括物、人或環境)產生過分敏感的反應時,咨詢師可以在來訪者身上引起一種不相容的反應。例如有的兒童害怕老鼠,看見老鼠就出現驚叫、心跳加快、面色蒼白等不良生理反應。對這種過敏反應,可在兒童信賴的人(父母)陪同下,在從事愉快的事情的同時,從無關的話題切入關于老鼠的話題,從圖片到玩具寵物,從電視、錄音機的形聲到真實的老鼠,從遠到近,逐漸接近放有老鼠的籠子,鼓勵兒童去看、去接觸,多次反復,直至兒童不再過度恐懼老鼠。脫敏法與松弛訓練法結合一起使用的程序如下:進行全身松弛訓練,放松身體各部位;建立焦慮刺激強度等級層次,由來訪者想象從最輕微的情境到最惡劣的情境;焦慮刺激想象與松弛訓練活動相配合,讓學生做肌肉放松,然后想象從焦慮刺激的最輕微等級開始逐步提高,直到最高也不出現焦慮反應為止。若在某一級出現了焦慮緊張,就應退回到較輕的一級,重新進行或暫停。

(三)滿灌療法

滿灌療法,也叫暴露法、沖擊法,就是給予來訪者能引起其強烈焦慮或恐懼的刺激,從而使緊張焦慮或恐懼消失。滿灌療法一開始時就讓來訪者進入最使他感到焦慮或恐懼的情境中,或采用想象,或觀看電影、錄像,或直接進入真實的情境,使來訪者接受各種不同形式的焦慮恐懼刺激,同時不允許來訪者采取閉眼睛、哭喊、堵耳朵等逃避行為。在反復的刺激下,來訪者因焦慮恐懼而出現心跳加快、呼吸困難、面色蒼白等反應,但其最擔心的可怕災難卻始終沒有發生,這樣最后焦慮和恐懼的反應也就相應減輕直至消退。滿灌療法使用時應注意:確立主要輔導目標,要求來訪者高度配合。另外,要充分了解來訪者的身心狀況,以免發生意外。

(四)代幣療法

代幣療法又稱獎勵強化法、代幣管制法。它通過某種獎勵系統,在來訪者出現某種預期的良好行為表現時,立刻給予獎勵來強化該種行為,從而使來訪者所表現的良好行為得以形成和鞏固,同時使其不良行為得以消退。代幣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可以是小紅旗、帶有分值的小卡片、籌碼和證券等多種形式。咨詢師用代幣作為獎勵,強化來訪者的期望行為,然后來訪者可以用獲得的代幣換取自己喜歡的東西。使用代幣法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確定所要改變的目標行為。咨詢師與來訪者都要知道所要改變的行為是什么,并對此達成共識。第二,確定代幣的類型。代金券、小紅花、小紅旗,或是記錄分數等。第三,選擇支持代幣的強化物。如用代幣可以換得食物、水果或參加某種有趣的活動等。與來訪者商定獎勵的內容,這一內容應當是來訪者感興趣并想獲得的。第四,建立代幣兌換規則,即規定完成哪些行為可以得到代幣。

(五)宣泄療法

宣泄療法,也叫發泄療法,是指讓來訪者把經受過的心理創傷、不幸遭遇和所感受到的情緒發泄出來的一種治療方法。宣泄的方式有多種。一是傾訴。在傾訴過程中,咨詢員要主動地引導來訪者回憶那些不幸的遭遇、痛苦的場面以及產生的情緒,盡量讓他們把這些痛苦的情緒發泄得干干凈凈;同時,咨詢員還要耐心傾聽來訪者的訴說,真誠理解來訪者的心情,熱心安慰和積極鼓勵來訪者。二是運動。據有關研究表明,劇烈的體育運動可以大大減輕內心的痛苦和焦慮。三是哭。有數據表明,90%以上的女性認為當痛苦和難過時,大哭一場之后感覺就好多了,82%的男性也有同感。

行為療法除了以上介紹的幾種之外,還有其他的一些方法,如厭惡療法,生物反饋療法等,都能在使用中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丁青县| 武定县| 西和县| 怀宁县| 包头市| 定襄县| 南岸区| 定边县| 台东县| 宝鸡市| 土默特左旗| 鹤山市| 冕宁县| 福贡县| 麻城市| 德江县| 花莲县| 酉阳| 鞍山市| 三亚市| 江口县| 罗源县| 突泉县| 波密县| 渝北区| 绩溪县| 会理县| 科尔| 阳城县| 勃利县| 上虞市| 庆阳市| 将乐县| 九龙县| 镇沅| 富裕县| 韶山市| 安宁市| 榆树市| 高唐县| 盐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