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精神分析療法
精神分析理論是由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創立的。它是現代心理咨詢和治療領域非常重要的理論,也是20世紀最重要的學術思潮之一。其影響力超越了心理治療領域,對整個心理科學乃至西方人文學科的很多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為西方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精神分析與其他流派明顯的不同主要是:第一,心理學其他流派要么是研究意識經驗,要么是研究行為,對于人意識不到的心理事實,即無意識或潛意識是不予重視的,而精神分析正是研究無意識或潛意識的;第二,其他心理學流派基本都是學院派,即產生于心理學實驗室,而精神分析起源于精神病的臨床實踐。精神分析學派學者不聚焦于心理和行為的實驗設計,他們關心的是心理疾病產生的原因以及用什么技術去幫助心理上不健全的人。
一、精神分析療法的基本理論
(一)潛意識理論

圖2-1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在弗洛伊德(圖2-1)之前的心理學家,著重研究了心理的意識部分。而弗洛伊德認為,意識只不過是心理極其微小的一部分,是被我們所察覺的一部分,而心理活動的大部分,都存在于意識之下,即潛意識。他用著名的冰山理論來進行說明:如同浮在水面上的冰山,露在水平面上的冰山一角是意識,而就像冰山的大部分都隱沒在水平面之下一樣,大部分心理功能都處于潛意識領域。弗洛伊德提到的潛意識,指在意識水平之下的所有心理現象,包括個人無法接受的原始沖動、本能欲望,包括一些無法實現的需要和動機。因此其被視為原始愿望和沖動的存儲庫。這些心理功能在潛意識中,不能被個體覺察,但是它對我們的一切行為都產生了影響。弗洛伊德認為,沒有任何完全自由意志的行為,有些行為表面上好像出自我們的意識和自由意志,但實際上都是受潛意識力量的驅使,它們只不過是潛意識過程的外部標志。有意識的心理現象往往是虛假的、表面的和象征性的,它們的真面目、真實原因和真正動機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潛意識之中。在意識和潛意識之間是前意識,意識和前意識雖有區別,但二者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前意識的東西可以通過回憶進入意識中來,而意識中的東西當沒有被注意時,也可以轉入前意識中。
(二)性欲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性欲是個體在潛意識的本我動機中的主要欲求之一。因為在他診治的大多數患者中,性生活的壓抑或畸形乃是造成心理失常的重要原因。弗洛伊德所說的性不僅僅是以生育為目的的成熟的兩性性生活,而且還包括了廣泛內容的身體快感。人的這種性欲望與生俱有,只是每個階段有不同的心理行為表現,其對象也不盡相同而已。
弗洛伊德認為,在性的后面有一種潛力、動力,常驅使人去尋求快感,這種力量被稱為“里比多”。弗洛伊德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性欲最敏感的區域會發生轉移,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都有不同的主要性快感區。在這個理論的基礎上,他提出了性欲發展階段理論,認為性需要是依次通過五個階段和五種形式來求得滿足的,分別是:①口唇期(0~1.5歲),嬰兒通過口唇的吸吮、吃咬東西等口腔動作來獲得快感。②肛門期(1.5~3歲),幼兒的主要性快感區從口腔轉移到肛門。幼兒喜歡通過延遲或延長排便時間來滿足自己的性快感。③性器期(3~6歲),通過撫摸、顯露生殖器滿足本我的欲望,同時兒童開始把性愛轉向外界,產生了對異性父母的愛戀(即戀母情結或戀父情結)和對同性雙親的嫉妒。④潛伏期(6~12歲),此期中兒童性欲傾向受到壓抑,快感來源主要是對外部世界的興趣。⑤生殖期(12歲至成人),該時期到了青春期,性腺成熟,而其性的滿足主要來源于自己身體感受的刺激和對自己性器官的撫弄,逐漸有了成年的性欲和自覺的性意識。
弗洛伊德認為,性心理的發展過程若不能順利進行,則會發生嚴重的心理障礙,而心理障礙會導致任何階段發展的停頓或延緩,這種現象被稱為停滯。而停滯在某一發展階段,就發生了固著;或在個體受到挫折后從高級的發展階段退回到某一低級的發展階段,就產生了倒退。固著和倒退都可能導致心理的異常,成為各種神經癥、精神病的根源。而倒退和停滯是相互補充的,停滯的現象越是嚴重,就越容易產生倒退。他認為有關性方面問題解決不好,往往會導致各種性變態和心理失常。
小卡片
俄狄浦斯情結
俄狄浦斯情結又稱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ex),是指男童喜歡和母親在一起的感覺或一種心理傾向。戀母情結并非愛情,而大多產生于對母親的一種欣賞敬仰。弗洛伊德認為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在兒童時期幾乎所有人都有戀母情結。但這一理論受到廣泛的批評,主要認為其缺乏科學依據。
(三)人格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構成。
本我(id)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部分,從出生日起即已存在。本我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組成,如饑、渴、性等,其中以性本能為主。本我純粹遵循快樂原則,追求本能能量的釋放和緊張的解除。弗洛伊德認為,有機體受到外界刺激,會促使欲望增加,從而引起緊張和不安。這就需要降低緊張狀態,否則將體驗不愉快的緊張狀態。本我不考慮外界現實的情況,不考慮時間、地點,不考慮用什么方式、方法進行活動,而是趨向立刻尋求滿足以發泄原始沖動。弗洛伊德認為本我力量最大的階段是嬰幼兒時期。
自我(ego)是個體出生后,在現實環境中由本我分化發展而產生,由本我而來的各種需求,如不能在現實中立即獲得滿足,個體就必須遷就現實的限制,并學習到如何在現實中獲得需求的滿足,支配自我的是現實原則。此外,自我介于本我與超我之間,對本我的沖動與超我的管制具有緩沖與調節的功能。兒童出生后只有本我,直到和環境產生相互作用時,人的自我才發展起來。自我所代表的是理性,而本我所代表的是情欲。但自我不能脫離本我而單獨存在,自我的力量來自本我,自我是用來幫助本我并力圖使本我得到滿足的。為了理解自我與本我的關系,弗洛伊德做了一個比喻:本我像一匹馬,自我猶如騎手,通常騎手控制著馬行進的方向。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結構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個體在生活中,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范的教養而逐漸形成的。超我有兩個重要部分:一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為符合自己理想的標準;二為良心,是規定自己行為免于犯錯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從支配人性的原則看,支配超我的是至善原則。
人格結構中的三個層次相互交織,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各行其責,分別代表著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樂原則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尋求在環境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讓本能沖動能夠得到滿足,是人格的執行者,按現實原則行事,是“現實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會性,是“道德的人”。在通常情況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處于協調和平衡狀態的,從而保證了人格的正常發展。如果三者失調乃至被破壞,就會產生心理障礙,危及人格的發展。
(四)自我防御
弗洛伊德認為,既然焦慮是相當痛苦的情緒體驗,就必須降低和防止焦慮。為了減輕焦慮,自我就得發展出一套用來欺瞞超我的防衛機制。它可以采取一些歪曲現實的方法保護個體,幫助個體不受焦慮的侵襲,讓本我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以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我們稱自我這一特殊的功能為“自我防御機制”(ego defense mechanism)。即個體在無意識的驅動下,采用某種方法或手段,轉變自己對現實狀態的分析,或改變與現實的關系,避免心理上產生痛苦和挫折感。這是一種健康的正常現象,可以幫助我們緩解心理壓力和焦慮,避免沖突的加深。但需要注意的是,防御機制畢竟是歪曲了現實,而且是在無意識狀態下進行的,過度使用則會成為不健康的特征。常見的心理防御機制有以下幾種:
(1)壓抑,最基本的自我防御機制。就是將那些不被超我允許的想法、具有威脅性的愿望和要求排除在意識之外。一種方式是將出現在意識之中的東西驅趕到潛意識之中,另一種方式是遏制潛意識中的東西進入意識。但是,這些想法、愿望和要求并沒有消失。它們在潛意識里活動,仍然對行為發揮影響,讓個體感到困擾,并且可能通過夢、口誤等形式表現出來,也可能被象征性或替代性地加以滿足。
(2)否認,是指對某種痛苦的現實有意識或者是無意識地加以否定,來緩解自己的焦慮和痛苦。由于不承認似乎就不會痛苦(如拒絕親人的亡故,仍堅持說其未死)。這的確是一種保護性質的、正常的防御。其只有在干擾了正常行為時才能算是病態的。
(3)合理化,又稱文飾作用,是指當某種心理或行為發生后,如果潛在的真實動機或愿望是不能被接受的,自我會找一個貌似恰當的理由來解釋。通俗一點說,就是為自己錯誤的想法和行為找一個貌似合理的借口,如對兒童的軀體虐待可說成是“玉不琢不成器”“打是疼罵是愛”。合理化有兩種表現: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東西說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檸檬心理,即當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檸檬時,就說檸檬是甜的。兩者均是掩蓋其錯誤或失敗,以保持內心的安寧。
(4)置換,是無意識地將指向某一對象的情緒、意圖或幻想轉移到另一個對象或替代的象征物上,以減輕精神負擔取得心理安寧。如一個孩子被媽媽打后,滿腔憤怒,難以回敬,轉而踢倒身邊板凳,把對媽媽的怒氣轉移到身邊的物體上(如“替罪羊”)。這時雖然客體變了,但其沖動的性質及其目的仍然未改變。在心理治療中,情感的無意識置換既是移情的基礎,也是反移情的基礎。
(5)投射,是指自我將不能接受的沖動、欲望或觀念投射于客觀或別人,認為那是別人的想法和要求,或者認為別人也和自己有一樣的念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說的就是前一種現象。一個自私自利的人認為“人人都是自私的”,說的是后一種現象。投射會造成人的知覺判斷錯誤,但是自己很難覺察和糾正。
(6)反向,是指個體努力表現出與自己真實情感或想法相對立的行為。人們常常用親近行為來掩飾憎恨,如笑里藏刀;用冷酷的面具掩飾愛意,如恨鐵不成鋼。又如:剛進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常表現出一種對抗和敵意,實際上這是為了緩解無意識中對異性的好感和傾慕。
(7)退行,是指從人格發展的較高階段倒退回早期階段。一般來說,退行就是當一個人面臨某一應激情境,無法以適合該年齡身份的適當行為獨立應付時,轉而以較早階段的幼稚行為方式來求得他人的支持和安慰。例如,部分大學新生每周都要回到父母身邊去過周末,成年人在內心焦慮時不自覺地咬手指等行為,都是退行的表現。也有人把成年人沉湎于幻想和白日夢看成是退行的一種較嚴重的表現,這使他(她)得以生活在一個能滿足其愿望的虛幻的世界里,而免去了面對現實的焦慮。
(8)升華,是一種最積極的富有建設性的防御機制。因為它可以把社會所不能接受的性欲或攻擊性沖動所伴有的里比多能量轉向更高級的、社會所能接受的目標或渠道,進行各種創造性的活動。從文藝家的一些著名創作如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等,均可見到升華機制的作用。
二、精神分析療法的策略和技術
精神分析療法主要在于逐漸覺知、明晰、洞察人的行為,以及了解精神癥狀所顯示的意義。因為精神分析認為癥狀是神經癥沖突的結果,它是經過化裝的,背后有無意識的癥結。咨詢中要幫助來訪者尋找癥狀背后的無意識動機,使之與意識相見,即通過分析讓來訪者自己意識到其無意識中的癥結所在,產生意識層次的領悟,使無意識的心理過程轉變為意識的。如果來訪者了解了癥狀的真實意義,便可使癥狀消除。精神分析療法主要有以下五種方法。
(一)自由聯想
自由聯想是從催眠中演化出來的,最初是布雷爾在使用催眠治療患者安娜的過程中發現的精神宣泄的談話療法,即在催眠的條件下,引誘患者把自己以往致病的創傷性經驗或事件盡情吐露出來,使這些致病的創傷性經驗被完全暴露在意識中,各種癥狀就會消失。后來弗洛伊德采用這種方法來治療來訪者,使來訪者盡可能地將心里的話說出來,不管它們是多么的瑣碎、無邏輯、不清楚,來訪者仍直覺地、不假思索地報告出來。這種方法稱為自由聯想。在自由聯想過程中,治療者的任務是鑒別與解析潛意識中被壓抑的、與來訪者有關聯的資料。來訪者通常躺在長椅上,而咨詢人員則坐在其后,這樣才不至于使來訪者在自由聯想的時候受到限制。自由聯想方法不僅省力而且還能使來訪者受到極少的壓力,且永遠不會與眼下的環境失去聯系,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確保既不放過神經癥產生的任何因素,也不會因為咨詢人員事先有過估計而帶進別的原因,甚至可以說,自由聯想是讓來訪者自己決定分析的進程和材料的安排。自由聯想還有一個優點就是根本不需要去打斷它,假如不對聯想的情形規定什么條件的話,從理論上說是完全可能進行聯想的。自由聯想是建立在弗洛伊德的心理決定論基礎上的,但是自由聯想對來訪者的要求比較高,不僅需要一定的財力,更需要一定的知識文化背景,同時它耗費的時間較長,經濟成本昂貴。
(二)夢的分析
在睡眠中個體的防衛能力是比較低的,一些被壓抑的情感會表面化。弗洛伊德把夢看作通往潛意識的大道。在夢中一個人的潛意識欲望、需要與恐懼會表現出來,某些不被人所接受的動機會以偽裝的形式表現出來,而非直接顯現。夢的顯示是以不同的機制制作出來的,它們并不遵循邏輯的原則。主要有這么幾種機制:壓縮、替換、轉換和反向等。對夢的分析實際上就是要揭示夢的制作的反過程,即將顯夢翻譯為夢的隱意或做夢者的無意識愿望和觀念。
(三)抗拒的處理
抗拒是來訪者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回避某些敏感話題,有意無意地使咨詢重心偏移。弗洛伊德認為,來訪者抗拒的原因是一種潛意識的防御作用,以逃避來面對自己所無法忍受的焦慮。抗拒會使治療者進一步治療的工作更加困難,甚至有使工作完全停頓下來的危險。抗拒主要有兩種:一是引起的抵抗,二是持續于整個治療過程并隨工作進展而更新的抵抗。處理抗拒的方法是治療者指出來訪者的抗拒心理,幫助來訪者了解抗拒的原因:一是“罪惡感”,二是來訪者的自我保護本能是“反向的”,即似乎是在追求自我傷害和自我破壞,讓來訪者正視抗拒的行為,并借此探討潛意識的作用。
(四)移情的分析
移情是指來訪者在咨詢過程中,把治療者當成他過去生命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如父母或其他重要人物),并以對待此重要人物的情感來對待治療者。移情是兩極化的,它既包含了對分析者積極的、溫情的態度——正移情,又包含了對分析者消極的、敵對的態度——負移情。在咨詢過程中,移情是一個關鍵,因為透過移情作用,治療者可以具體地觀察了解來訪者的人際關系,掌握更多的真實資料并解析來訪者問題行為的沖突所在。
(五)解釋
解釋的目的是讓來訪者正視他所回避的東西或尚未意識到的東西,使無意識之中的內容變成意識,從而消除神經癥癥狀。要揭示癥狀背后的無意識動機,消除抗拒和移情的干擾,使來訪者對其癥狀的真正含義有所了解,解釋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為解釋是分析者根據從各種渠道收集到的資料,如來訪者傳達給分析者的信息和自由聯想內容,來訪者在移情時向分析者表明的內容,通過解析來訪者的夢,以及來訪者的口誤或動作錯亂所泄露的資料等等,來分析來訪者癥狀的潛意識根源,并且幫助來訪者認識到癥狀真正的隱意而達到領悟。解釋是分析者利用自己的手段建立在對來訪者冷靜的傾聽和敏銳的觀察基礎上,在來訪者接受思想轉變時進行的。此外,單個的解釋往往不可能明顯見效。較為有效的方法是在適當的時機,分析者把解釋告訴來訪者,那么在那一段時間內來訪者常常會進一步確證分析者的解釋,并主動積極地回憶他所遺忘的內部或外部事件,然后慢慢地接近問題,從對問題的澄清逐步過渡到解釋。因此,解釋是一個緩慢而又復雜的過程。通過解釋,治療者可以在一段時間內不斷地向來訪者指出其行為、思想或感情背后潛藏著的本質意義。解釋是精神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精神分析治療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