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綢之路考古學研究
- 柴劍虹 張涌泉 劉進寶
- 1735字
- 2021-04-07 18:16:03
三、中西交通的考古學研究
1949年后夏鼐行政事務工作十分繁忙,而且大量的政治運動又占去了他大量的時間,但他仍抓緊有限的時間,從事有關中西交通,尤其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考古學研究。在1950—1970年間,先后發表了《中國最近發現的波斯薩珊朝銀幣》、《青海西寧出土的波斯薩珊朝銀幣》、《咸陽底張灣隋墓出土的東羅馬金幣》、《元安西王府址和阿拉伯數碼幻方》、《漢唐絲綢和絲綢之路》、《新疆發現的古代絲織品——綺、錦和刺繡》、《洛陽西漢壁畫墓中的星象圖》、《吐魯番新發現的古代絲綢》等重要文章,他根據我國各地出土的絲織品、外國貨幣以及其他具有西域風格的遺物,闡明漢唐時期中國與中亞、西亞,特別是與波斯國和東羅馬帝國在經濟文化上的聯系,并對東西交通的路線提出了重大的創見。
通過對我國西北出土的漢唐絲綢的研究,夏鼐認為,這些絲綢是當年沿著漢武帝開辟的“絲綢之路”西運的主要貨物。而通過對我國各地出土的波斯薩珊朝銀幣、東羅馬金幣的研究,他發現除了河西走廊之外,青海西寧也是重要的通道。同時,這還說明當時的絲綢貿易已經到達波斯和羅馬帝國,絲綢貿易在當時的中西方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為世界物質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德國著名地理學家李?;舴?877年之所以使用“絲綢之路”這個專有名詞來稱呼這條全長7000多千米、從漢代都城長安一直向西延伸到地中海東岸安都奧克的貿易通道,也正是出于強調這條通路的開辟主要是為了運輸中國絲綢到當時世界上的另一個超級大國——羅馬帝國。
中西文化交流除了陸上的絲綢之路之外,另一個重要通道是海上之路。中國瓷器自古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在對外貿易中與絲綢具有同等的地位。海上之路以瓷器貿易為主要內容,也被稱為海上陶瓷之路。在關注陸上絲綢之路的同時,夏鼐也十分注意海上瓷器之路的考古學研究和古代文獻研究。
在《作為古代中非交通關系證據的瓷器》一文中,夏鼐列舉了在非洲東部、北部和西部等地發現的唐宋以來中國不同朝代的各種精美瓷器,證明早在唐宋,中國和非洲就已經通過海上之路建立了文化和貿易交往。他還根據巴基斯坦印度河口的布拉曼納巴德遺址和巴摩布爾遺址出土有9世紀的中國瓷器,提出巴基斯坦地處中國和阿拉伯海上之路的中間,當時中巴貿易的通道主要是海路。他又通過對揚州拉丁文墓碑和廣州出土的威尼斯銀幣的考據,討論了14—15世紀中國與意大利、威尼斯之間通過海上之路進行宗教、文化和經濟交往的情況?!墩媾D風土記》系元代周達觀所著,是研究元朝與真臘交通的重要歷史文獻。原作者詳實生動地記載了10—13世紀吳哥時代的真臘各方面的事物,其中也包括當時真臘與中國之間的海上交通往來和沿途的海況。1981年,夏鼐對《真臘風土記》進行了詳細的校注,仔細對勘各版本,博采各家的說法,擇善而從,并略抒己見。校正后的《真臘風土記校注》,被學者譽為目前最好的校注本,并被納入中華書局的“中外交通史籍叢刊”。
在中西文化交流研究中,夏鼐一直認為,兩者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都不是單方面的。通過對漢唐絲綢的研究,他指出,由于受到通過絲綢之路傳過來的西方的影響,與漢代相比,唐代的絲綢在織造技術和花紋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吸收了一些西方的因素,諸如西方傳統的斜紋組織和緯絲顯花法、印度的臘染和絞纈、散布全幅孤立的花紋元素和西方式植物花紋等,這使唐代的絲織品比漢代的更為華麗多彩。與絲綢類同,中國瓷器在18世紀也開始采用琺瑯彩和泰西畫法,工藝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與此同時,通過絲綢之路和陶瓷之路,西方的水果、毛織品、香料、寶石、金銀鑄幣、金銀器,還有阿拉伯數碼、黃道十二宮以及印度的佛教和佛教藝術等,也紛紛傳入中土。這些舶來品對中國的文化和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夏鼐辭世已經整整三十年,在他以畢生精力從事的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研究領域,隨著近年來絲路沿線考古工作的開展,新的發現不斷涌現,認識不斷深入,無論是陸上絲綢之路還是海上陶瓷之路,都在逐漸揭開它們神秘的面紗,把自己本來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將使古老的商貿通道重新煥發青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兩條通道上將再現商旅往來不絕于路,舟楫如林、百舸爭流的繁華景象,它們將再次成為貫通歐亞非大陸,溝通我國和西方貿易文化往來的交通動脈,為沿途內陸和沿海各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