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綢之路考古學研究
- 柴劍虹 張涌泉 劉進寶
- 639字
- 2021-04-07 18:16:11
近年中國出土的薩珊朝文物
中國和伊朗都是具有古老文明的國家。兩國人民,很早便有友好往來。貿易方面,互通有無;文化方面,互相交流。公元前2世紀末,中國的騫出使西域。他的副使,就曾到過伊朗。伊朗國王也派遣使節,隨同漢使來中國。當時中國史籍稱伊朗為“安息”,一般認為是阿薩西王朝(前250—226)的音譯。
到了薩珊王朝時(226—642),中國和伊朗的友好交往更為頻繁。當時中國史籍改稱伊朗為“波斯”。“波斯”這一名稱一直沿用到近代。根據中國文獻記載,在公元455年至521年這66年間,波斯遣使中國便達10次之多。民間往來更為眾多。薩珊朝最后的一個國王耶斯提澤德三世于642年為阿拉伯人所擊敗,不久被殺,國亡。他的子孫和許多伊朗人離開伊朗來到中國,在唐朝(618—907)的中國境內,或做官,或營商。當時直接或間接輸入中國的薩珊朝文物不在少數。
自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我們做了許多考古發掘工作,發現了大量的古代文物,包括許多薩珊朝文物。這里所介紹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已可反映當時兩國之間的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的發達。
薩珊朝時代,聯系中國和伊朗的交通大道“絲綢之路”,暢通無阻。中國的絲綢,可能還有其他貨物,沿著這條“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西運。而波斯等西亞和中亞的國家,也將銀器、香料、寶石、玻璃器、毛織品等輸入中國。當時中國史籍中記載波斯國出產金、銀、頗梨(即玻璃)、馬腦(即瑪瑙)、水晶、綾、錦、毛織品等。我們今天在中國發現的薩珊文物,以銀幣、銀器和波斯錦為最多。這是與史籍記載相符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