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近年中國出土的薩珊朝文物本文是作者1977年10月31日在德黑蘭召開的第六屆伊朗考古年會上宣讀的論文,原載《考古》1978年第2期。

中國和伊朗都是具有古老文明的國家。兩國人民,很早便有友好往來。貿易方面,互通有無;文化方面,互相交流。公元前2世紀末,中國的本文是作者1977年10月31日在德黑蘭召開的第六屆伊朗考古年會上宣讀的論文,原載《考古》1978年第2期。騫出使西域。他的副使,就曾到過伊朗。伊朗國王也派遣使節,隨同漢使來中國。當時中國史籍稱伊朗為“安息”,一般認為是阿薩西王朝(前250—226)的音譯。

到了薩珊王朝時(226—642),中國和伊朗的友好交往更為頻繁。當時中國史籍改稱伊朗為“波斯”。“波斯”這一名稱一直沿用到近代。根據中國文獻記載,在公元455年至521年這66年間,波斯遣使中國便達10次之多。民間往來更為眾多。薩珊朝最后的一個國王耶斯提澤德三世于642年為阿拉伯人所擊敗,不久被殺,國亡。他的子孫和許多伊朗人離開伊朗來到中國,在唐朝(618—907)的中國境內,或做官,或營商。唐代留居長安的波斯人,仕宦者任四品至七品的薩寶府官,也有任武官顯職;營商者以能識別珠寶出名,常致巨富(見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1957,第25及34頁)。相傳為唐代李商隱著的《義山雜纂》一書中,在“不相稱”一項下,將“窮波斯”一詞同“先生不識字”、“屠家念經”等并列(《唐代叢書》本)。這簡直將波斯賈作為富商的同義語了。當時直接或間接輸入中國的薩珊朝文物不在少數。張星烺:《中西交通史料匯編》第4冊伊蘭篇,第53—84頁。

自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我們做了許多考古發掘工作,發現了大量的古代文物,包括許多薩珊朝文物。這里所介紹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已可反映當時兩國之間的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的發達。

薩珊朝時代,聯系中國和伊朗的交通大道“絲綢之路”,暢通無阻。中國的絲綢,可能還有其他貨物,沿著這條“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西運。而波斯等西亞和中亞的國家,也將銀器、香料、寶石、玻璃器、毛織品等輸入中國。當時中國史籍中記載波斯國出產金、銀、頗梨(即玻璃)、馬腦(即瑪瑙)、水晶、綾、錦、毛織品等。我們今天在中國發現的薩珊文物,以銀幣、銀器和波斯錦為最多。這是與史籍記載相符合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宁市| 克东县| 曲松县| 盐城市| 桐城市| 高淳县| 林周县| 黔西| 漳州市| 南丹县| 汤原县| 防城港市| 泾源县| 安新县| 怀集县| 苍南县| 新建县| 鹤岗市| 土默特右旗| 二连浩特市| 桐梓县| 镇安县| 楚雄市| 上思县| 公安县| 射阳县| 衡东县| 常山县| 沙河市| 晋江市| 隆尧县| 文成县| 寿光市| 东阿县| 祥云县| 鄯善县| 镶黄旗| 苍山县| 苏尼特右旗| 山东省| 息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