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拾遺稿緘
  • 吳露生
  • 4530字
  • 2020-08-14 13:48:01

民族民間藝術普查的文化向標與專業把握

民間藝術即“民眾間流傳的藝術”。

“歷史遺存”一般是指歷史中農耕、游牧時代創造的文化財富;“歷史遺物”是指已經消亡(非活態)的文化生命的最后載體;“生存狀態”是指代代相傳,流傳有序,原生性民間藝術依然保存著的實際情勢;“現在時”是指21世紀初存在于現在的狀態,這種狀態包括活態、瀕危狀態、非活態等。

研究,作為對事物的一種理性認識的過程,是應該貫穿到民間藝術資源普查工作的每個環節的。


當前,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保護不同民族、地域的傳統文化,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主題。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從遠古奔來,滋養著炎黃子孫不可或缺的精神與物質生活,創造著燦爛瑰麗的中華文明。為了更好地保護歷史遺產,弘揚優秀民族民間文化,業已啟動的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工程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召開,并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成為締約國之一。當年10月24日文化部公布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一批試點,浙江省和云南省為綜合試點省。,是建設文化大省,迎接新世紀文化建設高潮的重大舉措,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普查作為其中極為重要的項目,也就首先進入了我們工作與學科研究的視線。

通過普查將民間藝術的生存狀態很好地記錄下來

我們普查的對象是“民間藝術”。民間藝術是由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生活實踐中共同創造、積累、傳承的,具有獨特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藝術。歸結起來它實際上就是那么一個內涵:民間藝術即是“民眾間流傳的藝術”。民間藝術是民眾直接創造的藝術,如民間工藝就是民眾為適應生活需要和審美需求就地取材、以手工生產為主的一種工藝美術品,如竹編、草編、泥塑、剪紙等。而“流傳”兩字實為界定民間藝術的關鍵詞。如果某種民間藝術不能在一定地域(區)、一定范圍內廣為流傳,并且有所傳承,而只是存在于某個歷史階段,并沒有跨代傳承至今,嚴格意義上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民間藝術。假如某個人創造了一個運用某些民間藝術原生態素材或是帶有某些民間色彩的藝術(節目),但只是在匯(調)演中演出了一兩場,或在某一個節慶活動中出現過,因不為民眾所接受就消失了,那么,這樣的藝術(節目)也就不宜作為我們普查、整理的對象。

作為普査對象的民間藝術主要是兩大類,一是民間造型藝術,主要為民間的繪畫與雕塑、染織、編織、燈彩等工藝美術;二是民間表演藝術,主要是民間的音樂、舞蹈、戲曲、曲藝、雜技等。重點是十大集成(志書)以外新發現的民間表演藝術的補充資源和當代涌現的、在傳統民間根脈上發展起來的新型民間藝術,還有就是與民間藝術相關聯的民俗事象。

參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民間文化和傳統文化”等概念的表述及文化部《關于報送〈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民間保護法(建議稿)〉》的通知所提出的保護對象的精神,我們普查的內容似乎還應涵括與民間藝術具體作品相關的人文歷史、民間習俗、語言文字以及反映或者記錄這些無形文化表現形式的可移動或者不可移動的物質載體,如服飾、器具、制品、文獻資料、民居、建筑物等。有人問,如果其他部門也在調研或已列入他們工作視線的該怎么辦?我以為,為了我們普查工作本身的完整性與系列性,只要是與普查對象密切相關的就應該納入我們民間藝術普査工作的范疇。中華民族的民間文化浩瀚博大,這次普查工作以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普查為主要對象,先去完成與此關聯的民俗事象的普查,也是較切合實際的。

誠然,由于各個時代的民間藝術會打上不同的時代烙印,在我們對傳統民間藝術的普查中也就不可避免地會遇上民間藝術精華與糟粕并存的問題,對此我們應該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辯證地去審視。如民間舞蹈曾在人類歷史中“為一切宗教慶典底主要部分”(恩格斯語)。又如在逝去歲月中的民間藝術里有一些“色情”的文物資料,我們都不應該熟視無睹,因為它們或是人類早期婚姻狀態的活化石,或顯示了我們民族性意識發展的歷史軌跡,或是當時繁衍民族后代的強制性的手段……在今天看來固然有其消極因素,但它為文化人類學提供了值得珍視的研究價值,能為當代藝術家的創造提供值得借鑒的、豐富生動的素材。在文化藝術史上,古今中外,許多經典的藝術作品在民間汲取營養,化腐朽為神奇,以他山之石攻玉的例證是不勝枚舉的。由此我們“要進行地毯式的普查”,“普查要如實反映原貌,力爭做不到走樣,個別的雖不宜公開,也要收集、整理,作為資料與研究用”。對于民間藝術資源的普査就是普査工作人員與廣大民眾一起努力,對歷史遺承下來的民間藝術的當代生存狀態及相關人文背景的一種現在時進行忠實記錄。對此方面的相關概念,一般說來可做如下定義:“歷史遺存”一般是指歷史上農耕、游牧時代創造的文化財富;“歷史遺物”是指已經消亡(非活態)的文化生命的最后載體;“生存狀態”是指代代相傳、流傳有序的原生性民間藝術依然保存著的實際情勢;“現在時”是指21世紀初存在于現在的狀態,這種狀態包括活態、瀕危狀態、非活態等。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民間藝術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脫離民族(或地域)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不脫離具體的民族歷史和社會環境,是民族(或地域)個性、審美“活”的顯現。這種活的顯現是依附于個人或某個群體中存在的、身口相傳的、相對物質(物件)的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因此,在普查時,特別要重視人的因素,重視因人而誘發的活性的、動態的脈絡流向。

普查工作者在采訪民間藝人(本書作者攝影)

對于普査時的調研方法,一般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廣泛應用的“田野調查法”為主,結合文物、文獻等去綜合考證。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其他方法,但有一個原則,就是要盡可能取得豐富、真實的第一手資料。

整理需要入乎其內,出乎其外

當我們的工作由全面、認真、正確的普查轉向邊普查、邊整理階段以后,面對紛繁龐雜、貫通古今的各式各樣的民間藝術資源普查材料,我們應該如何入手、入里、入質地加以整理,并盡可能快地去推動文化大省的建設呢?藝術家吳曉邦曾提出對藝術基礎理論建設“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方法。其中的啟示是,民間藝術資源普査的整理也有個“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過程,即我們要從資源材料的“虎穴”中去抱出“虎子”來。這里有我們要克服困難和運用智慧的含義。我們要遵循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在“虎穴”中幾進幾出,在浩瀚的資源材料中挖掘出活生生的“虎子”一般的成果來,從而通過對民間藝術資源的普查工作,并進行科學的整理,將傳統的文化積累很好地引渡為當代的文化動力。

對于整理工作,我以為應該著重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原本原味的資料整理,即將玄遠迷茫整理為清晰可及,如東漢著名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所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同牽條屬,共理相貫……”梳紛亂繁復為條理曉暢地去整理,對原始材料以普査目錄表和分類登記表為依托,歸檔歸類;另一方面是以民間藝術資源普查最終要顯示的科研成果及如何有效推動當代文化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效接軌為目標,有所取舍地去整理,去“引而申之,以究萬物”。民間藝術資源普查最終要呈現的一個主要成果將是以條目式文字表述為主的系列大書,并以圖片、光盤、音像、數字化拷貝等現代科技手段相配套。檔案資料的整理是一件極為重要的工作,如果我們在開始階段就采用科學的手段,注意全面、細致、規范地收集整理,那么對階段性成果的體現,對資源的利用、開發都將大有裨益。此外,在普查資料的整理過程中,把經過選擇并獲得批準的部分資源引入藝術創造與市場,就可以將更多的精神財富轉化為物質財富,并使優秀的傳統文化與精品文化為民眾所享用。所以民間藝術資源普查的業務工作一開始就務必注重普查必須切合專業規范要求,必須與保護成果的目標和資源效應相呼應,注重資料整理的規范性和科學性。

將研究意識貫穿整個工作鏈

研究,作為對事物的一種理性認識的過程,是應該貫穿到民間藝術資源普查工作的每個環節的。雖然我們團隊中的許多同仁曾參與過“十大集成”的工作,也有過調查、采風等方方面面的經驗,但對我們來說民族民間藝術資源的保護工程、民間藝術資源(特別是民間工藝美術)的普查工作,是一個新的課題。我們面對的是當前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如何保護不同民族、地域的傳統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的新問題。所以我們只有在整個普查工作中勤于思考,經常做一些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學術研究,才能將業務工作做得更為精到,使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的保護工程有個科學的構建。

民族民間藝術資源的保護工程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十分嚴峻的課題。如果不做深層的思考,或許有人會問:難道“十大集成”搞過了還會出現嚴峻的問題嗎?實際情況是,在工業化、城巿化的沖擊下,農耕文明構架下的許多文化形態和方式正在迅速瓦解與消亡,面對風靡全球的商業性的強勢流行的沖擊,首當其沖的是民間文化(藝術)。參加過集成工作的資深專家指出:“中國民族文化是世界上最為絢麗多彩的人類文化遺產寶庫之一。雖然我國已搞過令國內外矚目的民間‘十大集成’等保護工作,但比起祖先留下的博大浩瀚的遺產,保存下來的只是九牛之一毛、冰山之一角?!备螞r浙江省民間造型的集成(志書)工作還沒有系統開展過。我們在普查工作中,往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譬如在普査民間表演藝術時可能會遇到同一個節目幾個人的表演不同的情況,并且往往較年輕人的表演更生動些。如果我們帶著研究的意識去普査,我們就要調研一下他們的家族史、傳藝史,并分析一下他們的表演風格與動律結構,做一點橫向比較。這樣就可能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況:那個較年輕的藝人是因為剛演出了一個新節目,因而自覺不自覺地將新節目的因素帶到了正在傳承的傳統節目中去了;而那個老藝人表演的才是具有“民眾間”“流傳”要素的、有待我們去普査整理的民間藝術節目。在民間造型藝術的普查中,我們必須始終抓住普查對象的本質。由于普查工作的本質是“民間”,所以我們就要頭腦清晰地審視其“民間”特性。比如對于民間藝術的依附物,我們給予更多關注的應是民居、戲臺、作坊,而非皇家宮室、貴族園林、名寺古剎。在工作過程中,我們要根據情況不斷地去研究和思考,不斷地校正著普查業務工作的思路,以免走彎路,避免不必要的失誤。

為什么在開展民間藝術資源普查的業務工作中我們還要十分強調以民間藝術的具體對象為主、不漏相關因素的整體普查原則?那是因為,一旦你聯系地去研究與具體對象有關的人文歷史、民間習俗等因素,普查的線索就會顯現出來,自己的頭腦也會清晰起來,普查的成果也就比較整體、比較飽滿,并經得起歷史的檢驗與科學的考證。例如,對于前些年浙江省常山縣出土的隋墓磚刻上那些栩栩如生的古代藝術形象,如果當時我不從網絡珠璣的服飾、曲項琵琶樂器等綜合因素去分析,就無論如何不會將磚刻上的樂舞形象推斷為是六朝時胡文化南播的一種歷史文化遺存。在考察一個具體普查對象時,經過研究,我們往往還能發現民間藝術中的人生滋味,及其蘊涵著的文化心理特質、歷史意味。我們的這項文化工程也因為有了這種實在的研究意識和科學建構,將更加生機勃勃,更加碩果累累。

我們進行民族民間藝術普查是要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民族的精神不是抽象的,它存在于我們民族幾千年積淀下來的民族文化之中。一個民族的性格智慧、期冀追求,無不鮮明地凝結在他們所創造的文化中,其中包括我們將要去普查、整理、開發、振興的浙江省的民族民間藝術。


(原載2003年6月11日《中國文化報》;2003年《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普查工作培訓講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边县| 油尖旺区| 安平县| 黄陵县| 多伦县| 眉山市| 三原县| 汾西县| 上林县| 洪湖市| 黔江区| 兴安县| 古交市| 社旗县| 宁津县| 高密市| 中西区| 阿图什市| 河池市| 盐池县| 杨浦区| 乌拉特中旗| 英吉沙县| 始兴县| 海兴县| 威远县| 蒲城县| 江孜县| 离岛区| 新闻| 台南县| 财经| 雅江县| 莒南县| 微博| 库车县| 年辖:市辖区| 肃南| 西充县| 建德市| 漯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