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拾遺稿緘
  • 吳露生
  • 6116字
  • 2020-08-14 13:48:03

讓古老的遠行抵達如今

——2015年12月27日在浙江大學“第二屆藝術大師講座”上的演講

如果我們將古老的遠行比喻為縱向奔來的經度,那么橫空出世的就是時代因素的輻射。從時代的維度去把握古老遠行縱向而來正確交融的結合點,這樣的“經緯之交”大概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代傳承發展的大致定位。

中華傳統文化是以儒、釋、道及其相互輝映的民間祥瑞文化為主體的。誠然還有與此互為勾連、相互浸潤的衍生性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祥瑞觀念及其行為體現了廣大民眾借助了“天命”的力量,力圖凝聚民心,從消極客觀的被動,移位至積極主觀的主動,從而生發出千百年來廣大民間眾善奉行、諸惡莫做、祈福驅邪、除兇險保太平的信念。民間祥瑞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是時間跨度最久、影響最為廣大的一種民間信仰。

任何生命體的生命密碼是生存所必需——如果將傳統文化作此比喻,那么尋覓到它的生存密碼才有可能在當代存活、讓后代承續。傳統文化中許許多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能生存到今天,也必然有它的生命密碼——這就是基因、代謝、適應。

今天我有幸來到了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名校浙江大學,面對洋溢著青春氣息的莘莘學子,以及一雙雙有所探求的眼光,真感到雖窗外寒風凜冽,屋內卻溫暖如春。

謝謝你們給了我這么好的一個共同交流的機會。

一首詩,頻頻叩擊著心扉

你們學校為今天的演講在一些新媒體上做了些預熱,其中有一首大學生的詩寫得很貼切也很美:

在漫長的歲月里我們遺忘了什么?

是否曾停下奔走的腳步回憶?

是否因一支歌、一支舞而淚目?

遺忘的、錯過的、過去的都永存在時間長河里,

在這個大雪紛飛的寒冷冬季,

讓我們靜下心,

回憶最初,

了解原始的美。

讓古老的遠行抵達至今,

抵達心靈。

正如詩中所說,因為歲月漫長,所以容易遺忘,因為有所遺忘,所以要讓我們靜下心,去回憶最初,特別是“讓古老的遠行抵達至今,抵達心靈”這句,握撥一彈,心弦為之一振,令人低回良久……

“古老的遠行”在這里是指遠古奔來的傳統文化,就是這位才華橫溢的大學生詩句中所說的“原始的美”。這原始初民創造的原始的、原生性的美,如果在悠長歷史的薪火相傳中,雖有數點不盡的歲月印記,但還是承續到了今天,那就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倘若“古老的遠行”并沒有抵達如今,而是停留在歷史文物文獻上,那就是文化傳承斷裂現象的種種記憶碎片。

中華傳統文化是以儒、釋、道與民間祥瑞文化為主體及其衍生組成的

古代中國、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等是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地區。而在獨立起源的世界四大古文明中,歷經五千余年滄桑巨變而從未中斷的,唯有中華文明。我們中華文明古老的遠行是辛苦萬分、堅韌不拔但又是光輝璀璨的。

中華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我固執地認為,中華傳統文化是以儒、釋、道與民間祥瑞文化為主體及其衍生組成的。

儒家創始人為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又稱儒學思想,是以信奉者以孔子為先師。從一定意義上說,儒學是一種“人學”,就是教導人們如何做人的學問。儒學有豐富的思想,在許多方面能給人以智慧和啟迪。釋,用作名詞時泛指佛教。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確切年代尚無定論,異說頗多,最廣泛的說法是東漢永平年間。道,奉老子為太上老君,發源于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家,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

我并不贊成民間祥瑞文化觀念是人類面對自然的強大而無能為力的產物的說法。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祥瑞觀念及其行為化恰恰體現了廣大民眾借助天命的力量,力圖凝聚民心,從消極客觀移位至積極主觀上的主動,去祈福驅邪,除兇險,保太平。民間祥瑞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是時間跨度最久、影響最為廣大的一種民間信仰。西方文明中的民間信仰,如圣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都有不盡相同的文化指向,但是在中華文明中,春節、元宵、端午等民俗節日,或是衍生文化中的舞龍、舞獅等,都離不開祈福驅邪這一文化內核。追求美好幸福,祈望祥瑞平安的祥瑞意識產生于古人對生活的不安定感。祥瑞意識又決定了古人對祥瑞符號的選擇,如福、祿、壽、喜就是中華歷代子民的祥瑞觀念。“福”的含義幾乎覆蓋了世俗生活中一切美好的愿望與目標。福氣來臨代表著物質生活的順利和精神生活的滿足。“福”的諧言為“蝠”,故民間常以“蝙蝠”作為福的象征符號。蝙蝠生活形態的倒掛,也寓意為“福到了”。“祿”代表著財富和功名利祿,祿為養命之源,命中逢上,“一生衣祿不愁”是由古至今人們追求的幸福生活之一。傳統中常以“鹿”諧“祿”之音。鹿口中銜一根靈芝草,意指吉祥如意,加官晉爵。長壽安康是古往今來人們最大的心愿。自古以來,安康長壽、永享天年是百姓們與生俱來的追求。在民間信仰中,祈壽、祝壽的禮俗反映了民間對長壽的祈望。古代紋樣中常以“壽星(南極仙翁)”“鶴”“蟠桃”“松樹”來代表“壽”。古紋樣中又常以“喜鵲”寓意“喜”,以喜鵲登枝來表達喜上眉梢的含義。因此,那些倒掛的蝙蝠、口銜靈芝草的麋鹿、手捧蟠桃的南極仙翁、登梅的喜鵲等祥瑞文化中的圖騰、紋飾就不時地出現在歷朝歷代建筑或衣食住行的物件間,信俗活動的禮儀娛樂中,節令市日的標識上。

豐亨豫大的儒、釋、道和民間祥瑞文化的互相影響與滲透,在歷史的過濾及代代相傳中成就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天的主體。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三個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它是“非物質”的,而不是物質的。非物質應是人類相對于物質的一種思維及其結果。然后,它屬于“文化”。對于文化的界定林林總總,但各種學派都會將它歸結到意識形態上去。再有,它必須是“遺產”。對于文化遺產,著名史前史學家毛昭晰與我討論時曾有很不錯的說法:“目前不少地方對文化遺產的認定太過輕率。所謂遺產,必須是前好幾代祖宗留傳下來的。譬如一宅房屋起碼是爺爺手上置的,傳給了父親,父親又遺存于兒子,這才是遺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我們中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則可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我們不必對這大體相仿的兩種說法咬文嚼字,重要的是要注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在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際工作中,認定的標準是由父子(家庭),或師徒,或學堂等形式傳承三代以上,傳承時間超過100年,且要求譜系清楚、明確。

那么,非物質文化遺產存活到今天,它會不會、應不應該起什么變化呢?我們說物質或是非物質的不變,是相對的;變,是絕對的。倘若有些地方或單位將普查出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冷凍”在檔案庫里,看起來沒變,但實際上這些存在于社會上、民眾生活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在起著悄然的變化。關鍵是不應讓它自生自滅地、被動地變,而是應該以積極的態度去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符合我們時代特征地變化,這里就需要我們要有個“經緯之交”的追求。

接觸過地球儀的人們都知道,橫緯豎經的經緯度是經度與緯度組成的一個坐標系統,又稱為地理坐標系統。如果我們將古老的遠行比喻為縱向而來的經度,那么橫向而出的就是時代因素的輻射,從時代的維度去觸碰古老遠行縱向而來的正確而交融的結合點,這樣的“經緯之交”大概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代發展的大致定位。例如,在浙江有一個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嘉善田歌》,其曲調清亮優美,極富江南水鄉韻味,是一份寶貴的民族音樂文化遺產,一種獨特的歌謠形式。早在宋代《樂府詩選》“吳聲歌曲”中就有其名,歷史可謂悠久。當代藝術家在打造原創音樂劇《五姑娘》時,嘉善田歌貫穿始終,落秧歌、急急歌、平調等田歌曲調的旋律在音樂歌舞中不時縈繞;充滿水鄉風情的牧牛會、踏白船、荷花燈會、軋蠶花、燒窯場這些民俗風情也得到了恰好的展現。特別可取的是,新編的音樂劇《五姑娘》匠心獨運地將百年前的民間故事與現代時尚相結合,以一種現代藝術形式去詮釋一個鄉土味很濃的民間愛情故事。在運用音樂劇這種流行的藝術形式時,該劇讓歌唱如泣如訴,音樂形象栩栩如生,既不乏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又具有濃郁的民俗氣息,終于在第七屆中國藝術節上成了專家和觀眾首肯的金牌節目,后又連連獲得了國家文華大獎等殊榮。

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

浙江大學教授、民俗學家童芍素在一次學術會上曾提出:傳統文化要有現代表達。我很同意她的看法,2010年6月15日去“文瀾講壇”開講之前我征得她同意,講演主旨就定為“傳統舞蹈的現代表達”。

作為再次拋磚引玉,在此我對傳統文化如何才能實在地有現代表達也簡略地談一些自己的觀點。

當代性是指現代文明體在當代的性格和風貌。當代是一個變動的概念,任何一個時代都有其“當代藝術”。如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作米開朗琪羅創作的就是15世紀末到16世紀中葉的當代藝術。就中國古代樂舞而言,無論是民間歌舞還是宮廷宴樂也都有其當代——當年時代的印記。例如在中國舞蹈史上享有重要歷史地位的“前溪舞”就具有魏晉南北朝期間江南民間歌舞情調纏綿、舞態柔婉的特色;宋代宮廷的“隊舞”較前朝更趨成熟與完備而自成體系。

古老的遠行抵達如今,它在今天的表達如何才有當代性?活躍在我的思路上的有這么三個方面。

一是必須了解當地當代人的審美觀照與理想。審美觀照,是審美主體與客體之間所發生的最為直接的聯系。觀照是以一種視覺直觀的方式,對于具有表象形式的客體進行意向性的投射,從而生成具有審美價值的意象。觀照不能沒有視覺方式。我們說民俗具有地域性特性,正如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民風習俗的地域差異是劃分文化區域的主要指標,也是構成一個地區直觀和特色文化的因素。假如我們站在莽莽蒼蒼的黃土高坡,面對著高山溝壑一個人扭扭捏捏地用吳儂軟語哼唱著評彈小調,或是站在楊柳微瀾的西子湖畔吼著激越、悲壯、高亢的大秦腔,人們就會覺得哪里不對勁。因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遼闊的北部草原使該處蒙古族人民在舞蹈時分外矯健舒展,舞蹈形態常如雄鷹翻飛、長風裹挾,時常出現的抖動雙肩的動作使人聯想起馬背上的草原主人;上山下坡是西南山區寨人勞動與生活的必需,因而那里的舞蹈雙腿與軀干有著下沉和含胸的韻律。

二是在現代表達時,要運用好創造性思維。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建議你們第一要加強跨學科的廣度;第二就是對于評判性思維的培養。我不提倡學生總是做被動的傾聽者、接受者,而是要把注意力放在對于知識要點的掌握上,培養獨立和評判性思維的能力。這對于把自己培養成具有領導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來說,是必需的。“‘人’之可貴在于能創造性地思維。”(華羅庚語)大凡有所成就的創造、創新者都有著活躍的思維。作為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人也應與尖端科學家一樣,同樣具有創造性思維。所不同的是:科學家的創造性思維指向探索人類的未知,傳統文化當代表達的人的創造性思維指向的是繼承與更新人類的已知。

三是在傳統的本真性中去積極尋覓傳統文化的生命生存密碼。有生命的萬物在對于命運的把握中,都知道自己的生存安全是最首要的。沒有生存的安全,生命也就失去了意義和價值。因此,對任何生命體來說生命密碼是生存必需的。如果將傳統文化作此比喻,那么尋覓到它的生命生存密碼才能在當代存活和在后代繁衍。傳統文化中許許多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能生存到今天,也必然有它的生命生存密碼——這就是基因、代謝、適應。

基因:基因就是遺傳因子。基因支持著生命的基本構造和性能。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舞蹈《長興百葉龍》從誕生起至今,一是荷花組成的龍,二是在舞動中將朵朵荷花巧妙勾連,突然拔地而起變成翱翔翻卷蒼龍的絕招,始終未變,也不可能變,因為這是《長興百葉龍》的遺傳因子,如果變了,就不是《長興百葉龍》而成了其他什么龍舞了。

代謝:借用生物學的概念,代謝是生物體內所發生的用于維持生命的一系列有序的化學反應的總稱,這些反應進程使得生物體能夠生長和繁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到了現今,為了承續和繼續發展,我們應該對其注入時代因素,讓傳統與現今產生系列有序的“化學反應”,從而使其與當代融合。

適應:適應是指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機能與其賴以生存的一定環境條件相適合的現象。就一個地域的大多數居住民來說,他們往往對已經熟悉的審美對象表現出一種戀域情結,比較依戀與偏愛他們所熟悉的審美對象,他們較易參與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動。當古老的文化經過遠行抵達如今,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是在某一個地域或什么地方一帶流傳的,故而這種抵達乃是地域性的嬗變,這就要求傳統文化的當代性必須要具有對地域、鄉土的適應性。

我曾多次說過,一次學術會議如果只有一種論調,不會是富有成果的學術會議;一個理論家若只能包容一種觀點,不會是成熟的理論家。我們的理論家應該以批判的態度對待全人類的思想文化成果。在對傳統化當代性的探索中,我們應多多注重自己的獨立思辨,哪怕一時有較多的不成熟與不完整,也一定會出現“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三春景象。如有研究非遺的青年學者在電視媒體的訪談節目中多次提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代性這一話題。其所表述的非遺當代性似乎是意圖將非遺研究進入另一個交叉學科中探究,認為當非遺存活到“后非遺時代”時,其承續方式已發生了質的變化。傳統的父子(家庭)、師徒、學堂等形式的傳承固然是一種途徑,但當代人不能因循守舊、故步自封。誠然,傳統方式的傳承從我們這一代上溯多是人們之間的口口相傳,但當社會形態自工業社會發展到信息社會,自我們這一代后續的,就應該形成新的格局。不僅面對面的傳承方式要突破,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當代方式更要跨越式進入新媒體。“后非遺時代”的傳承譜系并不可能完全是線性的,更大可能是網格型的、放射性的。作為公共文化資源的當代傳承譜系的建立應思考如何更有創意地面向新媒體,去基于新的數字和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手機、移動電視、IPTV等或更為先進的科技手段而更趨精準化與輻射性。


記得有位偉人說過,你們青年人就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充滿創造活力,就像青年學者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代性敏銳、睿智的探索發人深省,這也引起了我,并建議在座的大家也在熟諳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揮更多的主觀能動性,去深思,去追索。

我們中華古老文明的遠行是辛苦萬分、堅韌不拔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它抵達至今,希望它更是光輝璀璨、延綿永遠的。

再過幾天就是2016年新年了,在這里向大家拜過公歷早年,衷心祝福各位!


(根據2015年12月27日晚演講錄音整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公安县| 无极县| 城口县| 金湖县| 南木林县| 阳西县| 重庆市| 石柱| 岗巴县| 漠河县| 三明市| 甘孜| 武义县| 绥宁县| 奉贤区| 会理县| 广安市| 都安| 新和县| 榆社县| 甘肃省| 鄂伦春自治旗| 华坪县| 边坝县| 南靖县| 仙居县| 宣威市| 嘉定区| 隆安县| 隆昌县| 横山县| 加查县| 杭锦后旗| 本溪| 嘉定区| 集安市| 舞阳县| 福贡县| 荣昌县| 从化市| 洞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