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秘主義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論稿
- 陶磊
- 2056字
- 2020-08-14 13:44:15
三、禮與格物致知
《大學》之所以被列入《禮記》,與其思想有緊密聯系。除了修齊治平需要通過禮來實現之外,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也可以在禮中找到其落腳點。如果說,修齊治平是禮的設計者們在宏觀層面通過其規范性的一面所欲達到的目標,那么,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則是禮的設計者們在微觀層面上即對個體生命的培育上所要達到的目標。也就是說,禮中既有保證修齊治平、明明德于天下的安排,也有使人能格物致知以至誠意正心、止于至善的具體安排。這里主要討論后者的安排。
前文討論了格物致知的原始的觀念背景,作為《禮記》中的一篇,筆者認為,它的來源最早雖可以追溯至久遠,但更直接的來源,應該是現實的禮。這并不為怪。儒家的禮本身包含了很多原始的觀念與文化,只不過將其加以整齊、施以紋飾。依照這個認識,很容易將格物與禮儀中的器物聯系起來。
《禮記》有《禮器》篇,其中這樣一些論述值得注意:
君子曰:無節于內,觀物弗之察矣。欲察物而不由禮,弗之得矣。故作事不以禮,弗之敬矣;出言不由禮,弗之信矣;故曰:禮也者,物之致也。……其余無常貨,各以其國之所有,則致遠物也。
這里兩次提到致物,從字面意義上講,致物與格物內涵相同,都是來物。在原始的觀念中,能夠格物之人,都是具備盛德之圣人。《禮器》開篇即講“禮器,是故大備。大備,盛德也”。鄭注:“禮器,言禮使人成器。”鄭氏的這個注釋加入了他對禮的理解,未必符合原文的意思。筆者理解,這里“禮器”,應該直接解作禮之器,也就是行禮過程中所用之器。“是故大備”,是從人的立場上講的,類似于孟子講的“萬物皆備于我”。“大備,盛德也”,則與原始的盛德之人可以來物的觀念相吻合。這樣看來,從禮中尋找格物觀念的直接源頭是合理的。
《大學》中,格物同時可以獲得超強的知性能力,這當然是以神秘的精氣觀念為基礎提出的。禮之中也有幫助人提高知性能力的設計。前引《禮器》“君子曰”中有“無節于內者,觀物弗之察矣。欲察物而不由禮,弗之得矣”,這里講到通過禮,具體地講就是“節于內”,從而可以更好地察物。察物也是一種知性的境界,《禮器》有“五獻察,七獻神”之說,筆者以為,察與神都是指知性能力,不過前者較后者要低一個層次。郭店楚簡《尊德義》有“察者出,所以知己。知己所以知人,知人所以知命,知命而后知道,知道而后知行”。《五行》言,“仁之思也精,精則察”。《語叢一》有“察所知,察所不知”。從這些表述看,察作為一種知性境界是沒有問題的。盡管這個境界不能與《大學》《內業》中所得到的神秘的知性相提并論,但毫無疑問,禮在致物的同時,也使人具有了察物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是通過人之節內生發的。
在《大學》與《內業》中,知與物之間都存在著內在的聯系,《禮器》中所反映的致物與察物之知之間,則沒有明顯的聯系。不過《禮器》中有一段文字很值得注意:
禮之以多為貴者,以其外心者也。德發揚,詡萬物,大理物博,如此則得不以多為貴乎?故君子樂其發也。禮之以少為貴者,以其內心者也。德產之致也精微,觀天下之物無可以稱其德者,如此則得不以少為貴乎?是故君子慎其獨也。
這里談到禮,或以多為貴,或以少為貴,所謂多少,當是就物而論的。不妨作一推想,即這里的貴多、貴少的理念,分別對應于《大學》與《內業》的兩種生知的途徑。《大學》之格物,顯然是以多為貴的,所格之物越多,所得之物精越多,從而可以至于神明。《內業》的修心靜意,顯然是以少為貴,物越少,心越寧靜,才能體會到精微之德的產生,從而生知。
這個推想,并不一定意味著《大學》與《內業》的兩種生知途徑都是由禮發展而來的。因為即使是以少為貴的禮,與《內業》所倡導的修心靜意的方法,恐怕也不完全是一回事。不過,從禮中可以開出這兩條致知的路徑,則沒有問題。僅以《禮器》篇而論,“五獻察,七獻神”,這中間就蘊涵著:人的知性能力會隨著禮儀層級的提高而提高。這與以多為貴的理念是一致的。至于以少為貴,前引郭店楚簡《尊德義》講“察者出,所以知己”,察也是知己的途徑。筆者理解,知己與慎獨當有關聯,慎獨可以引出知己。同時,通過慎獨,也可以達到察的知性境界。《禮器》有“節于內而察”的觀念,慎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節于內。因此,慎獨與察之間也可以建立聯系。這與《內業》的通過修心靜意從而生知的途徑類似。據此,《大學》中有兩種致知路徑,一種是格物致知,一種是慎獨而知。據前引《禮器》之文,慎獨是與以少為貴之禮聯系在一起的。
不過,就撰作年代而論,《禮器》可能要略晚于《大學》與《內業》。判斷的標準是:《大學》講心、意;《內業》也講心、意,但同時又講心中之心;《禮器》則講外心、內心。其間似有脈絡可尋。如所周知,郭店楚簡《五行》也講外心、中心,與《禮器》相同。二者的時代或許相近。
綜上所述,從古禮之中可以開出格物致知與靜心致知兩條路徑。無論是格物致知,還是靜心致知,所致之知,本質上都是精氣。除此之外,人的心意活動也是氣在人體內流動的結果。精氣強盛,可以誠意正心;反過來,誠意正心,也可以使精氣強盛。《大學》與《內業》所倡導的這兩條路徑,都是以上述觀念為基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