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美屬于社會存在范疇

可以說,至今對美的本質的分析還沒有完全令人滿意的理論。我們力圖按照馬克思哲學原理和有關美學問題的論述,在中國現代美學界影響較大的社會實踐論的基礎上對美的本質做出嘗試性的分析。當然,馬克思的美學思想是在繼承前人思想——主要是德國古典美學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我們先要了解馬克思的思想前輩黑格爾的美學思想。

(一)黑格爾:“絕對理念”自我認識行程中的美

與康德從人的主體出發來分析美感不同,黑格爾則從客體存在出發來分析美,將美和藝術界定為最高存在——絕對理念(也譯為“絕對精神”)的自我辯證運動的一個環節,并得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這影響深遠的結論。黑格爾的絕對理念來自于柏拉圖的“理念”,相當于老子的“道”,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精神實體。在一般的理解中,“理念”不可能是“實體”,“實體”也不可能是“理念”,但黑格爾卻將兩者結合在一起,以便將世界上物質和精神兩大現象統一起來,以消除康德那人類思想無法穿透的“自在之物”。但與康德將美學作為其思想體系的最后完成又有相似之處,美學也是黑格爾為完成其龐大而又生硬的思想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

黑格爾認為,絕對理念必須經歷否定之否定的歷史辯證:由精神外化或者說對象化為物質——其中經歷了礦物、植物、動物三個階段,以人類的思想意識出現為標志,再由物質回歸到精神自身,完成絕對理念的自我認識。黑格爾這個思想有些神秘,但只要把黑格爾的“絕對理念”換成“人類”,我們便不難領會其深刻之處:人類只有通過對象化或者說外化的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活動,才能完成自我認識。黑格爾的這一原理,實際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例如,你買新衣服時,如何才能確定是否合適、美觀?一種方法是穿上新衣服照照鏡子,把你自己對象化(外化)為鏡像——另一個自我,然后你打量著這另一個自我進行判斷和評價;另一種方法是從別人對你穿著新衣服的評價和關注(或不關注)的眼神中獲得了解——別人的評價和眼神就相當于你對象化的“鏡像”。與此原理相同,我們生活中唱卡拉OK、美化居室等行為,其實質都是通過對象化的“作品”來認識、肯定自我的本質——才氣、素養、身份等,用20世紀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話來說,就是“自我實現”。在此,我們可以參考英國哲學家羅伊頓對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獨特而通俗的解讀來理解黑格爾的哲學思想:作為主人公的絕對理念經歷了一場教育,最后發現自己的身份。[美]丹托:《美的濫用》序言,王春辰,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

當然,黑格爾的絕對理念的自我認識比我們以日常生活為例所做的解釋遠為復雜、豐富。按照感性物質不斷嬗變為理性精神的進程,黑格爾依次確立絕對理念自我認識的三種方式——或者也可以說是絕對理念的否定之否定的三次遞升:首先是藝術的感性直觀,然后是宗教的敬畏崇拜,最后也是最高的是哲學的概念把握——哲學標志著絕對理念回歸并實現了更豐富的自我。其中,藝術又劃分為象征藝術、古典藝術、浪漫藝術三個階段。象征藝術的特點是感性物質大于理性精神或者說形式大于內容,其代表是建筑,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典藝術的特點是感性物質與理性精神、形式與內容的最佳平衡,其代表是雕塑、繪畫,如古希臘藝術;浪漫藝術的特點正好與象征藝術相反,是理性精神大于感性物質或者說內容大于形式,其代表是音樂和詩歌,標志著藝術已經無法容納越來越豐富的精神,藝術開始解體,將向更高階段的哲學演化。

黑格爾關于美的本質的論述包含著深邃的歷史觀念——馬克思和恩格斯贊揚黑格爾具有“巨大的歷史感”,這是為了改正康德的形式美學缺點。黑格爾定義“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意思是顯示了最高存在即絕對理念的事物就是美,所以黑格爾直言不諱地承認,某種角度說美就是真;但是,與真不同,美是通過感性顯現出來——美和藝術是絕對理念自我認識的一個較為初級的階段,因而黑格爾推崇理念與感性保持最佳平衡的古希臘藝術是美的典范,認為此后藝術的衰落、終結并將讓位于哲學是必然的。黑格爾的美學理論憑借其深刻的歷史辯證意識,即把現象置于歷史過程中進行審視,對小說、喜劇和悲劇等藝術現象的歷史性質做出了精彩的分析。尤其是黑格爾關于藝術終結的觀點與他關于歷史終結的觀點一樣,影響巨大,在20世紀仍然受到廣泛的討論。但由于黑格爾將一切都視為絕對理念運動的不同階段的表現,因而對包括藝術現象在內的人類各種文明現象的解釋顯得抽象而神秘,所以黑格爾的歷史觀念又是抽象、晦澀的。按照黑格爾的理論,我們人類不過是絕對理念進行自我認識的工具,恰如藝人手中的木偶,所以黑格爾認為人類無法避免種瓜得豆、種豆得瓜,或者有心栽花花不開而無心插柳柳成蔭等陰差陽錯的歷史玩笑——黑格爾稱為“歷史的狡詐”。我們也許會納悶,絕對理念為什么要著兜著圈子進行自我認識的游戲?絕對理念到底是什么?我們要如何理解“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馬克思對黑格爾“頭足倒置”的思想體系進行改造,將黑格爾神秘的絕對理念的運動置換為人類的實踐活動,由此搶救出黑格爾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法思想精華,并從人類社會實踐出發對美的本質做出新的闡釋。

(二)美是人的本質的生動感性顯現

馬克思是一位思想深邃、邏輯嚴密、激情澎湃、文采飛揚的思想大師。對我們來說,遺憾的是,馬克思限于精力而沒有專門寫作一部美學著作。但馬克思從社會實踐出發分析問題的方法論,以及散見于哲學、社會學、歷史學、經濟學等著作中——尤其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有關美學問題的論述,相比其他體系性的專業美學理論更具有說服力。

不同于康德從人的主體、黑格爾從世界客體出發來思考問題,馬克思哲學思想的邏輯起點是人的社會活動,即物質與精神相互轉化的社會實踐。馬克思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img alt="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18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BD4825/15532513304840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691250-QBfUad5naVSqIGD5urpTi55SZH7Ly5fM-0-a2265404f2b954b2641357c511b848bb">誠然,人的實踐活動也包括為了維持生存的衣食住行,但這不是人的實踐活動的真正意義所在。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指出:“吃、喝、性行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機能。但是,如果使這些機能脫離了人的其他活動,并使它們成為最后的和唯一的終極目的,那末,在這種抽象中,它們就是動物的機能。”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1頁。用雷鋒日記來通俗地解釋馬克思的觀點就是: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不是為了吃飯。馬克思將人類社會實踐的核心意義歸納為“人的本質的對象化”或者稱為“自然的人化”,即人在作用外物對象時將人的“烙印”刻寫在外物對象之中,由此,“人不僅通過思維,而且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中肯定自己”。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2頁。

我們從馬克思關于人類實踐歷史中形成的人化對象的論述出發,可以將美定義為:人的本質的生動感性顯現。我們接著對這個定義進行分析。

人的本質是什么?對此,歷史上許多思想家有不同的說法。按照馬克思的思想原理看,人的本質就是其社會屬性。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有一個著名定義:“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瘪R克思的意思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于人的社會性而不是其生物屬性。馬克思在《手稿》中有一段經常被人引用的精彩論述,其大意是:與自身的生命活動合一的動物不同,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意志和意識的對象,因而動物只是在肉體需要的本能驅使下才進行活動,而人的活動則超越了肉體需要的本能——并且只有這種情況下才是真正的實踐活動,所以才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3—54頁。馬克思這里所說的“人的內在尺度”就是符合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包括求真、向善、愛美等特有的價值——但這種價值不是主觀的設定,而是在人類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具有特定的客觀基礎,因而是一種社會存在。人們普遍喜愛青山綠水而不喜愛荒山濁水,喜歡花開而不喜歡花落,這是因為青山綠水、開放的花朵對人來說包含著生命的豐盈、歡欣之類的價值屬性——盡管我們無需有這樣明確的意識,但我們人的感覺(不同于動物的感覺)已經把握到外在對象之中的這種價值屬性。

為此,我們需要關注馬克思在《手稿》中經常使用的“對象”——“人的對象”“非人的對象”以及“對象化”概念的深刻含義,作為理解美的本質的鑰匙。通俗說,“對象”相對于主體而言,是與主體的價值需求有關的客觀事物的某種屬性,因而不同主體甚至同一主體在不同環境條件下有不同的對象。為此,馬克思強調“人的對象”不同于“非人的對象”。點綴著各色花朵的綠色草原,對我們人來說是一種悅目的觀賞對象,而對羊群來說則是可口的食物。同樣道理,悅耳的音樂——音響之間有意義的聯系,是我們人的對象,而對牛來說只有音響這種物質材料才是它的對象;由此可以說對牛彈琴的意思是,對牛來說根本不存在音樂而只有音響而已——牛聽不到音樂,因為音樂對牛來說不是“對象”。但嚴格說來,只有人才是主體,因為只有人才能意識到自己的生存現實以及意義,從而通過實踐活動在客觀世界中不斷擴大、發展乃至創造與我們人的本質相適應的“對象”。我們平時說的“發現美”,實際上是在外部世界中發現了新的符合我們人需要的觀賞價值,從而建立起我們人與世界新的“對象”關系,而發現美的過程也就是肯定、占有人的本質——人性感覺的一次“確證”。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認為“歷史的自然和自然的歷史”是相互聯系的,意思就是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發展,人不斷在自然中確立新的“對象”,從而擴大了人與自然的聯系。由此而言,人類實踐活動的歷史也就是進行價值創造的歷史,不僅創造了日常生活中美味的食品、漂亮的服裝、優雅的住所等實用文化,而且還創造了看似毫無實用意義但卻意義深遠的諸如奧運會、世界杯足球賽、文學藝術等精神文化,這就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對象化”就是人的精神價值外在感性化的呈現。

當然,并非所有人的本質的外在感性化呈現就等于美——人類的宗教、經濟、政治等活動都是人的某些本質的感性呈現,但卻不一定是美。因為只有具備了人的本質的生動感性呈現的對象化現實才是美。為什么幾乎全世界的人都關注奧運會?因為奧運會感性而生動地體現了人不斷超越自己的本質。我們看到奧運會的精彩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激烈競爭,而且更在于人與人的競爭行為中包含了挑戰人類運動極限的精神——這就是奧運精神的真正核心。一次次對記錄的刷新就是這種挑戰人類運動極限的勇氣、智慧的生動表現。我們看看背越式跳高的過程,運動員助跑、起跳,尤其是過桿時手臂、肩膀、腰部、臀部、腿部等動作的靈巧、協調如風中飄揚的紗巾那樣輕盈、流暢、優美,那躍動的身姿中凝聚著對人體運動規律的精深把握和艱苦訓練,其體現的意志、智慧、力量和靈敏不就是求真、向善、愛美的“人的本質的對象化”,即生動感性的呈現嗎?黑格爾在《美學》中形象地用小孩投石子于水中欣賞蕩漾水波作為例子,非常精彩地解釋了“人的本質的對象化”:表面上看,小孩在欣賞美麗的水波,但實際上小孩在欣賞自己創造性的行為本質:我把石子投到水里的行為竟然“對象化”為如此美麗的“作品”。我們只有從這樣的角度才能更好地理解人類的各種藝術創造,包括史前時代的陶器藝術、阿爾塔米拉洞穴壁畫——所有的藝術作品都程度不等地包含著“人的本質的對象化”性質。

因此,馬克思在論述人類實踐活動中最主要的生產勞動時指出:“通過這種生產,自然界才表現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因此,勞動的對象是人的類生活的對象化:人不僅像在意識中那樣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動地、現實地使自己二重化,從而在它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4頁。馬克思的意思是,人類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創造符合自己需要的價值并將其對象化,以便從中直觀并肯定人自己的本質。馬克思的這個觀點明顯吸收了黑格爾關于精神只有否定自己并外化為物質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的辯證法思想,但將黑格爾的絕對理念的運動改造為人類的實踐活動。因此,我們說美是人的本質的生動感性顯現,意味著美作為一種價值是人的“對象”,是一種社會存在而非自然存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杭锦旗| 正蓝旗| 林芝县| 望奎县| 巴林左旗| 柳林县| 越西县| 耒阳市| 图木舒克市| 六盘水市| 灵璧县| 聂拉木县| 忻州市| 资阳市| 金华市| 台东县| 潮安县| 板桥市| 游戏| 涪陵区| 长子县| 科尔| 巴彦县| 淮滨县| 新宁县| 南雄市| 柳州市| 香格里拉县| 军事| 陕西省| 南木林县| 福泉市| 施甸县| 虎林市| 焉耆| 句容市| 晋中市| 西乌珠穆沁旗| 祁阳县| 瓦房店市| 安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