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講 走近公眾史學

微課

線上講義

從今天開始,我將為大家講授一門全新的課程。所謂全新,新到什么程度,整個學科剛處于建設的初期。下面講公眾史學第一講,題目是“走近公眾史學”,希望大家對公眾史學有一個整體的了解。

一、什么是公眾史學

公眾史學是什么,得從美國的公共史學說起。20世紀70年代,美國遭受經濟危機,歷史系研究生就業困難,畢業后必須改行才能就業。1976年,美國加州大學芭芭拉分校歷史系兩位教授羅伯特·凱利教授(Robert Kelly)和韋斯利·約翰遜(Wesley Johnson Jr.)想改變這種現狀,讓偏理論的歷史學科面向公共領域,為公共機構服務。他們從洛克菲勒基金會獲得一筆為期三年的基金,開始了公共史學研究生項目的試驗,就這樣出現了public history這個詞。這個詞翻譯成中文時有三種譯法,“公共史學”“大眾史學”“公眾史學”,主流的譯法是“公共史學”。什么是公共史學?公共史學是空間層面的概念,我們現在來看一下什么是公共。公共,相當于“公域”,對應“私域”,所謂公共史學就是在公域中應用的史學。

純粹作為美國的公共史學來說,翻譯成什么都不是問題;但是當我們借鑒美國的公共史學,建設自己類似的學問體系時,該用什么名稱就是值得討論的。2004年傳入中國香港時,他們用的是“公眾史學”,譬如香港中文大學有一個“比較與公眾史學文學碩士課程班”。香港有公眾史學,似乎朝香港化方向努力了,但基本套路沿襲美國公共史學模式。中國臺灣的周梁楷教授將之引入臺灣時,選擇了“大眾”,譯為“大眾史學”。所謂大眾,它是人群內部的劃分。按周教授的說法,“大眾”對應“小眾”,類似佛教中的大乘與小乘。“大眾史學”這個概念的缺陷,可能導致大眾與精英的對立。而且在大陸,讓人有一種群眾運動的感覺。不管怎么說,這是一個本土詞匯,他想讓它朝中國本土化方向建設,這是值得肯定的。陳新教授推廣此學科時,主張用“公眾史學”,這個術語逐漸為大家所接受。什么是公眾史學呢?關鍵是要理解“公眾”是什么意思,陳新教授作偏正結構理解,認為公眾的重心在“眾”字不在“公”字,三人為眾,表示多元性。臺灣劉靜貞教授將“公眾”拆開來理解,表示既有公共又有大眾。我也有類似的看法,公是公民,眾是大眾,公眾就是“公民大眾”。“公眾”對應“組織”,尤其是“國家”。“公眾”是由公民個體組成的群體概念,其本質是以人為本位,可兼精英、大眾于一體,這樣就解決了精英與大眾共同存在的問題。理解了公眾,也就可以給公眾史學下定義了。所謂公眾史學,是公眾本位的新史學,區別于傳統的帝王本位舊史學,這近于梁啟超提出的“民史”與“君史”概念,君史是以帝王將相為中心的傳統國家史,而民史則是以民眾為中心的現代國家史。

那么,公眾史學的研究對象是什么?是公眾歷史。從這角度來說,公眾史學是研究公眾歷史的學問體系。從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來看,使用“公眾史學”更為理想。它主體明確,反映的是以人為本位的新思潮。其實,即使美國的公共史學,其內涵也在擴大,涉及了人民史學,當下譯為“公眾史學”更好。

二、公眾史學的中國本土性

我們發現,中國人理解的公眾史學內涵,與美國的公共史學很不相同,中國公眾史學學科體系的形成,有著自己的史學資源與實踐活動,有自身的探索過程。中國的史學有著近三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史學資源更為豐富,當然它受到了美國公共史學學科建設思維的影響。

這個探索過程大體上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中國通俗史學、應用史學與美國公共史學的并立。史學要為社會大眾服務,這是中美史學共同的宗旨。但因為國家形態不同,文化史學傳統不同,想象的方式也不同,美國選擇了公共史學,而中國選擇了應用史學與通俗史學。通俗史學是中國的傳統,宋朝以后講史與通俗演義寫作繁榮。通俗史學,可以理解為史學傳播的民間化。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時候,以蔣大椿為代表的學院派學者,主張在基礎史學之外,另提“應用史學”,為現實服務,為此,部分歷史系增設了文博、檔案、旅游、文化產業等新專業,以求培養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人才,可惜中國應用史學的發展并不理想。

第二階段,以大眾史學替代通俗史學。1987年,在中國出現大眾史學。1989年,羅義教授首次借用“大眾史學”,他指的是通俗史學現象。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期,李小樹教授對從古至今的中國通俗史學發展歷程作了系統研究,稱為“大眾史學”。這樣的概念替換,正反映著中美史學的兼容性。

第三階段,按公共史學模式建設中國的大眾史學或公眾史學。2007年開始,陳新教授已經預測到,后現代主義思潮將促成公眾史學的興起,公眾史學研究也可能在中國興起。2012年,他明確提出中國公眾史學理論基礎與學科框架建設理念,為此作了較多的探索與實踐。

第四階段,建設名實相符的中國公眾史學。中國公眾史學的建設,最終是由中國史學學者來完成的。我的基本觀點是,中國的公眾史學有自己的淵源與實踐基礎,中國的公眾史學來源,遠的可以從中國傳統史學中尋找,如史學的通俗化、史學的民間化,中國公眾史學也有自己的實踐基礎,并不比美國落后多少。中國無公眾史學之名,但有公眾史學之實,公眾史學學科建設雖晚,但公眾史學實踐活動不晚。中國公眾史學是中國物種,不是西方的舶來品,我們要建設的是有中國特色的公眾史學學科體系,中國公眾史學建設必須立足中國史學傳統與現實,才可能有生命力。我經過多次的思考,完成了中國公眾史學體系的建構工作。我理解公眾史學的學科框架,主要有六個分支:公眾歷史書寫、公眾口述史學、公眾影像史學、公眾歷史檔案、公眾文化遺產、通俗普及史學。

總之,中國公眾史學學科的形成,是典型的立足中土、借鑒西洋,我們僅是從美國公共史學發展中得到靈感,借用其必須有的統一名稱與學科化建設思維,將當代中國這些民間性、應用性史學分支現象,建構為一個中國公眾史學學科框架而已。

三、公眾史學學科建設現狀

學科是現代社會中知識體系生存與發展的普遍模式,學科建設是一種整體的知識譜系建構與隊伍培養方式。20世紀后30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必須進行公眾史學的學科建設。近3年,我們加快了公眾史學學科建設的步伐,學科建設將呈現前所未有的變化,這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公眾史學國家級研究項目的陸續開展。我主持的中國公眾史學研究,列入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15年5月結題,最終定名“中國公眾史學通論”。

第二,公眾史學學術研討會與歷史嘉年華活動的開展。歷史的嘉年華活動是中國第一個開放性公共歷史節,是從2010年開始的,目前已經舉辦了五屆。2013年5月開始,重慶大學舉辦了首屆公共史學研討會,這次會議得出一個重要啟示就是,中國公眾史學的實踐已經走在了理論之前。2013年11月,在蘇州又召開了全國公共史學學術研討會。2014年6月,在寧波大學召開了中國公眾史學研討會。此后,2015、2016年又召開了2次中國公眾史學年度研討會。

第三,公眾史學成果發表園地的開辟。

第四,公眾史學研究機構紛紛出現。復旦大學、浙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寧波大學,都成立了公眾史學研究中心。

第五,公眾史學課程開始進入高校課程建設,并受到關注。公眾史學必須在大學教學體制中占有自己的位置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目前,浙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重慶大學、寧波大學,已經面向歷史系或全校本科生開設了公眾史學課程。2014年3月,公眾史學列入寧波大學研究生重點課程建設項目。2014年11月,公眾史學又列入寧波大學通識核心課程。寧波大學還在歷史本科教學中設置公眾史學模塊,與歷史學模塊、方志學模塊并列為三大模塊。可以說在公眾史學課程體系設置與建設方面,寧波大學走到了全國高校的前列,且又重視網絡課程建設。2014年初,河南師范大學王記錄教授開設了通俗史學課程,并錄制了《走向大眾的歷史》視頻,入選教育部視頻公開課,掛在愛課程網上,這是目前第一個面向社會開設的公眾史學視頻課程。這個模式是值得推廣的,我做的公眾史學慕課,就是一種網絡化視頻教學的嘗試。

第六,公眾史學研究隊伍的初步形成。2014年7月,上海師范大學舉辦了首屆全國高校公眾史學師資培訓班;2015年7月,重慶大學舉辦了第二屆全國高校公眾史學師資培訓班。通過這些培訓活動,全國的公眾史學師資逐步得到培育。

第七,公眾史學成為研究生論文選題。

第八,公眾史學學科框架及其分支的初步形成。寧波大學應該說走在了中國公眾史學學科框架探索的前列,《中國公眾史學通論》的出版,可以說標志著中國公眾史學學科框架建設的成功。

第九,公眾史學研究機構的建立。我們已經成立了一些類似機構,如公共考古專業委員會、中華口述歷史研究會,中國公眾史學研究會也在籌辦之中。當然,也可成立公眾史學高校聯盟之類的機構。

第十,公眾史學案例庫建設的開始。案例庫的積累是原創性理論產生的土壤,也是建構學科體系的重要前提。我們在這方面率先嘗試著做了一些公眾史學案例選擇,掛在中國公眾史學網上。

第十一,公眾史學學科推廣的開展。

第十二,借助新媒體傳播公眾史學。我們現在已經用微信、微博、網站、博客這些方式來傳播公眾史學,尤其是中國公眾史學網積累了相當多的資料,它的口號是“人人都是史學家”。

公眾史學的下一步目標是成為未來中國新增的專業碩士。專業碩士招生量大,且面向社會各界,更近于公眾史學的學科定位。至2012年,中國有39種專業碩士,與歷史學比較接近的是文物與博物館碩士、教育碩士。美國有發達的公共史學碩士與博士學位制度,香港有比較與公眾史學文學碩士學位課程,中國內地也可以考慮建立類似的專業碩士學位。一旦公眾史學列入教育部專業碩士之列,就可實現學科被國家管理者認可的目標。

總之,中國公眾史學發展勢頭將會越來越火,有了學科,有了學會,有了網站,有了新媒體,有了年會,有了專業,有了人才,有了成果,中國的公眾史學就可以揚帆起航了。我們借用復旦大學張廣智教授的話:21世紀是公眾史學的時代。我們只要好好努力,這樣描寫的狀況肯定是可以實現的。

四、公眾史學建設的意義

公眾史學建設的意義,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中國公眾史學建設可以使歷史學大眾化。歷史學的出路,無非是往高走與往低走,往高走肯定有問題,因為沒有多少人可以跟得上,前景必然蕭條。只有往低走,后面跟隨的人才會增多,香火才會旺盛。當代歷史的書寫,是可以成為多數人玩的歷史寫作事業。中國公眾史學學科建設的基本目標,是建構一套以公眾為中心的史學體系,把史學還給人民。公眾史學,是適合業余玩的史學,是終身可玩的史學,是生活化的史學,是實踐化的應用史學。只有調動千軍萬馬參與,才能夠發揮其公眾史學的作用。這是一種適應未來社會的新史學形態。

第二,中國公眾史學的學科建設,也想解決中國的中學與大學歷史教學中存在的根本性缺陷。說到中國歷史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有人指它有政治意識形態性,這個問題不太嚴重,意識形態控制歷史教材編纂,這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事。再來,中學與大學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二:一是教材內容的國家性而非民間性。其結果是使讀書人形成了一種國家史觀和精英史觀,只有國家的歷史是歷史,精英的歷史是歷史,而民間的歷史不是歷史,公眾的歷史不是歷史,這是與為人民服務宗旨完全相反的。二是只有消費性而沒有生產性。它只關注了歷史知識的普及與消費,而忽視了歷史記錄的參與,歷史知識的消費可以講是短暫的,只有歷史知識生產的參與才是可持續發展的。只有將歷史學的旁觀者、歷史知識的消費者,訓練成歷史學的參與者、歷史知識的生產者,歷史學才能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成為真正的大眾之學。

第三,公眾史學希望有益于青年學生。公眾史學可以稱為“生活中的歷史學”,公眾史學可以教給你什么東西?這門課將會教給你一些全新的歷史學理念知識技能,它會告訴你歷史學并不總是高大上的,并不只是關注國家及其帝王將相等精英人物,歷史并不是遙遠的過去,歷史就在身邊。而且歷史學不是只有史官、史家可以壟斷的行業,而是人人皆可以參與的一種新興行業。公眾史學是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公眾史學就在生活之中,它會讓你形成公眾史學觀,重視文本。借公眾史學,我們可以完成自己的個人史、家族史、社區史,可以讓你熟悉口述史,充分發揮智能手機的功能,養成拍照、錄音、錄像的習慣,借此可關注通俗普及史學,如通俗讀物、歷史影視劇、網絡寫史、專家講史的欣賞與創作。總之,讓你體驗到人人都是歷史學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丽江市| 辽阳县| 洛阳市| 岑溪市| 杨浦区| 柏乡县| 冕宁县| 云霄县| 余姚市| 迁安市| 泸定县| 克山县| 册亨县| 图们市| 从江县| 灵石县| 宣威市| 伊宁县| 清涧县| 和顺县| 忻州市| 鲁甸县| 巴里| 蓬安县| 平昌县| 确山县| 江陵县| 平和县| 津南区| 永泰县| 尤溪县| 华池县| 泗阳县| 穆棱市| 神木县| 崇礼县| 大洼县| 龙口市| 五河县| 雅江县| 白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