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孩子該怎么吃
- 趙霖 趙和 鮑善芬編著
- 1886字
- 2019-12-12 18:48:34
四 愛護陪伴孩子一生的牙齒
牙齒不僅用來咀嚼食物,還與孩子智力發育有關。咀嚼食物時對大腦海馬區持續的刺激,有助增強記憶力,延緩腦組織衰老。如果長期吃過軟的食物,思維能力會下降,甚至出現癡呆。
1.寶寶乳牙正常萌出的時間
如果寶寶愛流口水,喜歡咬硬的東西,哺乳時還咬媽媽的乳頭,就是在告訴家長:我要長牙了!孩子的乳牙在一定時間萌出、然后按照順序長出,口腔左右的牙齒是對稱發育的。寶寶最先萌出4顆下切牙(門牙),隨后長出對應的4顆上切牙,這八顆牙在1歲時就長出來了。然后長出上下4顆第一乳磨牙(俗稱板牙),為乳尖牙(虎牙)留下生長空隙,稍后,4顆尖牙從留下的空隙中“脫穎而出”。1歲半時可長出14~16顆乳牙,最后出的4顆乳牙是第二乳磨牙,它們緊靠在第一顆乳磨牙后。到兩歲半時,20顆乳牙全部出齊,即孩子上下頜分別有了10顆小乳牙。
2.平衡膳食有利牙齒正常發育
平衡膳食有利孩子牙齒正常發育,長牙時期應加強牙周的血液循環,促進萌發的牙齒發育。輔食添加要由軟到硬、由細到粗,與此同時要訓練孩子學會吞咽與咀嚼。輔食添加時應避免食用又甜又黏的食物,堅持讓孩子喝白開水、拒絕各種軟飲料,才能防止齲齒發生。要想預防幼兒牙齒畸形,家長要給孩子吃比較脆硬、耐咀嚼的食品,如烤饅頭片、蘋果等。
3.孩子的咀嚼功能要從小訓練
曾經有一對夫婦,因為3歲的孩子不會咀嚼而來就醫。交談后發現,孩子從小就吃各種市售的膏狀食物,從不接觸天然輔食,由于沒有訓練咀嚼功能的機會,出現了令人遺憾的后果。嬰兒口唇生來就有尋覓和吸吮的本領,但咀嚼功能卻必須通過對口腔、咽喉的反復刺激,不斷學習和訓練才能掌握。4~6月齡是嬰兒學習咀嚼的最佳時期,如果沒有抓緊這一時機進行充分訓練,孩子會因習慣于吸吮母乳或用奶瓶進食,而拒絕用筷子、小勺等餐具進餐,從而失去學習咀嚼的寶貴機會。
日本對5000所幼兒園的調查發現,14.3萬名2~5歲的兒童中,大約有17%的孩子不能很好咀嚼固體食物。咀嚼時從嘴里漏飯的孩子占2%,不能順利吞咽的占4.3%。交談時不能靈活用舌頭講話的占6.5%,嚴重偏食和不愿意吃飯的占13%。這些情況都與沒有適時進行咀嚼訓練有關。充分咀嚼可以對孩子的口腔、舌部和齒齦進行清掃,防止牙齒排列不齊;還能讓唾液與食物充分混合,促進食欲;咀嚼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許多年輕父母不愿讓孩子吃較硬的食物,從而造成咀嚼功能發育不良。為此,需要提高家長對咀嚼重要性的認識。家長要根據嬰兒的不同月齡搭配食物,保證營養、硬度、柔韌性、松脆性適當,為口腔肌肉提供訓練機會。嬰兒4月齡后就可以開始吃米湯、稀粥,再過渡到吃稠粥和半固體食物。到6~7月齡乳牙萌出時,就可以吃烤饅頭片、餅干、面包干,以鍛煉孩子咀嚼能力,促進乳牙生長。
4.飲食習慣與孩子下頜骨發育關系密切
英國肯特大學人類學家從11種文化環境迥異的族群成員的頭骨中,選取了300個標本,對頭骨和下頜骨進行測量。發現來自狩獵與采集社會的成員,其下頜骨狹長,體積也比較大。而來自農耕社會的人,下頜骨比較短寬、體積也比較小。由此,專家得出了“不同環境中成長的孩子,由于飲食與生活習慣不同,導致咀嚼方式出現差異。”她認為,過多食用精加工食物,咀嚼強度下降,會導致下頜比較短小,造成牙齒擁擠不堪。所以,孩子應強化咀嚼功能的訓練。
5.孩子換牙期要多吃耐咀嚼的食物
幼兒在換牙過程中,經常出現恒牙已萌出,乳牙卻仍未脫落的現象。這與食物過于精細,缺乏咀嚼刺激有關。不少幼兒園的老師都抱怨說,許多剛入園的孩子咀嚼功能都不好。家長為圖省事,讓孩子吃了太多的糊狀食物,影響了咀嚼功能的鍛煉。
有的孩子牙齒不整齊,甚至到了要箍牙的程度。如果多吃耐咀嚼的食物,就可保持對乳牙的良性刺激,促使其按時脫落。當門牙和后磨牙都已萌出,就可以適當增加雜糧、蔬菜水果、堅果類食物,使換牙順利完成。當恒牙萌出、乳牙滯留,發生雙排牙時,特別容易造成食物滯留,誘發齲齒。
總之,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促進頜骨及頜面部的發育,才能保證孩子長成一口強健整齊的牙齒。
6.預防少年兒童齲齒的好辦法
齲齒是牙齒在細菌作用下礦物質脫失,有機質溶解,牙組織被破壞,而出現黃斑與黑洞。患齲齒的孩子常因牙痛而影響咀嚼與進食。齲齒嚴重時還會誘發牙髓炎、牙根周圍膿腫。齲齒作為慢性感染灶,還能誘發風濕性關節炎、感染性心內膜炎、腎炎等疾病。預防齲齒的關鍵就是要堅持正確刷牙,至少每天早、晚各刷一次,中午飯以后也要漱口,而晚上睡覺前刷牙則尤為重要。嚴格限制甜食攝入,特別是睡覺前不許孩子吃甜食、喝甜飲料,這一點非常重要。
中醫預防齲齒的方法是: 晚上睡覺前讓孩子用泡的茶葉水 漱口,并多漱幾次,就能有效預防齲齒發生。
表2 孩子恒牙萌出的時間和順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