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九、消化道腫瘤及其術后論治

消化道腫瘤發病率高,常見的有食管癌、胃癌、結腸癌、直腸癌等。關于其證治,散見于“噎膈”、“反胃”、“胃脘痛”、“胃痞”、“積聚”、“癌病”、“痢疾”、“便血”等病證中。早期消化道腫瘤經過治療大多預后良好,但對于不需手術、不愿手術或廣泛轉移、失去手術時機者,或術后經過化療、放療、靶向治療等之后出現體質虛弱、白細胞減少等毒副作用明顯者或不能耐受這些治療的患者,均可配合中藥辨證施治,扶正抗癌,提高機體免疫功能,能減輕其臨床癥狀,減輕化療、放療等的毒副反應,防止腫瘤復發,增強體質,延長生命。筆者在近50年的從醫生涯中,在消化道腫瘤治療方面累積了大量的臨床經驗,茲與讀者共饗。
(一)發病部位雖異,病機特點則同
《素問·評熱病論》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機體正氣虧損,正不勝邪,各種致病因素才能入侵而發生腫瘤。正如古人所云:“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由此可見,消化道腫瘤雖有食管、胃、腸等發病部位之異,但“正氣耗損,正不勝邪”卻是其相同的病機特點。究其病因,主要是飲食不節,情志失調,感受邪毒,或久病失養所致,涉及的臟腑主要是脾、胃、肝、腎,正氣不足,脾胃虛弱,邪毒侵襲,生痰成瘀,積濕成濁,郁久化熱,積久蘊熱成毒,以脾虛、濕熱、痰瘀最為重要。遷延日久,傷陰耗血,脾胃升降失司,脾胃受損,病機重點在痰、濕、瘀、熱、虛。
一方面,腫瘤的生長需耗損大量的氣、血、津液,而另一方面,“脾胃為氣虛生化之源”,素體虧虛,脾胃運化功能減退,又影響人體營養物質的生成,導致全身正氣更加虧虛。正氣愈虛,抗邪乏力,則邪實留著尤不易消,形成“虛虛實實”的惡性循環。對于經過手術,化療、放療、靶向治療等治療的腫瘤患者而言,“正氣虧虛,余毒未盡,伏邪內蘊”是腫瘤復發與轉移的前提,“正氣虧虛,正不勝邪”仍是腫瘤復發與轉移的關鍵。
(二)證辨虛實主次,治當邪正兼顧
所有消化道腫瘤的患者,無一不表現為正虛邪戀,虛實夾雜。但本虛與標實之間尚有主次之分,臨證當詳察細辨。首先就局部和整體的關系而言,局部為實,整體為虛。其實有熱毒、氣滯、血瘀、痰凝之辨,其虛則有氣血陰陽之別。其次,就腫瘤的病程階段性而言,早期以實為主,病久正虛為主。腫瘤的發生,雖總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但因其發展的階段不同,而有虛實主次之分。
另外,筆者尤為重視察舌脈辨虛實,認為舌脈在中醫辨證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能充分反映機體虛實的情況。《臨癥驗舌法》云:“即凡內外雜癥,亦無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其舌。是以驗舌一法,臨癥者不可不講也……于是臨癥之下,于舌必看其形、審其色,合諸脈癥,而有心得其秘焉。據舌以分虛實,而虛實不爽焉;據舌以分陰陽,而陰陽不謬焉;據舌以分臟腑、配主方,而臟腑不差、主方不誤焉。”大凡脈弦、滑、數、大者,多屬邪實,為病進之象;脈細、弱、沉、緩者,多為正虛;若虛體見有實脈,乃為腫瘤迅速發展之象,多預后不良。古人云:“舌為胃之鏡、脾之外候”,《辨舌指南·辨舌質生苔之原理》云:“舌之苔,胃蒸脾濕上潮而生。”可見舌診在消化道腫瘤的辨證中尤其重要,舌淡、舌體胖大、舌邊有齒印為氣血不足;舌紅或紅絳為內有郁熱毒火;舌黯或紫,舌面有瘀斑瘀點,或舌下靜脈紆曲、增粗、紫黯,甚則延至舌尖者,為夾瘀血。舌苔白屬寒,黃膩苔屬濕熱,灰黑水滑屬陽虛,苔花剝甚或舌光紅、無苔,舌中部有裂紋者為陰虛。
消化道腫瘤術后屬正虛和邪實并存,且互為因果,故治療當邪正兼顧,扶正與祛邪并施。手術和放、化療,分子靶向治療均是祛邪的治療手段。眾所周知,手術雖可直接祛除腫瘤的實體,但是其對人體元氣的損傷也是顯而易見的,而放、化療則對腫瘤細胞和正常細胞缺乏理想的靶向作用,因而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損害某些正常組織,產生一些毒副作用,如抑制骨髓導致造血功能障礙,作用于嘔吐中樞引起胃腸道反應,對肝、腎功能的損害及神經毒性反應等,迫使多數病人無法堅持而不得不中斷治療,其主要原因則是一味地祛邪損傷了正氣,即使是現今流行的分子靶向治療,雖然是針對腫瘤細胞而產生殺傷作用,不會損傷正常細胞,但由于其靶點相對簡單,對比腫瘤的多靶點分子表達而言,常常顯得微不足道,且其費用很高,絕大多數的病人難以承受,在治療效果上也遜于化療,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是消化道腫瘤的治療首選方案,且其仍存在一定的副反應。若單純扶正則有戀邪之弊,一味祛邪則正氣愈傷,邪更難除,反易促其復發、轉移。邪正兼顧不僅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修復手術或放、化療等對機體的組織損傷,而且能夠殺滅腫瘤細胞,或抑制殘留腫瘤細胞的增殖、浸潤、轉移,延長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故扶正和祛邪是消化道腫瘤術后的兩大治則,應貫穿始終,不可偏廢。
(三)益氣養陰活血,抗癌防止復發
筆者通過對消化道腫瘤多年的臨床經驗探討,發現氣陰兩虛、痰濕內阻、血瘀熱郁是消化道腫瘤的主要病機,并因此研制了益氣養陰清熱、活血抗癌抗復發為主的芪竹湯,該方由黃芪、玉竹、法半夏、麥冬、仙鶴草、薏苡仁、莪術、蛇舌草、靈芝等藥組成,并通過臨床試驗證明了芪竹湯可明顯降低人胃腺癌細胞MGC-803細胞Caspase-3及端粒酶的活性,對MGC-803細胞VEGF表達具有下調作用,對胃癌SGC7901細胞PPARγ基因表達有上調作用并可下調COX-2表達,通過多途徑、多靶點而實現其抗腫瘤的作用。方解:胃癌患者術后或放化療后多體虛,故用黃芪、靈芝益氣扶正;玉竹、麥冬清養胃陰;久病入絡,癌腫多由痰瘀熱毒互結所致,故用莪術活血化瘀;法半夏燥濕化痰;薏苡仁清熱利濕,健脾化痰;仙鶴草補虛消積;蛇舌草清熱解毒。其中薏苡仁、蛇舌草、半枝蓮、靈芝等均有抗腫瘤防止復發的作用。該方至平至緩,藥味醇正,扶正而不礙邪,祛邪而不傷正。
驗案:
李某,男,50歲,2008年4月8日初診。患者胃脘脹滿疼痛半年余,2個月前在江蘇省人民醫院查胃鏡診斷為賁門癌,隨即住院手術治療。術后病理示賁門腺癌。現上腹部脹滿,納食不香,時有噯氣,口干,神疲乏力,形體消瘦,有時咯白色黏稠痰,量多,夜寐不佳,大便干結,3日一行,舌暗紅,苔薄黃膩少津,脈細。證屬氣陰兩虛,濕熱痰瘀,治以益氣養陰,清熱利濕,化痰活血,處以芪竹湯加減。處方:黃芪10g,玉竹15g,法半夏6g,麥冬15g,仙鶴草15g,薏苡仁15g,莪術10g,蛇舌草15g,靈芝10g,大貝10g,炙遠志6g,炒萊菔子15g,炒谷麥芽(各)15g。服藥7劑。二診:胃脘脹滿不適較前稍好轉,飲食稍增,夜寐轉香,精神轉佳,咯痰較前明顯減少,仍大便干結,3日一行,舌暗紅,苔薄少,脈細。治再前方出入,原方加杏桃仁(各)10g,繼服14劑。三診:胃脘脹滿不適較前又有好轉,飲食轉香,夜寐尚安,偶有咯痰,大便漸暢,1~2日一行,舌暗紅,苔薄少,脈細。上方去遠志,加炒枳殼10g。再進14劑。四診:胃脘稍有脹滿不適,納食尚可,夜寐安,無咯痰,大便暢,日行1次。此后用上方加減出入,共調理半年余,患者精神可,納食香,二便調,夜寐安。
胃癌術后患者胃氣多弱,用藥不宜劑量過大,用藥不可過猛,宜緩圖之以收佳效,正如費伯雄所曰:“天下無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極,乃為神奇”。一診因患者痰多色白黏稠,胃納不香,故初診用芪竹湯加用大貝潤肺化痰,炙遠志化痰兼以安神,炒萊菔子降氣化痰,兼以消食和胃通便,炒谷麥芽消食和胃,本案辨證準確,且所加藥物多一藥多功,故服藥7劑咯痰、脘脹、夜寐等不適即見好轉;二診患者仍大便干結不暢,故加杏桃仁既降氣化痰,又潤腸通便;三診因患者夜寐尚安,故去化痰安神之遠志,改為降氣化痰、消痞通便的炒枳殼;后繼用芪竹湯加減,緩緩圖之,以收全功。
(四)同病不同治法,貴在對癥治療
辨病與辨證是中醫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在明確診斷的前提下進行中醫的辨證施治,對每一位消化道腫瘤的患者,西醫辨病主要是根據患者的病理、臨床分析及整體狀況,采用手術或放療、化療等方法治療,中醫根據疾病全身和局部的癥狀,結合舌苔、脈象,辨證選用不同的方藥進行施治,同時注意隨癥加減,運用中醫理論,指導臨床用藥,參考現代藥理研究,處方中常加入幾味具有抑制腫瘤細胞生長、抗癌抗復發的藥物,如靈芝、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等。如患者有胃脘疼痛,痞滿,苔黃膩,多為脾胃濕熱證,治宜合用連樸飲加減;痞滿,苔黃膩伴有厭食生冷或畏寒、四肢不溫,多為寒熱錯雜證,治宜合用半夏瀉心湯加減;胃脘隱痛,舌淡苔白,舌邊有齒印,苔薄黃,多為脾虛濕熱證,治宜合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口干喜飲,舌紅苔少或苔花剝,多為胃陰虧虛證,治宜合用慎柔養真湯加減;胃脘刺痛,痛有定處,夜間痛甚,舌淡紫或紫黯,舌下靜脈怒張,多為瘀血內阻證,治宜合用丹參飲或活絡效靈丹等。
中藥治療是否有效,決定于辨證是否精當。立法應消補并用,通補兼施,時時注意顧護胃氣,制定理、法、方、藥,是為正道。處方不在大,用藥不在多,藥物對癥,抓住主要矛盾,也可輕可去實,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茲以一例隨癥加減變換處方的案例與讀者共饗。
驗案:
王某,女,59歲,2008年8月18日初診。患者胃脘脹痛間作10年余,自訴七八年前曾查胃鏡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3個月前因嘔吐時作,時有吞咽困難,遂至淮安人民醫院查胃鏡診斷為賁門癌,隨即住院手術治療,術后病理示賁門腺癌,并行化療1個療程。因患者嘔吐等反應較重,不能耐受,遂要求中醫治療。就診時患者時有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夾有少量白色黏稠痰,不思飲食,稍多食則胃脘脹滿,甚則嘔吐,時有噯氣,口干,神疲乏力,有時咯白色黏稠痰,夜寐不佳,大便干結量少,3~4日一行,舌暗紅,苔薄黃膩,脈細。證屬氣陰兩虛,胃失和降,治以益氣養陰,清熱和胃,處以《濟生》橘皮竹茹湯加減。處方:橘皮10g,竹茹10g,枇杷葉10g,麥冬15g,姜半夏10g,生甘草5g,太子參10g,茯苓10g,蘆根15g,萊菔子15g,炒谷麥芽(各)15g。服藥14劑。二診:嘔吐未作,咯痰已愈,飲食稍增,有時噯氣,口干,乏力,夜寐轉香,大便干結3日一行,舌暗紅,苔薄少,脈細。治以益氣養陰,清熱和胃,扶正祛邪,處以芪竹湯加減。處方:黃芪10g,玉竹15g,法半夏6g,麥冬15g,仙鶴草15g,炒薏苡仁15g,莪術10g,蛇舌草15g,靈芝10g,炒萊菔子15g,炒谷麥芽(各)15g。繼服28劑。三診:患者服完上藥后納食轉香,偶有噯氣,乏力好轉,大便調,日行一次。此后繼用芪竹湯加減出入治療2個月后患者無明顯自覺不適癥狀,納食香,二便調,夜寐安。囑原方續服鞏固治療,定期隨訪。
本案患者初診時以嘔吐為著,辨為胃熱失和,氣陰兩傷,故首診用了《濟生》橘皮竹茹湯。該方清熱和胃,降氣化痰,益氣養陰,用于該患甚為合適。方中橘皮、姜半夏降氣和胃化痰止嘔,竹茹、枇杷葉清熱和胃,化痰止嘔,四藥相合止嘔效佳。太子參、麥冬、生甘草益氣養陰,茯苓利濕健脾以杜生痰之源,加用蘆根清熱生津和胃止嘔,萊菔子消食除脹降氣化痰,炒谷麥芽消食和胃。后患者嘔吐止,咯痰愈,遂改用芪竹湯加減,益氣養陰,扶正抗復發治療,經調理治療后患者癥狀消失,精神好轉,納寐香,二便調。因辨證準確,選方用藥嚴謹有度,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胃癌術后患者多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治療時當扶正祛邪兼顧。以正虛為主者,當以扶正為首;以邪盛為主者,當以祛邪為要。如案例中先用《濟生》橘皮竹茹湯祛邪扶正,次用芪竹湯扶正祛邪,故我們在臨證時要靈活變通,使方隨證轉,絕不可膠柱鼓瑟,機械套方。
(五)定期體檢復查,堅持長期治療
筆者根據“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已病防傳”的治未病思想,主張消化道腫瘤患者認真治療,按時服藥,堅持長期服藥,定期復查B超、CT、胃腸鏡等,隨訪患者各項檢查指標,特別是腫瘤相關指標,以監測病情的發展變化。對于消化道腫瘤術后病人,早期以服用湯藥為主,兼以膏方輔助治療,待癥情緩解后,再考慮每年只服膏方調理,延遲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秦伯未曰:“膏方者,蓋煎熬藥汁成脂溢而所以營養五臟六腑之枯燥虛弱者,故俗亦稱膏滋藥”,“膏方非單純補劑,乃包括救偏卻病之義”。膏方具有治病與調補的雙重作用,消化道腫瘤術后患者精血虧虛,適合用膏方調養,可以起到治療疾病作用,同時可以全面調理身體,改善體質,使患者陰陽氣血平衡,從而達到預防復發與轉移的作用。
(六)注意飲食攝生,調暢精神情志
消化道腫瘤患者由于部分或全胃被切除,甚則部分小腸也被切除,因此,出現暫時或永久性的消化功能障礙,李東垣《脾胃論》曰:“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因此,飲食調節對于消化道腫瘤患者非常重要,筆者用藥常處以藥性平和之品,重視藥食同源之品,以顧護胃氣,在長期用藥過程中使患者能夠堅持服藥而不戕伐胃氣,囑咐飲食宜清淡、易消化之品,逐步增加食量和食物種類,可食用百合、山藥、薏米等藥食同源、益胃健脾之品,起到食療的作用,同時囑患者“忌辛辣刺激、堅硬粗糙、油膩之品、發物”等,戒煙限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情志抑郁的患者,筆者常引用魏·嵇康《養生論》“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說道“金針菜即黃花菜,又名忘憂草”,而囑患者可多食金針菜。
此外,消化道腫瘤術后患者思想負擔重,精神壓力大,常表現為性情急躁或抑郁等不良情緒,消化道系統存在腦—腸軸神經網絡,情緒不佳影響消化液的分泌及胃腸的蠕動,進而出現或加重某些胃腸道癥狀,如惡心、嘔吐、食欲不佳、腹痛腹瀉等。不良情緒還可以導致大腦皮質神經以及內分泌系統功能異常,引起疾病。因此,筆者常通過移情、疏導等方法消除恐癌心理,以達精神養生調攝的目的,指導病人根據個人喜好,適當做一些有益健康的娛樂活動,轉移悲觀情緒,保持健康的心態,從而達到延長患者生存期并改善生活質量的目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拜泉县| 涞源县| 石城县| 嘉义县| 新泰市| 武清区| 会东县| 丰顺县| 花莲县| 绥棱县| 象州县| 谢通门县| 兴和县| 永丰县| 疏附县| 兰西县| 明溪县| 长葛市| 商河县| 贵阳市| 兴仁县| 阿坝县| 游戏| 清苑县| 翼城县| 临泉县| 革吉县| 湄潭县| 天门市| 沂水县| 马鞍山市| 新郑市| 襄樊市| 信阳市| 新干县| 土默特左旗| 建始县| 中阳县| 裕民县| 全南县| 宣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