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八、慢性結腸炎論治

慢性結腸炎是臨床常見病,隨著纖維結腸鏡的普及,檢出頻率增高,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常兼有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表現。張錦坤在《中華消化志》上曾對慢性結腸炎提出如下診斷標準:①慢性腹瀉,糞便帶黏液甚至膿血;②糞便檢查未發現痢疾桿菌及阿米巴原蟲;③X線鋇劑灌腸提示黏膜象紊亂;④纖維結腸鏡僅見黏膜充血、水腫、出血、糜爛、增生,但無潰瘍;⑤結腸黏膜活檢示有慢性炎癥。該病屬中醫“泄瀉”、“久泄”范疇,部分患者在病程中又兼有久痢。病位主要在脾,可涉及肝腎。治療當健脾化濕,結合抑木補腎,部分病人需要配合中藥保留灌腸。在生活上要謹慎調攝,防治并舉。
(一)脾虛濕盛為主,兼夾濕熱瘀血是其主要病機
1.脾虛濕盛為其病理基礎
脾居中焦,與胃相合,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脾失健運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清濁相混,水走腸間而為泄瀉。故張景岳曾謂“泄瀉之本,無不出于脾胃”。若濕濁內停,腸腑傳導失司,通降不利,氣血壅滯,脂膜血絡受損,則便血赤白黏凍,狀若“痢疾”。慢性結腸病程較長,反復發作,久病脾虛,運化失健,而致水濕內生。脾喜燥惡濕,濕邪困遏中土,則復傷于脾,以致脾胃日益虛弱,濕滯不化,遷延難愈。故脾虛濕盛是慢性結腸炎的病理基礎。
2.以脾為主,恙及肝腎
肝屬木,主疏泄,喜條達,惡抑郁,有調暢氣機功能;脾屬土,其運化、升清有賴肝之疏泄,固有“土得木而達”之說。若情志憂郁,肝失條達,氣機郁滯,橫逆犯脾,則可使脾運失健,導致泄瀉;或久泄脾虛,土虛木賊,肝木乘土,而成脾虛肝郁之證。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命門之火能助脾胃腐熟水谷。若年邁體弱,或久病之后,損傷腎陽,腎陽虛衰,命火不足,不能溫煦脾土,脾運失健而致水濕停聚,下注大腸而泄瀉,《素問·水熱穴論》說“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辈糠只颊呖稍谄⑻摶A上出現肝木乘脾、脾病及腎的病理變化,久則病機錯雜,脾、肝、腎三臟相互影響,最終導致三臟同病。
3.兼夾濕熱、瘀血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濕勝則濡瀉”,濕邪是導致泄主要的病理因素。慢性結腸炎患者,由于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谷,因而水濕內生,濕邪久蘊腸腑,每易郁而化熱,若熱傷血絡,則可出現便血。慢性結腸炎患者臨床常表現出大便帶有黏液、膿血、口苦、舌紅、苔黃膩的腸腑濕熱癥狀。本病也可因脾氣虧虛,推動無力,肝失疏泄,氣滯血瘀,腎陽虛不能溫煦而致腸絡瘀阻。部分患者兼有腹痛如刺如絞、舌黯、舌下青紫等血瘀征象。所以濕熱、血瘀是本病主要兼證。
(二)健脾化濕是主法,不忘調理肝氣
1.健運脾胃法
脾胃虛弱證是慢性結腸炎最常見的證型。而脾胃虛弱證有氣虛、陽虛、陰虛之別,臨床當需細辨,方能藥證相符,絲絲入扣。脾氣虛證,大便時溏時泄,水谷不化,稍進油膩之物,便次增多,飲食減少,脘腹脹悶,面色萎黃,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治療當健脾化濕,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脾陽不足證,大便溏泄,脘腹脹滿,腸鳴轆轆,腹痛喜溫,形寒肢冷,舌淡苔薄白,脈沉緩。治擬溫中健脾,方選附子理中湯加減;脾陰不足證,大便時干時溏,形瘦神疲,口干欲飲,舌紅少苔,脈細數,此證型臨床亦較常見。治當健脾養胃,可選參苓白術散或《慎柔五書》中的慎柔養真湯加減。在選養陰藥時需注意避免易加重腹瀉的藥物,常用藥物有山藥、扁豆、薏苡仁、白芍、白術、黃精、烏梅等;如久瀉脾虛氣陷,肛門下墜可宗東垣之法,升陽舉陷,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常用的補氣之品有荷葉、葛根、升麻、桔梗等。曾治一患者葛某,女,35歲,2013年11月診。大便溏,日行1次,腹痛腹鳴,大便不盡感,飲食生冷后明顯,小便黃,舌紅,苔薄少,脈弦。2010年6月22日查腸鏡:回腸末段炎癥,直腸、乙狀結腸炎癥。方選參苓白術散加減,施用太子參10g、炒白術10g、淮山藥15g、薏苡仁(炒)15g、葛根10g、大貝6g、馬齒莧15g、升麻5g、荷葉15g。1周后大便成形,每日一次,腹脹減輕,唯久立稍感腹作脹,納谷不香,原方加煨木香5g。藥后諸癥悉除。嗣后服用健脾丸,每服5g,每日2次,調理而愈。
2.調理肝脾法
肝脾失調證有土虛木侮和木橫克土兩個證型,前者偏于虛,后者偏于實。土虛木侮是在脾虛基礎上,肝木乘土,臨床表現為大便溏泄,腹脹腹痛,胸脅痞滿,飲食減少,神疲乏力,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細弦。治療以健脾為主,佐以疏肝,常用參苓白術丸或香砂六君子湯加佛手片、香櫞皮等疏肝理氣之品。木橫克土證則是由于七情內傷,肝氣郁結,木旺乘脾,脾失健運,癥見平時多有胸脅脹悶,噯氣食少,每因抑郁惱怒或情緒緊張發作或加重,發時腹痛泄瀉,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治療以疏肝為主,佐以健脾,可選用痛瀉要方或柴胡疏肝散加健脾藥組方。
(三)虛極主以溫腎,適時收澀固脫
1.溫陽補腎法
腎虛泄瀉多在黎明之前、陰寒極盛,陽氣未復之時,每日必瀉,累月連年,久久不止。腎陽虛衰則命火無以溫煦脾土,水濕不化而下趨;腎虛開合失司、胃關不固,故瀉久難愈。臨床見癥,黎明之時臍周疼痛,腹痛即瀉,瀉后則安,大便完谷不化,滑脫不禁,甚則脫肛,腰膝酸軟,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治當溫補腎陽。用四神丸加附子、肉桂或附子理中湯加淫羊藿、仙茅、仙靈脾,亦可用張景岳“九丹”合理中湯去蓽苃,加茯苓、訶子。對于高齡老人,脾腎陽虛,大便或完谷不化,滑脫失禁,或便秘者,筆者常用半硫丸治療。半硫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硫黃、半夏、姜汁組成,也可用細辛、鹿角霜、淫羊藿先煎,再用硫黃0.6g,裝膠囊吞服,每日1次,頗有良效。常用藥物有熟地(砂仁拌炒)、制附子、肉豆蔻、五味子、吳茱萸、補骨脂、黨參、白術、茯苓、伏龍肝(煎湯代水)。而五更泄瀉不全是腎虛,亦可由肝郁引起。正如《張聿青醫案》說“腎泄又名晨泄,每至黎明,則暴迫而注者是也,然亦有至晨而泄者,以寅卯屬木,于旺時輒乘土也。疑似之癥,將何以辨之哉,蓋腎泄是命火衰微而無抑郁之氣”。臨床不可不知。
2.收澀止瀉法
對于洞泄已久,或滑脫不禁者,可使用收斂固澀止瀉法,方用真人養臟湯、赤石脂禹余糧湯、桃花湯等。真人養臟湯系《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由訶子肉、罌粟殼、肉豆蔻、人參、當歸、白術、木香、官桂、炙甘草、生姜、大棗組成。其中罌粟殼用量最大,為白術的6倍、訶子的3倍。罌粟殼的用量以10g為宜,無外邪積滯時可用,收效甚捷,不可久用,以防成癮。赤石脂禹余糧丸及桃花湯均系《傷寒論》方。筆者對久瀉不止,滑脫不禁,腹痛隱隱,喜溫喜按,畏寒肢冷,舌淡,脈遲而弱或微細者,于上述二方加人參、肉豆蔻益氣澀腸,固脫止瀉。臨床并見久瀉患者,滑脫不禁,而舌苔又膩。一般認為舌膩為兼夾濕邪,用收澀藥有閉門留寇之弊,易致濕邪難去。此時泄瀉不止,正氣已虛,若徑用苦燥化濕之品,則更傷正氣,病體難復,當收澀為主,酌配化濕藥同用,每能收到很好效果。
(四)慢性結腸炎病在廣腸,灌腸給藥,直達病所
藥液灌腸可直達病所,發揮療效,對于腸道炎癥、潰瘍有較好療效,故對于一些病在左半結腸、病情纏綿難愈的患者,筆者主張采用內服結合灌腸的方法。灌腸的具體方法是:病人取左側臥位,臀部墊高20cm,藥液溫度以40℃為宜,灌腸藥液用量為100~200ml為宜,常用方:地榆30g、白及10g、石菖蒲20g。如有膿血便加云南白藥1g、錫類散1g、黃柏20g、敗醬草30g。曾治胡姓男士,45歲,教師,南京溧水人。1990年5月診。多次查纖維結腸鏡慢性結腸炎,長期服用中西藥物,無明顯療效,大便稀薄,日行4~5次,夾有黏液,左下腹痛,胃納欠香,舌質紅,舌苔薄,脈細滑數。予中藥保留灌腸,藥用地榆30g、白及10g、石菖蒲20g,每日1劑。3天后腹痛明顯減輕,大便每日2次。繼續灌腸15天,腹痛緩解,大便日行1次,基本成形。
(五)注意生活調攝,可防病情復發
慢性結腸炎常可因飲食不節、情志不暢、勞倦過度、感受外寒而誘發或加重,因此筆者常囑患者在生活上謹慎調攝,防治并舉。經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慢性結腸炎患者尤應注意飲食有節。苔膩者不可服用滋膩之品,陰虛者少食辛辣之物;脾腎陽虛者不要貪涼飲冷;大便稀薄者少食粗纖維蔬菜。并要勞逸結合,保持心情舒暢,防止外感。平時可用山藥、薏苡仁、白術磨粉,調米湯常服,有健脾止瀉作用;脾腎陽虛的患者每日可用硫黃0.6g喂雞,1個月后殺雞燉湯服用。連服3只這樣的雞,有很好的效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仁县| 衡东县| 双城市| 靖宇县| 安宁市| 海盐县| 扎囊县| 三江| 邹平县| 曲水县| 六枝特区| 鱼台县| 黄平县| 疏勒县| 介休市| 泰兴市| 惠州市| 大悟县| 高要市| 永丰县| 休宁县| 青浦区| 阿克| 册亨县| 满城县| 河北省| 吴忠市| 个旧市| 石台县| 岢岚县| 西宁市| 邹平县| 甘德县| 辰溪县| 三明市| 视频| 连南| 兖州市| 抚顺市| 犍为县| 凤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