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兆偉治療脾胃病經驗擷粹
- 單兆偉 沈洪
- 5442字
- 2019-12-06 21:05:45
七、功能性消化不良論治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病人有持續或反復發作性的上腹不適、餐后飽脹、噯氣、早飽、厭食、惡心、嘔吐、反酸、燒心以及胸骨后疼痛等消化不良癥狀,而未發現有胃腸道潰瘍、腫瘤,排除了食管炎和肝、膽、胰等器質性疾病,并且排除了糖尿病、結締組織病等全身性疾病所表現的一組綜合征。本病發病率高,國內人群中患病率在10%~30%,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該病近10年的消化門診就診率由20%增加到40%,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又因其易復發,成為消化門診一大難題。由于FD患者在癥狀表現上各有不同,故臨床上很難將其歸屬于一個統一的病證,根據其臨床表現的輕重不同,中醫學將FD歸屬于“胃脘痛”“噯氣”“噫氣”“痞滿”“反胃”“嘔吐”“吐酸”“嘈雜”等范疇。筆者在研讀古典文獻基礎上,潛心研究數十載,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機、病位、病性、舌脈及施治等方面積累了一些臨床經驗,現敘述如下。
(一)病因病機是關鍵
西醫對于FD的病因尚未明了,可能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目前認為,其發病機制有胃酸、幽門螺桿菌感染、精神、環境、消化道功能障礙、內臟感覺異常等多種因素參與。該病中醫病因病機在于脾胃虛弱、情志不暢、外邪內積及飲食失節,繼而導致中焦氣機郁滯,脾胃氣機升降失司。中焦氣機郁滯又涉及肺的宣發肅降和肝的疏泄功能,氣機郁滯導致升降失宜,而以胃氣不降為主要表現。如胃“當降不降、不降反升”,可見脘脹早飽、惡心嘔吐、噯氣呃逆等;如脾“當升不升、不升反降”,可見腸鳴下利、泄瀉等。若病程較長,遷延不愈,致脾胃功能下降,常以脾氣虛弱,胃陰虧虛證候出現,表現為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胃脘隱痛,饑不飽食,舌紅少津,脈象細弱等。在強調氣機升降失調之時,也不可忽視瘀血這一重要病理機制。由于氣虛可導致血瘀,且若本病病程長,病情常反復,久病更可致瘀,瘀血停于胃,胃氣郁滯,氣機不暢,和降失常,遂發本病,表現為反復胃脘疼痛、夜間較甚、飽脹、噯氣等。并且瘀血內停與氣機不暢可互為因果。
(二)病位在于肝脾胃
筆者通過對大量臨床資料進行總結之后,用葉天士的“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來概括本病的發病部位,認為本病病變部位在胃,與肝密切相關,并強調此處胃當理解為脾胃之功能,肝脾胃同居中焦,脾胃乃后天之本,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吸收水谷之精微,并順降于腸,其間有賴于肝的疏泄條達,三者功能失調可致氣機壅滯,升降失職,出現水谷不腐之痞滿證。并指出肝與脾胃功能失調可互為因果,如肝失疏泄,氣機郁滯,橫逆犯胃,胃失和降,為木強乘土,可出現胃脘飽脹、噯氣、嘔吐等癥狀,屬實;脾胃虛弱,運化失常,肝氣乘脾,脾土受伐,為土虛木乘,亦可出現上述癥狀,屬虛,臨床辨證時,雖癥狀、病位相同,但其病理性質有虛實之分,治療前者當以抑木為主,后者當以培土為主。在強調肝與本病的密切關系時,指出在一部分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可表現為肺脾兩虛,脾腎兩虛。肺為脾之子,脾胃之納化,依賴于肺之宣發肅降,如《素問·經脈別論》:“脾氣散精,上歸于肺”,肺主氣,肺氣不足,治節不利,使脾胃運化功能失調。老年人腎氣自虛,日久氣虛及陽,由于腎中真陽,乃奉生化之主,脾之納化,賴此火以助之,神機鼓動,納化正常,若火衰而溫煦無權,則納化失常,治療時當以兼顧肺腎兩臟。
(三)寒熱虛實辨病性
清代醫家林佩琴《類證治裁·痞滿》把雜病痞滿分作胃中寒滯停痰,飲食寒涼傷胃,脾胃陽微,中氣久虛,精微不化,脾虛失運,胃虛氣滯等若干證型,指出“亦有寒熱虛實之不同,宜分別而論之”。筆者根據臨床經驗亦強調該病當辨其虛實寒熱,以實為主者多見肝郁、氣滯、郁熱、寒凝、血瘀、食積、痰濕等。以虛為主者多見脾氣虛、胃陰虛等。FD的臨床證候中,常見胃脘痞滿、反酸、燒心,食后尤甚,納呆、干噦、食臭,或腸鳴下利,苔薄黃膩,脈弦等寒熱錯雜,虛實并見之復雜癥狀。此為虛實夾雜,寒熱并見之證,中虛寒熱失調,心下痞硬,滿悶不舒,中氣受傷,邪犯于胃,胃失和降所致之胃痞。
(四)癥狀舌脈來辨證
1.2010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西醫分型將FD為兩種:上腹痛綜合征及餐后不適綜合征。前者指上腹痛和(或)上腹灼熱感。后者表現為餐后飽脹和(或)早飽。
2.中醫證型分為5種
(1)肝氣郁結證:主癥:脘脅脹痛,痛無定處;脘悶噯氣;急躁易怒;脈弦。次癥:口苦;精神抑郁,善太息;咽部異物感;燒心或泛酸;腹脹納呆或嘔吐;舌淡紅或尖邊紅,苔薄黃。
(2)肝氣犯胃證:主癥:胃脘痞滿,悶脹不舒,脹及兩脅,情志不遂易誘發或加重;噯氣、呃逆;燒心泛酸;心煩急躁;脈弦或弦細。次癥:兩脅氣竄走痛;口干口苦;小便淡黃;舌質黯紅,苔薄白或白厚。
(3)脾胃氣虛證:主癥:脘腹痞滿隱痛,勞累后加重或饑餓時疼痛;納差而飽;大便溏軟;舌質淡,體胖有齒痕,苔薄白或白膩。次癥:泛吐清水;噯氣不爽;口淡不渴;頭暈乏力;脈細弱。
(4)濕熱滯胃證:主癥:胃脘痞滿,悶脹不舒;惡心欲吐或嘔吐;納呆食少;噯氣不爽;舌質紅,苔黃膩。次癥:頭身困重,肢軟乏力;口苦吐酸;大便不爽而滯;小便黃赤;脈濡數或細數。
(5)寒熱錯雜證:主癥:胃脘痞滿或疼痛;胃脘嘈雜不適;心煩、口干、口苦;腹滿腸鳴,遇冷加重。次癥:腹冷便溏;噯氣納呆;小便時黃;舌質淡、苔黃;脈弦細或弦滑。
FD臨床常可兩種證型同現,如肝氣郁結合并脾胃氣虛,可稱為脾虛氣滯證;以上證型也可以兼夾食積、痰濕或血瘀,如脾虛痰阻、脾虛食滯等證,臨證診治當以辨主證為主。
3.診療脾胃病應重視舌脈之象的診察情況,辨血瘀不應拘于疼痛固定、刺痛及舌面紫有瘀斑,臨床上應重視舌下靜脈的望診,如舌色青紫,舌下靜脈瘀紫增粗、扭曲或充盈,脈澀不暢,即是脾胃血瘀的重要標志;舌苔黃膩,脈滑數有力是脾胃濕熱之證治要點;舌淡邊有齒印,苔薄白,脈細無力多是脾胃氣虛證治要點;舌紅苔少,中有裂紋或舌光紅無苔,兼有脈細數者,辨證多屬胃陰虧虛或虛火上炎;舌淡苔白膩或厚膩,脈濡滑者,多是痰濕中阻之辨證要點。臨床中若遇證候復雜多變,辨證困難時,可以遵從舍癥而從舌脈之原則,故要求我們要較好掌握舌脈之征象。
(五)施治經驗是特色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醫基本治則和治法當遵《素問·至真要大論》:“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之旨進行調治。筆者遵此原則,針對辨證屬不同證型的FD施以不同治則,現將其治療經驗小結如下:
1.和胃降逆暢中焦,斡旋氣機調升降
“斡旋氣機升降,務求調氣復平,勿使中焦壅滯”是余診治脾胃病的一大特色,處方用藥遵吳鞠通“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旨,常選用輕清靈動之品,少用重濁厚味、剛勁燥烈之藥,使理氣不傷陰,養陰則柔潤不膩,補脾重健運,溫陽用甘平微溫之藥,總以調氣復平為要。對于肝胃不和、肝胃郁熱、肝郁脾虛等證型,治當疏肝以燮理中焦氣機升降,法宗柴胡疏肝散并隨證加減。此外,筆者結合現代藥理及胃腸病理生理學,從胃腸動力學角度出發,經長期不斷臨床與實驗研究,研制順氣導滯之“和胃方”運用臨床,療效顯著。該方現已制成院內制劑“和胃膠囊”廣泛用于臨床,方中太子參、炒白術益氣健脾,先固其本;百合、枳殼調理升降、順達氣機,以清其源;萊菔子、決明子等導滯降逆、理氣消脹,以疏其流;木蝴蝶、玫瑰花輕清疏肝、調氣暢中;合歡皮疏肝調中,并具鎮靜抗焦慮、失眠作用;谷麥芽消食開胃、化滯助運。
2.益氣養陰健脾胃,甘緩補中固其本
《脾胃論》云:“善治者,唯有調和脾胃”。“脾貴在運而不在補”,益氣當以運脾為先,養陰益胃貴在柔潤,且當防滋膩礙脾。脾胃運化正常,氣血才能生化無窮,脾胃健則氣血旺。FD病程日久,久病必虛,其本在于脾胃氣虛,常用黃芪建中湯加減健運中氣以固其本;當FD出現胃脘隱痛,饑不飽食,舌紅少津,脈象細弱等胃陰不足證時,病程日久,治當緩圖,葉天士說“宜用甘藥以養胃之陰”。《未刻本葉氏醫案》曰:“甘涼益胃陰以制龍相,胃陰自立”。強調用藥以南北沙參、石斛、百合、麥冬、玉竹、甘草等甘涼柔潤為主,喜用葉氏養胃湯、鞠通益胃湯等。為防陰柔之品呆滯氣機,處方中參入佛手花、綠萼梅、生麥芽等順氣和中之品,俾胃氣運轉藥力,調暢樞機,或予養陰藥中少佐橘皮絡、姜半夏、雞內金、炒谷麥芽等和胃消導醒脾蘇胃,以助流通。少用或忌用滋膩之品,恐壅滯不運,更礙脾胃,所謂“欲速則不達”。另遵《景岳全書》所云:“善補陰者必以陽中求陰”。在養陰益胃時少佐黃芪、黨參等甘而微溫之品,以期陽生陰長。
3.虛實寒熱當謹守,寒溫并用治胃痞
清代醫家林佩琴《類證治裁·痞滿》把雜病痞滿分作若干證型,指出“亦有寒熱虛實之不同,宜分別而論之”。對于虛實夾雜,寒熱錯雜之病癥,法當辛開苦降,寒溫并用,消痞補中,調和寒熱,補瀉同施,方用半夏瀉心湯加減,取其瀉心消痞,補中扶正,調和寒熱之義。
4.兼證雜癥要兼顧,隨證加減效桴鼓
濕阻中焦脘悶嘔惡者加薏苡仁、砂仁;嘔吐屬熱者法半夏配竹茹;屬寒者法半夏配干姜、丁香;陰虛舌紅口干者加麥冬、北沙參、玉竹養陰和胃;性情急躁易怒者加玫瑰花、合歡皮、醋柴胡疏肝解郁;郁熱泛酸者加左金丸清解郁熱;舌苔黃膩者,加蒼術、厚樸燥濕和胃;反酸燒心者,加煅瓦楞子、白及、烏賊骨抑酸和胃;痞脹較甚者加炒萊菔子、枳實理氣消痞;大便干結者加決明子、萊菔子通降腸腑;失眠者百合、夜交藤養心安神;不僅氣虛可致血瘀、病久亦可致瘀,臨床上酌加丹參、當歸、莪術、川芎、赤芍等藥行氣活血止痛。
5.針藥合用促康復,綜合調治顯特色
針灸治療對胃腸運動具有良好的雙向調節作用,且基本無副作用,患者易接受。臨床研究FD,歷史久遠,相關論述頗豐,各代醫家已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有效的診療理論體系,總結了一系列治療FD的經驗有效方法,但臨床治療難度大,病程長,療效慢,因此在個體化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還必須采用綜合調治手段全面治療。故在運用中醫藥治療的基礎上,開展針灸治療,可直達病所,其作用力強,可促進脾胃運化功能,調達中焦胃腑之氣,調理相關臟腑,施以不同手法及特殊選穴,以達到扶正補虛、健脾養胃、疏肝理氣、消導化滯、活血通絡、平調寒熱之目的。臨床運用針灸治療FD時實證常取足厥陰肝經、足陽明胃經穴位為主,以毫針刺,采用瀉法;常取足三里、天樞、中脘、內關、期門、陽陵泉等。虛證常取背俞穴、任脈、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穴為主,毫針刺,采用補法,常用脾俞、胃俞、中脘、內關、足三里、氣海等。辨證選穴施治,臨床療效顯著。
6.怡情悅性調心理,生活調攝重養護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新的醫學模式的建立,使人們對調護在疾病的診治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該病多與情志內傷有關,詢問病史得知患者經常有焦慮、抑郁易怒、失眠多夢等神經功能失調癥狀,是導致肝臟疏泄、氣機升降失調的重要誘因。孟河醫派調治心理以怡情悅志,解除顧慮,耐心細致,精心調護為特色,“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靈樞·師傳》),余臨床上謹遵此宗旨,耐心向患者說明疾病的性質及發展規律,引導病人了解并重視疾病,注重養護,消除緊張、恐懼、消極心理,解除苦惱、接受治療、愉快生活,保持樂觀情緒,怡情養性,以使“氣和志達、營衛通利”。并注重飲食有節,勿暴飲暴食、貪涼飲冷,戒煙酒,以免助濕生熱,配合食療,以食代藥。“謹和五味、食養盡之”(《內經》)方能順應自然,防病祛疾。攝生養性,生活有度,起居適宜,因體質制宜,是FD的養護之道。上述做到,不僅能調節氣機,促進氣血暢運,舒筋活絡,又能疏肝健脾,調理心態,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從而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
(六)案例舉隅
案1
徐某,男,88歲,中國故宮博物院著名研究員
初診:
1997年夏天來寧講學。由于天氣酷熱與使用空調不當,年事已高的徐老先生罹患了重度感冒,發熱不退,滴水不進,臥床不起,身體極度衰弱。請余診治,針對徐老所患暑月感冒,予蘇葉、豆豉、薄荷、南沙參等輕透發表之劑。一劑藥后,徐老汗出溱溱,病癥俱除。欣喜之余,老人揮毫題寫道:“老疲漸怯恣行動,長日惟貪高枕眠,喜得回春逢妙手,能驅二豎保余年。”
再診:
1998年5月15日,徐老再次來寧時,因飲食不慎,一時出現脘腹脹滿不適,隱痛時作,噯氣泛酸,納食不香,大便干結,苔白膩,脈弦滑。復請筆者再次診治,分析其病機為飲食不節,停滯胃腸,通降失司,予太子參、炒白術、薏苡仁、茯苓、雞內金、決明子、萊菔子、川樸共奏健脾消食,化濕通降之功,1劑藥后,大便即轉暢,日行1次,脘脹、噯氣明顯減少;3劑藥后,病即基本告愈,為鞏固病情,原方加佛手5g,百合、夜交藤各15g助其睡眠,繼服。徐老感慨萬分,再次揮毫:“再度沐春風,扁倉洽始終,治病先治脾,一劑湊膚功。”后徐老親題名匾“濟世良醫”贈與筆者。
案2
黃某,女,6歲
初診:
1998年7月19日,患者家人代訴其一月來納食不香,大便3~4日一行,食量明顯下降,體重日漸減輕,形體消瘦,苔白厚膩滿布舌面,脈濡細。已用抗生素治療,然效欠佳。追問病史,得知患者嗜食生冷,故分析其病因病機為飲食生冷過度,寒濕內停,遏制脾胃陽氣,無力腐熟水谷;脾胃受損,運化失司,故見納差;脾胃生化乏源,肌體失養,故見消瘦。治當選用苦溫燥濕之平胃散,兼以消食導滯,通降胃氣,藥用如下:炒蒼術5g,川樸6g,茯苓12g,炒薏苡仁15g,萊菔子15g,決明子15g,雞內金6g,炒建曲7g,因患者年齡較小,故苦溫之川樸、蒼術用量宜小,先予3劑試服。
復診:
1998年7月23日,患者白膩苔已化,大便通暢,日行1次,納食轉佳,體重有所上升。調方后繼服,后再診時訴病告痊愈,不勝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