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鄭毓琳臨證金針
  • 鄭魁山
  • 3469字
  • 2019-12-06 20:06:46

五、針灸治療33例脊椎炎(腰痛)的初步報告

腰痛是常見的一種癥候,分類很多,在這里所舉的33例腰痛多為畸形性胸、腰、薦椎關節炎,包括風濕性和類風濕兩種,這類患者,常常因頑固性的疼痛、運動困難而長期苦惱,影響工作的進行。而對于本病的治療,目前尚無根治辦法。在原華北中醫實驗所李振三所長(此時無X線設備無化驗室,是根據各大醫院的診斷)和現在的中醫研究院朱璉院長的領導下,并在鄭毓琳老師的指導下,開始對本病的針灸治療工作,所收效果尚屬良好,故提供諸位同道參考,并請給以指教。
(一)中國古代醫學的記載
1.癥狀
《素問·刺腰痛》云:“衡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則恐仆,得之舉重傷腰。”(不能屈曲、彎轉、抬舉,運動困難的意思),“衡絡絕,惡血歸之。”(風寒濕侵襲腰部,使小血管瘀滯不通,障礙血循環)。又云:“厥陰之脈令人腰痛,腰中如張弓努弦。”(疼痛彎曲困難,強直的意思)。又云:“腰痛俠脊而痛至頭, 然,目,欲僵仆。”等癥狀記述,都很豐富。
2.病源
《素問·痹論》云:“痹之發生”,“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風氣勝者,為行痹。”(游走性的疼痛),“寒氣勝者為痛痹”(痛有定處,發炎現象),“濕氣勝者為著痹。”(肌肉風濕和神經麻痹)。又云:“冬遇為骨痹”(風濕在骨節),“春遇為筋痹”(風濕在肌肉),“夏遇為脈痹”(風濕在血管)。“秋遇為皮痹”(風濕在皮膚)。以上是說明風、寒、濕、侵犯人體對氣候季節有密切的關系。
3.預后
《素問·痹論》云:“痹病入臟者死”(可能是指風濕侵犯,引起風濕性心臟病時難治),“其留連筋骨者痛久”(在肌肉深處和骨節者,治療時間須長)“其留連皮間者易已”(在肌肉皮膚淺處者易治愈)。又云:“此亦其飲食居處為其病之本也”(對居住地區之高低、潮濕,氣候冷熱和飲食生活等情況,對體質的影響,為致病和治療的根本)。
4.針灸治療
《素問·痹論》云:“五臟有俞”(刺五臟俞穴,如腎經俞穴太溪之類),“六腑有合”(刺六腑合穴,如膀胱經合穴委中之類)。又云:“六腑亦各有俞”(此言背部俞也,如胃俞、大腸俞之類)。由以上可以看出,祖國醫學在兩千多年前,對此病的癥狀和病源的分析認識以及治療預后等的詳細記載,是多么寶貴,期待我們中西醫務人員大力發掘。
(二)病歷介紹
1.病歷號220,朱某,男,41歲,河北省人,任司藥職務。于1951年5月開始腰痛和左側腿痛,至1952年癥狀逐漸加重,曾在協和醫院經腦系科和骨科檢查(由1952年12月至1953年10月),經過X線照片六、七次,診斷:①腰薦椎關節炎。②坐骨神經痛。曾服用水楊酸鈉、維他命,并做過組織療法和烤電,又用過電離透入法,經過長期時間用各種療法治療,但未見明顯的效果,于1953年10月介紹到本所治療。當時癥狀:腰腿酸痛,不能彎腰,不能蹲坐,站著大便,已兩年之久,特別是陰天變天疼痛更加劇烈。檢查:脈搏72次,血壓120/78mmHg。心、肺、肝、脾無異常。第二腰椎至第二薦椎(編者注:薦椎,即骶椎,骶椎關節當年又名“薦腸關節”,腰薦部即腰骶部)稍腫(不紅)壓痛,左臀部肌肉肥大,右臀部肌肉萎縮。同意協和醫院診斷。于10月16日開始針灸治療。針到五次時,疼痛減輕,即能蹲坐,解除了大便時的痛苦。針到兩個月,計針40次時,疼痛基本消失,能彎腰和蹲坐,開始上班工作。以后每星期針一、二次,一方面治療,一方面觀察,共觀察七個月,又針20次,先后共60次,即恢復了健康。同時臀部肌肉逐漸恢復了正常。于1955年12月3日經本所X線照片情形良好,未發現病變。
2.病歷號39,張某,男,38歲,河南人,干部。于1943年全身關節痛,尤以腰部脊椎部為甚,臥床一年多未起,療養三年癥狀減輕,但是時好時壞,已十年之久。1953年癥狀復發,此前加重,主要是腰部酸痛,兩腿無力,有時自行擺動,經常心跳不勻,頭痛失眠,疲勞無力,右側腰部肌肉萎縮,經湖南湘雅醫院診斷為“風濕性關節炎”,認為在潮濕地區無法治愈,須轉干燥地區長期療養。于是來京住協和醫院,各科大夫進行會診,前后照X線片近20張,認為是腰薦部關節發炎。曾經內服藥和各種療法,并去北戴河療養。對頭痛心跳有效,腰薦部疼痛和腿痛等癥狀無明顯的改變。于1954年2月17日來本所治療。當時癥狀:整個脊椎酸痛,尤以腰部為甚,酸困,疲勞;兩腿酸痛無力,疲勞時兩腳自行顫抖擺動,飲食減少,消化不良。檢查:脈搏68次,血壓90/50mmHg,面部潮紅,心肺肝脾無異常,腰薦椎彎曲不平,腰薦部肌肉萎縮,皮膚不潤澤呈萎黃色,彎腰困難。同意其診斷為風濕性腰薦椎關節炎。于1954年2月17日開始針灸,針到20天,計針13次,背部發現片片紅點(充血點),皮膚發癢,腰痛即停止。繼續治療到兩個月針達39次,周身疼痛完全消失,遇到天氣變化時亦不發現難受感,即開始上班工作。唯因患病太久,身體衰弱過甚,如工作較久用腦過多時,仍感疲乏腰酸,以后開始每星期針一次,觀察至5月底,又針了3次共治三個半月,針共42次,腰部薦部肌肉萎縮情形好轉,腰部彎轉自如,精神體力增加(同時也治愈了他的消化不良),恢復了健康。為了繼續觀察,除經常聯系外,于1955年8月間曾照X線片一次,未發現病變,據最近聯系,仍照常工作,腰部肌肉恢復已接近正常。
(三)穴位和手法
1.取穴
大椎、風門、肝俞、大杼、脊中、命門、腎俞、關元俞、膀胱俞、次髎、秩邊、環跳、曲池、委中。
2.手法
采取“進火補”手法。我們的操作方法:令患者呼氣一口,隨呼進針一分,找到感覺,將針急插慢提三次,令患者鼻中入氣,口中呼氣三次(自然呼吸)再進針二分,做同樣的急插慢提三至五次,把針搖動(如有酸脹熱的感覺,即將針慢慢提出急按其穴),如無酸脹熱的感覺,再進針二分,做同樣的急插慢提三至五次后,即將針慢慢提出急按其穴(有時不利用呼吸也可)。主要是分天、人、地三層三段進針,在淺層找到感覺后再針達深層(如針三寸深的針,二分找到感覺,即在二分處定為天部,一寸七分為人部,二寸二分為地部,或差點也可,不必死板。有時在一層找到熱也可將針提出)。
(四)討論
按現代醫學來說,風濕性脊椎關節炎是關節疾病中較多的一種。本病常發生在成年人和老年者。病變區域有時可擴展到整個脊柱,但一般僅限于一部分,特別是腰薦關節部,當病情嚴重時,常并有風濕性心臟病,過程較輕時,特別在老年人,往往僅出現關節方面的癥狀。這些癥狀每以慢性方式進展,持續較久而多頑固,致使關節部骨質改變、軟骨及肌肉萎縮、關節囊增殖肥厚,發生關節周圍纖維組織炎,使關節陷于強硬狀態。以先進的蘇聯醫學觀點認為:風濕病不僅是由于某些微生物和其他刺激因素所促成,而是一種有神經因素參加的變態性疾病。在這種變態反應性反應中,有著自主神經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特別是已經確知的大腦皮質的興奮性降低。同時,皮層與內臟的相互關系,亦因關節方面向腦皮質內發出的病理性沖動而有所改變,這樣便奠定了本癥的發生和發展的基礎。從治療方面來說,每以保守療法為主,在慢性過程中間常采用各種理療,如深部X線透視、電氣療法、游子透入等,止痛劑、柳酸劑亦常被應用,有著一定的效果,但有的效果還不能令人滿意。偉大的祖國醫學文化遺產之一的針灸療法,對本病有著良好的效果,從本文33例病案治療分析中:痊愈者占42.4%,顯效者21.2%,進步者30.3%,無效者6.1%,除有嚴重的脊椎骨折和脊椎畸形效果不良外,一般并不因本病病程的長短、年歲大小、性別和職業的不同而影響療效。這是值得令人興奮的。究竟為什么針灸對風濕性脊椎炎有如此驚人的療效呢?從針灸療法的機制——激發和調整神經系統功能,和風濕性疾患的病因——有著中樞神經系統主導參加下的一種變態性反應來看,就不難想象,正是因為針灸能恢復中樞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改善皮層與內臟的正常關系,所以使疾病得愈。根據我們針灸脊椎炎的經驗,所采取的穴位,多以局部病區為主,如腰薦椎關節炎,則以腎俞、關元俞、膀胱俞、次髎、秩邊、大椎、命門、脊中等背部穴為主,有時并配合環跳、曲池、委中四肢穴。一般治療次數,在20~60次之間,隔日針一次,待療程結束后觀察期間,則每周一、二次即可。另外必須指出,除針灸療法外,應時刻囑咐患者,注意防止過分疲勞,應適當的加強營養,以鞏固療效。
(五)結  語
本文報告了用針灸療法治療33例風濕性脊椎關節炎患者,獲得一定的療效,并根據點滴經驗做了初步的時論,惟因治療此類疾病時,限于技術設備條件,未能進一步全面檢查,僅以兩例X線片(療前療后對比),以助說明,希同道指正。并感謝各大醫院對我們的協助檢查,借給我們照片,并告知我們當時的診斷情況,使我們在診斷上和治療上均有一定的提高,特致謝意。
(注:本文由衛生部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鄭魁山整理,發表于《中醫雜志》1956年8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丽区| 肥城市| 颍上县| 九龙城区| 常宁市| 尚志市| 利津县| 三原县| 塘沽区| 炎陵县| 台江县| 中江县| 花垣县| 休宁县| 额济纳旗| 玉田县| 澄城县| 宜都市| 莱阳市| 太保市| 汽车| 晋州市| 资源县| 滨海县| 新蔡县| 桐乡市| 鄯善县| 上虞市| 桂平市| 永胜县| 普陀区| 甘肃省| 乌兰察布市| 崇礼县| 辰溪县| 新绛县| 称多县| 东山县| 晴隆县| 隆林| 铁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