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六、針刺熱補手法治療痹癥102例療效總結

我們結合古今的臨床經驗,在鄭毓琳老師的指導下,應用針刺熱補手法,對痹癥進行臨床治療觀察。自1958年7月至1962年9月四年中,在觀察其他病癥的同時,觀察到102例痹癥,治療結果滿意。今將初步總結介紹如下:
(一)一般分析
1.性別與年齡
102例中,男性占61名,女性占41名,男性多于女性,為3比2。年齡最小者為10歲,最大者為61歲,在21至41歲之間共75人,占發病率的73.53%。
2.發病誘因
61例有明顯的發病誘因,其中34例與寒冷有關,其余與潮濕、勞累、外傷等有關。
3.病程
多數病例發病時間較長,其中5年以上者25例,1年以上者61例。病程最長者20余年;最短者1例,發病僅七天。
(二)治療方法
102例均系門診患者,多數病例經用針灸或中西藥治療效果不顯著或無效而來我們門診治療。其中本市患者占多數,少數為外地來京就醫。在治療之前,先經中西醫診斷明確,按中醫分型,選用穴位,以熱補手法治療為主。多數患者隔日針治一次,針12次為一療程,療程完畢休息七天,以后再按病情繼續治療。
1.分型
參考古今有關文獻并結合我們的臨床體會,分為行、痛、著三型。今將各型脈證列下:
(1)行痹:以關節串痛為主癥。表現病位無定處,痛勢歷節走注,按之則痛劇。初起時常伴發熱、惡寒及局部紅腫、活動障礙、舌苔膩、脈浮緊或浮緩。
(2)痛痹:以關節疼痛為主癥。表現單發或多發性關節痛,得熱則輕,遇寒則重,或局部有冷感,舌苔白,脈象弦緊或沉遲。
(3)著痹:以酸麻、沉重為主癥。表現病位固定不移,手足不舉,動則沉重疼痛,或有局部腫痛,久則關節變形,肌肉萎縮,舌苔黃薄或黃膩。
2.選穴
以上三型,皆因風、寒、濕三氣雜至而成。風氣勝者痛無定處,定名為行痹;治宜疏風散邪、通經定痛為主,取風門、肺俞、風市;寒氣勝者痛有定處,定名為痛痹,治宜溫通經絡、止痛散風為主,取大椎、陽關、命門、曲池、足三里;濕氣勝者肢體酸痛、腫脹、木重,定名為著痹,治宜利濕通經為主,取陰陵泉、三陰交、委中、承筋。以上三型所列穴位,均系治療主穴;其配穴則因發病部位不同而選用不同的穴位。今將本組病例所選配穴列下:
(1)肩臂部:肩井、風門、肩髃、肩縫、肩髎、曲池,或再配以大椎、膏肓、肩中俞、肩外俞、若腕關節痛,則取外關、陽池、合谷、腕骨等穴。
(2)腰背部:肝俞、脾俞、腎俞或關元俞、膀胱俞、秩邊,或再配以八髎、委中。
(3)下肢:腎俞、關元俞、秩邊、八髎,或環跳、陽陵泉、昆侖;若膝關節痛,則取梁丘、犢鼻、足三里;踝關節痛則取解溪、昆侖、太溪。
3.手法
因我們治療的102例痹癥,多為病久而致身體虛弱,故選用針刺熱補手法治療為主。有少數病例配合針上加灸或艾卷灸;有6例因有關節紅腫選用小幅度提插補法。以上各法除按一般操作規程進行不再贅述外,僅將針刺熱補手法操作介紹如下:
熱補手法是復式手法的一種,類似燒山火手法。我們選用的是一般毫針,操作手法是:左手食指緊按穴位,右手持針捻轉或速刺進入穴,先淺后深,結合小提插術,先令氣至,即找到酸脹的感覺后,將針向下插一、二分,隨之拇指向前捻轉多些,向后捻轉少些,就能出現熱脹的感覺。若一次不應,則反復操作三、四次,多數患者能出現熱脹感覺。熱脹感最好傳到病所,則效果更佳。但欲達到此目的,需要一定的手技,如針風門穴,左手食指緊按穴下,其余四指按風門穴周圍;右手持針進入穴,找到一定的感覺后,令針尖向上再用捻努法,使感覺傳到肩或肘部,鄭老稱此法為“串胛熱”(本書編者注:此法為毓琳公首創,鄭魁山教授在其基礎上衍化為目前的“穿胛熱”手法)。又如腿痛針關元俞、使熱脹感傳到腿部。以上諸穴除背部俞穴外,施針后可留針15~20分鐘。
(三)治療結果
1.療效標準
102例患者的治療結果,按治愈、顯效、好轉和無效四種分析,標準如下:
(1)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遇天氣變化未復發者。
(2)顯效;臨床癥狀全部或大部分消失,但遇氣候改變仍有輕微復發者。
(3)好轉:癥狀有不同程度地減輕,或有的癥狀消失。
(4)無效:經治療一、二個療程后,病癥無有改善者。
2.總的療效分析
102例患者經治療后,其中有101例收到不同程度的療效,有效率占99%。15例治愈,占14.7%;顯效者23例,占22.5%;好轉者63例,占61.8%;僅1例無效。
3.針刺對各型痹癥的療效分析
從102例痹癥分型療效分析,其中行痹23例,22例有效;痛痹45例,著痹34例,均全部有效。其中行痹效果較差。
4.病程與療效的關系
從我們治療的102例分析,病程的長短對療效沒有明顯影響,故痹癥雖然發病已久,但耐心、有計劃的治療,仍能取得滿意效果。
5.病案舉例
病例一:李某,男,38歲,軍人,門診號49958。因久臥濕地而患腰痛17年,每逢陰天及受寒涼加重,得溫熱則緩解。多年以來秋冬必發,近10年來又覺兩腿疼痛無力,平時彎腰就痛,晨起腰有強直感,活動后好轉,現已影響工作。曾在某軍醫院檢查,脊椎無病變,經用理療、電療、溫泉浴等法治療無效而前來門診治療。檢查:心肺(-),肝脾(-),脊柱及四肢無畸形,四、五腰椎有壓痛,舌苔淡黃而膩,脈象沉緩。診為痛痹,為風、寒、濕三氣雜至為病,寒氣偏勝,病邪在足太陽膀胱經。治宜用溫通經絡、散寒止痛之法,選用熱補手法,針腎俞、關元俞、膀胱俞、秩邊等穴,針后有熱脹感。共針18次,疼痛完全消失,腰背活動自如。為了鞏固療效,針至21次停診。
病例二:張某,男,42歲,工人,門診號11075。因勞動扭傷腰部作痛,曾在某醫院住院治療,雖然腰痛好轉,而出現右下肢疼痛已三個月,舉腿屈伸困難,扶杖跛行,翻身受限制,遇陰天、下雨疼痛更甚。曾在某院診斷為坐骨神經痛,經用電療、藥物注射等治療無效,建議手術。患者懼動手術而來我所針治。體檢:心肺(-),肝脾(-),脊椎畸形,抬腿試驗(+),右髖部有壓痛,診斷為著痹。因損傷及受潮濕所致,治宜通經絡、利濕止痛為法,選用熱補手法,針環跳、風市、委中、陽陵泉、足三里等穴。以上穴位均有熱脹感,共針13次,各癥消失,行走自如。
(四)討論
1.痹癥是針灸門診最多的病癥之一,包括現代醫學的風濕性關節炎、肌肉風濕痛、坐骨神經痛、神經根炎、椎間盤脫出、肌肉勞損與外傷等。它不僅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也影響勞動生產。針灸治療痹病,效果滿意。今后為提高療效,需要進一步研究。
2.針刺手法與療效的關系 熱補手法是針刺術中的復式補法操作之一,適用于一切虛寒癥。從我們所觀察的102例痹癥中,絕大多數病例為虛寒癥,臨床表現為腰背及關節疼痛,遇秋冬季節或陰天痛勢加重,遇暖和則輕。熱補手法,能使患者有一種熱脹舒適的感覺,有補虛強身、扶正除邪、疏通經絡、祛風散寒、利濕定痛的功效。治療結果表明,較之不用手法,確能提高療效。
3.由于痹癥原因復雜,病癥變化多端,必辨證取穴,才能提高療效。如行痹,關節串痛無定處,針風門、肺俞、風市能疏風散邪,再取肩髃、曲池或陽陵泉、足三里以通經定痛;痛痹痛有定處,為寒氣偏勝,針大椎、腎俞、命門能溫通經絡,再取關元俞、膀胱俞或梁丘、犢鼻、足三里以止痛散風;著痹麻木酸痛,濕氣偏勝,針陰陵泉、三陰交能健脾利濕,再取肝俞、脾俞、腎俞或陽陵泉、足三里等穴,以溫通經絡而利濕。
(注:本文由衛生部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第三研究室李志明、吳希靖、楊潤平、魏明峰、梁富義、王風玲、周兆章整理,發表于《中醫雜志》1963年第4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淳化县| 莱西市| 昭觉县| 洛阳市| 呼图壁县| 容城县| 牟定县| 台南县| 武乡县| 凌源市| 临猗县| 福清市| 湘阴县| 象州县| 昌邑市| 巨野县| 休宁县| 敦煌市| 开阳县| 泸溪县| 茶陵县| 高雄县| 邛崃市| 肥城市| 阿瓦提县| 永济市| 敦化市| 阜平县| 镇江市| 南木林县| 且末县| 连山| 石景山区| 盐城市| 息烽县| 会东县| 上饶县| 罗源县| 稷山县| 金乡县| 安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