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行知之間:健康中國視域下的健康文化建設
最新章節: 后記
健康中國“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需要“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這有賴于先進的“健康文化”建設。健康文化建設是一個知行合一的過程,既需要豐富的實踐支撐,又需要公眾的理念與觀念支持。伍千年中華文明留下了豐富的健康文化遺產,而真正實現全民健康的實踐則是近70年的事情。健康文化需要個人、社會和國家的共同努力,個人、社會和國家成為健康文化建設的責任主體。本書從文化論角度出發,認為公眾健康是文化的基礎,健康不僅僅是身體的強壯或長壽,更是一種文化現象,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的“治未病”思想構成中華健康文化的特色內核。以“愛國衛生運動”等形式為載體形成的“中國模式”為在欠發達國家實現人人享有初級保健樹立了典范。這些都是我們在健康中國視域下建設健康文化的堅實基礎。健康首先是個人的事情,在健康文化中公眾個人是建設的重要主體,在享有充分的健康權益的同時,需要承擔樹立科學健康觀、重視心理健康、主動提高健康素養、塑造健康行為、“治未病”保持健康、理解健康經濟與政策和尊重保障他人和公共健康等健康責任。國家作為健康文化建設的引導者擁有健康的定義權、健康立法權以及健康資源配置調節權,應當承擔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維護健康公平等職責,構建全民“大健康”體系。基層政府和自治機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專業醫療組織、教育機構、社會組織和“草根組織”則在健康文化建設中從自身的專業和優勢出發,承擔健康教育與教育促進的各項職能。如此形成國家—社會—個人密切配合的健康文化建設機制,形成人人為健康、健康為人人的良好社會氛圍。隨著以人類基因組、蛋白質組以及干細胞、克隆技術等為代表的生物醫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和信息化社會的全面形成,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健康等為推進健康文化增添了翅膀,但同時也帶來了諸如公正公平、隱私保護、人的尊嚴等新的社會問題,對傳統的健康文化提出挑戰。這也預示著健康文化的建設不可一蹴而就,它不是一條坦途,是需要我們不斷在發展中發現新情況、研究新問題、形成新機制,以“知行合一”的方式促進健康文化的不斷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