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行病學·第二巻(第3版)
- 曹務春
- 3837字
- 2020-06-24 15:09:09
第十六章 空腸彎曲菌腹瀉
空腸彎曲菌腹瀉(campylobacter jejuni diarrhea)是由空腸彎曲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以發熱、腹痛、血性便、糞便中有較多中性白細胞和紅細胞等為臨床主要特征。彎曲菌最早于1909年自流產的牛、羊體內分離出,稱為胎兒弧菌(vibrio fetus),1947年從人體首次分離到該菌,至1957年King把引起兒童腸炎的這種細菌定名為“相關弧菌”(related vibrios)。1973年Sebald和Veron發現該菌不發酵葡萄糖,DNA的組成及含量不同于弧菌屬,為了區別于弧菌而采用了彎曲菌(campylobacter)這一名稱。使人致病的彎曲菌中90%以上是由空腸彎曲菌引起的。空腸彎曲菌是一種人獸共患病病原菌,可以引起人和動物發生多種疾病,并且是一種食源性病原菌,被認為是引起全世界人類細菌性腹瀉的主要原因,其病例數已超過李斯特菌病、沙門菌病和志賀菌病。空腸彎曲菌可以產生不耐熱腸毒素(heat labile enterotoxin,LT)和霍亂腸毒素(cholera enterotoxin)相類似的不耐熱腸毒素,主要引起嬰幼兒急性腸炎,可造成暴發流行或集體食物中毒。
第一節 病 原 學
空腸彎曲菌系彎曲菌屬的一個種,彎曲菌屬共分六個種及若干亞種。彎曲菌屬(Campylobacter genus)包括胎兒彎曲菌(Campylobacter fetus)、空腸彎曲菌(C. jejuni)、大腸彎曲菌(C. colic)、幽門彎曲菌(C. pybridis)、唾液彎曲菌(C. sputorum)及海歐彎曲菌(C. laridis)。對人類致病的絕大多數是空腸彎曲菌及胎兒彎曲菌胎兒亞種;其次是大腸彎曲菌,為革蘭染色陰性微需氧桿菌。
一、形態
空腸彎曲菌菌體長1. 5~5μm,寬0. 2~0. 8μm;菌體輕度彎曲呈弧形、S形或螺旋形,3~5個呈串或單個排列;菌體兩端尖,一端或兩端有鞭毛,無莢膜,不形成芽胞,運動活潑,在暗視野鏡下觀察似飛蠅,能作快速直線或螺旋體狀運動。
二、培養
空腸彎曲菌在普通培養基上難以生長,在選擇培養基(Skirrow’s Butzletp’s或Campy-BAP),或通過0. 65μm濾器后接種于非選擇培養基,在5%~10%氧、3%~10%二氧化碳,42℃培養36小時可見無色半透明毛玻璃樣小菌落,單個菌落呈中心凸起,周邊不規則,無溶血現象。最初分離時菌落很小,約0. 5~1mm,圓形,白色或奶油色,表面光滑或粗糙,轉種后光滑型變成黏液型,有的呈玻璃斷面樣的折光。根據生長所需溫度的不同,不發酵葡萄糖及在1%甘氨酸、3. 5%鹽液、1%膽汁的培養基中生長特性可鑒別其種。
三、抗原結構
空腸彎曲菌主要抗原有O抗原,是胞壁的類脂多糖;H抗原(鞭毛抗原)。感染后腸道產生局部免疫,血中也產生抗O的IgG、IgM、IgA抗體,有一定保護力。
四、理化特性
該菌在水、牛奶中存活時間較長,如溫度在4℃則存活3~4周;在糞中存活也久,雞糞中保持活力可達96小時,人糞中如每克含菌數108,則保持活力達7天以上。對酸堿有較大耐力,故易通過胃腸道生存。空腸彎曲菌抵抗力不強,對物理和化學消毒劑均敏感,易被干燥、直射日光及弱消毒劑所殺滅,56℃5分鐘可被殺死。對紅霉素、新霉素、慶大霉素、四環素、氯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敏感,近年發現了不少耐藥菌株及多重耐藥性菌株。
第二節 流行過程
一、傳染源
(一)受感染動物
空腸彎曲菌廣泛散布在各種動物體內,其中以家禽、野禽和家畜帶菌最多。其次在嚙齒類動物也分離出彎曲菌。病菌通過其糞便排出體外,污染環境。當人與這些動物密切接觸或食用被污染的食品時,病原體就進入人體。由于動物多是無癥狀的帶菌,且帶菌率高,因而是重要的傳染源和貯存宿主。
(二)病人
病人也可作為傳染源,尤其兒童患者往往因糞便處理不當,污染環境機會多,傳染性就大。發展中國家由于衛生條件差,重復感染機會多,可形成免疫帶菌。這些無癥狀的帶菌者不斷排菌,排菌期長達6~7周,甚至15個月之久,所以也是傳染源。
二、傳播途徑
糞-口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家禽家畜的肉、奶、蛋類易被空腸彎曲菌污染,如進食未經加工或加工不適當的肉、蛋、奶以及涼拌菜等均可引起感染。直接與帶菌動物、寵物接觸,常是屠宰場工人和兒童被感染的原因。也可以通過水源傳播、人與人間密切接觸水平傳播、患病的母親垂直傳給胎兒或嬰兒等途徑。
三、人群易感性
人對空腸彎曲菌普遍易感。發展中國家5歲以下的兒童發病率最高,尤其1歲以內者,發病率隨年齡升高而下降。發達國家和衛生條件較好的發展中國家,空腸彎曲菌分離率以10~29歲年齡最高,說明成人對本病的免疫力并不比兒童強。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這一差異,與衛生條件有關,發展中國家的成人平時經常少量接觸,體內獲得一定水平的免疫力,所以發病率低。
四、影響因素
世界范圍調查結果顯示空腸彎曲菌為引起腹瀉的主要病原,并以兒童的檢出率為高。空腸彎曲菌在發達國家的急性腹瀉病的細菌病原中排首位,近年來發現在發展中國家已成為腹瀉的主要病因,排位僅次于志賀菌和沙門菌。空腸彎曲菌感染與戶外作業和便后不洗手有很大的關系。表明空腸彎曲菌引起的腸炎以衛生條件和衛生習慣差、尤其是飼養有動物的農村地區、禽畜類屠宰和加工的場所為高發。
第三節 流行特征
空腸彎曲菌腹瀉在世界各國都有病例報告,全年均有發病,以夏季為多。流行形式以散發為多見,亦可發生暴發、流行或食物中毒。氣候、雨量等自然因素和衛生條件的優劣、人口流動等社會因素也可影響本病的發生和流行。
1.地區分布
空腸彎曲菌腹瀉為人獸共患病,是引起感染性腹瀉的主要細菌性病原,呈世界性分布,廣泛分布于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地區。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彎曲菌腸炎的流行強度和特征也存在著某些差異,美國、英國等腹瀉病例以空腸彎曲菌感染為主;而發展中國家,空腸彎曲菌引起的腹瀉還沒有占優勢病原,但經食物和水傳播途徑引起的暴發疫情有增長趨勢。
2.時間分布
空腸彎曲菌腹瀉全年均可發病,以夏秋季為主,在發達國家發病具有較為明顯季節性;監測資料顯示在發展中國家季節性不明顯,有報道以早春季節為主、亦有報道以冬季為主的。
3.人群分布
人群對本病普遍易感,通常以兒童尤其是2歲以下為高發。據報道,在發展中國家以兒童為多見,而發達國家則同時感染兒童和成人。在發展中國家5歲以下兒童的發病率達40 000/10萬~60 000/10萬,明顯高于發達國家的300/10萬,而全年齡段人群的發病率差異則不明顯。
第四節 防治策略和措施
對于空腸彎曲菌腹瀉主要采取以切斷傳播途徑為主導的綜合性措施,同時加強群體預防和個體預防相結合,醫學預防和社會預防相結合的策略。
(一)對傳染源的措施
要求做到“五早一就”,即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和就地衛生處理。加強居住環境衛生清潔,以達到阻斷家禽家畜,市售家禽家畜的肉、奶、蛋類被彎曲菌污染的食物造成腸道感染性疾病在人群中傳播。
(二)切斷傳播途徑
落實“三管一滅”,即管理水源、糞便、飲食和消滅蒼蠅。注重飲食管理和監督、檢測;提高個體衛生防護水平,特別是飯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等。
(三)其他防制措施
開展廣泛的衛生宣傳教育,普及衛生防病知識,動員全社會參與并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第五節 臨床特征與治療要點
一、臨床特征
(一)臨床表現
空腸彎曲菌腹瀉在發展中國家多見于嬰幼兒,而發達國家則以青年為主,潛伏期1~10天,平均為5天。病人常有不潔食物史、喝生水及旅游史。臨床癥狀主要為發熱、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發熱多為38℃左右,個別高熱可達40℃或無熱;腹痛為臍周及全腹痙攣性疼痛,多伴里急后重;腹瀉次數一般不多,且可間歇性血便。輕型病例的臨床表現與病毒性胃腸炎相似,重癥病例的臨床表現類似菌痢或潰瘍性結腸炎。確診有賴于實驗室檢查。
(二)實驗室檢查
1.大便常規檢查
外觀為黏液便或稀水便。鏡檢有較多白細胞,或有較多紅細胞。采集腹瀉患者的糞便直接涂片檢查病菌,可采用革蘭染色法和1%堿性復紅染色法,鏡檢涂片上顯示細小、單個或成串,海歐翼形、S形、C形或螺旋形兩端尖的桿菌為陽性。
2.細菌學檢查
可取患者大便,肛拭子、或發熱病人的血液、穿刺液等為檢材,使用選擇培養基,在厭氧環境下培養分離病菌。若具有典型的菌落形態及特殊的生化特性即可確診。
3.血清學檢查
發病一周后,血清內可出現抗體,主要為IgM,可用間接血凝試驗及間接免疫熒光試驗等檢測特異性抗體效價,正常人或帶菌者血清效價可達1∶2~1∶8,急性期病人抗體效價可達1∶8~1∶32,恢復期可達1∶80~1∶320以上。由于血清抗體效價不高,須采取雙份血清檢測,以效價增高4倍作為診斷依據。
二、治療原則
空腸彎曲菌腹瀉潛伏期為1~10天,主要表現為發熱、腹痛、腹瀉、惡心、嘔吐,大便呈水樣、黏液狀或黏血便以至血樣便。輕型病例的臨床表現與病毒性胃腸炎相似,重癥病例的臨床表現類似菌痢或潰瘍性結腸炎,少數病例可出現中毒性巨結腸、假膜性結腸炎、下消化道出血、腸系膜淋巴結炎、闌尾炎、腦膜炎、肺炎、敗血癥、膽囊炎、尿路感染或結節紅斑。攜帶人體白細胞抗原(HLA-B27)組織相容性抗原者,可發生反應性關節炎。發熱、腹痛、腹瀉重者給予對癥治療,并臥床休息。飲食給易消化的半流食,必要時適當補液以糾正脫水和電解質紊亂。該菌對慶大霉素、紅霉素、氯霉素均敏感。一般不使用止瀉藥和止吐藥,當腹瀉合并有其他感染時,則需單獨治療,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黃學勇 編 段廣才 審)
參考文獻
1.肖政,孫萬邦,姚新生.空腸彎曲菌相關疾病的研究進展.國外醫學兒科學分冊,2003,30(2):71-73
2.欒軍,祝長青,蔣原.空腸彎曲菌選擇性增菌培養和分離方法的比較.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2008,24(2):117-119
3.吳高林,袁寶君.空腸彎曲菌分型方法研究進展.國外醫學衛生學分冊,2006,33(3):178-181
4.陳杰,孫新婷,曾爭,等.急性空腸彎曲菌腸炎的臨床特征及耐藥性分析.傳染病信息,2011,24(1):21-23
5.林玫,董柏青.空腸彎曲菌腸炎流行病學研究近況.實用預防醫學,2008,15(4):1309-1311
6.Hou FQ,Sun XT,Wang GQ.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Campylobacter jejuni infection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and change in 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the pathogen over the past 16 years.Scand J Infect Dis,2012,44(6):439-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