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聰甫醫案精華
- 李肇夷 黃立中 何清湖
- 962字
- 2019-12-06 11:20:34
四、在補脾陽的啟示下,創立養胃陰的治法
東垣上師易水(張元素),下授王(海藏)羅(天益),一脈相傳,蔚然成為一大學派。凡治脾胃虧損,元氣不足之病,后世無不奉為圭臬。當然,“人的概念每一差異,都應把它看做客觀矛盾的反映。”清代葉天士認為,東垣之法,詳于治脾而略于治胃。脾陽不足,胃有寒濕,宜于溫燥升運者,自當恪遵東垣之法。若脾陽不虧,胃有燥火,癥見納呆不食,或知饑少納,舌絳咽干,煩渴不寐,肌膚灼熱,大便結燥,脈象弦軟而數,則非東垣治法所能概括。天士認為,胃宜降則和,不一定用辛開苦降或苦寒下奪以損胃氣,宜以甘平或甘涼濡潤如玉竹、麥冬、生扁豆、石斛、懷山藥、白蓮肉、鮮竹茹、沙參、生谷芽、粳米、生甘草、枇杷葉、陳皮白、白芍、茯苓、梨汁、蔗漿之品以滋養胃陰,使津液回復,胃氣通降。《內經》謂:“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以通降為宜。
唐容川在其《血證論》中說:“血少津枯,易于停食者,多是胃中有熱,貪多飲食,既食之后,脾津枯少,不能糜爛消化,易于停食。宜四君子湯加黃精、山藥、玉竹、花粉、麥芽、白芍、生地、枸杞、當歸、麥冬、山楂、萊菔汁煎服。此等治法,但讀東垣《脾胃論》者斷不能知。”唐容川這種論點,又是在天士《胃陰論》的基礎上提出來的。說明“飲食傷”的發病機制,除了脾機不運之外,還有胃津枯少的因素,則非溫脾燥濕所宜,所以運用甘平滋養胃陰。
王孟英《溫熱經緯》中,評論東垣所制清暑益氣湯“雖有清暑之名,而無清暑之實。”也是認為東垣方中辛燥之品不利于暑證,而用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淡竹葉、知母,鮮荷梗、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等以清暑熱而益元氣,這是在東垣清暑益氣之外別樹一幟。我認為,東垣之方,適用于脾胃元氣先虛,暑濕之邪復乘虛侵害元氣致病,癥見四肢困倦,身熱煩渴,喘促少氣,自汗惡風,其脈洪大而緩的病人。孟英之方,適用于胃陰不足,暑熱之邪復傷肺胃之氣液致病,癥見肌膚灼熱,舌絳咽干,汗出煩渴,食納不興,大便結燥,脈象弦細而數的病人。關鍵在于用方者正確掌握。凡暑濕偏重,脾元虧乏者,東垣清暑益氣湯為主方;暑熱偏重,胃津耗劫者,孟英清暑益氣湯為主方。
東垣是否不識胃陰不足為病?不是。《脾胃論》中說過:“濕能滋養于胃,胃濕有余,亦當瀉濕之太過,胃之不足,唯濕物能滋養。”顯然為天士提示了養胃陰的理論依據。 (1974年《湖南醫藥雜志》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