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臺山道家健身功法三十六式圖解
- 應有榮 陳德軍
- 5392字
- 2019-12-26 10:22:08
緒論
中國道家文化的發展是一個源遠流長的過程,其漫長的發展歷程受到中國諸多文化形態的影響,但萌芽于黃老之學的道家養生思想始終貫穿其中。道家尊老子為始祖。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又名老聃,楚國苦縣人,是春秋時代大思想家,道家創始人,著有《道德經》一書。
《道德經》是老子道家學術的精華,提出寡欲以養心,清靜以養性,無為以養行,積善以養德,強精以養氣,修道以養壽的養生思想和方法。《道德經》中有云:“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首倡養生需精氣調和才能做到陰陽的調和,而精氣調和在于運動,只有通過運動和鍛煉才能做到身體柔軟,筋脈暢通,精氣才能活躍,生命才能旺盛。又云“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玄謂之旋轉也,牝謂包容萬物之玄關一竅,而天地法于陰陽,強調人生之根本謂之陰陽,陰陽的運轉需注重軀體的橐龠、絞轉及周身氣血的運轉。同時,老子還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清心寡欲,以“精、氣、神”三個方面修煉,為后世道家丹道養生奠定了基礎。
《黃帝內經》同樣也吸收了老子養生的內容,作為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以解決人體生命奧秘為主旨,著重從改造自身機體來延長壽命。道家養生萌芽于黃老之學,黃老之學最重陰陽,《黃帝內經》有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強調陰陽在道家養生的重要性,又曰:“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天地者,脊梁也,“提挈天地”即提天挈地,指的是天為上,在人體為頭顱,地為下,在人體軀干為海底穴,將頭顱向上提伸,能使脊柱挺拔,而挈地是將軀干最下端谷道緊縮上提。“把握陰陽”指的是陰陽變化運轉。“肌肉若一”中的“一”是道家常說的萬物新生的混沌狀態,可解釋為肌膚肉體保持不變。此段闡明了養生的基本方法,即人要挺直脊梁骨,運用正確的方法呼吸吐納,吐故納新,開達肌骨筋膜,調動周身氣血的運轉來保持機體的陰陽消長平衡,從而使全身若童子一樣柔軟,達到健康長壽。
《黃帝內經》對道家養生思想最主要的貢獻在于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論主張,它主張“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包含了攝生防病、既病防變及防治疾病再發,這個理論主張對道家養生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后世長期實踐的基礎上,創造了諸如八段錦、養生導引術(馬王堆出土導引圖)等許多攝生防病的功法(圖緒-1)。

圖緒-1
(此圖引自吉布《圖解千年導引術》)
縱觀道家歷史,各門各派養生功法爭奇斗艷,百花齊放,其中不難看到道家南宗的養生理念在道家養生發展史上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南宗養生學是以黃老養生學說為理論根源,《易經》功法體系為理論指導,呂洞賓內丹養煉思想為基礎,張伯端“性命雙修、先命后性、道禪合流”的內丹功法為特征所形成的理論體系。
南宗開山祖師王子喬,字子晉,東周人,周靈王的太子,人稱太子晉,大中祥符《天臺圖經》載:“周靈王太子晉主金庭治桐柏。”天臺道徒尊奉他為“桐柏山第一代祖師”。其所創的“八神導引術”最早見于隋代京黑先生所著《神仙食氣金柜妙錄》,名為“治萬病訣”。這套功法以《黃帝內經》五臟六腑學說為基礎,所謂“八神”,指的是心、肝、脾、肺、腎、膽、胃、小腸。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腎藏精,是人的神之居所,故名神舍、神臟。膽與肝相表里,為魂出入之路,小腸與心相表里,為神出入之路,胃與脾相表里,為意出入之路,故將其歸結在一起,稱為八神臟。此功法的特點是吐納行氣在導引中占重要位置,幾乎每一節功法中都有機地結合了呼吸吐納,因此本法可以視為一種氣功動功功法,是最早將道家養生思想具體化的應用,為后世道家養生體系的形成開創了先例。
同樣為道家養生體系形成作出不可磨滅貢獻的還有人稱小仙翁的葛洪。葛洪,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字稚川,自號抱樸子,精曉醫學和藥物學,主張道士兼修醫術。據《海岳名言》記載,他曾尋蹤其從祖葛玄到天臺山桐柏,并在此結廬建灶燒制金丹。其主要著作有《抱樸子》、《肘后備急方》等,《抱樸子》是其道術研究的經驗總結,在《抱樸子·內篇》中,他不僅全面總結了晉以前的神仙理論,又將神仙方術與儒家的綱常名教相結合,強調“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欲求長生者,必欲積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肘后備急方》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急救手冊,作為道教歷史上一位承前啟后的著名煉丹家,他是道教史上由符箓經咒為人治病轉向“修身煉藥,學長生之術”的奠基人,他在古代煉丹方面的成就,對后世道教內丹理論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對后世內丹理論發展具有深遠意義的那就不得不提道教之祖—呂洞賓。呂洞賓,名呂巖,號純陽子,曾一度布道桐柏山。呂純陽在修煉上以內丹為主,兼攝禪宗。認為“修煉丹者,先正其爐。”身為丹爐,神氣精液為藥物,目、耳、口、鼻為爐之八門,需“常固守之”。呂祖在《鼎器歌》中曰:“鼎器本是乾坤體,大藥原來精氣神。若會攢來歸一處,須用同心三個人。三個人,無他說,只要真師真口訣,指破陰陽三品丹,方可存心待明月。待明月,也莫遲,收拾身心且筑基。”鼎器即人體,就是將人體比作“爐鼎”,以人體內之“精、氣、神”為藥,通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化虛”三步修煉,結成長生不死的圣胎,就是內丹,同時也闡明養生需注重口訣方法,只有對的方法和口訣才能達到健康長壽。又著《敲爻歌》曰:“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圣。達宗命,逃本性,恰似鑒容無寶鏡,壽同天地一愚夫,權握家財無本柄。”呂祖所闡述的修性修命修內丹之說,為后世道教南北二宗性命雙修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是道教南北二宗的始祖。
道教南北二宗均承鐘、呂之學,都主張道禪融合、性命雙修,本質上并無區別。南宗主張先命后性,認為“命之不存,性將焉存”。其學說的代表性人物是道教南宗祖書《悟真篇》的作者—張伯端。張伯端,字平叔,號紫陽,天臺人,道教金丹派南宗五祖之首,其所著《悟真篇》產生于天臺桐柏觀,故道教南宗又名道教天臺宗,桐柏觀因而成為南宗祖庭。《悟真篇》是中國道家氣功養生金丹內煉的集大成核心著作,它深受《周易》影響,開篇就列出《丹房寶鑒之圖》,以“精神”列于“玄門”兩側,以玄門配乾陽之象;以“氣血”列于“牝戶”兩側,配坤陰之象等,體現了《悟真篇》取法易象的思想;并參照《周易參同契》所運用的易學象數模式用易學象數說明鼎器尊卑、藥物斤兩、火候進退、主客后先、存亡有無等,以易學象數為基礎框架構建了新的內丹理論體系。
張伯端強調內丹修煉之法,認為內丹之外的功法均為旁門左道,《悟真篇》七絕之五十四云:“藥逢氣類方成象,道在希夷合自然。一粒靈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強調內丹的關鍵是自我冶煉精、氣、神,所以說“我命由我不由天”。又云:“先把乾坤為鼎器,次搏烏兔藥來烹。既驅二物歸黃道,爭得金丹不解生。”鼎器即爐鼎,乾坤、鼎器都是丹田的代名詞,即內丹修煉要以意運氣入下丹田,兩相交煉以成金丹。張伯端認為內丹修煉之法,需把握陰陽,重視乾坤坎離四卦,提出“坎離顛倒交媾”的理論。《悟真篇》七律之十三說:“不識玄中顛倒意,爭知火里好栽蓮。牽將白虎歸家養,產個明珠似月圓。慢守藥爐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群陰剝盡丹成熟,跳出樊籠壽萬千。”何謂“坎離顛倒交媾”,即由先天的乾卦之陽,坤卦之陰,陽陰互換位置變成后天的坎卦、離卦,而坎離二卦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就是“顛倒、交媾”寓意所在,與中醫的陰陽互換、陰陽互藏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坎離顛倒交媾而成純陽是有階段的,張伯端提出“七返九還”的方法:“七返九還,金液大丹者,七乃火數……以精化為氣,以氣化為神,以神化為虛,故名曰三花聚頂。”將之分為筑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合道四個階段。筑基階段,目的是補足人體生理機能的虧損,通任督,通三關,用“后天氣”貫通兩脈。煉精化氣稱初關,即小周天,運藥而升降河車入于下丹田;煉氣化神稱中關,即大周天,以黃庭為鼎,以下田為爐;煉神還虛是上關;張伯端主張性命雙修,先命后性,煉精化氣、煉氣化神是命功,煉神還虛是性功,命功階段重在煉精化氣,打通任督二脈,交通陰陽,達到陰陽運轉,直至性功階段,人體之陰除盡,成為純陽之乾體,返老還童,長生久視,功成事遂。
張伯端《悟真篇》繼承了鐘離漢、呂洞賓、劉海蟾的內丹修煉方法與理論,倡導“先命后性”、“性命雙修”,以煉心、煉性、煉精、煉氣、煉神等五大要法,構筑了系統的修煉實踐理論,關于“性命雙修”內丹修煉體系的建立,為道家養生鍛煉功法武火(動功)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被后人尊為道教南宗祖師。除《悟真篇》外,張伯端還著有《青華秘文》、《長生要義》、《金丹四百字》等。誕生《悟真篇》的桐柏觀作為中國道教南宗的祖庭,成了道眾追逐的一塊圣地。
此外,出自明末時期的道家導引術集《易筋經》同樣對道家養生鍛煉功法武火(動功)的形成起了重大的作用。《易筋經》相傳天竺和尚達摩所創,后世歷代學者通過挖掘歷史材料證實《易筋經》為天臺紫凝道人所創。《易筋經》在中國傳統導引健身法中,被列為“三大系統”之一,與五禽戲、八段錦并列。所謂“易”者,指“陰陽之道”,“變化之易”,是道家思想的體現,《易筋經》強調易筋、煉膜、練氣相輔相成,論述了“內壯”的基本原則,講究“內外兩全”,其思想源于道家養生性命雙修理論,并詳細論述了道家養生導引之術。
《易筋經》主要是內功修煉,集靜養功和動養功于一體,大致分為基本理論、內壯的基本原則與方法、外壯的基本原則與方法,其中《易筋經》十二勢功法的提出對后世武火(動功)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易筋經十二勢剛勁有力、動中含靜、意力統一,具體有韋陀獻杵三勢、摘星換斗勢、倒拽九牛尾勢、出爪亮翅勢、九鬼拔刀勢、三盤落地勢、青龍探爪勢、臥虎撲食勢、打躬勢、掉尾勢,其中韋陀獻杵第一勢以靜養功為主,是運任督二脈之氣,導引小周天之內功修煉方法,其余十一勢則以脊柱為中心向前后左右四個方向做開合及旋轉運動,與奇經八脈分布相吻合,經后世歷代道家學者的發展逐漸衍化為道家武火(動功)的鍛煉功法,繼承并發展了《易筋經》中“易筋”的理念,具有易筋、易骨(開骨縫)、易髓(實髓)之效。
其后道家養生思想發展到近代,天臺山桐柏宮葉宗濱、謝崇根大師為道家養生思想的傳播和完善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葉宗濱,近代道士,一生致力于道教事業,對“仙道貴生,無量度人”有精到的理解。民國十一年至三十年,在浙江天臺桐柏宮主持道務,其深得葛玄內丹養煉、張伯端性命雙修理論的熏陶,精通醫術,常救助病人,樂善施診施藥,傳授病人道家養生鍛煉方法。謝崇根,道教全真派26代傳人,20世紀50年代曾三上天臺山,拜謁天臺崇道宮高道,苦修《悟真篇》“虛心實腹義俱深,只為虛心要識心。不若煉鉛先實腹,且教守取滿堂金。日居離位反為女,坎配蟾宮卻是男。不會此中顛倒意,休將管見事高談”,研讀《金丹四百字》“混沌包虛空,虛空括三界,及尋其根源,一粒黍米大”,悟得道家內丹修煉功法之精髓,即每個功法體現“極大極小”、“絞轉碾磨”之意。精研道家內丹修煉性命雙修理論,在《易筋經》“易筋”思想的引導下,總結了道教南宗祖師紫陽真人所創的“性命雙修”中專門針對內丹修煉時最基礎的“練己筑基”及修煉方法中武火(動功)之實訓方法,并于20世紀70年代出山弘法,擇收門徒(圖緒-2、圖緒-3)。

圖緒-2

圖緒-3
20世紀80年代初,主持謝希純道長,為了保留祖國道教寶貴遺產,先后傳南宗丹道秘要給十數位弟子,內中有葉高行(坤道)、朱桂香(女)、朱圣偉、甘震云、張高澄、翁高楊、陳達學和王居士等人。當時謝大師雖然已經是90多歲的高齡老人,還是諄諄不倦地將自己60多年的修真經驗和理論知識毫無保留地悉悉剖析給眾弟子。
1984年底謝希純道長羽化,其弟子葉高行主持宮內事務,成為桐柏宮有史以來第一位坤道主持。1999年葉高行道長羽化,謝大師另一弟子張高澄任桐柏宮主持,此時天臺山桐柏宮已經衰落到極點,南宗幾乎毫無任何活動。張道長繼任以來,振臂高呼“恢復祖庭,重現南宗昔日輝煌”,由于資金匱乏,張道長不得已泛舟四海募化融資,以期重修桐柏宮。
翌年謝大師弟子朱圣偉捐贈,桐柏宮得以修葺一新,宮中有海內外游方參學道眾數人。又幸喜天臺縣當地政府鼎力相助,擬撥還湖畔山林600余畝,作為祖庭重建場所,當地政府積極支持桐柏宮修復,期望以此不僅帶來天臺道教興盛,旅游經濟發展,亦使仙山重興,道統茲振,天臺的“山水神秀,道源佛宗”亦將名副其實。目前,嶄新的桐柏宮已在金庭湖北岸初具規模,重建工程仍在如火如荼進行中,其中紫陽殿、玉皇殿、靈官殿已建成并開光。鑒于當前道眾資質良莠不齊,張道長擬辦桐柏道學院以維續道脈。
中國道教南宗對中國道教的影響深遠,它講究人的精氣神的修煉,只有修得人的身與心的和諧,才能開啟智慧與德行,也才有齊家愛物,才有利民安邦治國。在日新月異變化的今天,面對紛繁的社會矛盾,面對大自然的被破壞,如何去構建和諧社會,更具有現實意義。只有人的身與心的和諧,精與神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萬物的和諧,才會國泰民安,幸福久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