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臺山道家健身功法三十六式圖解
- 應有榮 陳德軍
- 1944字
- 2019-12-26 10:22:08
前言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的作息習慣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某些不良作息姿勢亦在不知不覺中悄悄侵犯人們的四肢、脊柱,特別是從事網絡等伏案從業人員成為頸椎病、腰腿痛高發人群。隨著頸、腰腿痛病癥的高發,而且年齡呈低齡化趨勢,甚至中小學生也出現頸部僵硬、疼痛、活動受限等頸椎病癥狀,此現象引起筆者的深思。筆者以為,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防止這些疾病的發展已經是當前應該引起重視的問題。
筆者于1974年機緣下幸遇天臺山桐柏宮謝崇根道長出山弘法,經前輩引薦拜謝大師為師,得其傳授《天臺山道家功夫接骨心法·口訣》、《脈學指南》與《跌損妙方·救傷密旨》(二書合刻,清代咸豐版本)等書籍,僥幸習得道家文化之皮毛,受師父講解《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玄妙之理,窺得道家武火動功之一二。從此堅定不移感悟道法,勤練道功,誠惶誠恐,不敢偷閑。筆者在接觸臨床30余年間,發現道家所提倡的修身養性、養生續命等絕大多數道家功法,均與中醫“治未病”思想息息相關。
治未病是中醫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它是指采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是中醫治則學說的基本法則,是中醫藥學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醫預防保健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準則。該詞最早出現于《黃帝內經》的《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我國最早提出來的防病養生謀略,至今仍是我國衛生界所遵守的“預防為主”的戰略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這就要求人們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擋病變發生的趨勢,并在病變未產生之前就想好能夠采用的救急方法,這樣才能掌握控制疾病的主動權,達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術”。故朱震亨在《格致余論》中說:“與其求療于有病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后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由此可見,“治未病”是采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它包含三種意義:一是防病于未然,強調攝生,預防疾病的發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傳變,強調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及時控制疾病的發展演變;三是愈后防止疾病的復發及治愈后遺癥。
道家由老子所創,傳承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留下了無數璀璨的道家文化。細數歷代道家先賢,均非常重視養生之道,正如世人所言“佛修輪回,道修生命”。無數代道家弟子費盡無數心血致力于研究提高生命質量,延長生命的養生之法。道家養生功法以收心求靜為基礎,這叫作修性;以養精固本為歸宿,這叫作養命。道家南宗祖師紫陽真人張伯端道長主張修性必須落實到養命之上,即所謂性命雙修,其中更加重視養命,強調修煉時把身體當作爐鼎,將精、氣、神為藥物,再用意念作火候的內丹修煉之法。
筆者早年受師父謝道長影響,在臨診中習慣運用道功正骨、整脊,頗有心得。結合當今時代發展所致的高發疾病如頸椎病、腰腿痛等致病特點,聯系道家南宗金丹大道中的武火訓練方法(南宗祖師紫陽真人主張的“性命雙修”中內丹基礎修煉功法—“練已筑基”的武火動功實訓方法,在具體實訓中有“開筋”、“易經”、“合絞”、“發勁”,每個動作貫徹絞、轉、碾、摩為特性),進行發掘、整理,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養生功法。《天臺山道家健身功法三十六式圖解》正是繼承了天臺山桐柏宮道家南宗功法,以“中醫治未病”為指導思想,通過推廣道家功法的鍛煉,使廣大群眾勤加練習,從而達到防病健身之目的的一部作品。
從健身方面來說,訓練“三十六式”時的內在相互摩擦可對五臟六腑自我按摩,并對疏通經絡及四肢各關節起強健作用。此外,該功法還具備了健身三大要素:即一是不受年齡、性別、體質限制;二是不受訓練時間及環境限制;三是全身任何部位的隨意肌均能參與運動,有目的地開發平常極小運動或運動不到的肌肉群。這是本功區別于其他氣功的根本之點,也是它有特殊養生功效的原因所在。如能長期堅持不懈練習“三十六式”,不但可祛除一些筋骨肉等方面疾病(如頸肩腰腿痛等),恢復健康,若鍛煉得當,尚能預防此類疾病的再次發生。
值此書出版之際,我要衷心感謝中華中醫藥學會整脊分會主任委員韋以宗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董福慧教授、中國中醫骨傷科學會會長施杞、人民衛生出版社郝勝利編輯、天臺桐柏宮張高澄道長自本書編寫時給予的多次指導與幫助。
道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道家養生功法更是層出不窮,百花齊放。作者雖獲名師點撥,但仍只參之皮毛,難免有欠完善之處,今斗膽整理并發表己見,祈同道指正,不勝感激。
應有榮
2013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