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風云
叔侄對壘,姜還是老的辣
在朱元璋的眾多子孫中,朱棣可不是省油的燈。他當年隨父親朱元璋南征北戰,久經沙場,無論作戰的經驗與策略,都比朱允炆老道得多,是朱允炆最強的對手。
剛開始,朱棣這邊只有10萬軍隊。不過,由于作戰經驗豐富,再加上朱棣的領導能力強,所以燕軍一點兒也不害怕皇帝的南軍。

而朱允炆這邊,由于朝中大將早已被朱元璋殺了大半,朝廷已經沒有拿得出手的將領了,只好派年近古稀的老將耿炳文出馬,但不幸戰敗。
接著,建文帝改任李景隆為大將,與燕軍作戰。這個李景隆原本是一個紈绔子弟,不懂兵法,又妄自尊大。他一上任,就收集耿炳文的殘余部隊,調集50萬兵馬,開進河間(今河北滄州內)駐扎。
據說,朱棣知道后,笑著對部下說:“你們瞧,李景隆軍中盡是烏合之眾,兵將不能適應北平的霜雪天氣,卻貿然深入敵軍內部,求勝心切卻智謀不足。這小子不被咱們打得屁滾尿流才怪!”部下聽了這話,士氣大振。

為了誘敵深入,朱棣決定讓兒子朱高熾留守北平,并交代他說:“李景隆來了,你只準守,不準攻。”朱棣自己則去援救被遼東軍進攻的永平,臨走前還撤去了盧溝橋的守兵。
這招果然厲害,李景隆聽說朱棣率軍去支援永平了,便直奔北平城下。他見盧溝橋沒有守兵,得意洋洋地說:“連這座橋也不守,朱棣果然是個糊涂蟲!”
可是,李景隆的將士有許多是老將耿炳文的部下,不太聽他的指揮,因此幾次攻城,都以失敗告終。燕軍因此得到喘息,并連夜往城墻上潑水,天冷結冰后,城墻又濕又滑,南軍一直無法攀城進攻。
朱棣解救永平之后,率軍攻破大寧(今內蒙古寧城)。大寧是寧王朱權的封地,他的軍隊多半是蒙古騎兵,驍勇善戰。朱棣將寧王的軍隊納入自己麾下,回到北平,對李景隆內外夾攻。
李景隆抵擋不住,連吃敗仗,只好腳底抹油——溜了。第二天,士兵們聽說主帥早已逃跑,也紛紛扔掉兵器,溜之大吉。
天下風云
東昌戰役——侄子的第一次大勝利
令人好笑的是,李景隆倉皇逃回皇宮后,竟與大臣們聯合起來騙建文帝,說自己打了大勝仗。建文帝信以為真,還重賞了李景隆。
公元1400年四月,李景隆又與郭英、吳杰等人,率領60萬大軍,浩浩蕩蕩地開進了河北白溝河,卻遭到了朱棣10多萬大軍的迎頭痛擊。
李景隆屢戰屢敗,不得不一退再退,最后退到了濟南。燕軍窮追不舍,也一路追到了濟南。最后,李景隆幾乎全軍覆沒。
李景隆兵敗后,回到京城。方孝孺罵道:“就是這個人壞了陛下的大事!”其他的大臣也怒目而視,恨不得揍他一頓,紛紛要求將他就地正法。
但建文帝不忍心,只是撤了李景隆大將軍的職務,任命盛庸為平燕將軍,去統兵擺平燕軍。
由于之前屢戰屢勝,燕軍產生了輕敵的心理,在進攻東昌(山東聊城)的戰役中,燕軍被南軍打得落花流水。朱棣的親信張玉也在這場戰爭中死去,就連朱棣自己也被包圍了,直到援軍到了,才成功突圍。
這場戰爭被稱為“東昌戰役”,這是雙方交戰以來,建文帝這方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
天下風云
燕王稱帝,建文帝不見了

公元1401年的春天,大地一片生機勃勃,可對于朱棣來講,還是寒冬臘月。因為這場戰爭已經進行了兩年多,燕軍雖然屢戰屢勝,但攻下的城池卻只是暫時的,很多根本來不及鞏固,就被建文帝這邊搶了回去。
正在朱棣為此苦惱的時候,有個對建文帝不滿的太監給他送來了情報,說南京城現在正缺少守兵,大家都出去打仗了,因此現在輕而易舉就能打下南京城。
朱棣的謀士也勸朱棣繞過山東,以最快的速度直奔南京,一舉將它拿下。
于是,朱棣舉兵南下,躍過防守嚴密的山東,直指京城。
建文帝見情況不妙,就想割地向皇叔求和。但這個叔叔不領情,一口拒絕了他的請求。
沒多久,燕王攻入南京,即皇帝位(史稱明成祖),年號永樂。
直到這時,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才以燕王朱棣的勝利而宣告結束。
而建文帝呢,生不見人,死不見尸。據說燕軍破城后,建文帝無可奈何,本想一死了之,這時,少監王鉞(yuè)卻告訴了他一個秘密:“你爺爺臨死時,給你留下一個鐵箱子,讓我在你大難臨頭時交給你。這么多年來,我一直把它藏在奉先殿內。”
建文帝急忙叫人把箱子抬來,打開一看,里邊有三張度牒(做僧人的身份證),上面寫好了建文帝等三個人的名字,還放有三件僧衣、一把剃頭刀,以及一封遺書,遺書中詳細標注了出宮路線。
于是,建文帝等三人便遵照爺爺的遺囑剃了頭,換上僧衣,出了宮。
至于去了什么地方,這還是個謎,本報本想繼續追蹤,但朱棣嚴厲禁止,只好作罷。

天下風云
方孝孺被誅十族

百姓茶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