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成熟了,孩子就成才
- 李玲瑤 孫爽
- 2282字
- 2019-12-20 12:11:44
不要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
孩子要過的是自己的人生,不是父母的人生。孩子雖然通過父母來到人間,并借助他們的力量獲得生存的資源,父母卻不能因此就逾越孩子,替他們主導一切。世間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獲得和擁有,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為了付出,甚至無私到不期待回報。但無論父母的愛多么深切,孩子不一定會欣然接受,這取決于父母用哪種方式表達愛。
錯位的愛釀成悲劇
◆ 2012年9月,成都一名13歲的初中男孩因為通宵上網被父親暴打,留下遺書后縱身從18層樓上跳下。與他生命一起消亡的,是其父親13年的“夢想”,像城市人一樣地活著。“只要再有幾年,兒子考上大學,我買輛奧迪,我的夢想就實現了?!奔词乖趦鹤铀篮?,這位父親依然不忘自己破滅的“夢想”。為了這個“夢想”,他每天工作近20個小時,根本沒時間好好和兒子說說話;為了這個“夢想”,他拒絕了兒子看畫展、看車展的請求,除了成績他什么也不關心;為了這個“夢想”,在兒子不堪學習重負、要求從重點班調到普通班的時候,他隨口敷衍,要他再“撐一撐”;也正是因為兒子沉迷于網絡游戲徹夜不歸,眼看著“夢想”漸遠,這位喪失理智的父親拿起一根細鐵絲當眾瘋狂地抽打起兒子,打掉了兒子對生命的最后一絲眷戀……
“我們兩口子辛辛苦苦,都是為他好,他卻不爭氣!”在孩子死后,父親這樣說道。聽,這句話多么熟悉!每一天,每一座城市,不知道有多少父母把這句話掛在嘴邊。讓我們再想想這個男孩僅僅13年的生命旅程吧。有歡笑、有淚水的短短旅程,花朵還不曾開放就已凋謝。他也曾在父母膝下歡繞,也曾心懷夢想。然而,隨著長大,他逐漸變成學習的機器,生活越來越沒意思。他在日記中寫道:“每天的作業都要到夜里十一二點才能寫完,白天很困,沒法集中精神聽課。想從重點班調到普通班,父母沒同意。想和好友考同一所中學,父母沒同意。上初中后想去軍訓,父親擔心我去上網,又把錢收回來了。如果能,真希望有雙翅膀,帶我遠離這煩惱的城市……”
每一天,每一座城市,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像這個男孩一樣,寫日記抒發自己的無奈和苦惱。因為學習和心理的困境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引導,負面的情緒和壓力無處宣泄,內心的希望和動力一點點被枯燥的生活消磨掉。有些孩子開始尋找其他精神寄托,逃避現實生活中無法面對的重荷。比如這個男孩,他開始沉迷于網絡游戲。這本是長期親子關系惡化、家庭教育有缺陷的結果。父母卻因為看到他不符合自己設定的軌跡,便使用暴力扭轉他偏離的方向。看,這對父子的關系就是這么殘酷,兒子要的只是理解、溫暖、愛與關懷,父親給的卻是不滿、責罵、壓力和皮鞭。父親的夢想之重,壓垮的是兒子羸弱的肩!
這則新聞無疑是個極端的例子。但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對孩子愛的錯位卻比比皆是??诳诼暵曊f“為了孩子好”,卻只是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從不尊重孩子的獨立意志,甚至不懂得維護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是孩子精神人格的核心,當父母用惡意的批評和打罵摧殘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們的尊嚴消失殆盡時,卻又期待著孩子好學上進、力爭上游,這根本就是不可能實現的。
做不了自己的孩子會喪失對生活的希望
為什么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呢?答案各種各樣卻又顯而易見:孩子延續了我們的生命,使我們的人生完整,賦予我們更多的生活內容和意義;撫養孩子的過程使我們更加理解父母,也對自我有更深的了解,體會付出愛與收獲愛的幸福感覺;撫養孩子還可以重溫自己童年的感覺……仔細看一看,以上都是孩子帶給我們生活的改變和完善。對于孩子呢,他們最渴求得到的又是什么?
孩子渴望父母把他們作為獨立的個體來尊重,孩子失去自我會喪失對生活的希望。孩子雖然通過父母來到人間,并借助父母的力量獲得生存的資源,父母卻不能因此逾越孩子的主體地位,替他們主導一切。父母要讓孩子自身的能量帶領他們自己找到幸福,這才是孩子一輩子最為重要的東西。
◆ 當年我在大學念書時,有一位比我們高許多屆的學長王尚義被視為才子,他曾出版過一本小說和散文的合集,書名為《野鴿子的黃昏》。這本書寫出了當年臺灣“失落的一代”的共鳴,很受年輕人的追捧,很暢銷。他在求學時學習成績一直都非常好,從小就對文學有很濃厚的興趣。但是高考時,他的母親堅持要他讀醫學院,因為在臺灣地區,在那個年代,有一個當醫生的孩子是父母很驕傲的事。
王尚義當時一心想要念文學系,并為自己的前途多次抗爭,但他媽媽的態度是軟硬兼施、反對到底:“念什么專業不好,為什么硬要念文學,將來會有什么出息?別人是想要念醫科還沒這個條件念,你是有這個條件卻不想念!”后來還是父母決定了孩子的前途,王尚義也如他們愿,考上了臺灣大學醫學院。他的媽媽很高興,感覺很驕傲。王尚義卻終日不快樂。
醫學院的課業是相當繁重的,王尚義堅忍地讀完7年的書,也如媽媽所愿當了醫生。他在大學期間仍堅持自己的愛好,熱愛讀書與寫作,一有空就寫散文,筆耕不輟,有很多散文發表。他的散文寫得很美,大家都把他視為才子。但是,長期累積在心里面的壓抑最終為王尚義種下了病根。醫學院學習滿7年畢業后,因為從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王尚義短短3年時間就抑郁得病,28歲左右就離開人世。
這是發生在我身邊的一個真實而又悲涼的故事。父母需要協助孩子規劃人生的方向,但這是孩子自己的人生,不是父母的人生;是孩子未來的方向,不是父母的方向。王尚義的母親以犧牲孩子的興趣和幸福來獲得自己顏面上的光彩,這是多么愚昧的動機和虛榮心!直至今天,仍有許多父母重復這種錯誤而不自知。因為他們全然沒有“用心”去理解孩子內心的呼喚與需求。真正的愛有助于人的成長,而父母付出愛,自己也將獲得成長。所以,愛絕不是強迫和一相情愿,愛是藝術,愛是能力。請父母不要再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