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圖:清華學子的職業生涯設計
- 王強主編
- 3033字
- 2021-04-02 22:17:05
4.5 結束語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有很多構想,而且遲遲下不去筆,以往選修課論文我都是期刊網上一搜一抄了事,那只是應付老師和學分而已。但對于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課,就會比較用心地去做,而且也特別感謝王老師對我們的教導!也不能說是教導,因為感覺不是老師在講課,而是一個師兄在向一群師弟、師妹傳授自己的經驗,幫助他們認識自己,親切又不失一位老師的威嚴。
很高興選了王老師的課,雖然這短短幾節課對于我們掌握這門學科是遠遠不夠的,但是能這么認真地審視自己還是很少的,因此,課程帶給我們的已經遠遠地超過了課本的范疇!
再次深深地感謝王老師!
[王老師點評]
在這么多同學中發現一個愿意做人力資源工作的,真是讓我驚喜!從你的經歷和個性分析,我覺得你確實適合做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因為這份工作符合你所說的“生活有些激情,而不是一成不變的”。你每天遇到的人都會出現一些新的面孔,或者雖是老面孔但總出現新問題需要你去解決處理。
要成為一個成功的HR經理人,建立人際網絡是必需的。記得我在廈門企業里研究人力資源的兩年時間里,就發起建立了廈門市HR經理沙龍,現在已經有200多家企業的HR經理人了。第一次活動的時候只有5個人,以后每次人越來越多,每個月都定期碰頭聚會,大家每次事先商定一個討論的主題,到時由一個HR經理主講,余下的時間就是討論,分享信息、交流經驗,完全就是“學習型組織”的團隊學習形式,非常有收獲。我給研究生開設的“學習型組織的創建”這門選修課也就是采取這種方式來上的,每次由3位同學主題演講一個內容,例如,“如何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如何挖掘自己的潛能”、“如何與不同理念的人合作相處”、“如何設計職業生涯規劃”等,然后全體同學一起討論。
善于溝通是一個HR經理必須具備的能力。因為你的辦公室的門在任何時候都需要向員工敞開,他們隨時可以進來與你探討問題和談論遇到的問題。你需要非常樂意聽取每一個人的意見,也愿意幫助他們解決所遇到的難題。
一個成功的HR經理還需要懂得平衡。有時候你的下屬爭寵,這就需要你在表揚和獎賞某個人的時候得到多數人的支持。要善于平衡同級之間、同事之間的關系,很好地平衡每一個部分。
我自己的經歷與你的經歷挺相似,父母大學畢業后一個分配在西安、一個在哈爾濱,我小時候有兩年時間是在姥姥、姥爺身邊成長,6歲前在哈爾濱待了兩年,河北待了兩年,河南洛陽待了兩年,也算是走南闖北,經歷豐富。現在想起那時坐火車,因為車廂擁擠、沒有座位,只好站在人群中,而我年紀小、個子矮,處于車廂空氣污濁的底部而感覺呼吸不過來的感覺,還好像是噩夢。
然后我在合肥上小學、中學,在北京讀大學、博士,在江蘇工作1年,廈門工作12年,深圳工作4年。
人生就是一次旅行。別人旅游是在一個地點待幾天就離開了,我則以幾年時間為單位旅游。Travel makes a man wise,但愿如此。
你考大學選擇材料專業的原因是容易出國,而我選擇電機系僅僅因為那一年的招生宣傳招貼上電機系位于最左上角。反正看每個系都把自己吹噓得挺懸乎,看不出什么差別,就選了電機系。父母是學自動控制的,他們倒沒有為我出主意,完全讓我自己選擇,可能他們也覺得學什么都一樣吧,關鍵要有一個大學讀。國外大學里,計算機、無線電、自動化系都在電機系里面,只有中國的大學把專業劃分這樣細。其實學的課程都差不多,不過深淺程度稍有不同而已。
等進大學一學才發現電機不是自己的興趣,雖然“電力系統自動化”專業還算是電機系最好的專業,對口單位都是電力局、設計院、電氣公司等單位。但是自己對變壓器、發電機、電線、電纜等怎么也喜歡不起來。僅在潛意識“只有好好學習才有好的出路”的支配下,成績尚可,剛好夠免試推薦讀研究生、博士生(現在回想自己之所以成績沒有達到優秀的水平,一是清華里面人才濟濟,二是自己的思維方式與理工科所需要的思維方式不大一樣,好像兔子學游泳——不是那個材料)。雖然自己已經知道自己對文科更感興趣,但是轉文科專業的研究生需要參加全國統一考試(現在清華大學的學生真是幸福,轉專業讀研究生不需要考試,直接就可以保送),而我是應試教育的犧牲品,最怕復習考試(還記得高考的第一場我就緊張得滿頭大汗,一口吞下一把小藥丸,把監考老師都嚇一跳,主動端來一缸子水給我壓驚),既然讀原來的專業可以不考試,那就繼續讀吧(現在回想,不斷讀高級學位其實是為了逃避職業的抉擇)。同時考慮,反正興趣可以在業余時間繼續發展。結果是,碩士、博士期間,我的白天在干專業里的研究,晚上則在看自己有興趣的文科書籍,可以算是博覽群書了(由于我在學校圖書館文科閱覽室坐的時間太長,值班老師都認識我了,邀請我給新到的圖書寫書評)。當時如果不是一心二用,發表的EI檢索論文就不止10來篇了,恐怕是20來篇了(當然現在改了行,那時發表再多的EI檢索論文也沒有用)。
1990年我的一個表妹考進清華大學建筑系,而她的第一志愿是計算機系,一直牢騷滿腹。我寫了封信開導她,講了一通“科學與藝術是樹葉的兩面,建筑是最有藝術品位的一門科學”的道理。后來學校搞征文活動,我拿此信去投稿,居然得了第一名,還是文學系的教授評出來的,給我的獎品是本《紅樓夢》。
讀博士期間,我一邊讀書一邊當本科生的班主任,這個班后來被評為清華大學優秀班集體,讓我很自豪,發現自己有點管理的悟性。學校開教書育人研討會,電機系就派我去發言了,是代表里面唯一的一個學生身份。
等到我博士畢業的時候,無法逃避職業的選擇了。雖然有好幾家電氣公司都以月薪1萬的待遇歡迎我去工作,可是我心里總是覺得自己不想干這行。1999年學校第一次派博士畢業生到地方政府掛職鍛煉,我參加了,再次逃避職業選擇,同時可以好好思考自己究竟適合干什么。首先發現政府機關的日子不是我想要的,不需要創造性,只要按照上面的精神、指示統一執行就可以了,開會說的話都是套話、空話,很多時間是迎來送往、吃吃喝喝。我覺得這簡直是浪費生命。我開始研究政府管理應如何創新,應如何考核政府和政府官員的政績,政府應如何鼓勵企業技術創新等問題,感覺做這些管理的研究是我所喜歡的,有成就感。
掛職結束,我到企業做管理博士后,覺得這才是最好學習管理的地方。兩年時間收獲不小,為企業設計了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發表了一些論文,出版了5本書。博士后出站就來到深圳的清華研究生院做老師。
我現在覺得,我國的教育制度問題真是太多、太大了。對于學生來說,我們的教育忽視了職業教育,在小學、中學階段可以說完全沒有這個課程。學生沒有機會發現自我、了解自我、發展自我、探究自己的職業興趣、測查職業興趣傾向。直到中學畢業報高考志愿的時候,學生們才發現自己是一個需要面臨選擇并且需要馬上做出選擇的獨立個體。有多少人的專業都是像我一樣胡亂選擇的。
我們的基礎教育無視個體的生存需要,受教育者始終被要求必須克制自己的非主流欲求,學好限定的主課,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發展個人愛好以及參與相應的社會實踐。
其實,在基礎教育階段,最重要的并不是培養具體的職業技能,而是培養職業興趣。高中階段應對職業、行業、專業有比較深入的了解,讓高中生與各專業的大學生座談以了解各種專業的學習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興趣傾向采訪相關職業的從業人員。學校應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心理咨詢專家來學校作報告、開座談會,幫助學生發現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點、興趣傾向、能力專長,以便使學生能在自己興趣與特長的基礎上選擇專業,確立職業取向。這樣的話,就不會出現現在這樣多研究生都不喜歡自己的專業、想要改行的事情了。
說到根子,我們的教育還沒有做到“以人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