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弱宋:造極之世
- 陳勝利
- 2532字
- 2021-12-31 16:14:45
神宗勵精圖治
英宗并非仁宗的親子,而是仁宗堂兄濮安懿王趙允讓的第十三個兒子,嘉祐八年(1063)三月即帝位。英宗繼續任用改革派重臣韓琦、歐陽修、富弼等人,向執政宰輔們提出了裁救積弊問題,征求大臣們的意見,還下詔將各品級官員的轉遷年限加以延長。英宗還是很想有所作為的,但在位僅四年便于治平四年(1067)去世,其長子神宗趙頊即位。
神宗是北宋最富爭議的皇帝,原因自然是他本人力主、由王安石具體操作的變法。
神宗即位之時,宋初制定的制度已產生諸多流弊,“冗官”“冗兵”“冗費”問題日趨嚴重,民生出現倒退,遼與西夏又虎視眈眈。神宗當太子時就喜讀《韓非子》,有意于法家的“富國強兵”之術,有“奮然將雪數世之恥”的大志。他即位時才二十歲,年輕而富有朝氣,想干一番大事業??吹剿瓮醭媾R的危機,他十分焦慮,曾對樞密使文彥博說:“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庇终f:“當今理財最為急務。養兵備邊,府庫不可不豐,大臣共宜留意節用?!?/p>
王安石在仁宗朝時上萬言書,鼓吹改革,雖未被重視,但聲名遠播。神宗迫切地需要像王安石這樣的人。在好友同時也是神宗老師的韓維舉薦下,王安石得君行道,先后被神宗任為翰林學士、參知政事,最后拜為宰相,力行新法。
財政改革是王安石變法的核心,他認為,“理財”是富強國家的關鍵,“理財”的核心是生財,生財的基礎是社會生產,生產發展了,財富增加了,同樣的稅率就可以取得較多的稅額,就能實現“民不加賦而國用饒”。應該說,比起司馬光等人主張的單純“節用”的思想,王安石的理論要先進得多。至于有反對派認為王安石變法以逐利為目標,不符合重義輕利的儒家思想,則完全是毫無新意的老生常談。
圍繞財政改革這個核心,王安石設立改革機關,引進改革人才,先后推行了一系列新法,包括均輸、青苗、免役、市易、保甲、保馬、方田均稅等。
改革之初,神宗對王安石言聽計從,十分信任,蘇軾批評支持新法的宰相曾公亮,說他不能站出來主持公議,曾公亮說:皇上與王安石一條心,像一個人,這是天意。
但新法遭到以司馬光、文彥博為首的保守派大臣的強烈反彈。加之,熙寧間,北宋各地天災不斷,神宗的新法決心有所動搖。熙寧六年(1073)至翌年三月,北方久旱,赤地千里,災情越來越嚴重,饑民離鄉逃荒的不絕于道。開封的小官鄭俠向神宗呈《流民圖》,令神宗受到極大震動。神宗第二天就下令暫罷青苗、方田、免役等十八項新法。盡管這些法令不久后被恢復,但他與王安石之間信任關系發生了變化。熙寧七年四月,王安石首次被罷相,出知江寧府。
參知政事呂惠卿繼續扛起變法大旗,但他個性乖戾,肆意妄為,挑起了很多爭端。神宗見他主持大局的能力有限,于熙寧八年二月召王安石回京復職。但次年六月,王安石因長子去世堅決求退,神宗不得已于十月再罷其相位。此后王安石便不問政事。
王安石變法一開始就充滿爭議,對王安石變法得失成敗的爭論,直接關系到對神宗歷史地位的評價。
后人對王安石變法的看法非常極端。一派認為,王安石變法變亂國家,他應當為北宋亡國埋單。另一派則認為,王安石變法實現了富國強兵的初衷,增強了北宋國力。
南宋高宗趙構出于現實政治的需要,為開脫父兄失國的歷史罪責,把“靖康之難”的責任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由他詔命重修的《神宗實錄》,以否定王安石變法為基調,元人修撰的《宋史》承襲這個基調。王安石變亂祖宗法度,生財忘義,最終導致北宋亡國,逐漸成為從南宋至晚清絕大多數史家,包括朱熹、顧炎武、王夫之這樣的大思想家普遍認同的觀念。
而與朱熹同時代的大儒陸九淵,元代的吳澄、虞集,明代的陳汝锜、章袞,清代的顏元、李紱、蔡上翔、龔自珍,以及近人梁啟超等,對王安石變法則給予了充分肯定。
王安石被罷后,神宗站到了改革前臺,繼續推進變法,被稱為“元豐改制”。元豐改制雖與熙寧變法并稱為“熙豐新法”,但力度無法同熙寧變法相提并論。
除了改革,神宗還將工作重點轉移到外患上,決心一舉消滅西夏,但有些操之過急。元豐四年(1081)四月,西夏國內發生變亂,神宗借機大舉伐夏,不想遭遇慘敗,在關鍵的永樂城之役中,宋軍二十多萬士卒、役夫陣亡。神宗大病一場。元豐八年,神宗崩于福寧殿。
有人認為,神宗是勵精圖治的改革之君;也有觀點認為,正是由于神宗的“勵精圖治”才將北宋送上了滅亡之路。北宋于靖康二年(1127)滅亡,距離神宗去世已過去了四十年。姑且不論這四十年中北宋歷經了哲宗、徽宗、欽宗三代皇帝,以及北方金、遼力量的消長與急劇變化,就一般邏輯而言,如果說勵精圖治導致國家滅亡,難道因循茍且能救國嗎?
神宗去世后,九歲的哲宗趙煦即位,宣仁太后高氏以太皇太后身份垂簾聽政。高太后實行“元祐更化”,對哲宗嚴加鉗制,信用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打擊新黨,盡廢新法,引發嚴重的新舊黨爭。
元祐八年(1093)秋,高太后病重去世,十九歲的哲宗親政。哲宗發動“紹述”運動,繼承父親神宗的遺志,貶斥舊黨,信用新黨,繼續推進變法。但此時的新黨中再也沒有像王安石那樣的實干家,大多是一群投機分子,朝廷黨爭愈演愈烈。
在對外方面,哲宗對西夏采取強硬的進逼政策。紹圣五年(1098),宋軍在平夏城,擊潰小梁太后與崇宗李乾順親率的號稱五十萬西夏大軍,取得對夏戰爭的決定性勝利,西夏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創。之后,宋軍逐漸控制了橫山、天都山一線,宋朝西部邊境地區得以穩定。
在嘔心瀝血地處理朝政及西北邊事的同時,哲宗還不得不消耗精力處理后宮紛爭。他廢掉原配皇后孟氏,進封艷冠后宮的劉妃為后,但劉后所生的皇子出生兩個月便夭折了,哲宗備受打擊。元符三年(1100)的正月初八,哲宗病死。
封建帝王的健康狀況、年壽與王朝興衰之間關系密切。王朝國力最強時期的帝王大都年壽較長,西漢武帝享年七十歲。盛唐時的武則天享年八十二歲,玄宗七十八歲。明太祖七十一歲,成祖六十五歲。清康熙六十九歲,乾隆八十九歲。王朝國力衰微時的情況則相反。西漢的最后三位皇帝,哀帝、平帝、少帝分別活了二十六歲、十四歲、二十一歲。唐朝最后十位皇帝中,有五位都是在三十多歲時病死的。
北宋諸帝壽命都不長,一百六十七年間始終沒有出現一位既大有為又高壽的皇帝。特別是從英宗開始,連續三位皇帝英年早逝,英宗活了三十六歲,神宗三十七歲,哲宗二十五歲。而這三朝正是北宋由盛轉衰的關鍵時期。假如上蒼再多給神宗一些時間,北宋的命運或許能有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