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不愧“仁”的稱號
仁宗趙禎在位四十二年,除前十三年劉太后垂簾聽政外,實際執(zhí)政近三十年,是兩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仁宗時期,北宋進入到王朝中期,問題雖多,但國家總體安定,經(jīng)濟社會繁榮,文化和科學(xué)技術(shù)得到了長足發(fā)展。他統(tǒng)治的最后八年被稱為“嘉祐之治”,也有人把他統(tǒng)治的整個時期稱為“仁宗盛治”。
仁宗善納諫,有雅量,愛護提意見的大臣。在他治下,大臣們言論比較自由,敢于講話,勇于任事。
包拯當(dāng)監(jiān)察御史和諫官時,經(jīng)常給仁宗提意見,有時唾沫星子都濺到仁宗臉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要接受他的建議。張堯佐是仁宗寵妃的伯父,仁宗想讓張堯佐當(dāng)節(jié)度使,包拯、唐介等臺諫官就是不同意,仁宗只得放棄。在京劇《鍘美案》中,包拯當(dāng)著太后的面處死了駙馬陳世美,這雖是虛構(gòu)的情節(jié),但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仁宗朝大臣不屈皇權(quán)、敢于擔(dān)責(zé)的風(fēng)貌。
嘉祐年間,蘇轍參加進士考試,在卷里寫道:我在路上聽人說,在宮中美女?dāng)?shù)以千計,終日里歌舞飲酒,紙醉金迷。皇上既不關(guān)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們商量治國安邦的大計。考官們認為蘇轍無中生有,惡意誹謗,報告到仁宗那里,仁宗說:朕設(shè)立科舉考試,本來就是要歡迎敢言之士,蘇轍敢于直言,應(yīng)特與功名。
在仁宗治下,各領(lǐng)域杰出人才的涌現(xiàn)呈現(xiàn)出井噴之勢,人才之興盛,在整個宋代乃至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幾乎都無出其右。蘇軾說:“仁宗之世,號為多士,三世子孫,賴以為用。”明代李贄更認為:仁宗一朝,“鉅公輩出,尤千載一時也”。
仁宗朝最杰出的政治家當(dāng)屬發(fā)動慶歷新政的范仲淹,稱得上名臣的人物還有呂夷簡、魯宗道、薛奎、韓億、杜衍、龐籍、吳育、包拯、孔道輔、歐陽修、蔡襄、余靖、王素、韓琦、富弼、文彥博等。
活躍在神宗、哲宗朝的王安石、司馬光、吳奎、張方平、唐介、趙抃、呂誨、范鎮(zhèn)、曾公亮、呂公著、呂公弼、呂大防、呂惠卿、曾布、章惇、韓絳、韓維、韓忠彥、范純?nèi)省吹热耍谌首诔矋渎额^角。
仁宗奉行無為而治,重用宰相,為防止宰相擅權(quán),又善用臺諫,使之相互制衡,極大地提高了臺諫官員的地位。因此,與宰相相比,仁宗朝的諫官反而更為聞名,如范仲淹、包拯、歐陽修、孔道輔、蔡襄、余靖、王素、唐介、趙抃等,他們以敢言為榮,以持祿固寵為恥,對朝堂風(fēng)氣帶來了深刻影響。
這一時期的文學(xué)大師有張先、柳永、晏殊、宋庠、宋祁、尹洙、梅堯臣、蘇舜欽、蘇洵、歐陽修、蘇軾、黃庭堅、蔡襄,其中,蘇軾、黃庭堅、蔡襄精于書法。繪畫大師有燕文貴、武宗元、許道寧、趙昌、易元吉、文同、郭熙、王詵。思想學(xué)術(shù)家有孫奭、劉敞、胡瑗、孫復(fù)、石介、李覯、張載、邵雍、周敦頤、程顥、程頤。科學(xué)家有畢昇、沈括、蘇頌等。
慶歷年間,由于北宋內(nèi)部財用匱乏,兵變、民變及盜賊蜂起,外部與西夏的戰(zhàn)爭屢戰(zhàn)屢敗,北方宿敵遼又迫使宋增加歲幣。為擺脫內(nèi)外交困局面,仁宗重用范仲淹搞新政。由于種種原因,新政未能取得成功。在執(zhí)政后期,仁宗進取思想減退,崇尚無為而治,沒有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業(yè),但國家政局總體穩(wěn)定。
慶歷新政期間,西夏因干預(yù)本族黨項人在遼的反叛,與遼大打出手,仁宗仿效“澶淵之盟”,與西夏簽訂合約,冊封元昊為西夏主,提高歲賜,恢復(fù)邊民互市,西夏則取消帝號。此次和議換得了宋夏之間二十多年的和平。
仁宗極力維護與遼、西夏的和平大局。一次,遼發(fā)生了旱災(zāi),饑民涌入宋境,他命令地方官員將他們等同于宋人一樣給予救濟。仁宗去世時,宋王朝舉國哀痛。他的訃告送到遼后,“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遼皇帝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驚,他抓住宋朝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又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冢,寄托哀思。
仁政是儒家政治理念的最高境界,仁宗之前,還沒有一個帝王能以“仁”為謚號或冠之以“仁”的。元祐七年(1092)三月,曾為哲宗帝師的范祖禹在《上哲宗乞法仁宗五事》中說:“臣掌國史,伏睹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豐功圣德固不可得而名言,所可見者,其事有五:畏天、愛民、奉宗廟、好學(xué)、納諫。仁宗能行此五者于天下,所以為仁也。”《宋史·仁宗本紀》對仁宗給予了盛贊,說他的善治為兩宋三百年基業(yè)打下了基礎(chǔ),后來的皇帝一改變他的政策,國家就搞亂了。
對仁宗的批評主要集中于兩點:一是他在親政后做出的廢后決定;二是他“寬仁少斷”的處事方法。
當(dāng)初,真宗冊立劉娥為后,費了不少周折。劉娥入宮后一直獲得真宗專寵,數(shù)年后,郭皇后去世,真宗想立她為后,但遇到一個很大的問題,劉娥無法懷孕,未能替真宗生出一男半女,加之她出身低微,真宗的想法一提出,便遭到群臣的反對。劉娥身邊的侍女李氏,突然一日夢到仙人下降為子,劉娥受到啟發(fā),想出“借腹生子”的方法。大中祥符三年(1010)四月,李氏生下一子,即后來的仁宗趙禎。孩子一生下來,劉娥就據(jù)為己有,并交予與自己交好的楊婕妤撫養(yǎng)。劉娥借此掃除了立后的障礙。
劉太后一直隱瞞仁宗的身世。仁宗的親生母親李氏終其一生都未與兒子相認,并先于劉太后一年去世。劉太后原本想秘而不宣,只準備以宮人常禮治喪于外。宰相呂夷簡覺得非同小可,力諫厚葬。劉太后責(zé)問道:宰相也要管宮里的事嗎?呂夷簡答道:臣是待罪宰相,內(nèi)外事都要管。太后怒道:你要離間我母子嗎?呂夷簡說:太后不考慮將來劉氏的出路,我就不多說了;如果還考慮劉氏一族,喪禮就一定要從厚啊。劉太后幡然醒悟,厚葬了李氏。
劉太后去世后不久,仁宗便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他的第一反應(yīng)就是親自去查驗生母靈柩。生母被厚葬,多少平息了些許他對母子生前不得相認的怨恨。仁宗下詔,追尊李氏為皇太后,改葬于永定陵,讓她的牌位進入太廟,供奉于先帝身旁。常禮院認為,太廟均立一帝一后,從沒有并立太后之說。經(jīng)群臣反復(fù)討論,決定仍以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的牌位列于太廟之中,另建一座奉慈廟,分別供奉劉氏、李氏牌位,仁宗生母的地位最終確立。
仁宗還做出了更驚人的決定。仁宗十五歲大婚,他原本相中已故驕騎衛(wèi)上將軍張美的曾孫女張氏,但劉太后選中已故中書令郭崇的孫女郭氏,立為皇后,選張氏為才人。郭后性情驕橫,劉太后去世后,后宮美人紛紛得到仁宗寵幸,美人尚氏和楊氏最受寵幸,引起郭后嫉恨。一天,郭后欲上前打尚氏耳光,仁宗跑過來遮護,結(jié)果巴掌落在他的脖頸上。仁宗大怒,在宰相呂夷簡支持下,下詔廢后。詔令一出,遭到孔道輔、范仲淹等言官的強烈反對,二人聯(lián)合御史臺、諫院十名官員,一同到皇宮諫阻。仁宗拒不接見,并將孔、范二人貶逐。
仁宗中意于一名陳姓女子,欲立為后,但陳氏是壽州茶商之女,遭到宰相呂夷簡、樞密副使蔡齊等人反對。仁宗不得不另立中宮,勉強將宋初名將曹彬的孫女立為皇后。仁宗后來寵幸張美人,封其為貴妃,不料張貴妃三十一歲就暴亡,仁宗悲痛不已,決定用皇后之禮發(fā)喪,由于擔(dān)心朝野反對,在治喪的第四天宣布追冊張氏為皇后。正宮曹皇后在世,卻另追冊貴妃為后,出現(xiàn)一生一死兩位皇后,如此逾禮之事,極為罕見。臺諫連續(xù)上奏反對,但仁宗不聽。
仁宗不顧朝野內(nèi)外非議,進行了兩次不同尋常的追冊,因為一巴掌而廢立皇后,顯示出在處理家事問題上的能力不足。可以推斷,他的童年時代,以及做少年天子時,與養(yǎng)母相處并不愉快。
關(guān)于仁宗“寬仁少斷”的批評,來自慶歷年間的諫官、名臣蔡襄。他在上疏中批評仁宗,說許多事情大家議論紛紛,而仁宗卻沒有堅定的主見。王夫之的看法與蔡襄類似,認為仁宗“無定志”。他說,仁宗在其親政的三十年中,兩府大臣換了四十余人,都是屢進屢退,即使賢者在位,因不能安于其位,也無法施其才能,做出成績。這樣朝令夕改,一反一復(fù),使“吏無適守,民無適從”,讓下面的人感到無所適從,結(jié)果什么事也辦不成。
對以上的批評,仁宗的粉絲們表達了不同意見。南宋陳亮在其《中興論》中記載:某次,有人勸仁宗獨斷專行。仁宗卻回答說:你說得不錯,但天下事的決策,不該都由我來做決定。如果都由我決定,決策對了還好,有一項錯了,也難以修改。不如讓大家來討論決定,令宰相執(zhí)行,如果實施的過程中天下人認為不便,則由臺諫官員公開地直言其失,決策也容易更改。陳亮其實是用仁宗的話反駁了蔡襄。
仁宗的這番表白有沒有道理呢?《貞觀政要》中記載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一段話,他說:“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畫,于事穩(wěn)便,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且日斷十事,五條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繼月,乃至累年,乖謬既多,不亡何待?”這段話講得非常樸素:國家治理千頭萬緒,一日萬機,假如都由君主獨斷,一定會出問題。治理天下國家,光靠天子一個人是萬萬不行的;治理天下國家,天子要倚仗宰相、百司。唐太宗是后世公認的明君,他的這段話與仁宗講的是一個道理。
宋人還評價說仁宗“百事不會,只會做官家”。這難道不是對皇帝的最高褒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