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太宗被譽為是五代最后的一位政治強人

太祖趙匡胤暴亡的第二天,其弟趙光義即位,是為太宗。鑒于當時的時代背景,這一傳弟不傳子的方式并不十分意外。因為,在武將擅權、國家紛亂的五代,皇帝立儲與傳位,更看重繼承人殺伐決斷能力的大小,而圍繞皇位繼承,父子、叔侄、兄弟、親子與養子之間的爭奪都有發生。

太宗當政二十二年,被譽為是五代的最后一位政治強人。太宗有掃平天下之志,即位后繼續推進統一事業,割據福建漳泉兩府的陳洪進、割據吳越的錢氏、北漢劉氏或降或滅,華夏地區終于實現了一統。他兩度揮師攻遼,試圖恢復幽燕,只可惜均告失敗。太宗堅定執行太祖確立的文治靖國方略,大興科舉,利用南唐和后蜀舊臣,編纂了《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這三部大書,保留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獻。這些措施都有利于新王朝的穩定。《宋史·太宗本紀》對他給予了很高評價,說:“帝之功德,炳煥史牒,號稱賢君。”

但太宗的聲譽不如太祖。歷史上有“宋初三疑案”之說,三疑案指“陳橋兵變”“斧聲燭影”“金匱之盟”。其中,“斧聲燭影”“金匱之盟”的主角都是太宗。三疑案圍繞皇權更迭發生,雖稱不上腥風血雨,但也充斥著猜忌、陰謀,令人浮想聯翩,可以視為是五代政治風氣的某種延續。據說南唐后主李煜是太宗毒死的,太宗還強行霸占李煜的小周后,這也有損于他的形象。

關于太祖之死,自北宋開始便有多種傳聞,其中,以宋人筆記《續湘山野錄》的記載最為著名。

《續湘山野錄》的作者文瑩是錢塘名僧,大約生活在真宗至神宗年間。他記載說:太祖駕崩前,召趙光義進宮,二人單獨飲酒。外人只遠遠看見太祖和趙光義說了一些什么,接著燭影搖晃,似乎趙光義離席退避,隨后聽到玉斧戳地之聲,又聽見太祖高聲說:你好好去做。當晚,趙光義留宿禁中,次日快五更時,侍者發現趙匡胤駕崩,“太宗受遺詔于柩前即位”。這段文字文辭閃爍,是“斧聲燭影”說的最早出處,暗指太宗有謀害太祖之嫌。

司馬光在《涑水記聞》中說:當天晚上喝完酒后,太宗離開禁中回到開封府。次日四更天,太祖駕崩,宋皇后立即讓太監王繼恩去叫小兒子趙德芳,王繼恩卻跑到開封府向趙光義報告,趙光義說不知該不該進宮,王繼恩說再不走就讓別人當皇帝了。宋皇后見趕來是趙光義,先是很吃驚,而后對趙光義說:我們母子的命運,全都要依靠“官家”(宋時對皇帝的稱呼)了。司馬光暗指太祖之死與太宗有沒有關系,但對王繼恩引太宗入宮的細致描述,還是透露出太宗有奪位的嫌疑。

《宋史·太祖本紀》說“帝崩于萬歲殿,年五十”。這貌似平淡的寥寥數筆,反而給后人留下了想象空間。

趙匡胤、趙光義兄弟和睦,在陳橋兵變及其后的統一戰爭中,趙光義均發揮了重要作用。趙匡胤即位后,封趙光義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御使,不久領泰寧軍節度使。征討李重進后,封趙光義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府尹,加兼中書令。后來又加封趙光義為晉王,位列宰相之上。五代以來形成一種不成文的默契,凡皇族擔任開封府尹,就基本確立了其儲君的地位。太祖起初確有傳位給太宗的想法,但這個想法到后來會不會改變就不得而知了。

太宗任開封府尹長達十五年之久,圍繞他形成了一股舉足輕重的政治勢力。當晉王后,他的幕府成員便有六十人之多。王夫之在《宋論》中就認為,太祖知天命,認為其弟趙光義“威望隆而羽翼成”,兒子不如弟弟,所以未立太子,將皇位傳給了太宗。

趙匡胤兄弟一共五人,老大和老五去世較早,只剩下他和光義、廷美三兄弟。三人同為昭憲杜太后所生。太平興國六年(981)九月,也就是太宗繼位的第六年,一份被稱為“金匱之盟”的政治遺囑突然由趙普拋了出來。

據趙普說,昭憲太后臨終前把太祖叫到病榻前問:你知道不知道為什么能得天下?太祖說:都是祖宗和太后積善行德帶來的福氣。杜太后卻說:是因為后周皇帝是個七歲的娃娃,換了成年皇帝,就很難說了,為保江山,千萬不能讓娃娃繼承皇位,如太祖去世時兒子還小,就要把皇位傳給弟弟光義。太祖俯首承命。杜太后又吩咐趙普,把她說的話記下來。趙普遵命,在榻前書寫了遺命,封藏于金匱之中。

“金匱之盟”的核心是“兄終弟及”。昭憲太后死時,太祖三十五歲,皇太子德昭十一歲。后來,太祖雖死得突然,但德昭也已二十六歲。昭憲太后當時顧命的理由是吸取后周柴氏君幼為趙氏所篡的教訓,而在德昭長大成人的情況下,這個理由根本就不成立了。太宗繼位時,還沒有“金匱之盟”之說,在時隔昭憲太后遺命二十年后,趙普舊事重提,顯得很古怪。

趙普是太祖時的宰相,曾經在太祖開創帝業和穩定政權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然而,因為趙普多次反對立趙光義為繼承人,且與太宗的心腹盧多遜不睦,趙光義即位后立即將他罷免,只給了一個太子太保的虛銜。趙普郁郁不得志。后來朝中有人密奏趙廷美與宰相盧多遜勾結,圖謀不軌,受到太宗提拔。趙普意識到機會來了,于是在朝會上提出:“愿備樞軸,以察奸變!”退朝后立刻給太宗上了一道密奏,獻出了“金匱之盟”。幾天后,趙普被擢升為司徒兼侍中,重回到權力中樞。

沒過幾天,太宗問趙普,接下來皇位應該怎么傳?趙普斬釘截鐵地說:“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邪?”言下之意是,不能傳給趙廷美了。太宗大悅,不久,趙普再度出任宰相。

為鞏固權力,太宗將其幕府成員程羽、賈琰、陳從信、張平等陸續引入朝廷擔任要職,以替換太祖朝舊臣。一批元老宿將如向拱、高懷德等被罷,調至京師附近做官,以便控制。

太宗即位之初,似乎也按“金匱之盟”做出了一些安排,以趙廷美為開封尹,趙廷美原位由趙德昭繼之,并詔趙廷美、趙德昭位在宰相之上。但不久,趙德昭便遭來厄運。太平興國四年,太宗親征,滅北漢,并轉兵攻遼。趙德昭從征幽州。高梁河一戰,宋軍慘敗,太宗只身逃脫,不知所蹤。有人商議立趙德昭為帝,后來太宗生還,此事作罷。回京后,太宗以此次北伐不利,過了很久還不行平定北漢之賞,將士們議論紛紛。趙德昭為將士們請賞,太宗很不高興地說:等你做了皇帝再賞不遲。趙德昭惶恐萬分,回來后便自刎身亡。兩年后,趙德芳也不明不白地死去。

緊接著,趙廷美也遭了殃。太宗罷趙廷美開封府尹職,令其為西京留守。趙廷美被貶西京留守后,暗中仍與盧多遜來往,又被罷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職,僅保留魏王空名。后降為涪陵縣公,遷往房州。雍熙元年(984),趙廷美舉家遷至房州,不久病死。盧多遜也被牽連而死。

《宋史·太宗本紀》稱太宗是“賢君”之后,委婉地批評說:“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后之不成喪,則后世不能無議焉。”意思是,要沒有這幾件事,后人是不會對太宗有非議的。涪陵縣公指其弟廷美,武功王是太祖子德芳、德昭,他們都被太宗逼貶而死;宋后是指太祖宋皇后,在太祖駕崩后,因繼位問題和太宗有爭吵,因此她死后太宗不按皇后禮安葬;改元在一般朝代中都是在老皇帝死后的第二年,而太宗在太祖死的當年十二月改元為太平興國元年,這時距歲末只有八天,毛澤東讀到這段歷史時曾批語說:“不擇手段,急于登臺。”

此外,南宋學者呂中指出:“太祖時規模廣大,故(趙)普慨然以天下自任而敢于事;太宗規模煩密,故(趙)普不免遠嫌疑存形跡而救過之不暇。”太宗與太祖行事風格不同,太宗治國管得具體,管得細,在太祖朝敢于任事的宰相趙普,在太宗朝時也變得畏畏縮縮。這段話實際上也是委婉地說,在治國理政方面,太宗不如太祖。

至道三年(997)三月,太宗駕崩。趙普則在五年前病卒于洛陽。盡管隨著二人的離世,“斧聲燭影”“金匱之盟”的謎底被帶進了墳墓,但根據常理,后人對“金匱之盟”的真實性普遍存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安县| 普安县| 鹤山市| 毕节市| 湛江市| 青铜峡市| 遂溪县| 瓦房店市| 广水市| 哈巴河县| 石首市| 闽侯县| 合川市| 内乡县| 攀枝花市| 定安县| 内黄县| 太仓市| 华阴市| 体育| 高阳县| 沈丘县| 新巴尔虎左旗| 综艺| 呼玛县| 周口市| 迁西县| 平南县| 三河市| 冀州市| 临洮县| 定日县| 云林县| 迁安市| 北碚区| 盐池县| 中牟县| 大姚县| 建阳市| 津南区| 南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