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論
曾有國外的一位醫學專家說過:“鋼琴演奏是人類最復雜的運動行為之一”。此言不謬,相信所有彈鋼琴的人都有切身體會。
面對這個“最復雜的運動行為”中所包含的千頭萬緒和源源不斷的問題,一定要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key,我們知道“關鍵”一詞的英語是key。意味深長的是,這個詞的另一解釋是“鑰匙”。那我們就一定要知道這個“鑰匙”是什么。不然的話,沒有“鑰匙”,“門”就打不開,“路”也走不通。
究竟這個“鑰匙”是什么呢?其實僅一字即可概括——“聽” !
“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這是漢代思想家鄭玄的一句至理名言。縱覽當今中國的鋼琴演奏,以及教與學,各種各樣問題中最感欠缺的就是一個“聽”字。所以我會在本講堂中以“聽”為綱,會在各章節中不厭其煩地圍繞這個“綱”來講述。
彈鋼琴之所以“難”、之所以“有益”,就在于身體運動與大腦運動的高度結合。而這種結合的橋梁或稱聯系的紐帶,則是“耳朵”。耳朵在學習音樂中的重要地位,如同戰爭中之交通要道。通則能勝,塞則必敗。如果問我“手指”與“耳朵”的訓練哪個更重要?“彈奏”與“聆聽”哪個更重要?答案不言而喻,是后者。
然而就此一個“聽”字,卻不知被多少人視作老生常談而不屑一顧,或視而不見,或置若罔聞。甚至有些人不惜拿出畢生的精力,埋頭苦練,“閉”著耳朵去攀登鋼琴世界的座座高峰而執迷不悟。對這些人,我真想大喝一聲:請珍惜上帝賜予你的一雙耳朵吧!
我所言之“聽”當然不是簡單的“聽見”的“聽”(那是一切耳朵健全的人都具備的能力)。我們需要的是能夠感受和辨別聲音之美與不美的耳朵,這個“聽”的內容不僅包羅萬象,而且永無止境。回顧我本人從學生到演奏、教學、指揮的音樂經歷,一切成功與進步皆源于“聽”,而同樣一切的遺憾與不盡人意也源于“聽”。
大文豪托爾斯泰認為:“沒有一種藝術比音樂更能表現出藝術的真正含義”。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通過我們的耳朵深入到每個人的心靈深處。人類音樂的發展,就是源于耳朵對美好聲音的不斷追求,從而才發明出數不清的各種樂器,產生了數不清的各種類型的美妙樂曲。而今被譽為“樂器之王”的鋼琴,更是多少人集中了各種樂器之長,不斷地探索、改進和完善,才使之成為藝術殿堂中的璀璨瑰寶——“一顆音樂女神王冠上最美麗的明珠”。
這個“樂器之王”可謂雄霸兩端:一方面它是聲音最美的、藝術表現力最強和技術難度最高的樂器(歷代作曲家為其所作的作品遠超其他器樂作品之總和);另一方面它又是初學音樂者最易掌握和音樂元素最為包羅萬象的樂器。學習鋼琴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所有其他音樂專業都必需學習的基礎課。用鋼琴作為基礎課難道是要大家練習手指嗎?當然不是!
音樂伴隨著人類文化的發展而發展,如今的人已強烈感知到音樂于生命之重要。越是文化發達的民族與國家,音樂就越發達、越普及,人的素質也就越高。
我們曾經忽視了音樂教育幾十年,致使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體會到音樂素養缺失的遺憾,越來越多的人如饑似渴地追求“打開音樂之門”。我認為:這個“門”的鑰匙(key),其實就是“耳朵”,就是“聽”!
這個key,既是學習音樂者的key,也是教授音樂者的key;既是學鋼琴者的key,也是教鋼琴者的key;既是業余愛好者的key,也是專業工作者的key;既是臺上演奏者的key,也是臺下欣賞者的key。無論對誰!
無論對誰,無論如何強調對“聽”的重視都不過分。悠悠萬事,以此為大!
馬克思說:“欣賞音樂需要有辨別音樂的耳朵,對于不辨音樂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
對于現今普遍存在的學鋼琴“只求技能,不講美育”的偏差,我的“講堂”將分成初學篇、業余篇、專業篇進行講述,讀者可根據具體情況對號做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