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談初學鋼琴

一個生命的降臨,最先感知這個世界的就是耳朵,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本能地被美好的聲音吸引。所以當一個孩子對一臺鋼琴產生興趣的時候,一定是注意到這個樂器發出了悅耳、美妙的聲音。

用耳朵來聽由自己的動作產生出來的聲音,本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也必定是令人感到愉悅和產生興趣的事。幾乎所有的孩子見到鋼琴,都會爬上琴凳,在琴鍵上拍上幾下,樂不可支。家長為他們購買了鋼琴,帶領他們找老師去上鋼琴課,會使他們興高采烈。然而為什么不少兒童在真正學習了鋼琴之后,其興趣不但沒有加強,反而逐漸減弱以致最后消失了呢?我認為,關鍵問題就在于我們大家都沒有重視一個“聽”字。

雖然我們人類都具備天生喜愛音樂的耳朵,但后天的培養和訓練則是至關重要的,這也正是我們之所以主張讓孩子學習鋼琴的真正目的。成功創建了“鈴木教學法”的日本教育家鈴木鎮一堅信:“學樂器最主要的原則是學會‘聽’,培養‘聽’的技能,‘聽’是一切的關鍵,既聽別人的,也聽自己的”。他主張:“從初學音樂時就應當發展敏感的聽覺,并始終將它作為最高的要求。如果當學生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再教導聽力,就未免太遲了”道勒斯·科勒爾.鈴木鋼琴教學法[M].周禾君,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7.

經常擔任評委的老師們幾乎都有一條經驗,從幼兒到少年階段,演奏水平與年齡組多數呈現出逆向發展的剪刀型狀態。學齡前的孩子大多自然可愛,曲子短小卻認真規矩。隨著年齡組的增長,曲子難度是增加了,可是演奏中的毛病卻增加得更多,有些已經都不像樣了。難道我們的孩子都是越大越笨嗎?

這里明顯存在兩條學習鋼琴的“路子”:一條是用“聽”來指導“彈”,這會使兩方面的能力同時得到提高,互相促進,形成良性循環;另一條則是忽略“聽”音樂,只顧“彈”作業,全力攻技術、盲目求難度,于是便形成了惡性循環。

如果按第一個正確的“路子”學習,不論你手上能彈到什么水平,只要心里感受到音樂,有了美的追求,自然增加了學習的興趣,所學到的都會是實實在在的東西。如果是走第二條“路子”,盡管能得到彈出幾首沒有質量的作品的“能力”,可內心并不能感知到音樂,其實是沒有實際意義的。這種學習方法不僅收效不大,還往往使孩子失去對音樂的興趣。不幸的是,據我觀察,在當今的中國,竟然后者占多數!

為什么學鋼琴的學生特別容易形成只“彈”不“聽”呢?我分析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來自樂器。我們不妨先從樂器的特點來找原因。所有樂器當中,只有鋼琴可以憑視覺就能略學一二。通過認識鍵盤彈出個C大調音階比在電腦上打個字母表還容易,而這在其他樂器上是絕對做不到的。不信你去試試小提琴、雙簧管、小號,或者二胡、笛子、嗩吶……(原諒我沒將電子琴當作樂器,這個在其他章節會涉及)因為初學這些樂器,人們必須全部依靠聽覺才能掌握,否則你何談“C大調音階”?也許連聲音都發不出!而初學鋼琴,從第一天視覺就直接介入進來了。我們可以通過黑白鍵的布局找到中央C,進而認識了C大調音階。要說這本不是壞事,它應該更方便我們去掌握這個樂器。可是人類卻偏偏在自己的各個感官上具有天生的排斥性。當一個人的注意力集中在視覺上的時候,聽覺往往會變得遲鈍,以致充耳不聞;可一旦將注意力集中于聽覺的時候,則視覺往往會變得遲鈍,以至于有眼如盲。我們常說的“閉目傾聽”就是這個道理。一些聽覺障礙者往往視覺特別靈敏,而一些視覺障礙者則往往聽覺特別靈敏,也是這個道理。

鋼琴雖然最易入門(有些早慧的兒童三歲就能起步),然而又是一件最難的樂器。鋼琴之難,在于除了要顧及眼前的八十八個黑白琴鍵(好在它不再增加了),還要動用雙手的十個手指,還有眼前的樂譜,那上面的音符又在隨著你的進步而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又是這個鋼琴,從初學就要會看兩行五線譜。不像其他管弦樂器,他們只看一行譜(就是再難的作品也還是一行)。

再有其他管弦樂器和唱歌都要用耳朵顧及音準問題,我們彈鋼琴的人也不需要操心,你可能只靠眼睛看準,并按下琴鍵就OK了,至于聲音準不準全是調律師的事兒。

這些客觀因素都很容易將人的注意力從耳朵轉移到眼睛和肢體等其他地方。正如辯證法所說的,一切有利因素都有轉化為不利因素的可能。只有正確地認識到負面因素的存在,才可以避免其向負面轉化。

第二個原因是教學問題。據我觀察,有太多的教師沒有意識到上述問題,沒有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啟發初學者去“聽”。對于初學鋼琴的孩子,需要教他們的東西太多了,除了坐姿、手形、指法、觸鍵動作、基本練習、練琴方法……(如同在教武術、體操或是操縱一臺機器)之外,還要教他們認識五線譜及譜上的各種符號、講樂理知識和分析作品……(如同教識字和外語)。雖然這些都是必要的,卻往往忽略了把這一切與樂器發出的聲音結合起來,這樣就不知不覺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從本能的聽覺上引開了。學生在眼忙手亂之時耳朵就很容易失聰,長久以往就會形成不用耳朵的壞習慣。

我注意到很多老師由于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就沒有培養出“聽”的習慣,之后又沒有在教學的實踐中注意提高自己的聽覺能力,導致對學生出現的問題“聽”不出來,只教看出來的問題。教師自身的不足也就不自覺地,卻是必然地影響了學生,成了“遺傳病”。

第三個原因來自社會環境,主要是學生的家長。當今的琴童家長最常自謙“音盲”,對此我甚不以為然。如果真是音盲,何故要自己的孩子去學琴?其實人人都有對音樂是不是好聽的分辨力,這些家長只是在聽到孩子彈奏的不好聽時不敢相信自己,只怪自己聽不懂而自稱為“音盲”或“外行”。因此我常對這些家長說:“樂譜上的音樂都是好聽的,就是最簡單的考級曲目,甚至基本練習也一定是好聽的。當你發現自己的孩子彈得不好聽時,一定是他的演奏上出了問題。這時要啟發孩子自己去聽,去辨別,去改進,去請教老師。”

其實“音盲”不可怕,可怕的是用一種功利和短視的目的去強迫子女學琴!常常見到一些家長,他們不在意音樂本身,卻以“音盲”為掩護,不惜代價地追求孩子“速成”。以考級拿證書或比賽拿名次為目的,逼迫孩子苦練,盲目拔高程度,互相攀比。為此甚至不惜向老師施壓。他們不明白,當作業太難時,孩子手上應付不了,自然顧不上“聽”了。失去了“聽”,也就失去了進步,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更為糟糕的是,這些家長的短視引發并構成了社會性的短視。全國上下音樂比賽、才藝表演多如牛毛,這本是促進孩子互相學習(聽)的好機會,卻常常舍本求末,將孩子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名次、證書,甚至服裝、化妝、拍照上,反而不太在乎彈得怎么樣,好聽不好聽。我曾參加過不少形形色色的“音樂活動”,只見大人們忙忙碌碌,孩子們吵吵嚷嚷。爭先恐后找我照相和簽名者絡繹不絕,卻鮮見有人專心聆聽音樂,更沒有人下功夫去營造聆聽的氣氛和環境。

我想這都是導致我們學習鋼琴后會越來越不用耳朵的一些外在原因。認識到這些,我們就該努力找到應對的辦法,實施改進與糾正,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所以對初學鋼琴者必須從一開始就培養用耳的習慣,強調用“聽”來指導一切課題。不然的話,走了彎路再改會很困難,甚至貽誤整個的學習進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阳市| 蓬溪县| 扬州市| 崇义县| 南投县| 炎陵县| 宜兰市| 专栏| 盘山县| 张家界市| 彭阳县| 土默特右旗| 屏南县| 青阳县| 吉隆县| 屏东市| 襄汾县| 朝阳区| 昌平区| 治县。| 石台县| 石渠县| 黄梅县| 塔城市| 绥宁县| 甘德县| 吉安市| 廊坊市| 喀什市| 武功县| 闽清县| 佳木斯市| 赤城县| 西林县| 漠河县| 甘洛县| 玛纳斯县| 宾川县| 永城市| 余庆县| 定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