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人類工效學(工業設計科學與文化系列叢書)
- 黃河編著
- 1574字
- 2021-03-12 11:47:53
第1章 人類工效學概述
在遠古時代,人類為了生存,捕獲獵物、耕作生產以及生活都要依靠工具。從世界各國的工具進化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人類與工具的關系,這也是人類工效學的萌芽。
無論在高山峻嶺、大洋深處,或地球的兩極,都有人的足跡,人類正在為建設美好的家園而努力。然而,在這些地區人類的活動是很困難的,因為要承受缺氧、失重、輻射、高溫、高壓、低溫、振動和噪聲等重重考驗。宇航員起飛時要承受6.5倍的重力加速度,返回地球時則為11倍。1951年美國宇航員斯塔乘坐的火箭車時速為960km,到停止只用1.4s,相當于190km/h的汽車撞到墻上。我國神舟載人飛船3次成功安全返回地面,反映了我國航天事業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宇航員采取了防護和減少傷害的姿勢。人類用科學的方法,測出了人體的許多具體參數,如肢體的容積、密度、質量、重心位置、轉動慣量和動作、角度限制等,以此作為制定各種環境、條件安全標準的主要依據,所有這些為宇航員的安全返回提供了設計的依據。因此,宇宙飛船安全返回地面也體現了人類工效學的研究成果。
人類工效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誕生于1945年的美國,“二戰”后在歐洲也同樣得到了發展。由于該學科研究和應用的領域極其廣泛,各學科領域的專家都從自身的角度來給本學科下定義,因而世界各國對本學科的命名不盡相同,即使同一個國家對本學科名稱的提法也很不統一,甚至有很大差別。例如,該學科在美國稱為“Human Engineering”(人類工程學)或“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人的因素工程學);西歐國家多稱為“Ergonomics”(人類工效學),這是將希臘語中“作業”(ergon)和“管理、法則”(nomos)合在一起創造的新詞;日本稱為“人間工學”。比較各國的人類工效學,美國將研究重點放在工程學方面;歐洲則把重點放在人類科學方面,主要以英國和德國為中心,進行著相似內容的研究;日本的研究可說介于前兩者之間。
在日本,開始關注人類工效學是在1955年前后,并于1964年成立了日本人間工學會,會員的組成比例為:心理學占30.6%,醫學占25.2%,工學占14.1%,設計人員占13.8%,建筑占7.2%。到1977年會員不僅增加了服裝等新的領域的研究者,同時組成比例也發生了變化,依次為:工學21%,醫學14.6%,服裝11.3%,心理學10.2%,設計7%,建筑3.5%,還有其他領域的會員。目前,會員達2000多人,研究領域更為廣泛。圖1-1為日本人間工學會會員的專業領域(按大類分)。

圖1-1 日本人間工學會會員的專業領域分類
在大的專業分類基礎上,若再細分的話,就工學和醫學的會員還可再分為多個專業領域。如工學可分為:安全工學,IE,運動力學,應用力學,畫像工學,管理工學,環境工學,金屬工學,教育工學,機械工學,航空工學,工作機械,可靠性工學,汽車工學,振動工學,車輛設計,系統工學,食品安全工學,照明工學,自動控制工學,精密機械,纖維工學,生產技術,造船工學,鑄造,通信工學,電氣工學,電子工學,道路工學,土木工學,動作解析,熱工學,農業工學,木材加工技術等。醫學可分為:醫用電子,醫學,運動生理,宇宙生理學,衛生學,眼科,環境醫學,感覺生理,解剖學,潛水生理學,基礎醫學,外科,健康教育,公眾衛生,交通醫學,航空醫學,產業醫學,婦產科,人工臟器,循環器病學,牙科,小兒神經,體育醫學,動物生理,內科,保健體育,理學療法,勞動衛生等。由此可見,從事人類工效學研究的人員涉及很多學科領域。
人類工效學在我國起步較晚,常見的名稱有人體工學、人類工程學、人機工程學、工程心理學、宜人學、人的因素等。目前該學科普遍采用人類工效學這一名稱,其學會組織叫“中國人類工效學學會”。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學科的交叉,其內涵和外延都在變化,因而其定義和名稱也將發生變化。
由于人類工效學從一開始就是一門交叉學科,涉及不少學科和專業領域,加上各國的研究側重點不同,因而世界各國對本學科的定義也不盡相同,即使一個國家,提法也很不統一,現介紹幾種代表性的定義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