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嬗變中的東方帝國
- 龔書鐸 劉德麟
- 1811字
- 2020-04-13 17:00:06
22 靳輔治黃河
時間:1677~1692
靳輔治黃河,功不在一時,而在于千秋萬代。事實上,他也的確未被當時人所理解,靳輔因治河而留名后世,卻也因治河而被免職于當時。
治河是大事
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從古時起,治河就是國家的一項重要公共職能。黃河既是中國的母親河,也是一條災害河,特別是明清時期,黃河多次泛濫,災害日重。
黃河泛濫的問題,一是由于穿過了寧夏和內蒙古的沙漠地帶,夾帶許多的泥沙;二是黃河到達河南孟津以后,地勢突然變得平坦,水流不快,所帶的大量泥沙沉積下來,越積越厚,把河床墊高了。黃河的災難,歷史上屢見不鮮。僅康熙元年到十六年(1662~1677),黃河大的決口就有67次。康熙時期,黃河的下游河道與現在的不同,其下游有一部分與運河重疊,后流入淮河,從淮河口入海。這就是所謂的黃河奪淮入海。

灘區
黃河下游,河與兩岸大堤之間的大片土地,洪水時被水淹沒,枯水時高出水面,通常稱為“灘區”。
康熙帝從14歲親政以后就留心治河的問題,后來發生了三藩之亂,他以三藩及河務、漕運為三件大事,時刻提醒自己。
靳輔治黃河
靳輔,字紫垣,漢軍鑲黃旗人,生于明崇禎六年(1633),其祖先原為山東濟南人,后于明朝初年從軍戍衛遼陽,因此在遼陽落戶。靳輔于順治六年(1649)出仕,先后任過內閣中書、兵部員外郎、武英殿學士兼禮部侍郎等職務,康熙十年(1671)被任命為安徽巡撫,在任共6年。
康熙十六年(1677)三月,靳輔從安徽巡撫任上被提升為河道總督。這年他45歲,從此到60歲病逝,一直致力于治河。靳輔是個知人善任的官吏,他任總督時,浙江錢塘人陳潢是其得力的僚屬,靳輔對治河本無研究,凡治河之事,無不向陳潢垂詢和請教。靳輔治河十余年的成就,與陳潢的幫助是分不開的。
靳輔出任河道總督之日,正是黃河、淮河泛濫嚴重時。尤其是關系清朝統治命脈的運河也受到嚴重影響,使江南的漕糧不能順利地運到北京。
靳輔首先在淮陰以東當時黃河的兩岸,造了堅固的河堤,一直延伸到距離海岸線20里的地方。在淮陰以西地區,加強了沿淮河與洪澤湖一線的若干河堤、河壩,使之不再潰堤,這樣河水就只能往前流動,增大了沖刷河底淤沙的力量,自我除沙的能力大為加強。
靳輔知道運河關系國家的漕運,不應因黃河奪路而使漕運中斷,于是他又在黃河北岸開辟一條長180里的新運河。
為了防止改道運河的黃河之水潰決運河大堤,沖毀農田,靳輔在淮陰至江都(屬揚州)沿運河各縣都興筑了若干“減水壩”,這樣,既防止了運河的泛濫或缺口,又可用于運河周圍的農田灌溉。
治河起爭議
治河的花費是國家的一項主要開銷,過去治河成績不大的原因主要是治河官員的貪污腐敗。靳輔為官清廉,除應得的俸祿外,治河公款分文不取,治河中的大小開支,都一筆一筆詳細記載,因此得到了治河民工和兩岸百姓的一致稱贊。有人甚至傳說靳輔所以能治水而不貪財,因為他是龍王轉世。另外,遇有大的工程,靳輔總是親臨施工現場監督指揮,不辭辛苦。
靳輔治河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直隸巡撫于成龍(與前面提到的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龍同名同姓,但非同一個人)等人卻說他用錢太多,還認為他治河的方法根本不對。于成龍本人十分廉潔,深得康熙帝的信任,但他并不懂治河。于是康熙帝將靳輔叫回朝中,讓兩派人辯論。
盡管靳輔的治河辦法踏實可行,康熙帝也認為靳輔和陳潢治河有功,但靳輔還是在辯論中輸了。其原因一是治河是一項長期工程,其成效不是一時就能顯現出來的;二是康熙帝本人也不懂治河,支持靳輔的人少,康熙要照顧輿論。最后靳輔被免職,靳輔的智囊陳潢也以“屯田擾民”的罪名被拘捕,在入京途中病死。
盡管靳輔4年以后再次被起用,但不久也病死了。在這之后,大臣王新命、于成龍、張鵬翮相繼任河道總督,但基本上遵循了靳輔和陳潢的治河方略。
歷史詞典
南書房
南書房設于康熙十六年(1677),直至光緒二十四年(1898)才裁撤,是清帝的文學侍從值班的地方。康熙帝為了便于與翰林院的詞臣們研討學問,吟詩作畫,在乾清宮西南角特地辟出房舍作為專用場所,稱為南書房。在翰林等官員中選擇才品兼優者入值,稱“南書房行走”。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賦詩撰文,寫字作畫,有時還要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詔令,擬寫諭旨。南書房完全處于皇帝的嚴密控制之下,隨時承旨出詔行令,因此權勢日崇。南書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為了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同時將外朝內閣的某些職能移歸內廷,實施集權的重要步驟。雍正朝自軍機處建立后,軍機大事均歸軍機處辦理,南書房官員不再參與機務,其地位有所下降。但由于入值者常能覲見皇帝,因此仍具有一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