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嬗變中的東方帝國
- 龔書鐸 劉德麟
- 1551字
- 2020-04-13 17:00:07
23 雅克薩之戰(zhàn)
時間:1685~1686
美國學者斯塔夫里·阿諾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這樣評論:《中俄尼布楚條約》是中國與歐洲一大國簽訂的第一份條約,在這以后的170年中,俄羅斯人一直遵守條約規(guī)定,停留在阿穆爾河流域以外的地區(qū)。
沙俄的侵擾
早在16世紀初,俄羅斯由最早在歐洲的一個小公國,逐步開始了對外擴張。到中國的明崇禎五年(1632),沙皇俄國擴張至西伯利亞東部的勒拿河流域后,建立了雅庫次克城,并以此作為南下侵略中國的主要基地,不斷派遣武裝人員入侵中國黑龍江流域。
清順治六年(1649),駐守雅庫次克城的沙俄長官,派俄將哈巴羅夫率兵70名從雅庫次克出發(fā),在年末進入中國的黑龍江,但是遭到了當?shù)厝嗣竦募ち业挚埂9土_夫將領導權交給他的手下斯捷潘諾夫率領,自己回雅庫次克求援。第二年,哈巴羅夫率領138名雇傭兵,攜帶3門火炮和一些槍支彈藥,回到黑龍江一帶活動,支援俄軍,并強行攻占了雅克薩城。當?shù)厝嗣駣^起抗擊,并請求中央政府予以支援。順治九年(1652)二月,清政府命令當時駐守寧古塔的海包率所部進攻,和侵略者在烏扎拉村交火,此戰(zhàn)打死沙俄侵略者10人,打傷78人。中俄軍隊在之后的數(shù)十年里,類似這樣的小規(guī)模沖突一直不斷。
雅克薩之戰(zhàn)
康熙二十二年(1683)九月,國內初定的清政府終于有余力對侵擾東北邊境的俄軍進行清剿了。
康熙帝要求盤踞在雅克薩等地的沙俄侵略軍撤離清領土。侵略軍不予理睬,反而率兵竄至璦琿劫掠,時任駐寧古塔的副都統(tǒng)薩布素率兵將其擊敗,并將黑龍江下游所有沙俄軍隊建立的據(jù)點焚毀,使雅克薩成為孤城。但沙俄軍隊仍據(jù)守雅克薩城繼續(xù)抵抗清軍的進攻。
康熙二十四年(1685)正月二十三日,為了能夠徹底消除沙俄軍隊對東北邊境的威脅,康熙帝任命都統(tǒng)彭春收復雅克薩城。當年四月,清軍約3000人攜帶戰(zhàn)艦和火炮,從璦琿出發(fā),分水陸兩路向雅克薩城進軍。于五月二十二日抵達雅克薩城下,向俄將托爾布津發(fā)布最后通牒。托爾布津自恃城堅炮利,拒不從命。清軍在第二天分水陸兩路列營攻擊,把步兵布于城南,列炮于城北,水軍戰(zhàn)艦則在城東南布開陣勢。二十五日黎明時分,清軍發(fā)炮轟擊,沙俄軍隊傷亡甚重。托爾布津只好開城向清軍投降,他派遣使者要求在保留武裝的條件下撤離雅克薩城。都統(tǒng)彭春同意了他的要求,沙俄軍隊后撤至尼布楚(今涅爾琴斯克)。
清軍趕走沙俄侵略軍后,平毀了雅克薩城,回軍璦琿。
再戰(zhàn)雅克薩
沙俄侵略軍雖然被迫撤離雅克薩城,但是沒有放棄對中國東北一帶的圖謀僅僅過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康熙二十四(1685)秋,莫斯科又派兵600余人增援尼布楚。當來犯的軍隊知道清軍已經(jīng)從雅克薩城撤走以后,俄將托爾布津率領部隊又一次重返雅克薩城,并且重新修建了更為堅固的城堡。托爾布津的這一行為引起了康熙帝的震怒,所以一接到奏報,他馬上就下令反擊。

“神威無敵大將軍”炮
1676年鑄造,銅質,在雅克薩之戰(zhàn)中發(fā)揮了巨大威力。
康熙二十五年(1686),清軍2000余人在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率領下,進抵雅克薩城下,將城圍困起來,嚴令沙俄侵略軍投降。托爾布津毫不理睬。清軍開始攻城,托爾布津中彈身亡,沙俄軍隊改由副將代行指揮,負隅頑抗。清軍就在雅克薩城的南、北、東三面掘壕圍困,在城西河上派戰(zhàn)艦巡邏,徹底地切斷了守敵之外援。沙俄軍隊被圍困近一年,戰(zhàn)死和病死的兵卒不少,據(jù)守雅克薩城的826名侵略軍,到最后只剩下66人。得知戰(zhàn)況的沙皇急忙向清政府請求撤圍,并派遣使臣來議定邊界。清政府答應了沙皇的請求,準許侵略軍的殘部撤回尼布楚。
康熙二十八年(1689)七月二十四日,中俄雙方締結了《中俄尼布楚條約》,“自黑龍江支流格爾必齊河沿外興安嶺以至于海,凡嶺南諸川,注入黑龍江者屬中國,嶺北屬俄;西以額爾古納河為界,河南屬中國,河北屬俄”,劃定國界。這個條約挫敗了沙俄跨越外興安嶺侵略中國黑龍江流域的企圖,遏制了幾十年來沙俄的侵略,使清朝的東北邊境在長達一個半世紀里基本上得到了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