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平狄克《微觀經濟學》(第8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作者名: 圣才電子書本章字數: 3221字更新時間: 2021-06-08 15:20:02
5.2 課后復習題詳解
1如果一個人是風險厭惡者,這意味著什么?為什么有些人厭惡風險,而有些人又愛好風險?
答:(1)風險厭惡者指的是那些在進行風險投資時愿意得到與期望報酬等同的確定報酬的人。如果一個人是風險厭惡者,這意味著這個人在風險投資中的收入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在期望收入相同的情況下,他更愿意選擇確定的收入。與之不同的是,風險偏好者的收入的邊際效用是遞增的,即在期望收入相同的情況下,更愿意選擇不確定收入的人。
(2)一個人是風險厭惡型的還是風險偏好型的,取決于他的財富的個人效用函數、風險的性質以及個體的收入情況。持有財富越多的人越偏好風險;收入越多的人越厭惡風險;與大額賭注相比,人們對于小額賭注的風險態度更多表現為風險偏好的。一般而言,風險厭惡者希望結果出現較小的變化。
2在對可變性的度量中,為什么方差比取值范圍更科學?
答:(1)消費者和投資者關心不確定結果的期望值與可變性。期望值是對不確定事件的所有可能性結果的一個加權平均,而權數正是每種結果發生的概率。波動性通常用方差來度量,方差是各種可能性結果與期望值的差的平方的加權平均值。
(2)取值范圍描述了最高的可能收入和最低的可能收入的區間范圍,但其并不能描述高收入和低收入間的概率分布情況。而方差則以每一個收入的概率為權數對收入與平均收入差進行加權平均,因此在對波動程度的測量中比取值范圍更有效。
3喬治有5000美元可以投資于共同基金。共同基金A的期望回報為15%,共同基金B的期望回報為10%。喬治是該選擇共同基金A還是B?
答:在其他條件的相同的情況下,喬治將選擇期望回報較高的共同基金A。但喬治的決策不僅取決于每一種基金的期望回報,還取決于每一種基金期望回報的波動性以及他的風險偏好。若基金A回報波動性大于基金B,且喬治是風險厭惡的,則此時盡管基金B的期望回報較低,但是喬治還是有可能更為偏好基金B。如果喬治不是極其的風險厭惡者,則盡管基金A的期望回報具有較高的波動性,他此時可能還是會選擇基金A。
4消費者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的含義是什么?你能否舉出某個人不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的例子?
答:(1)消費者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的含義
期望效用是對不確定事件的所有可能性結果相對應的效用的一個加權平均,以每種結果發生的概率為權數。期望效用最大化指消費者選擇能夠產生最高平均效用的組合,這個理論要求消費者知道每種結果的可能性,即每個事件發生的概率。
(2)不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的例子
例如,當某個事件的收益是消費者生命的損失時,消費者就會根據其他標準(而非期望效用最大化)來作出選擇,比如風險規避的原則。
5為什么有時即使支付的保險費超過了期望損失,人們通常還是想要得到對風險環境的完全保險?
答:風險厭惡者的收入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這就意味著,損失帶給他們的效用減少比得到相同收入帶來的效用增加更大。風險厭惡者是“損失厭惡”的,因此他們愿意支付超過期望損失的保險費來獲得確定性的收入。
在面臨風險而沒有購買保險的條件下,如果損失發生,則消費者的收入會急劇下降到很低的水平,此時收入的邊際效用是很高的;如果損失不發生,則消費者的收入會保持在一個高水平,此時收入的邊際效用是很低的。所以,在面臨風險的條件下,理性的消費者應該通過購買保險,將損失不發生情況下的收入轉移到損失發生情況下的收入中去,便可以提高他的總效用水平。所以,即使保險金超過了投保財產的期望損失,風險厭惡者也會對不確定情形加以投保。
6為什么保險公司表現為風險中性,即便它的經理人員是風險厭惡型的?
答:一般而言,保險公司也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他們知道自己在銷售保險合同時,面臨著較小的風險。大數定律的存在使得大規模經營能夠規避風險。由該定律可知,盡管孤立的事件可能是偶發的,不可預計的,但是許多相似事件的平均結果是可預計的。在大規模經營的基礎上,保險公司可以確信,在大量事件發生之后,公司的總保費收入與支付給被保險人的總支出基本相等。因此保險公司會表現為風險中性,即使他的經理作為個人是風險厭惡者。
7在什么時候,為了減少不確定性而花錢獲得更多的信息是值得的?
答:(1)獲取更多的決策信息是消費者常采取的三種降低風險的措施之一。信息的價值是信息完全時進行選擇的期望收益與信息不完全時進行選擇的期望收益的差額。
(2)存在不確定性時,消費者是基于有限的信息進行決策的。如果他能擁有更多的信息,則意味著他能夠進行更好的決策,風險也因此降低。因為信息是有價值的商品,人們必須進行支付才能享用它。所以在有信息的情況下作出的選擇(已經包括信息的成本)的預期效用更大時,消費者就會對信息付費。而且在完全信息的價值為正時,人們為減少不確定性會對盡可能多的信息進行支付。
8投資者如何通過投資組合的多樣化來規避風險?
答:投資者可以將資金投資在具有負相關性或不相關的資產上來降低風險。比如,共同基金是許多不同公司股票的一個資產組合。如果投資者持有的股票風險具有負相關性,那么持有多種股票的風險相對于持有單支股票的風險要小得多。隨著持有的股票種類的增加,風險會越來越小,投資組合的非系統性風險趨于零。但是資產多樣化組合的方式只能降低風險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風險,這是因為相對于低風險資產,比如持有美國政府債券,資產的組合投資還存在系統性風險,系統性風險不可被消除。
9為什么有些投資者將他們資產中的大部分投資于風險資產,而另一些投資者卻將其大部分資產投在無風險資產上?(提示:這兩種投資者得到的平均報酬是否相同?如果相同,為什么?)
答:(1)資產可以分為風險資產和無風險資產。風險資產帶來的貨幣流具有一定的隨機性,不可能預先確切知道貨幣流的大小;與風險資產相反,如果一項資產的貨幣流是可以確切知曉的,那它就是無風險資產。
(2)每個投資者都面臨著風險與報酬之間的權衡。投資者為獲得更高的預期報酬愿意承擔多大的額外風險取決于該投資者的風險厭惡程度。風險厭惡程度較低的投資者傾向于在他們的資產組合中包含較大比例的風險資產。而風險厭惡程度較高的投資者傾向于在他們的資產組合中包含較大比例的無風險或風險較低的資產。
(3)之所以有些投資者將他們資產中的大部分投資于風險資產,而另一些投資者卻將其大部分資產投在無風險資產上,是因為投資者追求的平均報酬率不同。在風險資產市場上,當投資者同樣是風險厭惡者時,他們對高風險資產要求有高回報。因此,一些投資者之所以接受高風險的資產,是因為這些資產具有高的回報,而這并不意味著他們一定是風險偏好者。相反,如果不能因為增加的風險獲得相應的報酬,他們將不會進行投資。
10什么是稟賦效應?舉例說明這一效應。
答:稟賦效應是行為金融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具體指當個人擁有某項物品時,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擁有之前大大增加。因而在稟賦效應下,會出現人們不愿意放棄現狀下資產的事實。例如,投資者不喜歡賣出正在損失的股票,更傾向于持有它,從而承擔價格下跌的風險。他們的損失厭惡比風險厭惡更強烈,或比他們抓住贏利機會的緊迫性更強烈。因為放棄一項資產的痛苦程度大于得到一項資產的喜悅程度,所以個體行為者為了得到資產的“支付意愿”要小于因為放棄資產的“接受意愿”。稟賦效應導致買價與賣價的價差,也導致了交易惰性。
11珍妮弗在購物時發現了一件漂亮的襯衣。但是,50美元的價格超過了她愿意支付的數額。幾個星期之后,她發現這件襯衣削價處理,價格為25美元,于是她買了一件。當她的一個朋友以50美元的價格向她購買這件襯衣時,她拒絕了。解釋珍妮弗的行為。
答:為了解釋珍妮弗的行為,需要關注她作出決策的參考點。在剛開始,她沒有購買這件襯衣,因為50美元的價格超過了她愿意支付的數額。在幾星期后,她不愿以50美元的價格出售這件襯衣,因為她的參考點發生了變化。一旦她擁有了這件衣服,她對襯衣的評價也發生了改變。對于某樣東西,人們在擁有它時常常比沒有時更看重,人們不喜歡失去他們所擁有的東西,這就是上題中的“稟賦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