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課后習題詳解

1.1 物質的體膨脹系數αV與等溫壓縮率κT的定義分別為

αV=(?V/?T)p/V,κT=-(?V/?P)T/V

試導出理想氣體的αV、κT與溫度、壓力的關系。

解:由理想氣體狀態方程:pV=nRT,分別做如下微分

(?V/?T)p=nR/p;(?V/?p)T=-nRT/p2=-V/p

可得

αV=(?V/?T)p/V=(1/V)·nR/p=1/T

κT=-(?V/?T)T/V=(-1/V)·(-V/p)=1/p

1.2 體積為200dm3的氣瓶中裝有27℃、101.325kPa的CO2氣體,求該氣體的質量(設此氣體可視為理想氣體)。

解:根據理想氣體狀態方程pV=nRT得

n=pV/(RT)={(101.325×103×200×103)/[8.314×(273.15+27)]}mol=8.12mol

故該氣體的質量為m=nM=8.12×44.008×103kg=0.357kg

1.3 0℃、101.325kPa的條件常稱為氣體的標準狀況,試求甲烷在標準狀況下的密度。

解:低壓下甲烷可視為理想氣體,由理想氣體狀態方程pV=nRT,可得

p=nRT/V=(m/M)(RT/V)=ρRT/M

所以

ρ=pM/(RT)=[101325×16.042×103/(8.314×273.15)]kg·m3=0.716kg·m3

1.4 兩個容積均為V的玻璃球泡之間用細管連接,泡內密封著標準狀況下的空氣。若將其中一個球加熱到100℃,另一個球維持0℃,忽略連接細管中氣體體積。試求該容器內空氣的壓力。

解:由題意可知:(1)系統物質的量總量恒定;(2)兩球中壓力維持相同。

標準狀態下p1=101.325kPa,開始溫度T1=273.15K

由質量守恒得:n=2p1V/(RT1)=n1+n2=p2V/(RT2)+p2V/(RT1

所以

1.5 0℃時氯甲烷(CH3Cl)氣體的密度ρ隨壓力p的變化如下

試由ρ/p-p關系求CH3Cl的相對分子質量。

解:由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可得

p=nRT/V=(m/M)(RT/V)=ρRT/M

真實氣體在一定溫度下,壓力越低越接近理想氣體,故只有在壓力趨向于0的時候上式才成立,即

由題給數據計算ρ/p值,見表1-2-1。

表1-2-1

利用表1-2-1中的數據作ρ/p-p圖,如圖1-2-1所示,將直線外推到p=0,可得:ρ/p=0.022236g·dm3/kPa

所以

圖1-2-1

1.6 今有20℃的乙烷-丁烷混合氣體,充入一個抽成真空的200cm3容器中,直至壓力達到101.325kPa,測得容器中混合氣體的質量為0.3897g。試求該混合氣體中兩種組分的摩爾分數及分壓力。

解:假設兩種氣體均為理想氣體,則兩種氣體總的物質的量為

n=pV/RT=[101.325×103×200×106/(8.3145×293.15)]mol=0.008315mol

又M=30.07g·mol1,M=58.12g·mol1

由以上方程解得n=3.335×103mol,n=4.980×103mol

所以

y=n/(n+n)=3.335×103/(3.335×103+4.980×103)=0.4011

y=1-y=1-0.4011=0.5989

p=y·p=(0.4011×101.325)kPa=40.64kPa

p=p-p=(101.325-40.64)kPa=60.685kPa

1.7 某中間帶有隔板的容器,隔板兩側分別裝有20kPa、3dm3的H2和10kPa、1dm3的N2,兩側氣體溫度相同,且二者均可視為理想氣體,忽略隔板的體積。

(1)保持容器內溫度恒定抽去隔板,計算氣體混合后的壓力;

(2)分別計算混合氣體中H2和N2的分壓力;

(3)分別計算混合氣體中H2和N2的分體積。

解:(1)等溫混合前

n(H2)=p(H2)V*(H2)/(RT),n(N2)=p(N2)V*(N2)/(RT)

等溫混合后

p=nRT/V=[n(H2)+n(N2)]RT/[V*(H2)+V*(N2)]=[p(H2)V*(H2)+p(N2)V*(N2)]/[V*(H2)+V*(N2)]=[(3×20+1×10)/4]kPa=17.5kPa

(2)混合后的分壓

p′(H2)=py(H2)=p·n(H2)/[n(H2)+n(N2)]=p·p(H2)V*(H2)/[p(H2)V*(H2)+p(N2)V*(N2)]=[17.5×3×20/(3×20+1×20)]kPa=15.0kPa

p′(N2)=p-p′(H2)=(17.5-15.0)kPa=2.5kPa

(3)混合后的分體積

V(H2)=y(H2)V=[3×20×4/(3×20+1×10)]dm3=3.43dm3

V(N2)=V-V(H2)=(4-3.43)dm3=0.57dm3

1.8 氯乙烯、氯化氫及乙烯組成的混合氣體中,各組分的摩爾分數分別為0.89、0.09及0.02。在恒定壓力101.325kPa下,用水吸收掉其中的氯化氫氣體后,所得的混合氣體中增加了分壓為2.670kPa的水蒸氣。試求洗滌后混合氣體中氯乙烯和乙烯的分壓力。

解:以A、B分別代表C2H3Cl、C2H4,洗滌后混合氣體的總壓力為101.325kPa,A和B的分壓力之和為

p=p(總)-p(H2O)=(101.325-2.670)kPa=98.655kPa

吸收氯化氫后混合干氣體中A的摩爾分數為

yA′=nA/(nA+nB)=yA/(yA+yB)=0.89/(0.89+0.02)=0.89/0.91

pA=p·yA′=98.655kPa×0.89/0.91=96.487kPa

pB=p-pA=98.655kPa-96.487kPa=2.168kPa

1.9 室溫下某高壓釜內有常壓的空氣,為確保實驗安全進行需采用同樣溫度的純氮氣進行置換,步驟如下:向釜內通氮氣直到4倍于空氣的壓力,然后將釜內混合氣體排出直至恢復常壓,重復三次。求釜內最后排氣至常壓時,該空氣中氧的摩爾分數。設空氣中氧、氮摩爾分數之比為1:4。

解:溫度一定時,每次通氮氣前后氧的分壓不變,每次排氣前后氧的摩爾分數也不變。

設開始時氧的摩爾分數為:y0=0.2

第一次充氣后氧的摩爾分數為:y1=y0p0/(4p0)=y0[p0/(4p0)]

第一次放氣后氧的分壓力:p1=y1p0=y0[p0/(4p0)]p0

第二次充氣后氧的分壓力:y2=p1/(4p0)=y0[p0/(4p0)]2

第二次放氣后氧的分壓力:p2=y2p0=y0[p0/(4p0)]2p0

推導可知,經n次置換后,氧的摩爾分數為:yn=y0[p0/(4p0)]n

所以重復三次后氧的摩爾分數為:y3=0.2×(1/4)3=0.003125≈0.313%

1.10 某剛性密閉容器中充滿空氣,并有少量水存在。300K下達到平衡時,容器內壓力為101.325kPa。若把該容器移至373.15K的沸水中,試求達到新的平衡時容器中的壓力。設容器中始終有水存在,且可忽略水體積的任何變化。已知300K時水的飽和蒸氣壓為3.567kPa。

解:在300K溫度下系統達平衡時,容器中空氣的分壓為

p(空氣,300K)=(101.325-3.567)kPa=97.758kPa

因為容器體積不變,所以空氣分壓和溫度成正比,即p2/p1=T2/T1

由此得373.15K時空氣的分壓為

p(空氣,373.15K)=p(空氣,300K)×373.15K/300K=(97.758×373.15/300)kPa=121.595kPa

在373.15K時水的蒸汽壓為101.325kPa,所以平衡時容器總壓力為

p=(101.325+121.595)kPa=222.92kPa

1.11 25℃時飽和了水蒸氣的濕乙炔氣體(即該混合氣體中水蒸氣分壓力為同溫度下水的飽和蒸氣壓)總壓力為138.7kPa,于恒定總壓下冷卻到10℃,使部分水蒸氣凝結為水。試求每摩爾干乙炔氣在該冷卻過程中凝結出水的物質的量。已知25℃及10℃時水的飽和蒸氣壓分別為3.17kPa及1.23kPa。

解:

設氣體為理想氣體混合物,則

n(H2O)/n(C2H2)=p(H2O)/[p-p(H2O)]

所以

n(H2O)=p(H2O)n(C2H2)/[p-p(H2O)]

1.12 現有某溫度下的2dm3濕空氣,其壓力為101.325kPa,相對濕度為60%。設空氣中O2與N2的體積分數分別為0.21與0.79,求水蒸氣、O2與N2的分體積。已知該溫度下水的飽和蒸氣壓為20.55kPa。

解:在干空氣中φ(O2)=0.21,φ(N2)=0.79

一定溫度下,在濕空氣中

p(H2O)=p*(H2O)·相對濕度=20.55kPa×60%=12.33kPa

y(H2O)=p(H2O)/p(空氣)=12.33kPa/101.325kPa=0.1217

y(O2)=[1-y(H2O)]φ(O2)=(1-0.1217)×0.21=0.1844

y(N2)=1-y(H2O)-y(O2)=1-0.1217-0.1844=0.6939

V(H2O)=y(H2O)V=0.1217×2dm3=0.2434dm3

V(O2)=y(O2)V=0.1844×2dm3=0.3688dm3

V(N2)=y(N2)V=0.6939×2dm3=1.3878dm3

1.13 CO2氣體在40℃時的摩爾體積為0.381dm3·mol-1。設此CO2為范德華氣體,試求其壓力,并與實驗值5066.3kPa進行比較,計算相對誤差。

解:查表得CO2氣體的范德華常數為

a=0.3658Pa·m6·mol2

b=42.9×106m3·mol1

由范德華方程知

p=[RT/(Vm-b)]-(a/V2m)=[8.314×313.15/(0.381×103-42.9×106)-0.3658/(0.381×1032]Pa=5180.5kPa

與實驗值的相對誤差:r=[(5180.5-5066.3)/5066.3]×100%=2.3%。

1.14 今有0℃、40530kPa的N2氣體,分別用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及范德華方程計算其摩爾體積。實驗值為0.0703dm3·mol-1

解:用理想氣體狀態方程計算

Vm=RT/p=[8.314×273.15/(40530×103)]m3·mol1=5.603×105m3·mol1

用范德華方程計算

(p+a/V2m)(Vm-b)=RT

查表得N2的范德華常數a=0.137Pa·m6·mol2,b=3.87×105m3·mol1

用MatLab fzero函數求得范德華方程的解為

Vm=73.1×106m3·mol1

也可將范德華方程改寫成

用迭代法計算,取理想氣體狀態方程計算的初值Vm=5.603×105m3·mol1

代入方程,迭代九次得出結果:Vm9=7.31×105m3·mol1

1.15 函數1/(1-x)在-1<x<1區間里可用下述冪級數表示

1/(1-x)=1+x+x2+x3+…

將范德華方程整理成

試用上述冪級數展開式求證范德華氣體的第二、第三維里系數分別為

B(T)=b-a/RT

C(T)=b2

解:b與Vm都是正數,且b<<Vm,0<b/Vm<1,所以由題給條件知

代入范德華方程并整理得

對比維里方程p=(RT/Vm)[1+B(T)/Vm+C(T)/Vm2+D(T)/Vm3+…]

可知:B(T)=b-a/RT,C(T)=b2

1.16 試由波義爾溫度TB的定義式,證明范德華氣體的TB可表示為

TB=a/(bR)

式中a、b為范德華常數。

證明:波義爾溫度TB的定義式為

范德華方程可表示為pVm=RTVm/(Vm-b)-a/Vm

根據復合函數微分法則對上式求微分,得

在波義爾溫度下,氣體在幾百千帕的壓力范圍內可較好地符合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因此

由此得出

TB=(a/bR)(1-b/Vm2

因為b<<Vm,b/Vm<<1,1-b/Vm≈1,所以TB=a/(bR)。

1.17 把25℃的氧氣充入40 dm3的氧氣鋼瓶中,壓力達202.7×102kPa。試用普遍化壓縮因子圖求鋼瓶中氧氣的質量。

解:查表知氧氣的臨界參數為

Tc=154.59K,pc=5.043MPa

可求出此條件下對比參數

Tr=T/Tc=298.15/154.59=1.9286

pr=p/pc=202.7×102/(5.043×103)=4.0194

查普遍化壓縮因子圖得Z=0.95

因此

m=pVM/(ZRT)=[202.7×102×40×32/(0.95×8.314×298.15)]g=11.02×103g=11.02kg

1.18 已知298.15K時,乙烷的第二、第三維里系數分別為B=-186×10-6 m3·mol-1和C=1.06×10-8 m2·mol-1。試分別用維里方程和普遍化壓縮因子圖計算28.8g乙烷氣體在298.15K、1×10-3 m3容器中的壓力值,并與用理想氣體狀態方程計算的壓力值進行比較。

解:乙烷氣體的摩爾體積為

(1)用維里方程計算

(2)用普遍化壓縮因子圖計算

查附錄得Tc=305.32K,pc=4.872MPa

所以

Tr=T/Tc=298.15/305.32=0.9765

Z=pVm/(RT)=prpcVm/(RT)=4.872×106×1.044×10-3pr/(8.314×298.15)=2.05pr

由該式在普遍化壓縮因子圖上作Z-pr,輔助線如圖1-2-2所示

圖1-2-2

內插法估計

Tr=0.9765的Z-pr輔助線與上述Z=2.05pr線相交的坐標為Z=0.82,pr=0.4

則所求壓力

p壓縮因子=prpc=(0.4×4.872)MPa=1.949×103kPa

按理想氣體狀態方程計算

p理想=RT/Vm=[8.314×298.15/(1.044×103)]Pa=2.374×103kPa

1.19 已知甲烷在p=14.186MPa下c=6.02mol·dm-3,試用普遍化壓縮因子圖求其溫度。

解:由教材附錄查得甲烷的

Tc=190.56K,pc=4.599MPa。且已知Vm=1/c

則pr=p/pc=14.186/4.599=3.085

從壓縮因子圖上查得pr=3.085時Z與Tr的關系見表1-2-2。

表1-2-2

將Z-Tr關系及Z=1.487/Tr曲線繪在圖1-2-3中。

圖1-2-3

由圖1-2-3可知,兩曲線的交點坐標為Z=0.89,Tr=1.67,于是得

T=TrTc=(1.67×190.56)K=318.2K

T=p/(ZcR)=14.186×106Pa/[0.89×(6.02×103mol·m3)×8.314Pa·m3·mol1·K1]=318.5K

1.20 在300K時40dm3鋼瓶中儲存的乙烯壓力為146.9×102kPa。欲從中提用300K、101.325kPa的乙烯氣體12m3,試用普遍化壓縮因子圖求鋼瓶中剩余乙烯氣體的壓力。

解:乙烯的臨界溫度Tc=282.34K,臨界壓力pc=5041kPa

對比溫度Tr=T/Tc=300/282.34=1.0625

對比壓力pr=p/pc=146.9×102/5041=2.914

從普遍化壓縮因子圖上查得Z=0.45

鋼瓶中乙烯物質的量

n(總)=pV/(ZRT)=[146.9×102×103×40×103/(0.45×8.314×300)]mol=523.53mol

提用的乙烯氣體為300K、101.325kPa,可用理想氣體狀態方程計算

n(提用)=pV/RT=[101.325×103×12/(8.314×300)]mol=487.49mol

鋼瓶中剩余乙烯氣體的物質的量為

n=n(總)-n(提用)=(523.53-487.49)mol=36.04mol

鋼瓶中剩余乙烯氣體的壓力為

p=Z1nRT/V=Z1[36.04×8.3145×300/(40×103)]Pa=2.247×106Z1Pa

剩余乙烯氣體的對比壓力為

pr=p/pc=2.247×106Z1/(5041×103)=0.446Z1

上式表明剩余氣體的對比壓力與壓縮因子成線性關系。

在壓縮因子圖上作直線pr=0.446Z1與Tr=1.06相交,得到Z1=0.88,所以

p=(2.247×106×0.88)Pa=1977kPa

鋼瓶中剩余乙烯氣體的壓力為1977kPa。

推薦閱讀
  1. 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851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2. 邵津《國際法》(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3. 2020年藝術碩士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4. 闞建全《食品化學》(第2版)配套題庫【考研真題精選+章節題庫】
  5. 朱建寧《西方園林史:19世紀之前》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第2版)
  6. 李廉錕《結構力學》(第5版)(下冊)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7. 中國海洋大學數學科學學院432統計學[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8.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統計學院432統計學[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9. 南開大學445漢語國際教育基礎[專業碩士]歷年真題及詳解
  10. 孫訓方《材料力學》(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11. 劉炳善《英國文學簡史》配套題庫【章節題庫(含名校考研真題)+模擬試題】(第3版)
  12. 中央美術學院《外國美術簡史》(新修訂本)筆記和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13.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347心理學專業綜合[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14. 何維達《經濟學教程》(第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5. 陳先達《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桑日县| 平武县| 泸溪县| 井研县| 武平县| 珲春市| 平原县| 科技| 台南县| 荣成市| 普安县| 新密市| 南投市| 从化市| 云霄县| 改则县| 彰化市| 永年县| 孟州市| 靖江市| 佛学| 东明县| 南宁市| 黎城县| 兴化市| 玉林市| 宜兰县| 蛟河市| 上饶市| 芦溪县| 湘乡市| 普定县| 丰县| 广安市| 万盛区| 临猗县| 瑞安市| 浠水县| 开远市| 八宿县| 高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