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新聞生產與新聞選擇

1新聞生產

答:新聞生產是指新近變動的事實經過加工形成新聞作品的過程。新聞是被生產出來的,不僅是指事實經過采訪、寫作、編輯最后成為新聞作品這樣一個生產流程,更深的含義是指新聞是新聞生產者經過有意識的加工的產物,新聞生產者建構了新聞事件,進而建構了現實。決定新聞生產的主要因素或者說在新聞生產中必須權衡的主要因素包括:專業標準、法規、形勢、決策者、市場和媒體的定位。

2新聞手段(山西大學2015年研;中國傳媒大學2008年研)

答:新聞手段是指新聞傳播工具、新聞題材、編排技術等手段的總稱。它們是報紙、通訊社、廣播電臺、電視臺、新聞紀錄電影、新聞網站進行新聞報道時普遍使用的手段。新聞手段最顯著的特點是報道事實,就事實發表評論,并以此區別于其他社會意識形態。它不能強迫人們信奉或放棄某種思想、某種觀點,只能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影響或說服受眾。毛澤東在1957年曾經指出:“在社會主義國家,報紙是社會主義經濟即在公有制基礎上的計劃經濟通過新聞手段的反映。”這是“新聞手段”一詞的最早來源。

3新聞生產的場域(復旦大學2016年研)

答:新聞生產的場域是指在新聞生產過程中,新聞生產者與社會方方面面的客觀關系。場域是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爾迪厄提出的概念:“一個場域可以被定義為各個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一個構型。”這種關系處在不同位置上,有不同的矢量,對新聞生產產生不同的影響或壓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新聞生產的場域是各種不同力量之間博弈的場所。新聞產品是各種力量博弈的產物。

4人工智能(北大2018年研)

答: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人工智能可以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進行模擬,使計算機模擬人的某些思維過程和智能行為,如學習、推理、思考、規劃等。在新聞傳播領域,機器人新聞是人工智能的一個典型應用,引發了新聞生產模式的變革,它可以利用算法程序,建立龐大數據庫,從中尋找模型、趨勢以及相互的關系,由機器自動化生產新聞。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未來智能化的媒體將更好地洞察每個個體用戶在特定場景下的行為與需求,并智能推薦用戶所需要的信息與服務。

5新聞選擇(復旦大學2015年研;重慶大學2013年研;華南理工2012年研;山西大學2011年研;華中農大2009年研;南京師大2006年研)

答:新聞選擇是指新聞媒介對新近發生的事實加以鑒別遴選,擇定其中能夠和值得傳播的事實的過程。新聞選擇通常表現為對稿件的選擇,其實質則是對新聞事實的選擇。新聞選擇有兩個主要標準:一是新聞價值標準;二是新聞政策標準。只有新聞價值標準與新聞政策標準的和諧統一,才是新聞的最佳選擇。新聞選擇包括三種類型:內迫性選擇,即受制于媒介內部技術條件、篇幅容量而進行的選擇和取舍;需要性選擇,即根據對受眾已知需要的認識和未來需要的預期進行新聞選擇;外迫性選擇,即在社會環境諸因素的制約下對新聞事實的取舍。

6新聞價值(中國傳媒大學2018年研;四川大學2018年研;云南大學2018年研;西南大學2018、2016年研;蘭州大學2016年研;上海交大2015年研;上海大學2015年研;人大2014年研;復旦大學2014年研;南京大學2014年研;廈門大學2011年研;南開大學2010年研;北大2009年研)

答:新聞價值是指事實所包含的足以構成新聞的種種特殊素質的總和,是傳播主體發現、選擇、確定新聞傳播內容的基本標準,即新聞價值屬性。新聞價值是事實得以成為新聞事實的特性,包括五個要素:時新性,是指客觀事實發生的時間性和在時間性基礎上事實內容的新鮮性;重要性,是指事件或現象的重要程度;顯著性,是指新聞事實的知名度或顯要性;接近性或相關性,是指新聞事實與傳播主體特別是收受主體的各種“距離”關系;興趣性,要求新聞事實具有非常態、人情味和情趣性。不同的社會形態,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新聞價值觀和價值尺度。西方新聞學把讀者興趣作為新聞價值的試金石。無產階級新聞學則把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獲知新聞的需求、注重社會效果作為新聞價值的基本含義。新聞價值理論產生于西方19世紀30年代的大眾化報紙時期,它是在新聞社會化、商品化的客觀過程中應運而生的。中國最早研究新聞價值的是徐寶璜。

7人情味

答:人情味(humane)是指新聞報道中包含的人的因素、人的情感,即新聞引起公共興趣,如愛憎、喜怒哀樂、關心、同情等。人情味要求從人的角度寫新聞,突出人的行動、人的表現和人的思想感情,表現出人的思想情趣,從而增加報道的可讀性和感染力。與此相關的因素有:冒險、沖突、幽默、悲歡離合、兩性、反常、個人利益等。這個概念源于西方新聞界,是19世紀20年代出現的一種新聞技巧,《紐約太陽報》是運用這種新聞技巧的典型代表。社會主義新聞媒介在以理服人,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說服人的基礎上,同樣也應該用真摯的情感理解人、感動人、教育人,增強新聞報道的人情味。

8煽情主義

答:煽情主義(sensationalism)是一種突出描繪色情、暴力等的報道手法,是西方黃色新聞時期的慣用報道手法。其主要手段有:繪聲繪色地揭露丑聞細節;詳盡刻畫犯罪的經過和作案細節;刻意渲染色情言行。煽情主義的目的是通過煽動讀者的情緒而獲得讀者對報紙的青睞。

9新聞敏感(復旦大學2018、2013年研;陜西師大2018年研;中山大學2017年研;中南大學2017年研;暨南大學2016、2011年研;上海大學2016年研;吉林大學2016年研;中國傳媒大學2015年研;南開大學2009年研)、新聞鼻(暨南大學2014年研;四川大學2014年研)

答:新聞敏感是指新聞工作者及時識別新聞價值的能力,即新聞工作者的感官對新聞人物、新聞事件、新聞事實所蘊含的新聞價值的敏銳感知能力。西方新聞界通常稱新聞敏感為新聞嗅覺,或稱“新聞鼻”“新聞眼”。這是新聞工作者必備的能力,是一種職業敏感,是長期從事新聞實踐的經驗和結晶。新聞工作者能不能在紛紜繁雜、浩如煙海的新聞事實中,及時發現與敏銳分辨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其直接著力點靠新聞敏感。

一般而言,新聞敏感來自高度的工作責任感,來自對形勢、政策和報道思想的透徹了解,來自對情況、資料的積累和研究。在新聞采訪的實踐中,新聞敏感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能“一觸即發”,迅速抓住新聞事實;能“慧眼識珠”,準確鑒別事實的新聞價值所在及其大小;能“見微知著”,從人們習以為常的現象中挖掘出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能“落葉知秋”,對某些重大新聞事實的出現作出科學的預見。

10新聞政策(復旦大學2017年研)

答:新聞政策是指關于新聞報道政策界限的規定。具體包括:能報道什么,不能報道什么,著重報道什么,一般報道什么,以及報道中應該注意些什么等等。中國的新聞報道政策是以正面報道為主,符合“三貼近”原則,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11宣傳價值(中南財大2010年研;南京師大2006年研)

答:宣傳價值是指事實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傳播者、能夠證明和說明傳播者主張的素質。由于新聞媒介的背景不同、性質不同、辦報(臺)的方針不同,宣傳價值表現出強烈的政治傾向、利益取向(國家或民族利益、團體利益)和價值取向。一般而言,宣傳價值的素質包含五個方面,合稱宣傳價值“五性”,即與新聞媒介所持的政治主張、價值標準的一致性、針對性、普遍性、典型性和時宜性。

12新聞框架(重慶大學2018年研;清華大學2017、2012年研;華中師大2015年研;人大2013年研)

答:新聞框架是指新聞媒體對新聞事實進行選擇性處理的特定原則(或準則),這些原則來自于新聞媒體的立場、編輯方針以及與新聞事件的利益關系,同時又受到新聞活動的特殊規律(如新聞價值規律)的制約,它們規定著一家媒體對新聞事件的基本態度和本質判斷。20世紀80年代開始,框架理論開始引進到新聞與傳播研究領域,并由此誕生了“新聞框架”(news frame)的學術概念。在新聞報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種必然。一般而言,新聞事件大都具有復雜的多種屬性,由于時效性和新聞文本特性的要求,新聞記者不可能在一篇報道中事無巨細地羅列這些屬性,而只能抓住事件的若干主要屬性,并把它納入到一定的框架之中。

13新聞的接近性(黑龍江大學2006年研)

答:新聞的接近性是指新聞內容與受眾的接近程度,即新聞與受眾在地理上、心理上、思想上、職業上、性別上、年齡上以及利害關系上等的接近關聯。新聞價值的大小,取決于新聞報道與受眾的接近程度。一般情況下,離受眾地理越近、關系越密切的事,就越為其所關注,新聞價值也就越大。

14新聞的“共同興趣”

答:新聞的“共同興趣”是指新聞要反映社會大眾關心的事實,而不是個別人關心的事實。新聞的共同興趣是建立在受眾對當前變動事實的共同關心的基礎上,因此,完全沒有必要擔心提倡共同興趣會把階級性丟掉。任何一種大眾新聞傳播工具,不管宗旨、目的是什么,它想要存在下去,就必須考慮受眾的共同興趣。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肃省| 安图县| 大同县| 秦皇岛市| 漠河县| 老河口市| 沙河市| 泰州市| 高青县| 定远县| 延边| 舟曲县| 中宁县| 湘西| 工布江达县| 达拉特旗| 山阳县| 客服| 寻甸| 甘洛县| 新昌县| 信阳市| 丹江口市| 青冈县| 孟村| 北碚区| 溧阳市| 咸宁市| 桓仁| 锡林郭勒盟| 紫云| 淮北市| 大同市| 分宜县| 丹巴县| 贵定县| 临颍县| 绵竹市| 玛纳斯县| 古田县| 万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