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新聞傳播的要求

1新聞傳播

答:新聞傳播,是指人際間、群體內和社區內直接的或通過大眾媒介進行的,對于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及意見的相互傳受過程。其特點有:它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信息交流活動,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這種關于新近或正在發生的事實信息的交流活動,是傳播者與收受者之間雙重主體的互動性活動,是一種新聞信息的共享或分享活動;由于這種信息交流活動的內容是一種新近或正在發生的事實信息,因此新聞傳播應該是一種關于真實信息、新鮮信息的傳收活動;這種將新近或正在發生的事實信息傳送給社會大眾的傳播應該是一種及時的、公開的傳播。

2新聞活動

答:新聞活動,是以新聞傳收為中心的活動,是人類的一種基本活動方式。從廣義上看,與新聞有關的一切人類活動,都可稱新聞活動。從當代新聞實踐出發,與新聞傳播直接有關的活動主要有:新聞媒體的管理與經營活動;各種社會力量對新聞傳播的調控、影響活動;新聞教育、培訓活動,新聞學習、研究活動等。所有這些相關活動,與作為新聞活動核心的新聞傳播活動整合在一起,就是廣義的新聞活動。與新聞有關,是指與新聞的傳送和收受有關的活動。從狹義上看,只是把新聞傳送與收受活動稱為新聞活動,甚至只是把職業新聞工作者的職業傳播活動稱為新聞活動。新聞活動有以下豐富的內涵:新聞活動是一種認識活動;新聞活動是一種信息交流活動;新聞活動是一種精神(文化)交往活動;新聞活動是具有多元功能的信息活動。

3新聞事實(廈門大學2018年研;北師2018年研;重慶大學2016年研;人大2015年研)

答:新聞事實是一般事實中具有特殊素質,即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只有那些新近發生的,能夠引起普遍興趣的新鮮的事實,才能夠成為新聞事實。新聞事實不等于客觀事實,新聞事實來源于客觀事實,新聞事實是最接近客觀事實的事實,是主觀認識和影響客觀事實的實踐活動的產物與工具。自然界發生的事實和人類社會發生的事實統稱普通事實;其中能夠成為新聞的事實稱為新聞事實。客觀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事實是第二性的。有事實才有新聞,先有事實,后有新聞;沒有事實,就沒有新聞;背離事實,是假新聞。確保新聞事實,需要加強政府對新聞單位和新聞工作者的管理和監督,加強新聞工作者的理論修養、知識修養和道德修養,堅持調查研究的方法。

4新聞真實性(華南理工2017、2016年研;北師2016年研;上海財大2014年研;中國地質大學2014年研;武大2013年研;華科2011年研;上海大學2010年研;山東大學2010年研;湘潭大學2009年研)

答:新聞真實性是指新聞報道忠實于客觀實際的性質和程度,新聞真實既有真實性的問題,又有真實度的問題。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是衡量一切新聞價值的首要標準。真實性含義的基本要點就是新聞所報道的事實必須同客觀事實相符合,就具體的或單一的新聞報道而言,新聞真實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新聞報道的對象是實際存在的或存在過的;二是新聞對新聞事實的反映是全面的、正確的。就整個新聞傳播界而言,指具體真實和整體真實。新聞的真實性有三個方面的要求:細節準確真實;新聞報道的事實和客觀的事實總體要一致;揭示事物的本質。堅持新聞真實性是新聞工作的起碼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聞必須真實,是新聞工作的第一信條。

5具體真實

答:新聞的“具體真實”是指新聞報道對具體的客觀事實所作的真實的反映,是一種單一的、個別的新聞真實。“具體真實”是在反映客觀事物處于運動的特殊狀態之下——相對靜止意義上的真實。正因為客觀事物具有相對靜止的屬性,客觀事物之間才有了區別和不同事物的具體形態。這種具體形態構成了一個個具體真實的客觀事實。具體真實,也有人稱之為個別真實、個體真實、微觀真實或單個真實,是相對整體真實而言的,二者共同構成了新聞真實的實際系統。

6整體真實

答:整體真實,是指新聞媒體、新聞傳播界在一定時空范圍內形成的“全體”報道,反映了事實世界的主要狀態、主流方面、主導趨勢。整體真實針對的不是具體的新聞報道、具體的事實對象,而是新聞媒體、新聞傳播界針對一定報道領域、在一定時間范圍內所有具體新聞報道構成的“全體”。整體真實分為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微觀層面的整體真實是指具體報道的整體真實。中觀層面的整體真實是指某家具體新聞媒體也可以稱為個體新聞媒體在一定時空范圍內所作的全體新聞報道的真實。宏觀層面的整體真實是指在一定時空范圍內所有新聞媒體全體新聞報道的真實性。

7新聞失實(西南大學2007年研)

答:新聞失實是指在新聞報道中事實不準確和不真實,或將帶有偏見的解釋編入新聞報道之中。從實際情況來看,新聞失實最突出表現在五個方面:無中生有,憑空捏造;添枝加葉,層層拔高;要件殘缺,隱瞞事實;偷梁換柱,移花接木;因果不符。就其性質來說,新聞失實可分為故意性失實和非故意性失實。非故意性失實是指在采寫編新聞過程中,作者并沒有覺察到自己報道的事實與實際情況不符,這種失實多半是由于作者在采訪中獲得的原始材料失實造成的;有的是采訪不深入,以訛傳訛,造成失實;也有的是編輯把關不慎,核對不嚴造成的。故意性失實是指明知道自己所寫的新聞與實際情況不符,卻明知故犯,造成新聞失實。

8新聞客觀性(上海大學2015年研;湖南大學2010年研;廈門大學2007年研)

答:新聞客觀性是新聞報道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指新聞報道必須以客觀實際為本源,按照事物的本來面貌來反映事物。它是新聞傳播關系賴以建立的基本條件,也是影響新聞媒介信譽的重要因素。它有兩層意思:內容必須真實,即新聞報道所描述的對象必須具有客觀實在性,不能無中生有、憑空捏造;表述必須客觀,報道者一般不宜直接在新聞中發言,而主要是“用事實說話”,即寓情寓理于事實的篩選、內容的編排、版(畫)面的處理之中。客觀性不是客觀主義,它對于新聞事實的見解,主要通過客觀的敘述形式,憑借事實本身的邏輯表現出來。

9新聞指導性(復旦大學2013年研;上海財大2010年研;江西師大2009年研;西南大學2008年研;黑龍江大學2007年研;東北師大2006年研)

答:新聞指導性是指通過報道新近發生的事實來宣傳一定的觀點,影響受眾的思想,把受眾引導到既定的目標上去。對我國的新聞業而言,新聞的指導性是指新聞工作者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用黨的方針、政策來影響、指導受眾的思想和行動,幫助受眾明白形勢,明辨是非,明確利弊,引導人民群眾同心同德,共圖改革開放大業。新聞指導性對受眾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七個方面:鼓舞、示范、論證、啟示、解釋、預測、警戒。其功能和特點為:具有新聞本身的特點,包括事實必須完全真實,要有一定的信息量,能夠引起大眾的共同關心;體現在新聞中的觀點和新聞中的事實必須統一,事實能無可辯駁地說明觀點,令人信服;選擇適當的時機發表,取得最大的宣傳效益。

10炒新聞

答:炒新聞又稱新聞炒作,是新聞報道策劃的一種變異,是指新聞傳媒有意通過與事實的新聞價值不相稱的報道規模,對某些人和事所作的渲染式、無中生有、小題大做、以假亂真的報道,以聳人聽聞的新聞混淆視聽。其關鍵是“炒”字,以“炒”換取“熱”的效果。近幾年來,對新聞真實性威脅最大、危害最烈的就是炒新聞。炒新聞的背后,必有個人或小團體的利益驅動。

11“合理想象”

答:“合理想象”是指從已知的事實去推測記者沒有采訪到而可能發生的“事實”,并作為事實來報道。這一術語,是在討論通訊《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黃繼光》時提出來的。然而,新聞是事實的報道,以已經發生、正在發生的事實為依據,不允許以可能發生、將要發生的“事實”為依據。以已知的事實去推測可能發生的“事實”,這是邏輯推理的任務,而這種推測也只有在得到事實證明后才能成立;用想象來寫作,這是文學的創作方法,不能用在新聞上。如果“合理想象”可以成立的話,記者就可以憑他的主觀想象來寫新聞,人們就無法核對事實,就很難保證新聞真實。

12新聞規律

答:新聞規律是存在于新聞傳播過程和新聞傳媒業發展過程中的客觀規律。它們不因社會制度和傳播媒介形式的不同而發生變化,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新聞學術界取得基本共識的新聞規律有:新聞傳播規律;新聞價值規律;新聞事業產生發展規律;新聞輿論規律;新聞宣傳規律;新聞控制規律。

13新聞事業的群眾性(黑龍江大學2004年研)

答:新聞事業的群眾性是指新聞工作與群眾密切聯系的程度。群眾性原則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一項重要原則,它主要由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中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發展而來。群眾性原則的主要內容有:加強和人民群眾的聯系,成為黨和人民之間的橋梁;代表和維護人民大眾的根本利益,對違反人民群眾利益的思想和行為作堅決斗爭;反映人民大眾的生活和斗爭,表達人民的呼聲與要求;堅持“群眾辦報”方針,用各種方式組織人民群眾參加新聞工作。其主要包括三層含義:在內容上,新聞業應該盡量滿足群眾的需要;在工作路線上,新聞工作應該走群眾路線,堅持全黨辦報、群眾辦報;在形式上,新聞、評論的表現形式應該盡量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14群眾辦報

答:群眾辦報是中國共產黨辦報理論中的一個概念,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關于新聞傳播業群眾性原則的具體體現,是毛澤東新聞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群眾辦報的核心是黨的群眾路線,這也是1942年延安《解放日報》改版的重要經驗之一。群眾辦報的內涵有:

(1)以群眾利益為出發點。“使群眾認識自己的利益,并且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報紙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廣泛地同群眾見面。”

(2)動員群眾參與報紙工作。鼓勵群眾參與從指出錯別字到糾正報紙可能的偏差等工作。通過新聞工作者與群眾的結合,增強報紙的群眾性。

(3)通過組織通訊員與群眾建立密切聯系,處理群眾來信,解答群眾問題。

15全黨辦報

答:全黨辦報是指中國共產黨提出并實行的號召黨組織和黨員參加黨報工作的方針和辦報傳統,指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機關,一方面必須重視并利用黨報,積極撰稿,指導工作,而不是依靠報館幾個同人來辦;另一方面是要動員全黨,發動群眾力量,特別是黨員力量,關心黨報,幫助黨報擴大發行,為黨報提供稿源。

16政治家辦報

答:政治家辦報是毛澤東同志1957年在批評“書生辦報”“死人辦報”的基礎上提出的黨報辦報方針,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聞理論對黨報工作提出的要求,其具體要求包括四點:報紙的宣傳,要聯系當前的政治,寫新聞、文章要這樣,寫社論更要這樣;中央的每一重要決策,報紙都要有具體布置,要定出寫哪些社論、文章和新聞的計劃,并貫徹執行;報紙的編排和文風,不要刻板,要生動活潑;要吸收報社以外的專家、學者、作家參加工作,要團結好他們。其核心思想是:辦報的人,特別是新聞單位的領導者要有政治家的胸襟和見識,要能夠從政治上總攬全局,抓住要害,使新聞宣傳緊密配合國內外政治形勢,為全黨和全國工作的大局服務。

17黨性原則

答:新聞業的黨性原則,是指傳播者站在一定政黨的立場上,以該政黨的利益和主張作為選擇和評價新聞事實的標準,以維護本黨的利益和要求。在中國,黨性原則是新聞工作的根本性問題,是中國新聞業的第一原則、生命原則。黨性原則要求:把新聞業當作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組織上自覺接受黨的領導,嚴格按照黨的組織原則和紀律規范辦事,必須實行“政治家辦報”,把新聞業的領導權“牢牢掌握在忠于馬克思主義、忠于黨、忠于人民的人手里”;所有新聞媒體必須在思想上,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為指導,特別要與時俱進,用當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新成果作為指導新聞工作的根本思想,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以科學的態度展開新聞工作;所有新聞傳播活動必須在政治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始終為黨的全局和大局工作服務。

18公平原則(北大2006年研)

答:公平原則又稱“平等原則”,是指新聞傳播的公正性,即新聞媒介為爭議雙方提供平等利用媒介的機會。公正性也包括傳播者對新聞事實持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場。公平原則的含義是:傳播工作者負有社會責任與職業道義,保障公民享有平等地從媒介獲得信息、發表意見,進行申辯和反對他人觀點的權利與機會,傳播工作者不享有傳播自己個人意見與片面事實,并以個人意見與片面事實壓制他人意見與其他事實公開傳播的特權與自由。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赤水市| 吉水县| 房山区| 武清区| 宜宾县| 固安县| 晴隆县| 建湖县| 田阳县| 黑河市| 华池县| 阳高县| 松溪县| 清镇市| 莒南县| 仪陇县| 营口市| 韶山市| 和政县| 那坡县| 潜山县| 永定县| 建宁县| 健康| 上犹县| 体育| 龙泉市| 黄大仙区| 庆元县| 波密县| 莱西市| 威信县| 蚌埠市| 湟源县| 阳朔县| 宣威市| 吴桥县| 石棉县| 商河县| 太仆寺旗| 阳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