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子南《高級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第2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2498字
- 2021-05-24 15:27:45
第8章 語言前景概念在翻譯中的應用
翻譯中到底哪些語義之外的成分需要在譯文中保留這一問題與語篇的文體或風格有關。
杰弗瑞·李奇在他的《小說文體分析》中借用了語言前景(Linguistic foregrounding)這個概念來界定文體,描寫了各類文體的共同特點,即偏離常規。
一、語言前景或突顯
1“自動化”(automatization)和“前景”(foregrounding)
Bohuslav Havranek創造了“自動化”(automatization)和“前景”(foregrounding)這對概念來描寫語言。
(1) “自動化”就是指語言表達法在表達意思過程中只是被使用的工具,本身并不引起別人的注意。
該語言表達法是常用的手段,屬于一個語言系統內廣為接受、頻繁使用的手段,特點是平淡無奇。例:
I love you.用在英語的語言環境中,就屬于自動化的表達法,因為這是習以為常的說法,別人不會因之大驚小怪。
(2) “前景”不是某一語言體系中廣為接受,經常使用的說法,即“不落俗套”,甚至是語出驚人。例:
一位中國小孩在打完電話時對媽媽說“我愛你”,就會引起大多數中國人的特別注意,因為中國人在這種場合不用這個說法,這個說法本身突顯于中國語言體系中。
2只要一個語言表達法在所處的語境中格格不入、與眾不同,就造成前景。例:
在一篇科技文章中某一技術用語并不在語篇中突顯,不構成前景,而是自動化。但將同樣一個科技用語突然用到一次日常生活的談話中,就構成了前景。
3李奇認為一個作者要創出自己的文體與風格常會在寫作手段上偏離常規,從而造成前景。偏離常規可以是“質量性偏離”,也可以是“數量性偏離”。
“質量性偏離”(qualitative deviation),指表達法本身偏離語言常規表達模式,違反了“語言法”。
“數量性偏離”(quantitative deviation),即某些用法本身不偏離常規,但其使用的頻率超出讀者的預期。
4任何常規都是語言系統中被公認的用法,屬于索緒爾所說的langue(語言)。
任何偏離造成的前景都是作者個人所為,是對語言體系的反叛和挑戰,屬于索緒爾所說的parole(言語)。
二、前景概念在翻譯上的應用
1如果照原文的語言結構將原文譯成中文,大部分的句子都會偏離漢語的常規,造成前景。譯者要做些適時的調整,使譯文不偏離漢語的常規。
2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有必要區別兩種不同的前景。
(1) 由于英漢語言體系不同所造成的前景,它屬于語言體系。例:
“他死了昨天”就是英語語言體系和漢語語言體系不同造成的前景。
(2) 由于原作者刻意安排語言材料所構成的前景,它屬于言語表達,是原作者有目的地安排語言材料造成的漢語中的前景。例:
Talent Professor Smith has. Money Professor Smith has not.
[譯文]才能,史密斯教授有。錢,史密斯教授沒有。
[分析]Talent和money兩個詞前置于句首,顯然偏離英語的常規。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為了表示強調,這種前景就有其特別意義。因此原文突顯,譯文也應突顯。
(3) 處理方法
①對于因語言體系不同所造成的前景,在原文中并不構成突顯或前景,所以在漢語中也不應該造成突顯或前景。
②對于因原作者故意違背源語常規所造成的語言前景,譯者有責任還源語前景為漢語前景。若因英漢語言差異,不可能照搬到漢語中,就必須“忍痛割愛”。
③是否在漢語中保留原作者的前景表達法要看兩個因素。
a. 這個前景的表達法是否重要。若為有關作品主旨的表達形式,譯者就應該盡可能在漢語中偏離漢語常規,造成語言前景。
b. 漢語的可接受性。地道的漢語始終是譯者要努力追求的最高標準。
三、一些前景(突顯)的實例
大多數翻譯中的語言前景都源于英漢句法的差異,但前景可能存在于語言的各個層次。
1聯合國文件中每段開頭的斜體字。
[分析]一般每段開頭不用斜體。所以斜體就偏離了常規,造成前景,表示強調。這是作者有目的安排,所以在譯成漢語時也有必要用斜體或粗體突顯每段的第一行。
2在一本電腦操作手冊中有幾個語法錯誤的句子。
[分析]這些錯句顯然偏離了源語的常規,造成前景,但這些錯誤并不是作者故意造成的,所以在譯成漢語時,譯者有必要用語法正確的表達法來譯。
3小說家在作品中用了幾個錯誤的句子,以表示小說中某個人物未受教育。
[分析]這種偏離原文常規造成的前景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所以在譯成漢語時就有必要造成同樣的前景,用不符合漢語語法的句子譯。
4被動句在英漢兩種語言中使用的頻率不同。
[分析]在英語中被動句使用的次數要比漢語中多,特別是科技文章中,常可見到很多被動句,而且在英語中,當主語不明確時就只能用被動句。這屬于英語語言體系中正常的用法,沒有特殊的意義,所以在譯成漢語時可以轉換成主動句。
但如果小說家在作品中大量使用被動結構,譯者就有必要考慮一下,這是否有某種意義,是否有可能用漢語的被動結構譯及這樣譯是否影響漢語的表達。
5句子的長短
[分析]從理論上說,句子不長不短才是常規。但短句方便記憶,人們一般還是傾向用較簡短的句子,所以短句接近常規,并不偏離常規。但一般情況下短句本身也無特殊意義,翻譯時不一定要用短句譯短句。如果漢語行文要求幾個短句合并,也完全可以。
但如果原作者大量使用很短的句子,而構成一種寫作的風格,如海明威的“telegraphic sentence”,那么短句本身就有文體特征(前景),翻譯時就應考慮以短句譯短句。
6文化色彩濃的用語
(1) 譯者必須決定一個文化色彩濃的用語,如比喻或成語,是否偏離源語的常規,再決定這個用語放到漢語中是否偏離漢語的常規,造成前景。
(2) 普通描述性的用語屬于常規,而比喻或成語之類的表達法是文化的添力成分(cultural addition),常常突顯于普通描述性語言。
(3) 即使是文化色彩濃的表達法,也有必要區別是作者使然,還是語言文化體系使然。
(4) 在英漢翻譯時,是否要保留原文的比喻、成語等表達法,造成譯文中的前景,要看情況而定。例:
How to dodge the life's edge in a cut-throat world.
[分析]作者使用了cut-throat和life's edge這種表達法,使得描述形象生動。譯成漢語時如果保留原文相同的形象,則可能顯得十分不自然。Cut-throat這種說法畢竟是英語里常用的表達法,是語言體系中固有的表達法,再加上本句選自一篇科普性的文章,語言本身的價值不是翻譯的重點,所以最好只譯出其中的意思,如“殘酷的世界”(merciless)。這樣可以避免造成語言前景。
7在目前這個國際化、全球化的時代里,提倡在普通翻譯中不強調源語語言體系中的形式特征,更有利于保護漢語。
8語言因時而異,語言是否偏離常規也因時代和社會環境而異,其重要性和是否保留要由譯者定奪。
9譯者要從語言偏離常規,造成語言前景這個角度看跨語言、跨文化交流,這樣譯者在選擇翻譯方法時把握就更大,進而能提高譯文的質量。
- 吳大正《信號與線性系統分析》(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下冊)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333教育綜合[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羅賓斯《管理學》(第11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40小時高清視頻】
- 2020年新聞傳播實務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劉九洲《新聞理論基礎》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胡壯麟《語言學教程》(第5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第3版)
- 2020年社會工作碩士(MSW)考試專用教材
- 2020年考研政治紅寶書專家解析及復習思路
-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新聞傳播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新聞學專業)》題庫【歷年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華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243法語(自命題)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李心天《醫學心理學》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厲以寧《西方經濟學》(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周三多《管理學》(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視頻講解】
- 曲新久《刑法學》(第4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33小時高清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