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課后習題及詳解

1.石器制造與發展對我們理解美術的起源有哪些啟示?

答:研究石器的制造與發展對我們理解美術的起源有重大啟示。包括:

(1)石器制造與發展表明人類對美的感悟源于對實踐充分理解之后的豐富想象;

(2)石器制造與發展表明藝術活動是人類的專有活動;

(3)石器制造與發展表明藝術是建立在生存不受干擾之后對更高領域的追求上的;

(4)石器制造與發展表明原始崇拜最開始是由于原始人對自然的認識不足,并將自然當作神明供奉,并由此衍生出藝術與宗教,所以原始崇拜是藝術的起源之一。

2.敘述新石器時代美術的主要門類及其藝術成就。

答:新石器時代美術出現的門類有陶器、繪畫、雕塑和其他工藝制作等四大類。

(1)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陶器上的彩繪裝飾和龍山文化的黑陶,表現出制陶工藝的成就。如代表龍山文化的黑陶杯,造型比例適度,形態輕盈秀美,沿口外張,猶如開放的花朵,有的高足上加以鏤空,實用與造型裝飾達到完美的統一。

(2)彩陶上的裝飾畫、以及地畫、巖畫和其他畫跡的大量出現,表現了繪畫的成就。如河南臨汝出土的一件廟底溝類型彩陶缸,是表現魚鳥形象最精彩的陶器,圖像繪于陶缸的腹部,描繪一支高腳長喙的鸛鳥口中銜魚,一側畫著一個豎直的石斧。鸛鳥通身白羽,用白彩涂出而不勾輪廓,以褐色線畫出炯炯有神的眼睛,魚和石斧用線條勾出輪廓,內施白彩,形象質樸而生動。

(3)陶塑動物和陶、泥塑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玉石雕刻制作的興盛,表現了雕塑的成就。如陜西洛南出土一件人頭形器口紅陶壺格外惹人注目。紅陶壺通高23厘米,壺口塑成一微微昂首的女孩頭像,嘴眼鏤空,秀鼻翹起,純凈的面部掩不住稚氣和乖俏之情。

(4)染織和骨器等的加工制作的進步則反映了其他工藝制作方面的成就。如山東泰安出土的象牙梳、骨雕筒非常出色。象牙梳是以平行三道條孔鏤空成“S”形花紋,界框也由鏤空條紋構成,下端有細密梳齒16個,相當規整細致。

3.列出原始彩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類型,并分別敘述其時代年限、造型及裝飾的特色。

答:(1)仰韶文化彩陶

其年代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間。

仰韶文化的陶器種類較多,有杯、缽、碗、瓶、罐等,造型美觀實用。

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彩繪顏料系天然的赭石、紅土或錳土,有的器皿在彩繪之前還加施一層紅色或白色的陶衣作襯底。由于窯室封閉不夠嚴密,使得陶土中的氧化鐵得以充分氧化,故燒成后的陶器是橙黃、紅或紅褐色。彩陶的紋飾呈黝黑或殷紅色。

(2)馬家窯文化彩陶

其年代約在公元前38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間。

馬家窯文化彩陶器型較之前更為豐富,有甕、壺、罐、盆、缽、盂、碗等,大容積器皿增多。

馬家窯類型彩陶的特點:

A.彩繪以黑彩為主,也有一部分在黑彩中加施紅彩;

B.彩繪裝飾面積大,有的飾滿器體全身;

C.盆、缽、碗等器物往往內外均加彩繪;

D.紋樣多為波狀紋、垂幛紋或漩渦紋,流利生動;

E.圖案構成豐富繁密而多變化,裝飾帶有主次之分;

F.吸取了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彩陶在并列直線之間和波狀、垂幛紋單位的兩端點綴黑圓點的辦法,產生了很好的裝飾效果。

(3)龍山文化陶器

距今約4350~3950年。

龍山文化陶器的器型有碗、盤、豆、杯、罐、鬲、鬻、鼎等多種,以鬹和鬼臉式腿的鼎最為常見,高圈足鏤孔豆以及杯、盤等也很多。

龍山文化陶器最突出的是黑色、薄而光亮的蛋殼陶,其特點是:

A.黑,即色調烏黑;

B.光,指器表光亮如施釉;

C.薄,黑陶胎質細膩致密而堅硬,有的厚度僅在0.1厘米至0.2厘米之間,俗稱“蛋殼陶”;

D.棱,轉折關系清楚明確,有的器物上有凹凸的弦紋;

E.鼻,指器物有蓋、把手或穿繩的紐鼻。

4.列舉新石器時代代表性的雕塑作品,講述它們藝術上有何特色。

答:(1)動物雕塑

山東泰安和膠州三里河出土的狗形陶鬻,都屬大汶口文化晚期作品。狗作引頸狂吠狀,小尾巴上卷,背部安置橋形把手,堪稱是動物形象與器物造型完美結合的范例。

陜西華縣柳子鎮仰韶文化遺址中出的一件鶚首形陶器蓋,器蓋整體作鶚首,用錐刺方法刻畫羽毛、眼圈,形象逼真,實用與美觀有機統一。

華縣太平莊廟底溝類型晚期墓出土的陶鶚鼎最具有代表意義。作者以鷹鶚的軀體作鼎腹,以其雙腿與尾巴作陶鼎的三個支足,器71前端加塑鶚首,和器身渾然一體,絲毫不顯得牽強累贅,尖利的喙和炯炯雙目,增添了威猛之感。

(2)人物雕塑

甘肅臨夏出土的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陶塑作品,原為器蓋紐部,高度近6厘米,作者用繪塑結合手法,成功地創作出一位呈痛苦流泣狀的成年人頭像,藝術語言洗煉,造型風格質樸潑辣。

陜西洛南出土一件人頭形器口紅陶壺格外惹人注目。紅陶壺通高23厘米,壺口塑成一微微昂首的女孩頭像,嘴眼鏤空,秀鼻翹起,純凈的面部掩不住稚氣和乖俏之情。

甘肅秦安大地灣出土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瓶屬于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遺物。彩陶瓶通體打磨光滑,橄欖狀的腹部施有紅色陶衣,黑彩繪出三列圓弧紋;瓶口頭像塑制精細,腦后和左右兩側刻出下披的短發,口眼亦用鏤空手法而成,耳上有垂系耳飾的小穿孔。

甘肅臨洮馬家窯文化遺址發現的彩陶器蓋狀物人頭像,面部都有彩繪的裝飾,這些彩陶器蓋狀物人頭像,耳鼻捏塑,嘴眼鏤刻,胡須畫出,面部還裝飾有直線和鋸齒紋。

(3)玉雕

出土于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那村的紅山文化碧玉龍,高26厘米,身軀卷曲呈反“C”字形狀,伸吻閉嘴,大眼長鬣,體態矯健,通體光潤,龍脊上有一穿孔,可懸掛。

(4)骨牙雕

骨牙器在113石器時期便已出現,到新石器時代有更為精美的加工和制作。山東泰安出土的象牙梳、骨雕筒非常出色。象牙梳是以平行三道條孔鏤空成“S”形花紋,界框也由鏤空條紋構成,下端有細密梳齒16個,相當規整細致。

5.對下列作品及術語作簡要回答。

(1)人面魚紋彩陶盆

答:人面魚紋彩陶盆,1955年中國陜西省西安市半坡遺址出土。泥質紅陶燒成,盆內壁畫人面紋和魚紋各兩個,相間排列,題材新穎,形象生動,反映了半坡類型彩陶常以魚紋裝飾陶器的特點。

(2)鸛魚石斧圖

答:鸛魚石斧圖繪于鸛魚石斧紋彩陶缸上。鸛魚石斧紋彩陶缸,一九七八年在河南省汝州市(原臨汝縣)閻村出土。器形為敞口、圓唇、深腹,器高47公分、口徑32.7公分、底徑19.5公分。鸛魚石斧圖縱37厘米,橫44厘米。整幅作品的內容分為兩組:右邊畫的是一把豎立的裝有木柄的石斧。石斧上的孔眼、符號和緊纏的繩子,都被真實、細致地用黑線條勾勒出來。左邊畫的是一只圓眸、長喙、兩腿直撐地面的水鳥。它昂著頭,身軀稍微向后傾,顯得非常健美,嘴上銜著一條大魚,面對豎立的石斧。

(3)舞蹈紋彩陶盆

答:舞蹈紋彩陶盆是在1973年,在青海省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系馬家窯文化(新石器時代)的珍寶。盆高14.1厘米,口徑29厘米,用細泥紅陶制成。大口微斂,卷唇鼓腹,下腹內收成小平底,施黑彩。口沿及外壁上部采用了一些簡單的線條裝飾,作為主要裝飾的舞蹈紋在內壁上部。陶器內壁內壁飾二組人物手拉手的舞蹈紋圖案。構圖生動,線條洗練,具有較高的藝術鑒賞價值。

(4)龍山文化黑陶

答:黑陶是在燒造過程中,采用滲炭工藝制成的黑色陶器。最早發現于龍山文化,在龍山文化陶器中制作最為精美,是龍山文化最重要的一個特征。黑陶是陶胎較薄,胎骨緊密,胎壁厚僅0.5~1毫米左右,表面烏黑發亮,故有蛋殼黑陶之稱。紋飾一般比較簡單,僅以磨光透亮的光澤作為器皿的主要裝飾內容,與黑色有機結合,是黑陶顯出秀美韻致的風格之所在。黑陶的造型品種除了尖底瓶、罐、盆等外,還出現了鬲、豆、杯、鼎等品種。

(5)陶鶚鼎

答:發現于山西華縣柳子鎮遺址,陶鶚鼎高約36厘米,黝黑發亮,構思十分精巧,鶚的頭部形象逼真,雙眼圓睜,勾嘴緊合,頭部微昂,是廟底溝型的代表之作。

(6)泥塑女神頭像

答:出土于遼寧建平、凌源接壤地帶的牛河粱紅山文化女神廟遺址。其面部特征為高顴骨,淺眼窩,低鼻梁,薄嘴唇。眼珠是用晶瑩碧綠圓玉片鑲嵌而成,雙目炯炯,神采飛揚。后被考古界譽為“紅山女神”。

(7)紅山文化碧玉龍

答:出土于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那村,紅山碧玉龍,通體呈墨綠色,高26厘米重1000克,身體呈英文字母C的形狀,伸吻閉嘴,大眼長鬣,體態矯健,通體光潤,龍脊上有一穿孔,可懸掛。整個玉龍,是一塊玉料的圓雕,細部運用浮雕、淺雕手法,通體琢磨,光潔圓潤。玉龍的藝術形象塑造可謂鬼斧神工,形神兼備。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丘县| 揭阳市| 龙南县| 蛟河市| 定襄县| 富民县| 油尖旺区| 汉寿县| 建水县| 潜山县| 金乡县| 宜川县| 大宁县| 磐安县| 南阳市| 洛隆县| 阿克| 磐安县| 鄂州市| 高淳县| 铁岭市| 青海省| 锡林浩特市| 永安市| 肥乡县| 泸州市| 灵宝市| 宿迁市| 玉屏| 滦平县| 自治县| 滕州市| 沧源| 桂林市| 文昌市| 辛集市| 丰县| 辽宁省| 称多县| 天长市| 宣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