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單元 史前時期美術

(約公元前21世紀之前)

1.1 復習筆記

一、概述

1.美術的概念

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為媒介,塑造可視的平面或立體的藝術形象。

2.美術的分類

美術又稱造型藝術,分繪畫、雕塑、工藝美術等幾大門類。

二、中國美術的開端——舊石器時代美術

1.研究藝術起源問題的思路與方法

(1)對現已發現的人類最早的藝術,即舊石器時代的美術作品作實證性研究;

(2)對現代殘存的原始民族藝術的研究;

(3)通過對兒童藝術心理學的實驗研究,來揭示人類早期藝術的發生動因。

在這三種研究思路與方法中,以第一種最為重要并有一定說服力。

2.工具的演進與發展

我國舊石器時代工具的演進與發展分早、中、晚三個階段,這個時期已發現的遺址有200多處。

(1)舊石器時代早期

巫山人遺址(距今200萬年前)

位于重慶巫山龍骨坡。出土有打制石器,為一次性加工而成,呈無規則狀態。

元謀人遺址(距今170萬年)

位于云南省元謀縣大那烏村北。先后出土的7件石制品,人工痕跡清楚。

西侯度遺址(距今180萬年)

位于山西芮城。其中發現的打制石器,有刮削器、砍斫器和尖狀器,諸器多為單面加工,部分砍斫器為兩面加工。

藍田人遺址(距今約80萬年)

發現于陜西藍田,出土的石器表明藍田人已能夠制作三棱大尖狀器和石球,顯示出石器工具的進步。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距今約60萬年)

位于北京周口店,是北京猿人的生活遺址。

A.北京猿人的特點

(a)大腦已比較發達,手腳完全分工,右手已相當靈巧;

(b)可能已產生有音節的語言;

(c)北京猿人屬于晚期直立人,體態上雖還保留著古猿的若干特征,但在石器的制作與使用上,已積累了不少經驗。

B.工具的發展

(a)掌握了一定的打擊石片的方法以及進行第二步加工的技術。

(b)已能制作許多種石器(如圖1-1所示),且形制逐漸趨向規整。

圖1-1  北京人石器

(c)尖狀器和雕刻器的制作程序和打制方法已比較固定,其精致程度在世界上已發現的同期的打制石器中較為罕見,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造型手段。

(2)舊石器時代中期

概述

指約生活于10萬年至20萬年以前、處于原始人類發展第三階段的早期智人時期。

文化遺址

馬壩人(廣東韶關馬壩)、長陽人(湖北長陽)、丁村人(山西襄汾丁村)、許家窯人(山西陽高許家窯)和大荔人(陜西大荔)等。

工具的發展

A.形制比較固定,多采用交互打擊法;

B.打制技術又進了一步,石器的類型更為多樣;

C.對用以砍伐的斧狀石器的手握部分特意加以修整,以便于把握;

D.在選材方面,選擇質地細膩、色澤優美的瑪瑙作原料。

(3)舊石器時代晚期

概述

指約生活于距今兩三萬年、屬原始人類發展第四階段的晚期智人時期。

文化遺址

這一時期的文化遺跡,在我國的廣西柳江、內蒙古河套地區、北京周口店山頂洞、四川資陽、安徽泗洪、寧夏靈武水洞溝、山西朔縣峙峪等地都有發現。

工具的發展

A.器型多樣,加工精細,形制規整;

B.采用間接打擊方法,注重修整臺面,并能制作長而薄的片狀形工具;

C.出現了用骨、角為材料制成的專門工具。

3.研究工具演進與發展有重大意義的原因

(1)工具的制作不僅培養了原始先民最初的形式美感和基本造型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的一種新的心理能力,即制作者的大腦里預先形成被加工對象的樣子。

(2)目的決定加工過程中的方式和方法,從而使自然物的形態發生變化,在最早的美術門類中,雕塑創作可能與這種心理能力關系最為密切。

4.舊石器時代晚期的裝飾品

(1)社會背景

在舊石器時代晚期,隨著采集與漁獵經濟的發展,原始先民的生活質量也得到改觀。人們在進行物質生產的同時,對精神生產領域有了新的要求,制作美化生活的裝飾品成為這一領域的一個重要表現。

(2)發展表現

石墨材質的裝飾品

A.距今約2.8萬年的峙峪人用石墨為材料,通過研磨和鉆孔工藝制作裝飾品;

B.山西峙峪出土的石墨制品,經研磨呈扁平狀,鵝蛋大小,中央穿孔。

鴕鳥蛋裝飾品

A.寧夏水洞溝發現有用鴕鳥蛋皮磨制的圓形穿孔飾物;

B.河北陽原虎頭梁出土的用鴕鳥蛋皮制成的扁形佩飾物。

骨質貝殼類裝飾品

A.距今約1.8萬年的山頂洞人裝飾品

(a)有截成小段的鳥骨管,磨光之后,復刻上一些線紋;

(b)有從海濱揀來的海蚶殼,在蚶殼的頂部磨出小孔;

(c)有在根部挖出孔眼的獸類牙齒(如圖1-2所示)。

圖1-2  山頂洞人裝飾品

B.山西峙峪出土的一件獸骨片上,有用利器刻出像動物和人物的簡單圖像。

C.河北興隆發現的一件已經石化的刻紋赤鹿右角眉枝的殘段,距今1.37萬年左右,上面刻出直線、斜線、弧線、曲線,并組合成水紋、葉紋和“∞”形紋,刻出紋飾以后,又染成紅色。

(3)研究器物裝飾的意義

器物裝飾是探索美術起源的一個主要對象,因為它不僅是實用功能與審美表現的結合,還可能是從實用向藝術過渡的一個重要環節。

二、新石器時代美術

1.概述

(1)新石器時代的標志

新石器時代的標志是農業、畜牧業的產生以及磨制石器、陶器和原始紡織的出現。

(2)新石器時代出現的社會背景

原始先民已經擺脫穴居野外的境地,開始筑房定居,出現了原始建筑和聚落;

農業已發展成為主要的經濟部門;

生產力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也促進了社會文化的進步。

(3)新石器時代美術發展分期

新石器時代早期(約公元前1萬年至公元前7000年)

發現的遺址較少,出土有石鐮、石磨盤和石磨棒等工具(如圖1-3所示)。

圖1-3  鋸齒刃石鐮與石磨盤和磨棒  裴李崗文化  河南新鄭

新石器時代中前期(約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A.遺址發現漸多,陶器、石雕、玉雕開始出現;

B.甘肅秦安大地灣文化和陜西華縣老官臺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器,有部分紅陶三足缽與圓底缽的口沿下已開始裝飾紫紅色的寬帶紋,呈現出屬于仰韶文化彩陶先驅的性質。

新石器時代中后期(約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A.新石器時代中后期的文化遺址已遍布全國各地;

B.在眾多文化遺址中,出土了豐富的工藝美術作品,有彩陶、玉雕、骨器、木器等;

C.還發現了祭壇、神廟和女神像以及器物上作為記事的刻劃符號。

新石器時代晚期(約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該時期是原始社會向文明社會轉變的過渡時期。

A.代表性文化

(a)該時期黃河流域的代表性文化

山東章丘的龍山文化、河南陜縣的廟底溝二期文化、山西襄汾的陶寺文化、陜西長安的客省莊文化。

(b)該時期長江流域的代表性文化

浙江余杭的良渚文化、湖北天門的石家河文化。

(c)該時期東南沿海和臺灣地區、內蒙古、云南、西藏等地也有相當多的遺址被發現。

B.藝術的發展表現

(a)城堡建筑出現;

(b)彩陶逐漸走向衰落,玉器特別發達;

(c)作為記事和交流的文字已經產生。

2.陶器

(1)概述

陶器出現的意義

制陶工藝是新石器時代最突出最豐富的美術創造,也是中華民族的祖先貢獻給世界美術歷史寶庫的珍貴遺產。

陶器的制作方法

A.早期陶器的制作,一般采用泥條盤疊法,而較小的器物則是用手直接捏塑而成的;

B.中期出現了慢輪制法,后來出現了快輪成型。陶器的原料采用較細膩而有黏性的黃土,并就陶器的不同用途而對原料進行不同的加工處理,如淘洗或羼料。

陶器的分類

A.按色澤劃分,可分為紅陶、黃陶、黑陶、白陶;

B.按器型劃分,可分為壺、碗、缽、罐、盆、瓶、鼎、鬲(lì)、甄、甗(yǎn)、鬻、盤、豆、杯、斝(jiǎ)、盉(hé)等。

陶器的裝飾

陶器的裝飾方法有刻劃、拍印、雕塑、彩繪等。

文化代表

該時期在中國美術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是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和龍山文化的黑陶以及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的彩繪陶。

(2)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A.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黃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陜西等地,因1921年首先發現于河南省澠池縣的仰韶村而得名。

B.仰韶文化是我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期的一個文化體系。

C.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輔以采集、漁獵和飼養牲畜。

仰韶文化彩陶的著色

A.彩陶上的彩繪顏料系天然的赭石、紅土或錳土,有的器皿在彩繪之前還加施一層紅色或白色的陶衣作襯底。

B.由于窯室封閉不夠嚴密,使得陶土中的氧化鐵得以充分氧化,故燒成后的陶器是橙黃、紅或紅褐色。

C.彩陶的紋飾呈黝黑或殷紅色。

仰韶文化彩陶的分類

按時間、地區的差異可分為:

A.關中、豫西和晉南地區的半坡、廟底溝類型;

B.豫北、冀南地區的后崗、大司空村類型;

C.鄭州、洛陽地區的王灣、大河村類型。

在上述仰韶文化諸類型中,以半坡、廟底溝類型的彩陶器型與紋飾最富有特色、最具有代表性。

半坡類型

A.半坡類型的代表

半坡類型(如圖1-4所示)以西安半坡村和臨潼姜寨遺址出土的彩陶為代表。

圖1-4  半坡類型彩陶

B.半坡類型彩陶的特點

(a)半坡類型彩陶以圓底或平底的盆較多,小口長頸瓶和圓唇直口鼓腹罐也有一些,造型風格樸實厚重。

(b)彩繪一般都施于器物最顯眼的部位,多施黑彩,并流行施內彩的裝飾風格。

(c)彩繪紋飾以人面、魚、蛙、鹿等形象最為常見。

(d)常用寬帶、波折、三角、斜線、菱格、網形紋等幾何紋,單純而富于裝飾效果。

(e)紋樣呈現從寫實到抽象的演變過程。

廟底溝類型

A.廟底溝類型的代表

廟底溝類型(如圖1-5所示)以河南陜縣廟底溝和陜西華縣泉護村遺址出土的彩陶為代表。

圖1-5  廟底溝類型彩陶

B.廟底溝類型彩陶的特點

(a)盆較大,口部有折沿,造型挺秀飽滿,輕盈而穩重。碗較小,直口。

(b)紋飾大都為黑色,一般都裝飾在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和口沿上。

(c)紋飾大多為兩端相交的弧線組成的新月形、葉形、花瓣形紋,以及弧線與直線相交而構成的三角形紋。

(d)以鳥為母題作紋飾也是廟底溝類型彩陶的一大特色,并且是一個由寫實到寫意,從具象到抽象的演變過程。

C.廟底溝類型彩陶的意義

廟底溝類型彩陶標志著我國原始彩陶進入鼎盛時期,其裝飾紋樣及一些構成方法,與北方的紅山文化、南方的屈家嶺文化、東部的大汶口文化和西部的馬家窯文化,存在著相互影響和滲透的關系。

(3)馬家窯文化彩陶

馬家窯文化(公元前38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馬家窯文化以最先發現于甘肅臨洮的馬家窯而得名,它與仰韶文化相似,可能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所派生。二者時間有先后,分布地區也不同,因而也被稱之為“甘肅仰韶文化”,以示與中原仰韶文化的區別與聯系。

馬家窯文化彩陶的分類

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可分為四種類型:石嶺下類型、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這四個類型在時間上前后銜接,地域上由東向西延伸。

石嶺下類型

A.概述

石嶺下類型以甘肅武山石嶺下遺址出土的彩陶而得名,其中心區域在天水、武山一帶。陶器的制作以泥條盤疊手制的居多,器型有壺、罐、瓶等。

B.石嶺下類型彩陶的特點

(a)彩陶多為黑色彩繪,構圖疏朗;

(b)彩陶紋飾大致分幾何和動物紋兩種,幾何紋有單線或多線平行條紋、波浪紋、鋸齒紋、葉形紋、垂弧紋等;動物紋有鯢魚和各種不同姿態的鳥紋。

馬家窯類型

A.概述

馬家窯類型(如圖1-6所示)以甘肅臨洮馬家窯遺址出土的彩陶而得名,集中分布在武威以東的甘肅境內和青海東部。陶器的制作也是泥條盤疊手制。器型較豐富,有甕、壺、罐、盆、缽、盂、碗等,大容積器皿增多。

圖1-6  馬家窯類型彩陶

B.馬家窯類型彩陶的特點

(a)彩繪以黑彩為主,也有一部分在黑彩中加施紅彩;

(b)彩繪裝飾面積大,有的飾滿器體全身;

(c)盆、缽、碗等器物往往內外均加彩繪;

(d)紋樣多為波狀紋、垂幛紋或漩渦紋,流利生動;

(e)圖案構成豐富繁密而多變化,裝飾帶有主次之分;

(f)吸取了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彩陶在并列直線之間和波狀、垂幛紋單位的兩端點綴黑圓點的辦法,產生了很好的裝飾效果。

半山類型

A.概述

半山類型(如圖1-7所示)以甘肅和政縣半山遺址出土的彩陶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黃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洮河、莊浪河流域。半山類型彩陶代表著整個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最高水平。

圖1-7  半山類型彩陶

B.半山類型彩陶的特點

(a)器型為長頸(或短頸,或無頸而有折沿)小口寬肩大腹雙耳罐,造型考究,形象渾厚,穩重大方,是我國早期陶器工藝史上最成功的造型之一;

(b)彩繪以黑為主,黑紅兼用的也很多;

(c)裝飾帶較多,且主次分明,主次之間互相配合呼應,形成一個多樣而統一的裝飾整體;

(d)紋樣結構嚴謹,描畫規整而又靈活自然,大都是各式各樣的幾何紋,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螺旋形紋;

(e)較之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彩陶,半山類型的彩陶更巧妙地利用了紋樣和底子相互成形的手法,獲得了陰陽雙關、虛實相生的奇異美妙的效果。

馬廠類型

A.概述

馬廠類型(如圖1-8所示)以青海民和縣馬廠塬遺址出土的彩陶而得名,分布范圍與半山類型大致相同。

圖1-8  馬廠類型彩陶

B.馬廠類型彩陶特點

(a)代表性的器型為小口折沿寬肩罐,形體比較高聳,雙耳增大,外廓線不及半山型的緊湊和富于彈性感;

(b)紋飾粗獷簡約,有的流于草率;

(c)紋樣以大圓圈紋、卷曲紋、勾連紋和蛙形紋為主,在作為二方連續單位紋樣的大圓圈紋內,都填有不同的紋飾。

(4)龍山文化陶器

龍山文化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下游和東部沿海地區,因1928年首次在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發現遺址而得名。

龍山文化陶器的分類

A.按器型劃分,可分為碗、盤、豆、杯、罐、鬲、鬻、鼎等多種。

B.按顏色劃分,有黑陶、紅陶、灰陶和白陶四類,其中以黑陶為主。

陶鬻

龍山文化的陶鬻多為白陶或灰陶,它的三個袋形足擴大了受熱面,加快了炊煮速度,還起著穩定的支撐作用。其腹部豐滿,上接筒狀的頸,頸口有斜出的流,頸和腹的一側安有繩紋把手,猶如一只昂首挺胸的立獸,美觀而有氣勢。造型規整,胎體厚薄均勻(如圖1-9所示)。

圖1-9  陶鬻  龍山文化  山東濰坊

黑陶

A.制法

黑陶是燒成后在窯頂加水,木炭熄滅后產生濃煙,使陶器滲碳而形成。

B.特點

(a)黑,即色調烏黑;

(b)光,指器表光亮如施釉;

(c)薄,黑陶胎質細膩致密而堅硬,有的厚度僅在0.1厘米至0.2厘米之間,俗稱“蛋殼陶”;

(d)棱,轉折關系清楚明確,有的器物上有凹凸的弦紋;

(e)鼻,指器物有蓋、把手或穿繩的紐鼻。

C.代表陶器——黑陶杯

黑陶杯造型比例適度,形態輕盈秀美,沿口外張,猶如開放的花朵,有的高足上加以鏤空,實用與造型裝飾達到完美的統一(如圖1-10所示)。

圖1-10  黑陶杯  龍山文化  濟寧(上圖)  山東日照(下圖)

彩繪陶

A.彩繪陶以陶寺類型為代表,陶寺類型屬于中原地區龍山文化,因發現于山西襄汾陶寺村而得名。

B.陶寺類型的分布

其遺址現已發現70余處,主要分布在晉西南的汾河、澮河流域。

C.陶寺類型的年代

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并經校正,陶寺類型年代約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上居新石器時代晚期,下接夏代前期。

D.陶寺類型的器型

陶寺類型的陶器主要有灶、斝、罐、壺、瓶、盆、盤、豆等,個別墓中有鼎和觚。

E.陶寺類型的藝術特征

(a)大部分陶器都有繪彩,以黑彩為地,上施紅、白、黃彩,或以紅彩為地,上施黃、白彩。

(b)紋樣有圓點、條帶、渦紋、云紋、回紋、蟠龍紋、變體動物紋等。彩繪蟠龍紋陶盤是其最富有特征的器物,盤內蟠龍蜷屈,口銜植物,為中原地區所見最早的蟠龍圖像標本(如圖1-11所示)。

圖1-11  彩繪蟠龍紋陶盤  龍山文化  山西襄汾

(c)陶寺類型的彩繪陶器多為陪葬器或禮器,其紋樣構成與后來青銅器上的紋樣構成接近,借此能觸摸到史前陶器裝飾向夏商周青銅器裝飾轉變的一些線索。

3.繪畫

(1)概述

新石器時代的繪畫藝術主要表現在彩陶裝飾、殿堂地畫、巖畫以及其他一些實用器物上的紋飾刻畫方面。它們是遠古繪畫的重要遺存,展示了早期繪畫發展的一些狀況。

(2)彩陶上的裝飾畫

彩陶裝飾畫的意義

A.反映當時的漁獵畜養、農業生產和社會生活,或作為一種圖騰標志,是氏族文化的表現;

B.彩陶上的裝飾畫主要以其意象化的藝術表現方法,初步奠定了傳統繪畫的發展方向;

C.半坡類型彩陶紋飾中的水族動物形象標志著當時的繪畫已具有一定的寫實水平,凝結著先民的審美情感。

彩陶裝飾畫的特點

A.除少量的描繪人物形象外,多為自然界形象;

B.畫風雖還顯稚拙,但已能扼要地捕捉住對象的形態特征。

彩陶裝飾畫的紋樣類型

A.動物紋,如魚、鹿、鳥、蟲、蛙、犬等;

B.植物紋,如枝葉、花朵;

C.網紋,有可能是從人物形象和勞動工具中變化而來。

動物紋彩陶

A.魚紋彩陶

(a)魚紋經過概括、變形和圖案化,形象簡潔明快。如西安半坡出土的一件三魚紋彩陶盆,器腹外繪三尾張嘴露齒的大魚,鼻部翹起,呈現出吸水吐氣、向前游動的狀態(如圖1-12所示)。

圖1-12  三魚紋彩陶盆  半坡類型  陜西西安

(b)所繪魚活潑優美、富有。如臨潼姜寨出土的一件內彩魚蛙紋彩陶盆,畫兩只蹣跚爬動的大蛙及兩對比目魚,大蛙情態警覺,比目魚協調呼應,充滿了靈動和生氣。

(c)甘肅甘谷西坪出土的一件石嶺下類型彩陶瓶上裝飾有鯢魚形象,頭似人面,兩目圓睜,前肢張開,軀體彎曲作游動狀,構思頗為別致(如圖1-13所示)。

圖1-13  鯢魚紋彩陶瓶  石嶺下類型  甘肅武山

B.鹿紋彩陶

鹿的形象也多次出現于半坡彩陶中。其大多是側面,有的奔跑,有的佇立,有的兩耳支出身軀后縮,表現出鹿的膽怯和警覺,顯示了作者的觀察和表現能力。

C.鳥紋彩陶

陜西華縣泉護村出土的一件彩陶盆,其上畫著一只展翅欲飛的鳥,雖僅是簡單側影,但卻抓住了鳥將起飛前的剎那動態,具有生動感人的藝術效果(如圖1-14所示)。

圖1-14  鳥紋彩陶盆  廟底溝類型  陜西華縣

D.魚鳥混合紋彩陶

(a)半坡類型彩陶中有魚鳥搏斗的形象。武功游鳳與寶雞北首嶺各出土一件彩陶壺,前者繪一尾大魚吞食鳥頭,后者繪一只長喙有翎水鳥銜咬一怪魚尾部。

(b)表現魚鳥形象最精彩的是河南臨汝出土的一件廟底溝類型彩陶缸。圖像繪于陶缸的腹部,描繪一支高腳長喙的鸛鳥口中銜魚,一側畫著一個豎直的石斧。鸛鳥通身白羽,用白彩涂出而不勾輪廓,以褐色線畫出炯炯有神的眼睛,魚和石斧用線條勾出輪廓,內施白彩,形象質樸而生動(如圖1-15所示)。

圖1-15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  廟底溝類型  河南臨汝

(c)魚和鳥具有圖騰的意義,這兩種形象的組合可能表現了兩個氏族間的關系。這種簡略的形象組合表現了較復雜的社會內容。

植物紋彩陶

廟底溝類型彩陶中的植物紋也具有一定的寫實技巧。有的花朵盛開怒放,有的枝葉似迎風飄擺,具有很強的韻律感。

人物形象彩陶

A.臨潼姜寨出土的一件彩陶瓶腹部也繪有人像,兩眼圓睜,給人以粗獷威嚴之感。

B.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一件彩陶盆,內壁上畫著原始人舞蹈的圖像。舞蹈者分為三組,每組五人,五人動作整齊和諧,動態鮮明,每組舞蹈人群兩旁又間以數條平行內向的弧線,使畫面集中并具有裝飾效果(如圖1-16所示)。

圖1-16  舞蹈紋彩陶盆  馬家窯文化  青海大通

C.1995年在青海同德縣巴溝鄉宗日文化遺址發現的一件舞蹈紋彩陶盆,內壁繪兩組人物,一組13人,一組111人,皆大肚細身,作手拉手跳舞狀(如圖1-17所示)。

圖1-17  舞蹈紋彩陶盆  宗日文化  青海同德

(3)其他門類繪畫遺跡

地畫

A.位于甘肅秦安大地灣新石器時代一處大型房屋遺址地面上;

B.距今約5000年左右,是我國已發現的最早的獨立繪畫作品,為研究史前繪畫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C.畫面分為兩部:上部橫列兩個人,以黑色畫成剪影式形象,皆雙足交叉而立,腹下橫出一棍狀物;下部在一方框中畫一男一女曲膝仰臥。

巖畫

A.概念

巖畫是指在山崖巖石面上用利器刻鑿或用礦物質顏料涂繪的圖畫。

B.分布

巖畫在內蒙古、甘肅、寧夏、江蘇、云南、新疆等地均有發現,為研究原始社會繪畫提供了新的資料。

(a)內蒙古境內的巖畫

位于陰山山脈,有狩獵、牧放、戰爭、舞蹈及天體神靈等內容,還有奇特的人面紋和太陽紋,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太陽神的崇拜。圖像多用堅硬的石頭敲擊而成。

(b)江蘇連云港將軍崖的巖畫

畫有以植物莖葉連綴的人面像和天體星象圖(如圖1-18所示)。

圖1-18  將軍崖巖畫  新石器時代  江蘇連云港

(c)西南地區的巖畫

多用赤鐵礦粉繪制,時間較晚些。如著名的廣西花山巖畫(如圖1-19所示),其年代大約在戰國秦漢時期。這些巖畫具有天真淳樸的特點。

圖1-19  廣西花山巖畫

4.雕塑

(1)概述

舊石器時代

在我國的考古發掘中,迄今尚未發現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雕塑品。在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墓葬第45號墓室,發現三組由蚌殼、人骨擺出的雕塑作品。這三組擺塑作品與寓意死者權威、靈魂升天以及方位神祇(qí)有關,開中國陵墓裝飾雕塑之先河(如圖1-20所示)。

圖1-20  擺塑龍虎北斗圖  仰韶文化  河南濮陽

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雕塑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泥塑、陶塑以及石雕和玉雕方面。

(2)動物雕塑

出現的意義

動物雕塑的出現,證明我們的先民在狩獵業發展的基礎上,畜牧業生產已現雛形。

豬形雕塑

A.新石器時代,豬形雕塑已大量出現。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陶豬、河南浙川下王崗出土的陶豬頭、山東膠州三里河出土的豬形鬻、湖北宜都紅花套出土的陶豬、黑龍江寧安鶯歌嶺出土的陶豬等。

B.從出土的豬形雕塑看,其體形結構特征已是馴化了的家豬模樣。

C.豬的形象在原始雕塑中被如此廣泛而反復塑造,標志著飼養這種牲畜在當時的社會經濟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狗形雕塑

A.山東泰安和膠州三里河出土的狗形陶鬻,都屬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作品。狗作引頸狂吠狀,小尾巴上卷,背部安置橋形把手,堪稱是動物形象與器物造型完美結合的范例(如圖1-21所示)。

圖1-21  狗形陶鬻  大汶口文化  山東泰安

B.黑龍江寧安鶯歌嶺、湖北天門鄧家灣的石家河文化也都出土過陶狗。體現了原始先民對動物的形態、性情的理解和熟練的造型能力。

C.其他動物形象的雕塑

原始社會陶塑中的動物形象,還有鷹、鶚(xiāo)、龜、蛙、象等多種,顯示出原始先民對這些動物有深入細致的觀察、真實生動的塑造以及藝術夸張的表現。

(a)陜西華縣柳子鎮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一件鶚首形陶器蓋,器蓋整體作鶚首,用錐刺方法刻畫羽毛、眼圈,形象逼真,實用與美觀有機統一(如圖1-22所示)。

圖1-22  鶚首陶器蓋  仰韶文化  陜西華縣

(b)華縣太平莊廟底溝類型晚期墓出土的陶鶚鼎最具有代表意義。作者以鷹鶚的軀體作鼎腹,以其雙腿與尾巴作陶鼎的三個支足,器前端加塑鶚首,和器身渾然一體,尖利的喙和炯炯雙目增添了威猛之感(如圖1-23所示)。

圖1-23  陶鶚鼎  廟底溝類型  陜西華縣

(c)江蘇吳江梅埝出土的良渚文化水鳥形陶壺,造型也很精彩,作者抓住水鳥頭部作細致刻畫,其余作變形處理,從而獲得成功(如圖1-24所示)。

圖1-24  水鳥形陶壺  良渚文化  江蘇吳江

(3)人物雕塑

特點

A.除少數為全身像外,一般都是頭像,以面部展現人的整體;

B.把刻畫面部神情作為人物形象表現的重點。這種藝術處理手法是我國雕塑藝術重視傳神的傳統的開端。

意義

體現了原始先民對自身的形態、面貌、力量的初步認識和藝術再現的能力,在美術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代表作品

A.甘肅禮縣高寺頭出土的仰韶文化的陶塑少女頭像,殘高12.5厘米,陶色橙黃,額上發辮用泥條堆塑而成,兩腮圓潤,五官清楚,寫實程度很高。

B.甘肅天水柴家坪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塑人面像,口、眼鏤空,眉及眉弓、前額、兩頰、鼻梁是運用起伏變化來表現的。

C.甘肅臨夏出土的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陶塑作品,原為器蓋紐部,高度近6厘米,作者用繪塑結合手法,成功地創作出一位呈痛苦流泣狀的成年人頭像,藝術語言洗煉,造型風格質樸潑辣。

D.陜西洛南出土了一件人頭形器口紅陶壺。紅陶壺通高23厘米,壺口塑成一微微昂首的女孩頭像,嘴眼鏤空,秀鼻翹起,純凈的面部掩不住稚氣和乖俏之情(如圖1-25所示)。

圖1-25  人頭形器口陶瓶  仰韶文化  陜西洛南

E.甘肅秦安大地灣出土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瓶屬于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遺物。彩陶瓶通體打磨光滑,橄欖狀的腹部施有紅色陶衣,黑彩繪出三列圓弧紋;瓶口頭像塑制精細,腦后和左右兩側刻出下披的短發,口眼亦用鏤空手法而成,耳上有垂系耳飾的小穿孔(如圖1-26所示)。

圖1-26  人頭形器口陶瓶  仰韶文化  甘肅秦安

F.甘肅臨洮馬家窯文化遺址發現的彩陶器蓋狀物人頭像,面部都有彩繪的裝飾,這些彩陶器蓋狀物人頭像,耳鼻捏塑,嘴眼鏤刻,胡須畫出,面部還裝飾有直線和鋸齒紋,是迄今我國雕塑史上繪塑相結合的最早實例之一(如圖1-27所示)。

圖1-27  人頭形陶器蓋  馬家窯文化  甘肅臨洮

G.青海樂都柳灣出土的一件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的彩陶壺的裝飾比較特殊,壺高約34厘米,壺體上除繪有圓圈紋外,還貼塑出一個裸體人像,五官、四肢以及女性器官刻畫得細致清楚,反映出原始先民企望豐產的觀念(如圖1-28所示)。

圖1-28  人像彩陶壺  馬家窯文化  青海樂都

H.陶塑女神像

(a)遺址分布

出土于遼寧喀左東山嘴紅山文化祭祀遺址中,共兩件。

(b)第一件女神像

殘高5厘米,通體打磨光滑,似曾施過紅色的陶衣;雙臂橫曲身前,手撫上腹,臀部肥大后凸,肚腹顯得異常圓鼓,腹下有表現性器官的明顯記號(如圖1-29所示)。

圖1-29  陶塑女神像  紅山文化  遼寧喀左

(c)第二件女神像

殘高5.8厘米,體態不如前一件豐腴,通體未經打磨,上體微前傾,雙腿稍曲。

(d)意義

第一,表明史前雕塑家不僅準確地掌握了人體各部位的比例關系,而且還熟練地運用了夸張變形的手法;

第二,不僅追求外輪廓線的簡潔,而且還注重協調球形塊面的配合關系。

I.泥塑女神頭像

(a)遺址分布

出土于遼寧建平、凌源接壤地帶的牛河粱紅山文化女神廟遺址。

(b)特點

第一,頭像與真人等大,寫實性強,結構比例準確;

第二,眉弓高隆,用綠松石鑲嵌而成的雙目深陷,炯炯有力;

第三,嘴唇平厚,作微張掀動狀,似在喃喃吐語,展示出一位神情威嚴、令人崇仰的人間主神形象(如圖1-30所示)。

圖1-30  泥塑女神頭像  紅山文化  遼寧牛河梁

(4)石雕

發展概述

A.從原始雕塑諸類型的演進情況觀察,石雕藝術問世較早。在我國舊石器時代晚期,山西朔縣峙峪人開始制作鉆孔的環狀石墨飾品,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制作了鉆孔的雞心形石墜和小石珠,這種活動和成果被認為是石雕藝術的初步。

B.到新石器時代,我國的原始石雕藝術逐漸發展起來。

發展表現

A.在遼寧東溝后洼屯遺址發現一組石雕作品,屬6000年前遼東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遺物。石雕分為人像與動物兩類,總數近30種,高2厘米至6厘米,皆用硬度較低的滑石刻成。

B.人鳥合一雕刻品,正面刻出纏發、瞠目、齜牙的人面,背面刻出鳥紋,研究者推測是圖騰崇拜的產物。

C.趙寶溝文化石雕人像

(a)是截至目前發現的一批最重要的石雕人像,采集于河北灤平縣后臺子遺址,可能出自該處的下文化層。

(b)作品共6件,其中3件保存完整且形體較大,高度30厘米有余,輝長巖和輝綠巖質。

(c)人物臉型豐滿,眉目清晰,有乳房,雙手撫腹,下肢不作細致刻畫,形象頗似孕婦。

(5)玉雕

發展概述

A.從考古發掘材料看,大約到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我國的原始玉雕較集中地在江淮地區以及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和龍山文化區域里迅速發展起來。

B.我們的先民不僅熟練地掌握了碾、琢、磋、切、鉆多種技能,而且還可能在加工活動中使用一些簡單的機械。

C.玉雕藝術在這個即將走進文明的社會中成熟,支撐著進一步神秘化的巫術禮儀和即將形成的王權政治。

發展表現

A.紅山文化碧玉龍

出土于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那村,高26厘米,身軀卷曲呈反“C”字形狀,伸吻閉嘴,大眼長鬣(liè),體態矯健,通體光潤,龍脊上有一穿孔,可懸掛(如圖1-31所示)。

圖1-31  碧玉龍  紅山文化  內蒙古翁牛特旗

B.紅山文化玉豬龍、龍首璜

出土于遼寧建平、凌源、阜新等地(如圖1-32所示)。

圖1-32  玉豬龍  紅山文化  遼寧牛河梁

C.良渚文化玉琮

(a)概述

出土于浙江余杭反山墓地,直徑達16.7厘米,在器身上運用淺浮雕與陰線刻相結合的手法,雕刻出神人與獸面相結合的正面圖案(如圖1-33所示)。

圖1-33  玉琮  良渚文化  浙江余杭

(b)象征意義

玉琮的方、圓表示地和天,中間的穿孔表示天地之間的溝通,玉琮上刻飾的神人與怪獸很可能是行使溝通天地神圣權力的巫師和他助手的形象。

D.凌家灘玉器

(a)出自安徽含山凌家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距今5000年左右,早于良渚文化。

(b)這批玉器以其數量大、品類多、文化內涵豐富。

(c)其中一些玉器是迄今首次發現,如玉人、玉龜、喇叭口形玉飾、刻紋玉版和胸部刻飾八角星紋的玉鷹等。

(d)其中出土的玉人雕像高不足10厘米,有立式和坐式,頭戴冠飾,赤足,腰束帶,雙臂飾釧,雙手扶于胸前,五指伸布,可能表現的是當時掌握祭祀權力者的形象(如圖1-34所示)。

圖1-34  玉人  凌家灘文化  安徽含山

5.其他工藝制作

(1)染織工藝

概述

我國是養蠶絲織最早的國家,古史傳說中謂黃帝造衣裳,嫘祖教民育蠶,正是此種工藝萌始的一種曲折反映。

發展表現

A.陜西華縣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有朱紅色麻布殘片,證明此時已對織物進行染色。

B.紡織物種類增多,浙江吳興錢山漾良渚文化遺址中出土有絹、布、繩、帶等絲麻織物。

C.這一時期各地遺址出土的大量骨針和陶紡輪,證明紡織工藝已具雛形。

(2)漆工藝

起源

我國髹(xiū)漆工藝始于新石器時代。

發展表現

A.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有木胎圈足紅漆碗。

B.余杭瑤山良渚文化遺址出土有嵌玉高圈足漆杯等漆器。

C.在江蘇常州圩墩出土有馬家浜文化漆器。

(3)骨牙雕

發展概述

骨牙器在石器時期便已出現,到新石器時代有更為精美的加工和制作。

發展表現

A.陜西西鄉何家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一件微型骨雕人頭像。

B.山東大汶口遺址發現有骨笄和骨墜,制作相當精巧,骨笄的上端透雕出幾何形紋飾。

C.山東泰安出土的象牙梳、骨雕筒非常出色

(a)象牙梳是以平行三道條孔鏤空成“S”形花紋,界框也由鏤空條紋構成,下端有細密梳齒16個,相當規整細致(如圖1-35所示);

圖1-35  象牙梳  大汶口文化  山東泰安

(b)骨雕筒遍體透雕著四瓣花紋,其中一件巧妙地鑲嵌著綠松石珠,以取得豐富的效果。

D.上海福泉山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一件大型象牙雕刻器,殘高42厘米,表面刻有一組用線細密的獸面紋,反映了當時社會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制造者的雕刻經驗和技術也逐步走向成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理市| 玉树县| 金昌市| 高密市| 无棣县| 南昌县| 焦作市| 泰和县| 嘉荫县| 玛纳斯县| 延吉市| 浮山县| 盐池县| 正安县| 广水市| 虹口区| 大厂| 丘北县| 平利县| 永州市| 徐水县| 宜州市| 抚松县| 马边| 红河县| 吕梁市| 灌云县| 隆子县| 平湖市| 阳西县| 改则县| 新河县| 蛟河市| 沅江市| 唐海县| 义马市| 万山特区| 万载县| 中江县| 左贡县| 元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