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司法考試《卷四:實例(案例)分析》題庫【歷年真題(視頻詳解)+章節題庫+考前押題】
- 圣才電子書
- 10796字
- 2020-11-15 12:44:07
五、共同犯罪形態
案例8 沈某、丁某及韓某盜竊信用卡案
2010年5月17日,沈某(男,1988年6月1日生)得知室友李某剛收到匯款5000元并存入了信用卡中。沈某當時正苦于沒錢與女友去旅行,遂生歹念,欲偷走李某的信用卡并將5000元取走。為了避免李某懷疑自己是作案人,沈某找來其社會上的朋友丁某(男,1989年10月10日生),慫恿丁某助其偷卡提錢,并約定事后五五分成,丁某同意。當晚,丁某找來韓某(男,1994年3月20日生),并把犯罪計劃告訴韓某,以500元作為報酬成功誘使韓某代為實施犯罪行為,丁某將沈某預先準備的鑰匙交給韓某并告知信用卡密碼。第二天,韓某叫上其表弟黃某(男,1994年5月16日生)一起“辦事”,讓黃某望風。二人成功偷出信用卡后,韓某在提款機憑密碼一次性取出5000元,卡內尚有余額1150元,韓某將卡和錢交給丁某后得款500元。丁某得知卡內尚有余額,心想一不做二不休,首先將1150元取走,之后再利用信用卡的透支功能又惡意透支了1000元。丁某將共計2150元私吞后,交給沈某2500元,丁某共得利4150元。
【問題】
1.沈某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如果構成,應定何罪?
2.丁某的行為是否構成傳授犯罪方法罪?如果以行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作為劃分標準,丁某屬于何種共同犯罪人?應當如何處罰?
3.黃某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如果構成,其在犯罪中起何種作用?應當如何處罰?
4.沈某對丁某多取的2150元是否同樣負有刑事責任?如何計算沈某的犯罪數額?
5.丁某惡意透支的行為如何認定?該行為與之前的犯罪行為如何處罰?
6.如果韓某在偷卡過程中看見宿舍管理員在巡視,因害怕被發現而慌張跑向出口,不料將管理員撞倒,造成管理員輕傷。對韓某該行為應當如何認定?
7.如果沈某除上述行為外,還曾經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過一張信用卡,而丁某在明知該卡是沈某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的,仍加以使用,且數額較大,沈某和丁某的行為應如何認定?
8.如果韓某并未盜竊信用卡,而是撿到李某的信用卡后,猜對密碼,支取了其中的5000元,則是否構成犯罪?如是,構成何罪?如否,說明理由。
【考點】共同犯罪;主犯;從犯;教唆犯;間接教唆;盜竊罪;信用卡詐騙罪;實行過限行為;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傳授犯罪方法罪
【參考答案】
1.沈某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如果構成,應定何罪?
答:沈某的行為構成犯罪。應定盜竊罪。
沈某在該共同犯罪中屬于教唆犯,應當按照他教唆他人實施的犯罪來處罰。而根據《刑法》第196條第3款的規定,行為人盜竊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本法第264條的規定,即以盜竊罪定罪處罰。因此,本案中沈某的行為構成盜竊罪。
2.丁某的行為是否構成傳授犯罪方法罪?如果以行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作為劃分標準,丁某屬于何種共同犯罪人?應當如何處罰?
答:丁某的行為不構成傳授犯罪方法罪。如果以行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作為劃分標準,丁某屬于教唆犯,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
在刑法理論上,按照行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可以將共同犯罪人分為實行犯、幫助犯和教唆犯。本題重點考查教唆犯罪與傳授犯罪方法罪的區別,同時也引入一個重要的概念—間接教唆犯。(1)根據《刑法》第295條的規定,傳授犯罪方法罪,是指通過語言、文字、動作、圖像或者其他方法,故意將實施某種犯罪的具體經驗和技能傳授給他人的行為。傳授犯罪方法罪和教唆犯罪的區別在于:①傳授犯罪方法罪傳授的是犯罪的具體經驗和技能;教唆者所教唆的內容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一般的、籠統的;②教唆的對象限于有刑事責任能力,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人(否則不構成教唆犯,而成立間接正犯);而傳授犯罪方法的對象無此限制。③教唆的本質是使他人產生犯罪的決意;而傳授犯罪方法的本質是具體犯罪方法的傳授,不要求以使被傳授者產生犯罪決意為條件。(2)所謂間接教唆,是指教唆者教唆他人犯罪,而該被教唆者自己未親自實施犯罪,而是又教唆另一人去實施犯罪;接受教唆后又教唆他人犯罪的人就是間接教唆者。教唆者和間接教唆者都是教唆犯,按照《刑法》關于教唆犯的相關規定處罰。而教唆犯的最終犯罪進程還是應當以被教唆者的犯罪進程決定是未遂或是既遂。
本案中,丁某以給予報酬的方式誘使韓某代為實施犯罪行為,是教唆韓某犯罪,并非將犯罪的具體經驗和技能傳授給韓某,因此,丁某的行為不成立傳授犯罪方法罪,而應當將丁某認定為間接教唆犯,同樣按照《刑法》關于教唆犯的規定來定罪處罰。
3.黃某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如果構成,其在犯罪中起何種作用?應當如何處罰?
答:黃某的行為構成犯罪。他在犯罪中起次要、輔助作用,是從犯,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在我國刑法理論中,按照行為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的大小,可以分為主犯、從犯和脅從犯。(1)主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共同犯罪人。根據《刑法》第97條的規定以及刑法分則的相關內容,主犯可以劃分為以下三種: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即在犯罪集團中起組織、策劃、指揮作用的犯罪分子;聚眾犯罪的首要分子,即在聚眾犯罪中起組織、策劃、指揮作用的犯罪分子:其他主犯,即犯罪集團和一般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對于主犯的刑事責任問題,根據《刑法》第26條的規定,對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而對于第3款規定以外的主犯,應當按照其所參與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2)從犯。根據《刑法》第27條的規定,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共同犯罪人。所謂輔助作用,是指為實行共同犯罪而創造條件,提供便利或者幫助犯罪的實行;所謂次要作用,是指雖然參加了犯罪的實行行為,但是在整個共同犯罪過程中起次要的作用。對于從犯,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3)脅從犯,根據《刑法》第28條的規定,是指被脅迫參加犯罪的共同犯罪人。由于脅從犯的主觀惡性和社會危害性明顯輕于主犯和從犯,所以對于脅從犯,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本案中,黃某是幫助韓某望風的行為人,而不是實行者,雖然他有共同犯罪的故意和參加共同犯罪的行為,但在犯罪中只起到次要的、輔助的作用,因此是從犯,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4.沈某對丁某多取的2150元是否同樣負有刑事責任?如何計算沈某的犯罪數額?
答:沈某對于丁某多取的2150元不負有刑事責任。沈某的犯罪數額為5000元。
(1)根據《刑法》第25條的規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據此,共同犯罪應當滿足以下條件:①共同犯罪主體的復數性,即必須是二人以上。②共同犯罪所侵害客體的同一性,即犯罪侵害的是相同的為《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③共同犯罪主觀故意的共同性。④共同犯罪行為的互動性和協同性,即存在犯意聯絡的共同犯罪人的行為是相互協調、緊密配合的整體活動,并且大多情況下還具有明確的分工。
基于上述條件,以下情況不成立共同犯罪:①共同過失行為不構成共同犯罪。根據《刑法》第25條的規定,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②同時犯不成立共同犯罪。所謂同時犯,是指二人以上事先沒有犯意聯絡,而在同時同地以各自的行為侵害同一對象的犯罪。③間接正犯不成立共同犯罪。所謂間接正犯,是指利用無刑事責任能力或者無犯罪故意者或者利用合法行為人來實行自己的犯罪,利用者稱為間接正犯。④超出共同故意的過限行為不成立共同犯罪。對于過限行為,單獨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本案中,丁某多取2150元的行為屬于超出共同犯罪故意范圍的過限行為,因此,沈某等其他共同犯罪人對該過限行為不負刑事責任。
(2)共犯刑事責任的特點是“一部行為,全部責任”,即盡管行為人沒有實行共同犯罪中的所有實行行為,也應當承擔全部實行行為造成的結果責任。本案中,沈某是教唆犯,盡管沒有參加犯罪的實行,也應當對其他共犯人的行為負責。沈某等人計劃盜竊信用卡并取出5000元,因此犯罪的數額應當是5000元而不是分贓數額2500元。
5.丁某惡意透支的行為如何認定?該行為與之前的犯罪行為如何處罰?
答:丁某惡意透支的行為構成信用卡詐騙罪,并應當認定為丁某個人的犯罪行為,屬于共同犯罪中的實行過限行為,因此其他共犯對該過限行為不負刑事責任。該犯罪應當與之前的犯罪數罪并罰。
根據第4題的分析,丁某惡意透支的行為,和他多取2150元的行為一樣,屬于共同犯罪的實行過限行為,因而構成單獨犯罪,由丁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根據《刑法》第196條的規定,惡意透支的行為,構成信用卡詐騙罪。因此,丁某構成盜竊罪和信用卡詐騙罪,應當將兩罪按照數罪并罰原則處罰。
如果丁某是一次性取出2150元,而不是先取1150元再惡意透支1000元,則應當是一行為同時觸犯兩罪名,是想象競合,應當在盜竊罪和信用卡詐騙罪兩罪中擇一重罪處罰,而不實行數罪并罰。
6.如果韓某在偷卡過程中看見宿舍管理員在巡視,因害怕被發現而慌張跑向出口,不料將管理員撞倒,造成管理員輕傷。對韓某該行為應當如何認定?
答:韓某的該行為不構成犯罪。
根據《刑法》第269條的規定,犯盜竊、詐騙、搶奪罪,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依照本法第263條的規定,即以搶劫罪定罪處罰。根據《刑法》的相關規定,盜竊罪、詐騙罪和搶奪罪都要求數額較大,才構成犯罪;而在《刑法》第269條規定的這種轉化為搶劫罪的情況,通說認為只要盜竊、詐騙、搶奪的行為不屬于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情況,都可以轉化為搶劫,而不管數額是否達到較大的標準,也不管先前的犯罪行為是否達到犯罪既遂的狀態。
但是,本案中,韓某在偷卡時害怕被發現而逃跑,并非屬于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毀滅罪證中的任何一種情況,因此,不能轉化成搶劫罪;其過失致管理員輕傷的行為并非法律規定的犯罪,因此,該行為不應當構成犯罪。
7.如果沈某除上述行為外,還曾經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過一張信用卡,而丁某在明知該卡是沈某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的,仍加以使用,且數額較大,沈某和丁某的行為應如何認定?
答:沈某的行為構成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丁某的行為構成信用卡詐騙罪。
根據《刑法》第177條之一規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三)》的規定,使用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信用卡,妨害信用卡管理的,構成妨害信用卡管理罪。本案中,沈某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信用卡,其行為構成妨害信用卡管理罪。根據《刑法》第196條第1款的規定,冒用他人信用卡的也應成立信用卡詐騙罪。所以,丁某明知該卡是沈某以虛假身份證明騙領的,仍加以使用,構成信用卡詐騙罪。韓某撿到李某的信用卡并使用的行為也構成信用卡詐騙罪。
8.如果韓某并未盜竊信用卡,而是撿到李某的信用卡后,猜對密碼,支取了其中的5000元,則是否構成犯罪?如是,構成何罪?如否,說明理由。
答:構成信用卡詐騙罪。
根據《刑法》第196條規定,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構成信用卡詐騙罪。如果韓某撿到信用卡并使用,屬于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為,依法應當以信用卡詐騙罪來處理。
案例9 甲、乙盜竊、搶劫案
甲與乙系高中同學,畢業后一起到南方某城市打工,但發現南方錢并不好掙。某日,甲、乙兩人商量到某別墅區有錢人家里盜竊。然后兩人就到該市郊區的別墅區,甲在門口望風,乙進門尋找財物,但發現保姆在里間做家務,此時,保姆將該房間從里面鎖上。乙大怒,用匕首將該房間撬開,朝保姆連刺幾刀,致使保姆倒在血泊中。乙擔心保姆活過來,就朝保姆又刺了幾刀,然后,拿了兩瓶法國名酒,順手拿走保姆的錢包和主人放在抽屜的手機、現金、銀行存折和身份證件。在出門前,又起壞心,扯下保姆的褲子,將其奸淫。出門后發現甲已經逃跑,原來甲見到有人上樓,以為主人回來,將巡邏的保安打傷(輕傷)后落荒而逃。后來,保安發現案情,連忙報案,并且將保姆送到醫院,保姆在醫院經搶救奇跡般地活了下來。后來,乙找到了甲,責罵其膽子小,但沒有告訴作案的具體情形。乙命令甲拿著存折到銀行取了錢(2萬元人民幣)。不久,甲與乙被抓獲。
問題:試分析甲、乙的刑事責任。
【考點】盜竊罪;搶劫罪;共同犯罪;犯罪既遂;故意殺人罪;侮辱尸體罪;
【參考答案】
試分析甲、乙的刑事責任。
答:(1)甲與乙的刑事責任:二人在盜竊罪范圍內構成共同犯罪。
理由如下:①甲與乙在盜竊罪的范圍內成立共同犯罪。甲與乙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在該共同犯罪故意的支配下二人按照分工實施盜竊活動。甲實施了望風的行為,財物到手后甲又到銀行取錢,而乙則是制服被害人的反抗,并且拿走了財物。②甲與乙各自成立搶劫罪的犯罪既遂。③甲與乙并不成立搶劫罪的共同犯罪。因為二人既沒有共同的搶劫犯意,也沒有共同搶劫的行為,甲屬于為了防止被抓而實施暴力行為的轉化型搶劫,乙屬于為了獲得財物使用暴力的當場性搶劫 。
(2)甲的刑事責任:甲構成盜竊罪與搶劫罪既遂,且不屬于入戶搶劫。
理由如下:①雖然甲在望風時逃跑,但是,已經實施了望風行為,該行為屬于盜竊罪共同犯罪的行為,應該成立犯罪。②甲在見到保安時為了防止被抓而實施了暴力行為,因此,轉化為搶劫罪,而且成立搶劫罪的既遂。甲在門外望風,本意是為了盜竊,沒有入戶,因此,其轉化的搶劫罪并不具有“入戶”的情節,不成立入戶搶劫的情節加重犯。甲后來拿存折和證件取錢的行為,屬于搶劫罪的后續行為,實現了搶劫罪侵犯他人財產權的內容,不成立單獨的犯罪。
(3)乙的刑事責任:乙構成搶劫罪與侮辱尸體罪(既遂)。
理由如下:①乙在盜竊過程中發現被害人,為了獲得財物,對保姆實施殺害行為,并不成立故意殺人罪,而是成立為了獲得財物使用暴力行為的搶劫罪。②乙以為保姆死亡進行奸淫的行為,成立侮辱尸體罪的犯罪既遂。因為活人擁有尸體的全部特征,只不過比尸體多出身體能量、心跳等要素,應當認為成立侮辱尸體罪(既遂)。
案例10 張三、李四盜竊、綁架案
張三原為酒店門童,因與客人發生爭執而被解雇,現年19歲。其表弟李四因無心學習整日逃課而輟學在家,年僅15歲。某日,李四對張三抱怨自己想換新款手機,但手頭沒錢,于是張三便讓李四晚上與其一起到王五家盜竊,張三在樓道把風,李四進屋去拿財物。李四進去后翻箱倒柜,拿起首飾、平板電腦等財物正欲離開時,驚醒了正在睡覺的王五,王五當即大聲呵斥。李四見被人發現,下意識地拿出隨身攜帶的匕首,說道:我就拿這些,你要阻攔我,別怪我不客氣。王五見來人是一個小孩,也不放在心上,便一步上前,就要奪李四手中的匕首。不料李四真的一把將匕首捅進王五的腹中,王五中刀,流血不止。由于李四是第一次用刀傷人,見此情景,頓時慌了神,扔下東西就趕緊跑出門來。張三見李四跑出來,便問他得手沒有,李四邊跑邊說,“趕緊跑,我殺人了。”張三大驚,連忙逃離現場。后來,王五經搶救未死,但膽囊被扎破,造成重傷。李四的哥哥得知其行為后,報告公安機關,在公安機關前來抓捕時,李四沒有拒捕,并如實供述了自己的罪行。
問題:
1.張三讓李四去盜竊的行為應如何認定?
2.李四在王五家的行為應如何認定?
3.張三與李四是否成立共同犯罪?
4.李四在公安機關前來抓捕時,沒有拒捕并如實供述了自己的罪行。對此應如何認定處理?
5.經查,張三在鄰居趙六欠其賭債不還時,綁架了趙六的女兒趙曉以向趙六索要欠款,聲稱不還錢就殺了趙曉。對此行為應如何認定?
6.如果張三在綁架的過程中,意圖強奸趙曉,為壓制其反抗,欲用繩子將其勒暈,結果失手將其勒死,張三見狀倉皇而逃。對此應如何認定?
【考點】故意傷害罪;盜竊罪;綁架罪;強奸罪;共同犯罪;間接正犯;犯罪未遂;自首;刑事責任能力
【參考答案】
1.張三讓李四去盜竊的行為應如何認定?
答:張三指示沒有刑事責任能力的李四實施盜竊行為,構成盜竊罪的間接正犯,本案中屬于盜竊未遂。
根據《刑法》第264條規定,入室盜竊的,構成盜竊罪。間接正犯,是指一個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教唆或者幫助一個幼年人或者精神病人,實施危害行為,不構成共同犯罪,教唆者或幫助者作為實行犯罪處理,被教唆者或被幫助者不構成犯罪。據此,張三教唆15歲不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李四入室盜竊,張三構成盜竊罪的間接正犯。本案中,盜竊行為并沒有獲得財物,因此,張三屬于盜竊罪未遂。
2.李四在王五家的行為應如何認定?
答:李四實施盜竊時,使用暴力造成王五重傷,構成故意傷害罪。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0條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不對《刑法》第269條所規定的“轉化型搶劫”負刑事責任,行為人實施轉化型搶劫成立犯罪的,應認定為故意傷害罪或者故意殺人罪。李四實施盜竊行為,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而使用暴力相威脅,但李四年僅15歲,其不對轉化型搶劫負刑事責任;李四造成了王五重傷的結果,因此,對李四應以故意傷害罪論處。
3.張三與李四是否成立共同犯罪?
答:張三與李四不構成共同犯罪。
因為共同犯罪的成立要求共犯人均具備相應的刑事責任能力,李四15周歲,不對盜竊罪承擔刑事責任。張三教唆15歲不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李四去入室盜竊,張三構成間接正犯,單獨構成盜竊罪。李四重傷王五的行為不包括在張三教唆的范圍內,張三對此部分行為不負刑事責任,就此二人也不成立共犯關系,李四單獨成立故意傷害罪。
4.李四在公安機關前來抓捕時,沒有拒捕并如實供述了自己的罪行。對此應如何認定處理?
答:李四的行為不構成自首,可以參照自首酌情從輕處罰。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處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體問題的意見》規定,犯罪嫌疑人被親友采用捆綁等手段送到司法機關,或者在親友帶領偵查人員前來抓捕時無拒捕行為,并如實供認犯罪事實的,雖然不能認定為自動投案,但可以參照法律對自首的有關規定酌情從輕處罰。據此,李四在其哥哥報告公安機關后,公安機關前來抓捕時,沒有拒捕,并如實供述了自己的罪行的行為不能認定為自動投案,但可以參照自首的有關規定酌情從輕處罰。
5.經查,張三在鄰居趙六欠其賭債不還時,綁架了趙六的女兒趙曉以向趙六索要欠款,聲稱不還錢就殺了趙曉。對此行為應如何認定?
答:張三的行為應認定為綁架罪。
如果行為人為了索取法律不予保護的債務,以實力支配、控制被害人后,以殺害、傷害被害人相威脅的,宜認定為綁架罪。因此張三的行為以綁架罪論處。
6.如果張三在綁架的過程中,意圖強奸趙曉,為壓制其反抗,欲用繩子將其勒暈,結果失手將其勒死,張三見狀倉皇而逃。對此應如何認定?
答:張三的行為應認定為強奸罪(未遂),因為造成受害人死亡,屬于結果加重的未遂犯。
根據《刑法》第236條規定,強奸罪,是指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強奸婦女的行為。具有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情形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據此,強奸致人死亡屬于強奸罪的結果加重情節。張三的行為屬于強奸致人死亡,屬于結果加重犯的未遂。張三強奸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結果,屬于強奸致人死亡,但是因其強奸行為并未得逞,因此屬于強奸未遂,即結果加重犯的未遂。
案例11 事先通謀的盜竊案
被告人石某:男,30歲,個體餐館業主。被告人田某:女,27歲,被告人石某之妻。被告人李某:男,29歲,被告人石某的朋友。盜竊犯粟某(另案處理)多次去石某的餐館吃飯,彼此之間相處較好。2010年11月14日下午,粟某在石家對石某說:“今天晚上我去城南一家商場拿點東西,到時先放你家,也給你一半。”石某表示同意,說:“我們家晚上大門虛關一扇,到時你直接進來就是。”次日凌晨3時許,粟某與另一盜竊同伙把盜竊來的價值一萬五千余元的贓物帶到石某家,此時石某之妻田某正好也在,于是石某把情況告訴了妻子。在石、田二人的指引下,粟某與另一盜竊同伙隱匿好贓物。兩天后,盜竊犯粟某被抓獲,田某、石某聞訊后心中害怕,于是急忙找來朋友李某,請李某幫忙把贓物轉移并低價賣掉,得利六千余元。后因知情人舉報,為爭取主動,石某、田某趕在公安機關傳訊他們之前,主動到公安機關投案,但石某只供述了自己窩藏、銷售贓物的事實,對粟某的犯罪事實不予交代。而田某則除供述自己的所有罪行外,還舉報了粟某和李某的犯罪事實。石某到案后,還主動交代其在經營餐館期間,為招攬顧客,連續一個多月在火鍋中添加罌粟殼,累計使用罌粟殼約1公斤。但是在庭審過程中,田某又辯解其行為只構成窩藏贓物罪。
【問題】
1.石某的行為構成何罪?
2.對石某的罪行應當如何處罰?
3.田某的行為構成何罪?
4.田某有哪些量刑情節?
5.李某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如果是,構成何罪?如果不是,為什么?
6.石某、田某與李某是否構成共同犯罪?
7.假設石某、田某聞訊粟某被抓后,李某不僅幫忙轉移并低價賣掉贓物,而且為石某、田某提供藏身的房屋,李某行為構成何罪?如何處罰?
【考點】共同犯罪;自首;立功;盜竊罪;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欺騙他人吸毒罪
【參考答案】
1.石某的行為構成何罪?
答:石某的行為構成盜竊罪、欺騙他人吸毒罪。
(1)根據《刑法》第164條的規定,盜竊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秘密竊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竊取的行為。其特征是:①客觀方面,行為人必須具有秘密竊取公私財物的行為。所謂秘密竊取,是指犯罪分子主觀上自認為采取不會被財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經手者發覺的方法,暗中竊取其財物。秘密竊取是盜竊罪的重要特征,是區別于搶劫、搶奪、詐騙等其他侵犯財產犯罪的主要標志;行為人多次盜竊,即使竊取財物的數額尚未達到較大,也應為盜竊罪。盜竊公共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的,是法定的構成盜竊罪的重要條件。②犯罪主體,為已滿16周歲并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③主觀方面,只能由直接故意構成。犯罪分子必須意識到他所竊取的是公共財物或者他人財物,并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至于盜竊到手的財物,是據為己有、贈與他人、交給集體,甚至毀棄或者又被他人非法占有等,都是非法竊取之后處置、下落問題,改變不了非法侵犯財產所有權的性質,是事后不可罰行為,不影響盜竊罪的成立。本案中,石某在盜竊犯粟某盜竊財物前,同意提供場所隱匿犯罪所得,主觀上是明知,與粟某屬于事先通謀的共同犯罪;客觀上,粟某盜竊后,石某積極配合,晚上留門,共同隱匿犯罪所得;在粟某被捕后,又偷偷將犯罪所得再次轉移、銷售,其行為表面上看僅是窩贓銷贓,而實質上是共同盜竊行為,屬于盜竊的事后不可罰行為,只不過石某與具體實施偷盜的人分工不同罷了。因而,石某的行為構成盜竊罪,是盜竊犯粟某的同案共犯。
(2)根據《刑法》第353條的規定,欺騙他人吸毒罪,是指采用隱瞞、掩蓋真相的方法,致使他人在不知道的情況下,被蒙騙吸食或注射毒品。本案中,石某為招攬顧客,私自在火鍋中添加罌粟殼,致使多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誤食含有毒品的食品,其行為顯然符合欺騙他人吸毒罪的構成。
2.對石某的罪行應當如何處罰?
答:(1)石某的盜竊罪和欺騙他人吸毒罪應當數罪并罰;(2)欺騙他人吸毒罪構成自首,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1)根據第1題的分析,石某同時構成盜竊罪和欺騙他人吸毒罪,應當實行數罪并罰。
(2)根據《刑法》第67條的規定,犯罪以后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對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處理自首和立功具體應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自首和立功司法解釋》)規定,犯有數罪的犯罪嫌疑人僅如實供述所犯數罪中部分犯罪的,只對如實供述部分犯罪的行為,認定為自首。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除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還應當供述所知的同案犯。主犯則應當供述所知其他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實,才能認定為自首。本案中,石某雖主動投案,但對共犯粟某盜竊罪的事實沒有如實供述,故盜竊罪不成立自首;但石某主動交代了欺騙他人吸毒罪的犯罪事實,對欺騙他人吸毒罪成立自首,依法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3.田某的行為構成何罪?
答:田某的行為構成掩飾、隱藏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根據《刑法》第312條的規定,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是指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而予以窩藏、轉移、收購、代為銷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飾、隱瞞的行為。其主要特征是:①犯罪對象是犯罪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②客觀方面,必須具有為犯罪分子窩藏、轉移、收購、代為銷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飾、隱瞞犯罪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的行為。本罪是選擇性罪名,行為人只要實施了窩藏、轉移、收購、代為銷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飾、隱瞞犯罪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其中任何一種行為,就構成本罪。③主觀方面由故意構成,即明知是他人犯罪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④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包括單位。
本案中,田某在粟某盜竊之前并不知道該行為的存在,僅僅是在粟某盜竊財物之后才知道,因此不是盜竊罪的共犯。但是由于其主觀上明知所協助隱匿和銷售的是犯罪所得,客觀上仍為其隱匿贓物,因此構成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4.田某有哪些量刑情節?
答:田某構成掩飾、隱藏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自首和立功,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
田某趕在公安機關傳訊之前,主動到公安機關投案,并且供述了自己的所有罪行外,還舉報了粟某和李某的犯罪事實,根據《刑法》第67、68條的規定,成立自首和立功,依法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5.李某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如果是,構成何罪?如果不是,為什么?
答:李某的行為構成掩飾、隱藏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根據《刑法》第312條的規定,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是指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而予以窩藏、轉移、收購、代為銷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飾、隱瞞的行為。本案中,李某幫石、田二人把贓物轉移并低價賣掉,得利六千余元的行為,屬于明知是犯罪所得而代為銷售的行為,故構成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6.石某、田某與李某是否構成共同犯罪?
答:石某與李某不構成盜竊罪共同犯罪,田某與李某構成掩飾、隱藏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共犯。
李某并沒有與粟某及石某共同的犯盜竊罪的故意,其故意的內容僅限于在田某、石某完成窩藏行為之后幫助石某夫婦銷售犯罪所得,此時盜竊罪已經結束。因此,這種沒有事先通謀的銷贓行為,不能認定為是盜竊罪的共犯,只能單獨認定成立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因此,田某與李某構成掩飾、隱藏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共犯。而石某的掩飾隱瞞行為是盜竊罪的事后不可罰行為,因此,不與李某成立共犯。
7.假設石某、田某聞訊粟某被抓后,李某不僅幫忙轉移并低價賣掉贓物,而且為石某、田某提供藏身的房屋,李某行為構成何罪?如何處罰?
答:李某構成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和窩藏、包庇罪,數罪并罰。
根據《刑法》第310條的規定,窩藏、包庇罪,是指為犯罪的人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證明包庇的行為,窩藏、包庇罪與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最大區別在于:窩藏、包庇罪是針對犯罪人的窩藏、包庇;而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是針對犯罪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結合上題的分析,若李某為石某、田某提供藏身的房屋,則另構成窩藏、包庇罪,與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實行數罪并罰。
- 2015年法律碩士(非法學)聯考重要主觀題背誦(含關鍵詞)
- 2014年全國企業法律顧問執業資格考試《企業管理知識》歷年真題與考點歸類精講
- 2016年國家司法考試《民法》法律法規匯編(含歷年真題)
- 2016年國家司法考試《民事訴訟法與仲裁制度》法律法規匯編(含歷年真題)
- 國家司法考試必讀法律法規匯編
- 2021年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專題攻略:易錯·高頻考點+關聯速記
- 2015司法考試分類法規隨身查民法
- 2015司法考試分類法規隨身查國際司法職業道德
- 2019年山東省農村信用社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考試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 《外貿跟單員崗位專業培訓考試大綱及復習指南》(2013年版)外貿跟單操作實務詳解
- 2018國家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法律法規匯編(雙色應試版)
- 2015司法考試分類法規隨身查刑事訴訟法
- 2019年山東省農村信用社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考試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19年交通銀行招聘考試題庫【歷年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19年全國政策性銀行招聘考試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模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