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新聞傳播史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圣才電子書
- 10969字
- 2020-11-15 12:49:54
2016年中國人民大學824新聞傳播史論考研真題及詳解
中國人民大學
2016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考試科目:824新聞傳播史論
一、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20分)
1.新民叢報
2.BBC
3.媒介形態
4.公共領域
二、簡答題(每題20分,共60分)
1.1949年之前中國通訊社的發展歷程。
2.關于新聞真實,學術界有哪些觀點,這些觀點的內容是什么?
3.詹姆斯·凱瑞的傳播傳遞觀和傳播儀式觀的區別。
三、論述題(每題35分,共70分)
1.新媒體環境下,大眾傳播媒介的生存環境有什么改變?對職業新聞傳播有什么影響?
2.比較中介觀和媒介觀的異同。(材料略)
參考答案:
中國人民大學
2015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考試科目:824新聞傳播史論
一、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20分)
1.新民叢報
答:《新民叢報》是梁啟超按照西方大型綜合性雜志的模式創辦的一份半月刊,1902年2月8日在橫濱創刊。《新民叢報》是20世紀初辛亥革命前資產階級改良派的重要刊物之一,報名取《大學》篇中“新民”之意。從創刊到1907年11月停辦,前后近六年,共出版九十六期。這是梁啟超宣揚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反對民主革命的重要陣地。該刊新穎別致,封面是一幅彩色的中國地圖,內容分設25個欄目,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無所不包,古今中外無所不談。內容豐富,編輯嚴謹,印刷精美,均為“中國報界前此未有”。該刊用大量篇幅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軍事、法律、宗教、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學說,其中包括馬克思主義學說,但總的傾向是鼓吹保皇和君主立憲。
2.BBC
答:英國廣播公司(BBC),成立于1922年,是英國最大的新聞廣播機構,也是世界最大的新聞廣播機構之一。1922年10月,馬可尼公司聯合西方電氣公司等另外五家無線電企業組建了民營的英國廣播公司。同年11月1日開始營業,14日在倫敦開始日常廣播。1927年元旦,英王頒布“皇家約章”,將其改組為公營的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簡稱BBC),授予它在全國進行無線電廣播的特權。1955年9月22日,獨立廣播公司倫敦電視臺首次播放節目。它的建立,標志著英國出現第一家靠廣告收入和出售節目而維持經營的商業性廣播電視公司。目前,英國廣播公司在國內擁有10個全國性電臺、40個地方性電臺、8個全國性的電視頻道(包括BBC1到4頻道,兩個兒童頻道CBBC和Cbeebies,BBC新聞和BBC國會新聞頻道)、BBC紅鈕互動電視(BBC Red Button interactive TV)、BBC高清頻道、BBC在線、BBC iPlayer等。
3.媒介形態
答:媒介形態是指信息傳播的渠道和載體。美國新聞學者羅杰·菲德勒在《媒介形態變化》一書中指出,傳播媒介的形態變化,通常是由可感知的需要,競爭和政治壓力,以及社會和技術革新的復雜相互作用引起的。迄今為止,人類經歷了三次大的媒介形態變革:印刷媒介、電子媒介以及現在尚未完全定型的數字媒介。口頭傳播、書面語言、電磁波語言以及數字語言,是這三次媒介形態轉變的主要催化劑,科學技術的發展則是媒介形態得以不斷更新、發展的動力所在。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媒介形態占據主流,印刷媒介擴大了信息接收的時空范圍;電子媒介以及可視可感的形式傳播信息,強化了人們對圖形信息的接受能力;數字媒介幾乎改寫了傳播的全部面目,網絡對社會經濟、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人類傳播史就是一部傳播媒介形態變化發展的歷史。
4.公共領域
答: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在傳播學中是指一種介于私人領域與國家權利領域之間的機構空間和時間。在這個空間里,個體公民聚集在一起,就共同關心的公共事務進行公開的討論和辯論,形成某種接近于輿論的一致意見,并組織對抗壓迫性的國家和公共權力,從而維護總體利益和公共福祉。這個概念是哈貝馬斯在其《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一書中提出的,用來描述大眾媒體應該在民主社會中扮演什么角色的理想模型。隨著概念的發展,公共領域的內涵已經有所擴大,如果不局限于公共領域的特定歷史形態,把它看作是一個“理想類型”的話,只要是能夠貫徹自由、開放、平等、理性精神,獨立于國家和市場,由公民參與的論壇,都可以被稱為公共領域。它既可以是面對面的聚會,也可以是在此基礎上代替直接交流的各種媒體。公共領域具有以下特點:一是開放性,即向所有公民開放;二是自由與獨立,不受任何權力機構和個人的強制,自由集合,自由討論;三是關注普遍利益,謀求公利而非私利;四是需要媒介進行傳播和輔助,以保證信息的充分溝通與交流。
二、簡答題(每題20分,共60分)
1.1949年之前中國通訊社的發展歷程。
答: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中國通訊社的發展歷程大致如下:
(1)民國初年的通訊社
民國初年,新聞事業飛速發展,為了加強新聞報道,地區性通訊社紛紛興起,例如成立于長沙的湖南通訊社、湖南新聞社;成立于廣州的公民通訊社;成立于上海的民國第一通訊社等。該時期的通訊社由于人力財力有限,大都以譯報、剪報為主,自采新聞較少,只具備油印十數份新聞稿分送報社的能力。多數通訊社“設備甚簡,只為一黨一派而宣傳其消息,至不為國內報紙所信任,對外更無論矣”。這一時期較有影響的是以下兩家通訊社:
①新聞編譯社
新聞編譯社由邵飄萍創辦于1916年8月,是北洋政府時期中國最早的一家較有影響的通訊社。邵飄萍創辦該社是為了改變外國通訊社“任意左右我國之政聞”的狀況,將中國政聞之聲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該社的稿件很受歡迎,主要供給北京各報,外國駐京記者也多有參考。雖然不具備面向全國媒體發稿的實力,但仍是北京地區“具有現代通訊社觀念的第一個新聞通訊機構”。
②國聞通訊社
國聞通訊社1921年創辦于上海,由胡政之參與籌辦并擔任主編。初受孫中山和浙江軍閥盧永祥等的資助,實為反對直系軍閥的聯合勢力的宣傳機構。該社主要以郵寄的方式向各地報社發稿,后陸續在北京、漢口、天津等地設立分社,成為當時規模最大的民營通訊社。國聞通訊社所發的消息,以詳確報道事實為主,不加議論。國外消息和各國報紙上的重要消息,則隨時譯述,供報界采用。1924年8月胡政之創辦《國聞周刊》作為通訊社的附屬刊物,記載每周國內外大事,并加以評論,執筆者有胡政之、張季鸞等。1925年聘日本東京通訊員,增加電報傳送新聞,同時增加報道各地的商業行情,供工商界人士參考。1926年6月,天津新記《大公報》開始籌辦,胡政之將國聞通訊社總部遷到天津,繼續發稿,成為北方通訊社中的巨擘。
(2)五四時期的通訊社
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列寧關于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學說在我國廣泛傳播開來,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無產階級通訊社在我國出現,在籌建中國共產黨的進程中發揮了宣傳、鼓動和組織作用,為以后黨的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開端,在中國新聞傳播事業史上開辟了一個新時代。
中俄通訊社是我國第一家無產階級通訊社,于1920年7月在上海創立,簡稱中俄社。該社的主要任務是加強中、俄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向中國人民介紹列寧的革命理論、俄國革命的成果與經驗,同時向俄國人民介紹中國革命的開展情況。它一方面翻譯俄文資料,寫成中文消息供中國報紙采用;另一方面將中國報刊資料譯成俄文,供蘇俄報刊采用。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成立后,中俄社成為它領導的機構之一。《新青年》、上海《民國日報》等都采用了中俄社的稿件。
(3)大革命時期的通訊社
大革命時期的通訊事業有所發展。據統計,1926年全國有通訊社155家。其中有些是持著招牌領津貼不發稿的,但多數是正常經營的,其中有的還具有一定影響,如國聞通訊社、申時電訊社。
申時電訊社發起于1925年,正式成立于1928年。1932年,該社與110多家報社簽訂供稿協議,1934年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和董事會,在北京、天津、漢口、香港等地設有分社,1937年上海淪陷時停辦。
(4)十年內戰時期的通訊社
十年內戰時期,國民黨和共產黨紛紛發展各自的新聞事業相抗衡。該時期最有代表性的通訊社分別是國民黨的“中央通訊社”和共產黨的“紅色中華通訊社”。
①“中央社”(中央通訊社)
中央通訊社1924年成立于廣州,1927年5月遷南京,由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主管。“中央社”實行“工作專業化”、“業務社會化”、“經營企業化”的方針,在各大城市和省會城市設立分社或通訊員辦事處,壟斷了國內新聞來源。它還“收回”了外國通訊社在華的直接發稿權,同路透社、美聯社、哈瓦斯社等外國通訊社簽訂了交換新聞合同,以此來壟斷國際新聞來源。
②紅色中華通訊社
紅色中華通訊社簡稱“紅中社”,是臨時中央政府機關通訊社,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廣播呼號為CSR,主要為臨時中央政府文告、宣言、紅軍戰報和根據地建設消息。還利用紅軍電臺抄收國民黨“中央社”電訊和外國通訊社英文稿,經編輯后油印為“參考消息”(曾用名《無線電材料》《每日電訊》),供中央機關參閱。1934年10月隨紅軍長征,途中新聞廣播中斷,但抄報未停,1935年11月在陜西瓦窯堡恢復新聞廣播。
(5)抗日戰爭時期的通訊社
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新聞傳播事業在延安等抗日民主根據地堅持發展,不斷壯大,并進入成熟階段。新華社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是中國共產黨新聞傳播事業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
新華通訊社的前身是1931年創建的紅色中華通訊社,1937年1月,紅色中華通訊社改名為新華通訊社。抗戰爆發后,新華社發稿范圍逐漸擴大,如中共中央的文件、《解放》周刊和《新中華報》的評論都經新華社向外傳播。當時各抗日民主根據地都為敵人所封鎖,黨中央的方針、政策及有關指示的傳達、各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情況與信息的交流,在極大程度上都要依靠新華社。新華社編輯部還把收到的國外電訊譯成中文,編成油印的《每日電訊》參考資料,供中央領導及各機關參閱。
1939年初,新華社與《新中華報》分開,各自成為獨立的編輯機構,同屬中共中央黨報委員會統一領導,結束了報、社一家的歷史。新華通訊社的獨立發展,標志著黨的新聞通訊事業走向成熟。自1939年起,新華社開始在各根據地建立分支機構,一個以延安總社為中心的新華通訊社網絡逐漸形成。
2.關于新聞真實,學術界有哪些觀點,這些觀點的內容是什么?
答:(1)新聞真實的內涵
新聞真實是指新聞與所報道的對象相符合,新聞真實是事實的真實。真實,首先要求反映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這是真實的事實基礎;其次,真實是正確的、全面的反映,即揭示真相,這構成“真”的內涵。
(2)學術界對于新聞真實的觀點及其內容
①新聞的具體真實
具體真實指構成新聞的基本要素必須準確無誤、引用的材料必須準確可靠、新聞中使用的背景材料必須完全真實,對新聞事實的解釋和概括要合乎客觀事實自身的邏輯
②新聞的整體真實
新聞的整體真實又稱總體真實,是指對復雜或具有漫長過程的事件在報道時要反映各個事實的聯系與事物的全貌,揭示全部的事實真相。整體真實不再把新聞的個體真實作為追求的唯一目標,而是同時追求如實地反映客觀世界的整體。
新聞整體真實的類型包括:
a.連續報道的整體真實。指若干條報道準確地組合,如實反映事物的整體面貌。個體事實的報道只能體現局部真實,隨著事件發展進行多次報道,體現的則是對整個事件或全局的真實。
b.反映事實量比的整體真實。指按照不同類型的客觀事實的比例,真實地報道這些事實的量比。壞事與好事、消極現象與積極現象等對立事物在社會中出現的比例不同,記者要從事實的聯系中觀察、分析不同類別的事實的量比,按照不同比例再現這些事實,達到對立事物分布的整體真實。
c.反映真象與假象的整體真實。指對客觀事件的報道要符合該事物固有的真相,分清假象與真象,在真象事實與假象事實的聯系上,反映事物的真實面貌。
③新聞真實是事實性真實
新聞真實強調新聞與客觀事實的符合性,落到新聞傳播活動的實處,就是指每一具體的新聞報道與其報道對象的符合性,一定“全體”報道與相應時空范圍內整體事實對象的符合性。由于新聞是對真實存在的事實的報道,這就決定了事實性是新聞真實最重要、最突出的特性。
④新聞真實是過程性真實
過程性是說,新聞真實是在報道過程中實現的。新聞報道都是在一定的過程中完成的。針對那些既復雜又重要的事實,特別是處于動態變化中的重要事實,如果想使新聞報道既成為真正的新聞,又能最終在整體上反映事實的真實面目,就必須通過過程性的、進行式的或追蹤式的多次報道來實現。
⑤新聞真實是有限度的真實
新聞活動是一種在價值觀指導下的認識活動,離不開意識形態的束縛,因此新聞真實是有限度的真實。作為一種新聞理想的新聞真實在現實中難以完全實現。
新聞真實的有限性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a.新聞真實是傳播者認知限度內的真實。傳播主體受時間、精力、經濟的限制,個人并不能做到萬事全知。個人的認知是明顯的意識形態和文化價值取向下的認知,新聞傳播活動是精神認識活動,必然受傳播主體認識的影響。
b.新聞認識活動的特性限制新聞真實。新聞認識必須及時、迅速地反映,快,就容易看“走眼”。在追求時新性的狀況下,往往很容易忽視事實的真實性。新聞真實的發掘需要過程,是個有機的運動過程,因此新聞真實并不能保證一次無限制的真實。
c.新聞真實是環境因素影響下的真實。構成新聞傳受環境的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等因素,都會以各種方式影響新聞真實的范圍和程度。新聞真實是傳受雙方相互承認的過程,新聞傳播符號的有限、傳播文化中的刻板印象、傳播工具的限制、傳播體制的控制等因素,決定了新聞真實不可能達到絕對真實。
⑥新聞真實是即時性真實
新聞真實最直接的表現方式是即時性,這是由新聞傳播方式上的及時性、實時性所決定的。新聞的真實總是針對一定事實對象在某一時間范圍內的存在狀態、變動情況而言的,是以一篇篇具體報道的即時性而存在的。
⑦新聞真實是公開的真實
新聞傳播方式的公開性決定了新聞真實必然是一種公開性的真實。公開性的真實,是說新聞報道將新聞事實的真實面目呈現在社會大眾面前,使其成為人人原則上都可以見到的真實、可以進行獨立判斷的真實。新聞傳播以自己的公開方式把新聞事實的真相公布于陽光之下,顯示出新聞真實特有的魅力和力量。
3.詹姆斯·凱瑞的傳播傳遞觀和傳播儀式觀的區別。
答:美國新聞傳播學教育專家詹姆斯·凱瑞于1970年提出“傳播傳遞觀”和“傳播儀式觀”兩個重要概念。
(1)傳播傳遞觀和傳播儀式觀的定義
①傳播傳遞觀
傳播傳遞觀是源自地理和運輸方面的隱喻,它認為“信息的移動在本質上是與貨物或人的位移相同的過程”。傳播傳遞觀是指訊息在空間傳遞和發布的過程,它是一種單純的信息量的傳輸,以社會心理學與行為主義為基礎,目的在于實現對空間距離和人的控制。
②傳播儀式觀
a.傳播儀式觀認為傳播是一個制造、保持、修補和轉換現實的象征性過程。通過傳播,一定群體的人們共享民族、階級、性別身份、信仰,即共享相同的文化儀式。
b.傳播儀式觀質疑了美國主流傳播學研究模式,為傳播學研究開啟了一條新航線。
c.傳播儀式觀是指北美新教徒舉行的“一種以團體或共同的身份把人們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禮”,這種觀點把傳播看作一種“儀式”而非“位移”。
d.傳播的儀式觀并非直指訊息在空中的擴散,而是指在時間上對一個社會的維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為,而是共享信息的表征。傳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傳遞,而是建構并維系一個有秩序、有意義,能夠用來支配和容納人類行為的文化世界。
(2)傳播傳遞觀和傳播儀式觀的區別
①傳播的傳遞觀,強調信息在空間的傳布,以社會心理學和行為主義為基礎,目的在于實現對空間距離和人的控制。而傳播的儀式觀,不是分享信息的行為,而是共同信仰的表征,強調文化的共享,目的在于維系一個社會。
②凱瑞認為儀式觀才是傳播的起源和最高境界。這個境界就是構建并維系一個有秩序的、有意義的、能夠支配和容納人類行為的文化世界。但需要指出的是,傳播的傳遞觀也并非錯,只是不夠全面。傳遞觀一直占據著美國傳播學研究的主流地位,在中國也是,所以此時著重對傳播的儀式觀進行研究與思考,意義重大。
③儀式觀是對傳遞觀的有益補充。傳播研究中以體現“傳遞觀”的經驗主義學派為主流,多按傳播五要素展開,側重效果研究,較少注意傳播的文化影響。傳播的儀式觀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是對經驗主義研究的有益補充。
儀式觀的理論創新在于:
a.作為一時的傳播的目的不再以減少不確定性,而在于一種參與和體驗。它給人們帶來參與感和存在感的同時,也促進著傳播的進一步擴大。
b.傳播的功能也不在于表層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的變化,而在于深層次的文化理念、意識形態的變化。
c.傳播具有一套傳播體系化、程序化的東西,具有一般儀式的特征。人們在長期的耳濡目染的情況下,逐漸熟悉、習慣社會整體的秩序和規則。
④傳遞觀為傳統傳者受者角度,儀式觀為參入者角度。經驗主義研究將傳播主體分為傳者和受者,很容易導致研究的偏向,或傳者中心論,或受者中心論。在儀式觀中,傳播的主體都是平等的參入者,大家共同參入,共同體驗,共同建構儀式。
⑤傳遞觀缺少對文化分析的關注,注重實驗與調查,儀式觀使用符號學理論來研究傳播的內容,不用或少用信息的研究方式。符號變化的“所指”與一定的社會文化密切相關,通過符號解讀,就能分析傳播的文化意義。
⑥傳播作用的分析從傳遞觀中零碎的“認知”、“情感”、“行為”層面上升為文化層面,從短期效應上升為一種長期效應,可能更準確、更有價值。傳播效果分析往往只注重短期的,表面的傳播作用。傳播儀式觀則注重傳播對秩序的建構,對信仰的擴散,所涉及的廣度和深度都有所提高。
三、論述題(每題35分,共70分)
1.新媒體環境下,大眾傳播媒介的生存環境有什么改變?對職業新聞傳播有什么影響?
答:(1)新媒體環境下,大眾傳播媒介的生存環境的改變
①新媒體對大眾傳播媒介生態結構產生沖擊
大眾傳播媒介在傳統媒體時代主要以報紙和電視作為中心,而新媒體以其自身的諸多新特點正在對以往媒介生態結構產生影響。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a.傳統媒體的傳播優勢及其自身的技術正在逐漸被弱化;
b.大眾傳媒的壟斷市場正在逐漸被新媒體打破;
c.人們的媒介消費觀念也在悄無聲息的發生著改變,現已經形成了新型消費群體。新媒體對傳統媒體沖擊的典型表現是市場沖擊,即廣告商不再把大眾傳媒的市場推廣平臺作為唯一投入重點來替代媒介的選擇趨向多元化。
②大眾傳播媒介迎來“多種媒體并存”的全新狀態
從世界整體發展情況來看,傳媒業從報紙“一枝獨秀”,到后來與廣播共同發展,再到報紙、廣播、電視共同進步,最后到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并駕齊驅”,如今又迎來了“多種媒體并存”的全新狀態。在世界這一發展格局當中,媒體格局總是在不斷變化和進步,特別以互聯網為主體新媒體出現后,使以往媒體格局被徹底打破,形成了報紙、廣播、互聯網、手機等媒體并存的新格局。
③傳媒競爭更加激烈,各種媒介爭奪注意力空間
傳媒競爭促進了格局的變化。經過對中國媒體格局多年的研究發現,競爭在此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不管是微觀受眾覆蓋率、媒介經營收入、媒介接觸時間,還是宏觀上的媒介形態和經營等,其實都是傳媒競爭的一種經過。我們可以說媒體格局發生變化主要是由于媒體間的相互競爭。
從目前形勢來看,中國媒體格局發生變化正在以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發生變化,及其傳統媒體相互間的激烈競爭呈現出來的。像一些諸如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假如想要得到生存地位,就一定要與傳統媒體進行競爭。而像報紙、廣播、電視等以往媒體應對競爭也需要迎接艱巨的挑戰。他們不僅要與新媒體進行競爭,同類型媒體之間也要相互競爭,假如沒有競爭,那么媒體將會停滯不前,競爭造成了媒體格局發生變化。新一輪競爭又會催生新的媒體格局發生變化。
(2)新媒體環境對職業新聞傳播的影響
①新媒體傳播的特點
a.新媒體傳播海量化,讓受眾更加直觀地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
b.新媒體傳播快捷化,擺脫了時空的限制并且傳播速度更快捷;
c.新媒體傳播自主性,以個體為單位的自媒體可以借助新媒體自下而上的傳播;
d.傳播主體的平民化,借助強大的技術推動力,使每個人不再是新聞信息的消費者,而是新聞報道的參與者,讓公民可以脫離大眾媒體的操控,主動自發的運用新媒體技術傳播所見所聞。這大大降低了公眾參與的門檻,是傳播主體更加平民化;
e.新媒體傳播的真實存疑。因為新媒體傳播主體具有較強的“草根性”和“平民化”色彩,使得新聞傳播缺少把關人,新聞的公信力受到質疑。
②新媒體對職業新聞傳播的影響
正是因為新媒體傳播的這些特點,導致了新媒體對新聞傳播有以下影響:
a.新媒體培養出“自媒體”,普通公民利用新媒體媒介表達自己的見解和立場,人人都能充當新聞發布者,使得新媒體培養出“自媒體”,“自媒體”又反哺職業媒體,形成良性競爭與互補,共同完善傳播環境;
b.新媒體使新聞媒體傳播更加自由,手機網絡的普及讓每個人能夠及時地進行新聞傳播,使得職業新聞傳播的信息渠道擴展、自由度擴大,豐富了職業新聞傳播的技術手段,表現形式,拉近話題與受眾間的距離;
c.新媒體有其缺陷,新媒體的發展讓職業新聞傳播也面臨弊端,如人肉搜索愈演愈烈、假新聞頻出、失實報道增加、惡意誣陷事件增多、手機詐騙等現象屢次出現,這讓職業新聞傳播的影響變得更加消極。新媒體環境下,職業新聞傳播受到巨大的挑戰。
2.比較中介化和媒介化的異同。(材料略)
答:(1)中介化和媒介化的定義
①中介化
Livingstone整理歸納威廉士在《關鍵字》一書中中介化的三種核心意義如下:
a.扮演調和者的角色;
b.調解原本分立的各方并使其產生關系;
c.將一種原本難以表述的關系以正式的方式直接表達。
威廉士在《關鍵字》一書的討論中指出,中介化成為社會人文科學的關鍵字,與近代大眾媒介的發展有密切關系。隨著報業等大眾媒介的制度化,中介通常被用來對比“直接”,因此被放在一個蒙蔽與真實的二元論中理解。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學者阿多諾主張中介化的必然性,強調中介化是維系生產與消費之間必然存在的關系,將其放置在一個社會關系的脈絡中檢視。
傳播學者對于中介化的意見有以下幾種:
a.英國學者John B.Thompson在《媒介與現代性》一書中,從時空關系的重構理解電子傳播媒介在中介現代性過程中扮演的核心角色。他主張普及化的多種電傳媒介皆導致了“時間與空間的拆伙”,即訊息傳輸的空間可以無限延伸,時間間隔近乎消失,訊息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傳播不再相互束縛。因此大眾傳播媒介以國族疆界劃分,強化了我族與他者的差異意識,成為理解現代社會中“中介的社會性”一個無法忽視的建制。
b.Martin-Barbero由媒介的“中介場域”著手,探討媒介過程與社會過程的關聯性,以及傳播媒介如何成為中介各種社會或文化勢力的過程。大眾傳媒背負著在拉美社會分裂的族裔、階級意識中構建單一國族認同的文化霸權人物,但承載大眾文化的媒介形式往往成為傳統或當地文化的殺手。Martin-Barbero舍“媒介”談“中介”,意在強調傳播或溝通的動態社會過程才是重點,媒介僅是此動態過程的寄生物。
c.英國文化學者Roger Silverstone主張中介化基本上是“一個辯證的過程,是檢視制度化的傳播媒介所涉及的符號在社會生活中流通的過程”。他強調科技與社會中介過程的辯證性,傳播技術既可以促進也可以改變傳播溝通和社會環境。傳播科技與社會互為因果,而中介概念便試圖詮釋“傳播的過程如何改變支撐此過程的社會與文化環境,同時也改變了個體與機構的參與者彼此之間,以及他們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②媒介化
媒介化成為關鍵字,相當程度上反映在歐美實行民主制度的國家里,對于電子媒介在政治社會中的“擴權”,甚至是“侵權”現象的關注。
a.瑞典學者Kent Asp首先使用媒介化概念來觀察瑞典媒介的政治新聞報道如何影響政界人物公開發言的內容。他主張為了博得媒體青睞,政治人物的公開發言有日趨個人化和將議題兩極化的傾向。政治媒介化的相關討論多數重點在于關注媒介對于政治過程的扭曲效應。學者Mazzoleni與Schulz主張媒介化的政治即是失去自主性的政治,政治的一些核心功能逐漸依靠大眾傳播媒介方得以維系,并且在互動過程中持續被其型塑。
b.Schulz為媒介化的過程提出四個關鍵定義:延伸(extension),媒介技術延展了人類溝通與傳播本能的界線;取代(substitution),媒介部分或完全取代社會行動及社會機構,并改變他們的性格;交融(amalgamation),媒介行動與非媒介行動之間界限模糊,媒介滲透到越來越多的日常生活與專業化領域中;遷就(accommodation),因為媒介存在所引導的社會改變,包括組織或個人必須遷就媒介操作訊息的方式。
c.丹麥傳播學者Stig Hjarvard主張將媒介化理解為新的互動形式如何取代既有社會互動的方式,以及既存的傳播及整體溝通技能的擴張如何同時改變面對面溝通的條件。媒介化隱含社會與文化行動的核心成分,如工作、休閑或游戲,逐漸披上媒介的形式。
(2)中介化和媒介化相同點
①比對中介化與媒介化兩個概念,兩者皆試圖將社會實踐過程作為建構媒介理論的起點,媒介不再僅是注目于文本意義、組織或機構動機,或者個人心理影響的透明過程。
②中介化和媒介化概念都強調媒介與社會過程的結合,不應忽略現行的技術條件與制度實踐。對于傳媒物質性意義的重視,使得這兩個概念與既有的媒介政治經濟學派接軌,同樣主張傳媒的物質性是特定社會權力關系的來源。
③中介化和媒介化作為傳媒理論的概念重構,著重將傳媒過程具體化為具有社會或文化意義的行動,并著重探究這些行動本身如何成為其他既有的、制度的社會或文化行動的引導力量,以及這些場域實踐的轉變。這使得關注的重點不再只是傳媒本身,而是由傳媒的行動實踐所涉及的與其他社會場域的互動過程。
④中介化與媒介化皆試圖以比較宏觀的時間格局,探索媒介的社會化過程。在試圖拓展傳媒研究的格局之余,中介化與媒介化概念的出現有助于反思媒介研究既定的狀態與未來的發展。現階段多數研究都停留在理論層次,而中介化與媒介化以動態的“媒介過程”為核心,試圖跳出傳媒研究是特定媒介研究的框架,使得傳媒研究更入世,與其他社會過程接軌。
(3)中介化和媒介化不同點
中介化和媒介化即使出發點相同,著重面仍有差異,就被使用的頻繁程度而言,媒介化在近年來有超越中介化的形勢。
①媒介化(mediatization)是關于媒介技術及其變遷作為社會和歷史變遷的動因或使者(agent)的理論。在這個視野下,空間是絕對的、外在的、分布均勻的。
中介化(mediation)這個概念與媒介化在語言上同源,但概括的是交往各方之間的連接機制、手段和過程,它的形態可能多樣多變,而非如媒介化所概括的那樣同質。
②相較于英國的文化研究學者對于“中介化”的開拓,歐陸學者近年來頻頻使用媒介化一詞去定位傳播溝通與社會環境的互動關系。如果說動態關系是中介化試圖捕捉的社會性,媒介化所彰顯動態關系更著重宏觀的社會制度或機構層次。
③中介化僅彰顯媒介成為廣義上重要的社會環境改變的代理者,并沒有預設一個探究現象的時間起點,同時也代表一個中性且多面向的過程。
相較之下,媒介化的主張更集中在媒介形態如何“介入”當代生活的不同層面,特別是建制化的社會實踐,如政治、文化、宗教、教育等。
④政治的中介化僅僅說明媒介成為廣義上民眾與政治精英階層間政治資訊的橋梁,串聯起特定傳播技術與傳輸方式下社會組織、制度及社會生活場域里的個人。即中介化探索的是組織化的媒介及其符號流通的過程,對于社會生活帶來什么樣累積性的效應,以及這種效應是否使得往常不容易聯想在一起的組織、機構或制度,因為中介化而產生關聯。
由中介化所強調的環境、制度化與社會實踐等探索中誕生的媒介化概念更為集中和聚焦于對媒介權力的探討。然而媒介化意圖彰顯傳媒介入社會實踐,很容易被過度詮釋為傳媒邏輯對于社會生活的全面性主導,甚至取代。媒介化促使我們注意到媒介的運作過程中蘊含的邏輯,相較于中介化,媒介化更突顯單一的影響方向,即媒介具有促成不同社會生活或專業領域里實踐方式質變的可能。
- 李侃《中國近代史》(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周三多《管理學》(第4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33小時高清視頻】
- 王力《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2018年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康華光《電子技術基礎-模擬部分》(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教育碩士《教育綜合》各師范類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
- 朱建寧《西方園林史:19世紀之前》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第2版)
- 高而基考研心理學:普通心理學分冊(統考版)
- 中國政法大學801法學綜合二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11小時視頻講解】
- 全國名校經濟學考研真題及詳解(適用于考卷中含西方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的名校)
- 朱瀅《實驗心理學》(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武漢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211翻譯碩士英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莫雷《心理學研究方法》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羅斯《公司理財》(第9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王珊《數據庫系統概論》(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