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2 課后習題詳解

1.歐美最早出現的定期報刊、日報是哪些?

答:歐美最早出現的定期報刊、日報如下:

(1)最早的定期報刊

歐美最早的定期報刊產生于德國,1609年德意志地區出現了兩種周報:《通告——報道或新聞報》在沃爾芬比特爾(一說奧格斯堡)發行;《報道》在斯特拉斯堡出版。尼德蘭的安普特等市是報紙的另一個發源地。1605年安特衛普出版過《安特衛普新聞》,還經常使用英語、德語、法語出版,定期或不定期刊登歐洲新聞,向鄰近國家發行。

(2)最早的日報

歐美最早的日報也誕生于德意志地區。1650年萊比錫一位書商創辦的《新到新聞》通常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張日報。1663年的《萊比錫新聞》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報之一。德國日報的產生比英國1702年的《每日新聞》、法國1777年的《巴黎新聞》、美國1783年的《賓夕法尼亞晚郵報》要早50年到100年。

2.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各國報業發展有何共同規律?

答:資產階級報刊的發展與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緊密聯系。1566年尼德蘭人民揭開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后,英國、美國、法國等先后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19世紀中葉以后,德國、意大利、日本等國通過民族統一戰爭或自上而下的變革,也從封建社會演進到資本主義社會。各國國情不同,歷程也有很大差異,但各國報業的發展卻有共同的規律:

(1)資產階級革命以前,資產階級報刊受封建統治者的壓制,封建統治者通過出版許可制、內容審查制,英國甚至用設立“星法庭”等手段壓制異己思想和信息的傳播。另一方面,封建統治者出版官報,扶植御用報刊,為自己的政治需要服務。

(2)在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資產階級思想家首先舉起出版自由的旗幟,宣傳民主思想,論述出版自由的重要性。英國彌爾頓的《論出版自由》是有名的政論小冊子,是資產階級爭取出版自由的銳利武器。美國潘恩的政論小冊子《常識》控訴了英國對新聞自由的血腥壓迫,吹響了美國獨立戰爭的號角。法國的馬拉宣稱其辦報的目的在于教育人民運用自由。

(3)資產階級革命后,建立了資產階級的政權,資產階級報刊的發展過程受兩個因素的制約: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是否徹底,建立起怎樣的政治制度;該國的資產階級共和制是否鞏固,有無封建復辟。英國對封建傳統破除不徹底,新聞出版仍受諸多限制,報業發展比較遲緩;法國革命最為徹底,但革命后政局多變,時有封建復辟或專制政體出現,報業發展屢屢遭受挫折;美國資產階級革命比較徹底,資產階級政權鞏固,報業發展較快。

3.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后資產階級報業進程如何?它們受什么因素制約?

答:(1)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后資產階級報業的進程

英國對封建傳統破除不徹底,新聞出版仍受諸多限制,報業發展比較遲緩;法國革命最為徹底,但革命后政局多變,時有封建復辟或專制政體出現,報業發展屢屢遭受挫折;美國資產階級革命比較徹底,資產階級政權鞏固,報業發展較快。

(2)制約因素

資產階級革命后,建立了資產階級的政權,資產階級報刊的發展過程受兩個因素的制約: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是否徹底,建立起怎樣的政治制度;該國的資產階級共和制是否鞏固,有無封建復辟。

4.西方各國報業為什么都經歷了政黨報刊時期?政黨報刊有何特點?

答:資產階級革命后,各國報業無論發展快慢,均經歷了一個政黨報刊為主的時期。

(1)上述情況產生的原因

隨著議會民主和多黨政治體制的確立,不同黨派紛紛創辦或控制報刊,作為政治斗爭工具,宣傳政見,爭取輿論,甚至黨同伐異,激烈論戰。

經濟上因報價貴、發行量少,沒有廣告收入,只好依賴執政的或在野的政黨。

(2)政黨報刊的共同特點

政治上有明顯的傾向性。

內容上側重于時政新聞和言論。

讀者對象主要是政界和上層人士,是政論報刊的發展。

5.廉價報紙產生的歷史背景如何?它們有何共同特點?

答:廉價報紙是指工業革命后出現的面向社會中下層的通俗小報,因售價低廉而得名。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廉價報紙是1833年本杰明?戴在紐約創辦的《太陽報》。

(1)廉價報紙產生的歷史背景

18世紀后期,歐美主要國家先后開始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推進給社會生活,也給近代報業帶來了重大影響,各國相繼進入廉價報紙時期。其原因是:

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迅速集中,為報紙大量發行流通提供了條件。

經濟的發展需要普遍提高勞動者素質,于是教育有所普及,粗通文字的平民增多,形成了新的廣大讀者群。

階級力量發生新的變化,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同時在擴大,這就推動了各國政治變革的進程,使辦報的政治環境逐步改善。

高速輪轉印刷機的產生,降低了印刷成本,報紙印得更快更多。

隨著工商業的繁榮,廣告數量大為增加,廣告費收入成為報社的主要來源,報紙廉價銷售成為可能。

(2)共同特點

政治上標榜獨立,不受制于某個黨派。

經濟上自主經營,不依賴政府或政黨的津貼。

讀者對象為平民大眾,又稱大眾化報紙(Popular Newspaper),這是一種新興的資產階級商業報紙。

內容上注重地方新聞、社會新聞以及各種消閑性趣味性的軟新聞。

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潑,可讀性強。

經營上完全商業化,大量刊登廣告,以此來降低售價,擴大發行,進而贏得更多的廣告。

廉價報紙的出現使商業報紙更加興盛,逐步成為資產階級報業的主體,并為其向現代報業演變奠定了基礎。

6.早期工人報刊,產生于什么年代?它們起過什么樣的作用?

答:英、法、美、德各國工人運動肇始,工人報刊出現。

(1)早期的工人報刊產生于19世紀30年代,工人報刊是伴隨著工人運動的興起而產生的。最早的工人報刊大都由聯誼會、互助會之類的工人組織創辦,其主要內容是呼吁保障工人生活和改善勞動條件,宣傳空想社會主義思想,主張進行經濟斗爭。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國的《貧民導報》和《北極星報》。

(2)早期的工人報刊起到了揭露資產階級的剝削本質,傳播階級斗爭知識,喚醒工人階級覺悟的作用。

7.無產階級報刊發展可劃分為哪幾個階段?無產階級報刊有何特點?

答:(1)無產階級報刊的發展階段

無產階級報刊首先在英國出現,接著在一些歐美國家出現,一直到俄國十月革命為止,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發展時期,并有自己的特點。

工人報刊的童年時期。英、法、美、德各國工人運動肇始,工人報刊出現。最早的工人報刊大都由聯誼會、互助會之類的工人組織創辦,主要內容是呼吁保障工人生活和改善勞動條件,宣傳空想社會主義思想,主張進行經濟斗爭。早期工人報刊是在極端困難的處境中創辦的,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國的《貧民導報》和《北極星報》。它們在揭露資產階級的剝削本質,傳播階級斗爭知識,喚醒工人階級覺悟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世紀40年代后半期至90年代無產階級政治報刊。馬克思主義誕生并逐步與工人運動結合,工人運動逐步由經濟斗爭發展為政治斗爭,工人報刊也隨著無產階級政治運動的發展演變為無產階級政治報刊。這些報刊在宣傳革命理論、批判錯誤思潮、組織無產階級政黨以及同反動派進行斗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創辦了世界上第一份馬克思主義日報《新萊茵報》,被譽為“革命無產階級最好的機關報”。

俄國布爾什維克黨報刊的發展。19世紀末俄國工人運動興起,工人報刊出現。這一時期的重要報刊有:1900年列寧創辦和領導的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全俄政治報紙《火星報》以及1912年在彼得堡創刊的《真理報》。十月革命勝利后,《真理報》成了世界上第一份執政的無產階級政黨的中央機關報。

(2)無產階級報刊的特點

它的辦報宗旨在于為了維護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利益,宣傳本組織的綱領。

內容主要是批判舊世界,同形形色色的階級敵人作戰,也要同工人運動內部種種錯誤思潮和資產階級影響作斗爭。

它同勞動群眾保持廣泛而密切的聯系,依靠群眾辦報。

它是黨和工會的宣傳機構,黨和工會的領導人往往是報紙的負責人或主編。

8.何謂報團?美、英、法、德等國的報團大體出現于何時?

答:

(1)報團的含義

報團是在兩個以上城市,擁有兩種以上日報的報業公司。

(2)美、英、法、德等國報團的出現

美國的報團形成于19世紀80年代初,斯克里普斯報團是世界上第一個報團。

1908年,英國第一個現代報團——北巖報團形成。

法國報團的出現不僅晚于美國、英國,而且也晚于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才出現。報團不僅規模小、數量少,而且多是工商業收購而成的。早期的報團主要有:普魯沃斯特報團、科蒂報團、溫德報團和帕特諾特報團。

德國最早的報團形成于20世紀初,一戰之前的主要報團有:莫斯報團、謝爾報團和烏爾斯泰因報團。

9.報業壟斷有何標志?壟斷資本如何控制報業?

答:“壟斷”現象是一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報業所呈現的特點。

(1)報業壟斷的標志有兩個:發行量增加,報紙種數減少;“一城一報”現象普遍。

(2)資本主義國家報業壟斷主要有三種途徑:通過報團(報業公司)控有報紙的所有權;通過通訊社、特寫辛迪加控制報紙內容;通過廣告影響報紙的編輯方針。

10.為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報業壟斷進一步加劇?其影響如何?

答:二戰后,報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1)壟斷加劇的原因(參見本章復習筆記相關內容)

(2)壟斷進一步加劇造成的影響

越來越多的報紙控制在少數人手中,報業所有權的集中化使報道、評論趨于雷同,從而影響了新聞的多樣性。

競爭引發兼并,缺乏競爭對手,報紙往往質量下降。

報團老板大都是壟斷資本家,大財團通過融資、控股、互派董事等方式,深深介入報紙的運作,使之成為壟斷資本的代言人。

跨國媒介集團的出現加劇了世界新聞傳播的不平衡,造成“信息貧困”和“信息過剩”,發展中國家要求建立新的新聞秩序的呼聲得不到回應。

11.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工人報刊與近代工人報刊的辦報方針是否相同?如何認識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允許共產黨報刊出版?

答:(1)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工人報刊與近代工人報刊的辦報方針不同

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階級報紙,包括共產黨和其他工人政黨的報紙的辦報方針與近代的工人報刊有很大的不同。其原因,一方面是國內采取了緩和階級矛盾的政策,另一方面是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使純粹從事體力勞動者的數量驟減,“白領”階層的數量超過了“藍領”階層,致使工人階級報紙也向商業化方向轉變。

(2)對于資本主義國家允許共產黨報刊出版的認識

原因。資本主義國家形式上貫徹新聞自由的方針,即任何黨派、組織都有辦報的權利和自由。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達、居民生活水平較高,國內階級矛盾緩和,階級意識淡化,另外,高新技術的應用,使腦力勞動階層遠超過體力勞動者,工人階級和共產黨的報紙轉向商業化,所以共產黨報刊可以在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出版。

理解評價。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允許共產黨報刊的出版并不意味著意識形態的認同和本質完全的新聞自由。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控制廣告的流向和流量制約共產黨報刊的創辦和發展,商業化經營的報團激烈競爭,擠占受眾空間。資本主義國家還通過不同立場報紙的爭論削弱共產黨報刊的影響。因此,只有在不危及資本主義統治的范圍內,共產黨報刊才被允許在資本主義國家出版。

12.社會主義國家現代報業發展如何分期?

答:社會主義國家現代報業的發展大致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社會主義報刊體制的確立和形成

十月革命勝利,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列寧、斯大林和蘇聯黨的領導下,一種以黨的機關報為主的社會主義報刊體制在蘇聯建立起來了。這種報刊體制的主要特征表現為:蘇聯的報刊,均屬國家所有,是黨和國家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職能是集體的宣傳員、鼓動員和組織者;各級報刊絕對服從各級黨委的領導;報紙信息來源單一,言論高度集中;報刊在建設時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工具。

(2)二戰后社會主義報業的發展

二戰結束后,世界上有12個國家先后脫離資本主義體系,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社會主義體系。各社會主義國家在社會主義所有制條件下創辦報業,憲法上規定人民群眾享受言論出版自由。它們仿效蘇聯,建立以黨報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報業體系。所有報刊都受黨委統一領導,執行黨的宣傳方針。

幾十年來,各國報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報刊作為重要的新聞宣傳工具,在各國的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3)蘇東劇變,社會主義報業的變化

1989年東歐國家政治風云突變,先后發生了脫離社會主義軌道的政權更迭,以黨報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報業體系隨之瓦解。1991年蘇聯解體,龐大的社會主義報業體系不復存在,東歐各共和國的報業自成一體。前蘇聯的新聞出版法已失去效力,各國都在按照自己的國情和現行制度來管理報業。具體情況不盡相同,但大都朝著多元化、商業化方向發展。

古巴、朝鮮、越南、老撾四個社會主義國家沒有受蘇東劇變的影響,繼續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社會主義報業。

13.蘇聯時期報刊體制的主要特征是怎樣的?

答:蘇聯時期報刊體制的主要特征表現為以下幾點:

(1)蘇聯的報刊,均屬國家所有,是黨和國家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職能是集體的宣傳員、集體的鼓動員和集體的組織者。

(2)蘇聯的各級報刊絕對服從各級黨委的領導。蘇聯沒有成文的新聞法律,蘇聯各級黨委對報刊的領導是根據黨中央不同歷史時期的方針、路線和政策,制訂報紙的宣傳方針和任務,并以文件形式發給所屬的報社,使其遵照執行。

(3)蘇聯報紙信息來源單一,言論高度集中。報紙的信息來源,只有官方一個渠道,報道什么,不報道什么,均從黨的利益考慮,由蘇共中央的宣傳部和國際部決定。

(4)蘇聯報刊在建設時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工具。它表現了列寧提出的,從破壞舊社會向建設新社會的過渡,向建設社會主義經濟基礎過渡,用新的報道方法,組織勞動人民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競賽,并充分發揮了報刊的批評監督作用。

14.發展中國家報業有何共同特點?

答:二戰后,亞非拉地區掀起了民族解放高潮,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在民族解放運動的沖擊下土崩瓦解。廣大獲得了獨立的國家介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形成了“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報業的共同點表現為:

(1)早期報刊尤其是報業發端較早的國家的早期報刊,大多是殖民者創辦的。

(2)隨著反殖民主義反封建斗爭的開展,這些國家的民族報刊逐步發展起來,并推動了反殖民主義、反封建斗爭的進程。

(3)民族解放運動勝利后,大多數報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也有的國家報業重新陷入本國獨裁者的控制之下。

15.新聞通訊社是在怎樣的背景下誕生的?它的功能與作用如何?

答:(1)新聞通訊社誕生的背景

近代報業在工業革命后發展很快,報紙數量越來越多;廉價報紙的出現,使報紙以注重傳播政治主張轉而成了傳播新聞的工具,報紙對新聞的需求也大為增加。各家報紙單獨依靠自己的力量搜集各地的新聞既不經濟也不可能,專門搜集和供應新聞的機構通訊社便應運而生。

(2)新聞通訊社的功能與作用

新聞通訊社是專門搜集和供應新聞稿件、圖片和資料的新聞發布機構。它是新聞流通的重要渠道,被稱為“消息的總匯”、“供應新聞的大動脈”。近代新聞傳播迅速、內容豐富,新聞通訊社功不可沒。當今世界各國,不論是地方性、全國性還是世界性的報紙、廣播及電視新聞事業,無不依賴新聞通訊社,以彌補自身新聞采訪之不足。

16.歐美四大通訊社是怎樣創建和發展起來的?

答:世界上早期創立的通訊社中最著名的有四家:法國的哈瓦斯社、德國的沃爾夫社、英國的路透社和美國的港口新聞聯合社(現在的美聯社)。這四大通訊社的創建和發展過程如下:

(1)哈瓦斯通訊社

哈瓦斯通訊社是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新聞通訊社,1835年由法國人查理·哈瓦斯在巴黎創辦。早在1825年,哈瓦斯社就組織了一個新聞社,提供新聞和翻譯外國報紙的服務,訂戶主要是外交官及工商界人士。1835年,哈瓦斯將新聞社改組,正式定名為哈瓦斯通訊社。1840年,哈瓦斯開始用信鴿在歐洲各國首都間傳送新聞。1848年,在巴黎與布魯塞爾之間使用電報。兩年后,巴黎、羅馬、維也納及德國重要城市之間的信息傳輸均改用電報傳送。

(2)沃爾夫通訊社

沃爾夫通訊社于1849年由德國人伯納德·沃爾夫在柏林創辦。沃爾夫曾服務于哈瓦斯通訊社。1848年,接任柏林《國家日報》社長。為了減低該報的采訪成本及費用,于1849年成立了沃爾夫通訊社。但直到1860年,該社才經常性地對德國商業公司和報紙供應商業、政治新聞。

(3)路透社

路透社于1851年由德國人朱利葉斯·路透在倫敦創辦。路透曾在哈瓦斯通訊社擔任譯員,1848年離開該社,在德國的亞琛設立通訊機構,利用信鴿向布魯塞爾傳遞商業信息和股票行情。1851年,巴黎和倫敦之間的電報暢通,路透將其營業所正式遷往倫敦,這就是路透社的開端。路透社最初的業務十分艱難,直至1858年才取得倫敦報業的認同,19世紀末葉,路透社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通訊社。

(4)美國聯合通訊社(簡稱美聯社)

美國聯合通訊社的前身是港口新聞聯合社,是1848年美國紐約六家報紙為了聯合采訪歐洲船只帶來的新聞而成立的。1857年改組為“紐約新聞聯合社”。以后該社與美國“西部新聞聯合社”、“南部新聞聯合社”及“新英格蘭新聞通訊社”合作,彼此交換新聞,并為所屬報紙共同負擔行政、編輯與電訊的一切開支。至1880年,該聯合組織所屬會員有355家報紙。1885年,西部新聞聯合社退出組織,至1892年才正式改組為現在的美聯社。

17.何謂“三社四邊”協定?其內容及由簽訂至廢除的大體經過如何?

答:“三社四邊”協定是早期通訊社競爭和壟斷的產物。

(1)“三社四邊”協定

歐洲的哈瓦斯、沃爾夫、路透三大通訊社自1866年開始展開競爭,經過十幾年的激烈爭奪,它們已把世界新聞市場分割完畢。為了確認既定事實和各自的壟斷范圍,1870年1月17日簽訂了“聯環同盟”協定。協定以歐洲三大通訊社為主,美國的紐約新聞聯合社雖然也參加了,但不能插足美國以外的地區,所以通常稱之為“三社四邊”協定。

(2)“三社四邊”協定的內容

該協定確定了各社采訪和發布新聞的范圍,并規定互相交換所采集到的新聞。具體劃分如下:

哈瓦斯社:法國、瑞士、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埃及(同路透社共享)、中美洲、南美洲。

路透社:大英帝國、埃及(同哈瓦斯社共享)、土耳其、遠東。

沃爾夫社:德國、奧地利、荷蘭、斯堪的納維亞、俄國和巴爾干各國。

紐約聯合新聞社:美國。采集的新聞經由倫敦供給歐洲三社,歐洲三社發往美國的消息也只供給該社。

(3)“三社四邊”協定簽訂至廢除的大體經過

1870年1月17日,歐洲的哈瓦斯、沃爾夫、路透以及美國的紐約新聞聯合社簽訂了“聯環同盟”協定,確定了各社采訪和發布新聞的范圍,并規定互相交換所采集到的新聞。

1870年,普法戰爭中法國的戰敗,使哈瓦斯社與沃爾夫社之間的關系緊張。哈瓦斯社不能從沃爾夫社得到新聞,沃爾夫社也不能從哈瓦斯社得到新聞。

1907年美國合眾社誕生,這家新興的通訊社自創立起便努力向拉丁美洲、遠東及歐洲發展。因此美聯社1914年退出“聯環同盟”,開始向南美及遠東地區爭奪市場。

1909年,赫斯特創辦國際社,該社發展至1930年也成為世界性通訊社。因此,1934年各大通訊社在拉脫維亞首府里加開會,宣布廢除過去一切協定,完全遵循新聞自由的原則,由各通訊社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實力發展業務。這樣,通訊領域也和報紙一樣,恢復到了自由競爭的時代。

18.最早的全國性通訊社出現于何地?全國性通訊社有何特點?

答:(1)最早的全國性通訊社出現于巴黎,是1835年由法國人查理·哈瓦斯創辦的哈瓦斯社。

(2)全國性通訊社的特點

全國性通訊社是相對于亞洲太平洋通訊社組織、泛非通訊社、拉美特稿社等區域性通訊社和路透社、美聯社等國際性通訊社而言,全國性通訊社有以下特點:

活動范圍覆蓋全國,在國內有記者網,各地設有記者站。以采寫國內新聞為主干,內容廣泛,無所不包,對國內新聞的發布有相當的權威。

有一些全國性通訊社各自或聯合在國外設有自己的辦事處或記者,以采集或發布新聞。有的則向世界性通訊社預訂新聞,或簽訂交換協定,接收國外新聞和提供國內新聞。

全國性的通訊社分布情況很不平衡,歐洲和北美仍然是通訊社最發達的地區,亞非拉美廣大地區還沒有擺脫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處境,僅有的幾家通訊社影響都很有限。

19.20世紀初至1945年歐美原有著名通訊社的演變和重要通訊社的建立情況如何?

答:進入20世紀后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兩次世界大戰相繼爆發,通訊社有了顯著的發展與變化。

(1)歐美原有著名通訊社的演變

沃爾夫社的衰亡

1933年,希特勒當上德國總理后,為宣傳納粹思想,政府接管了沃爾夫社,并將其改組為德國通訊社,歷史悠久的沃爾夫社就此宣告終結。

哈瓦斯社的瓦解

哈瓦斯社在二戰以前發展順利,1940年德軍侵占巴黎,接管了哈瓦斯社。同年12月,法國傀儡政府收購了哈瓦斯社的全部股票,又將它分解為廣告社、法國新聞社和世界電訊社,具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哈瓦斯社從此瓦解。二戰結束后,法國幾家參加抵抗運動的通訊社在原哈瓦斯社的基礎上建立了法國新聞社(法新社)。

路透社、美聯社幾乎沒有受到戰爭影響。二戰后,其業務和規模進一步擴張。

(2)重要通訊社的建立情況

塔斯社的建立

蘇聯十月革命勝利后,1918年成立了羅斯塔通訊社,1925年改組為塔斯社。隨著蘇聯的強大和逐步與世界主要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塔斯社也在世界各國和地區建立了分社,開展新聞業務活動。二戰后,它發展成為世界性通訊社。

1958年合眾社和國際社合并,組成合眾國際社,實力日增,也成為世界性的新聞通訊社。

20.當代世界通訊社事業的發展動向如何?

答:當代世界通訊社事業的發展動向總體而言,就是先進的傳播技術推動通訊事業飛躍的發展。

(1)20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信息革命的興起和擴展,電子計算機和衛星通信手段廣泛地運用于新聞通訊領域。電子計算機和衛星通信將記者、分社、總社和客戶緊密連接起來。現場采訪的記者普遍使用錄音機、移動電話機、便攜式電腦和圖片傳送機,隨時向編輯部傳送稿件或圖片。分社和總社之間經由地面或衛星線路保持雙向傳遞。在編輯部里,普遍使用電腦接收、撰寫、刪改和編稿,自動播發。播發的稿件經由各地面或衛星線路又能直接傳送到報社、電臺或其他用戶的電腦終端機上,任何重大新聞都能在瞬息之間傳遍全世界。

(2)20世紀90年代,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和國際互聯網絡的擴展,通訊社越來越廣泛地依靠國際互聯網絡傳送新聞,播發稿件,極大地提高了傳播的時效性、數量和質量。這場傳播方式的變革把世界新聞通訊事業帶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代。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祥云县| 永州市| 运城市| 米脂县| 东台市| 电白县| 嘉兴市| 丹巴县| 肥东县| 吴忠市| 绿春县| 兰坪| 瑞昌市| 南昌市| 镇远县| 宁蒗| 屏东市| 镇赉县| 江口县| 剑阁县| 昭平县| 天峻县| 怀来县| 和平区| 托克逊县| 青铜峡市| 高陵县| 甘肃省| 海盐县| 图木舒克市| 桐庐县| 东乡县| 方山县| 屏边| 福安市| 涿州市| 漯河市| 隆林| 永修县| 永仁县| 静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