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3 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一、概念題

1.約翰·古登堡(中國傳媒大學2017年研;人大2015年研;暨南大學2015年研)

答:約翰·古登堡是一名德國工匠,是金屬活字排版印刷和近代印刷工藝的發明者,對人類的新聞傳播事業有重要貢獻。1450年前后,古登堡發明了字模澆鑄金屬活字,從事新型印刷事業,其印刷方式與以前的人工手抄新聞有了截然的不同,他不僅使用銅模鑄造出合金材料的活字,并且形成了由揀字、組版、填空、齊行和印刷還字等步驟組成的活字印刷工藝;同時他還制造了木質的、靠螺旋在印板上加壓力的印刷機,代替了純粹的手工操作,從而提高了印刷的質量和效率。古登堡西式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應用在人類傳播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印刷可以大量而迅速地復制信息,并向廣大受眾傳播,這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的精神文化生活。

2.“便士報”(penny paper)(廉價報刊)(中國傳媒大學2015年研;南開大學2011年研)、廉價報紙(南開大學2007年研)

答:“便士報”即廉價報刊,又稱廉價報紙,是指工業革命后各國先后出現的、面向社會中下層的通俗小報,因售價低廉而得名。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廉價報紙是1833年由本杰明·戴在美國紐約創辦的《太陽報》。廉價報紙的特點有:政治上標榜獨立,不受制于某個政黨;經濟上自主經營,不依賴政府或政黨的津貼;讀者對象為平民大眾,又稱大眾化報紙,這是一種新興的資產階級商業報紙;內容上注重地方新聞、社會新聞以及各種消閑性、趣味性的軟新聞;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潑,可讀性強;經營上完全商業化,大量刊登廣告,以此來降低售價,擴大發行,進而贏得更多的廣告。廉價報紙的出現使商業報紙更加興盛,逐步成為資產階級報業的主體,并為其向現代報業演變奠定基礎。

3.“一城一報”(人大2004年研)

答:“一城一報”是指新聞傳播領域曾經出現過的一個社會現象,是對二戰后美國報業集中和壟斷發展現象的概括。二戰以后,美國經濟迅猛發展,報紙發行量亦持續上升,但在激烈的競爭下,報業發展卻出現了極度壟斷的態勢。日報的總數不斷減少,以至于出現了許多城市只有一家日報的現象,即所謂的“一城一報”現象。“一城一報”是報業經過多年自由競爭的結果。

4.壟斷競爭(清華大學2007年研;復旦大學2005年研)

答:壟斷競爭是傳媒市場競爭的一種模式,指許多企業生產和銷售有差別的同類產品。在這種市場結構中,企業數量很多,每個企業的產量只占較小的市場份額,一個企業的行為不會對整個市場造成太大的影響;企業進出這個行業是自由的;各企業生產的同種產品是有差別的,企業間競爭激烈。因此,這種市場結構下強調的是產品的差異性,成熟的媒介市場必然是一個壟斷競爭的市場。

5.“三社四邊”協定(“聯環同盟”)( 人大2016年研;華中師大2013年研;中國傳媒大學2009年研;北大2008年研;南開大學2007年研;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研;南京師大2006年研)

答:“三社四邊”協定是早期通訊社競爭和壟斷的產物。歐洲的哈瓦斯、沃爾夫、路透三大通訊社自1866年開始展開競爭。經過十幾年的激烈爭奪,它們已把世界新聞市場分割完畢。為了確認既定事實和各自的壟斷范圍,1870年1月17日簽訂了“聯環同盟”協定。協定以歐洲三大通訊社為主,美國的紐約新聞聯合社雖然也參加了,但不能插足美國以外的地區,所以通常稱之為“三社四邊”協定。

6.西方四大通訊社(四川大學2007年研)

答:西方四大通訊社是指法國新聞社、英國路透社、美國聯合新聞社和合眾國際社。法新社(前身為哈瓦斯通訊社)由哈瓦斯于1835年創辦于巴黎,路透社由路透于1851年創辦于倫敦,美聯社于1848年創辦于紐約,合眾國際社是由斯克里普斯于1907年創辦的合眾社和赫斯特1908年創辦的國際新聞社合并而成。

二、簡答題

1.略述中國古代造紙和活字印刷術的發展經過及其對于人類傳播事業的貢獻。(中國傳媒大學2003年研)

答:中國古代造紙和活字印刷術的發展及貢獻如下:

(1)造紙術的發展經過及貢獻

發展經過:西漢時期,我國勞動人民發明了造紙術,即用絲絮和麻纖維造紙。公元105年,東漢宦官蔡倫總結前人經驗,改進了造紙術,制成植物纖維紙,后得到推廣,人們把他發明的紙稱為“蔡侯紙”,后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的需求提高,紙的種類也大大地增加,質量也逐步地提高。

貢獻:造紙術的發明有利于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后造紙術傳到朝鮮、日本和歐洲,推動了當地的文化知識傳播,促進了人類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為推動世界各國的文化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2)印刷術的發展經過及貢獻

發展經過:北宋畢昇最早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元朝出現錫活字、木活字,后來出現銅活字、鉛活字,后傳到朝鮮、日本、埃及和歐洲,隨著時代的發展印刷技術也在不斷地進步。

貢獻:活字印刷技術既經濟又省時,大大地促進了人類文化的發展和進步,推動了新思想的傳播,對歐洲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的產生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簡述西歐和北美報刊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及特征。(人大2006年研)

答:西歐和北美報刊的發展大致經歷了政論報刊、政黨報刊和廉價報刊三個歷史階段。各個階段的特征如下:

(1)政論報刊的特征

資產階級革命以前,資產階級報刊受封建統治者的壓制,封建統治者通過出版許可制、內容審查制等手段壓制異己思想和信息的傳播。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資產階級思想家舉起了出版自由的旗幟,宣傳民主思想,論述出版自由的重要性。資產階級革命后,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這時資產階級報刊發展受兩個因素制約: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是否徹底;該國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是否鞏固,有無封建復辟。

(2)政黨報刊(資產階級革命后)的特征

隨著議會民主和多黨政治體制的確立,不同黨派紛紛創辦或控制報刊,作為政治斗爭工具,宣傳政見,爭取輿論,甚至黨同伐異,激烈論戰。經濟上,因報價貴、發行量少,沒有廣告收入,只好依賴執政或在野政黨。

政黨報刊的共同特點是:政治上有明顯的傾向性;內容上側重于時政新聞和言論;讀者對象主要是政界和上層人士。

從政黨報刊的特點看,它們是政論報刊的發展。

(3)廉價報刊(工業革命后)的特征

廉價報刊是指工業革命后各國先后出現的面向社會中下層的通俗小報,因售價低廉而得名。廉價報紙出現的原因在于: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迅速集中,為報紙大量發行流通提供了條件;經濟的發展普遍需要高素質勞動者,于是教育有所普及,精通文字的平民增多,形成了新的廣大讀者群;階級力量發生新的變化,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同時在擴大,這就推動了各國政治變革的進程,使辦報的政治環境逐步改善;高速輪轉印刷機的產生,降低了印刷成本,報紙印得更快更多;隨著工商業的繁榮,廣告數量大為增加,廣告費收入成為報社的主要來源,報紙廉價銷售成為可能。

廉價報刊的特點有:政治上標榜獨立,不受制于某個政黨;經濟上自主經營,不依賴政府或政黨的津貼;讀者對象為平民大眾,又稱大眾化報紙,這是一種新興的資產階級商業報紙;內容上注重地方新聞、社會新聞以及各種消閑性、趣味性的軟新聞;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潑,可讀性強;經營上完全商業化,大量刊登廣告,以此來降低售價,擴大發行,進而贏得更多的廣告。

廉價報紙的出現使商業報紙更加興盛,逐步成為資產階級報業的主體,并為其向現代報業演變奠定了基礎。

3.簡述工業革命后出現的私營上層報紙的性質和特點(請舉例說明)。(北大2007年研)

答:18世紀后期,英國先于其他國家開始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使工商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隊伍不斷壯大。工商業進一步繁榮,廣告日益增多,這些都為報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條件,帶來了活力。這一時期,私營上層報紙開始出現,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泰晤士報》。下面以《泰晤士報》為例說明私營上層報紙的性質和特點。

(1)《泰晤士報》的性質

最初的《泰晤士報》同樣受控于英國政府,每年接受政府的津貼,充當政府的傳聲筒。

1803年,沃爾特第二接管《泰晤士報》后,對其進行了全面改革,開始實行辦報獨立的原則,率先在英國打出了報刊“獨立于黨派之外”的旗號。而后該報憑借出色的報道與重要的獨家新聞而銷路大增,從而在經濟方面可以依賴廣告和發行的收入做到自給自足,逐步擺脫了官方的“資助”,成為一份獨立的私營上層報紙。

(2)《泰晤士報》的特點

《泰晤士報》有一種特殊的賦性,即它是一個國家的公器。《泰晤士報》是一份非黨派的報紙,并無明確的政黨背景,但同樣有自己的階級立場和政治傾向。它是工商資產階級的代言人,和統治集團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因而能在工業革命后的政治形勢下,成為影響英國政局的重要力量。

《泰晤士報》具有權威性,其國際報道常常使有關國家刮目相看,不得不掂量一下它的分量。

就政治立場而言,《泰晤士報》以保守著稱,但也常常改變態度。

4.簡述西方大眾化報業的興起及意義。(北大2002年研)

答:18世紀后期,歐美主要國家先后開始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推進給社會生活,也給近代報業帶來了重大影響,各國相繼進入廉價報紙時期。廉價報紙又稱大眾化報紙。

(1)大眾報紙興起的原因

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迅速集中,為報紙大量發行流通提供了條件。

經濟的發展需要普遍提高勞動者素質,于是教育有所普及、粗通文字的平民增多,形成了新的廣大讀者群。

階級力量發生了新的變化,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同時在擴大,這就推動了各國政治變革的進程,使辦報的政治環境逐步改善。

高速轉輪印刷機的產生,降低了印刷成本,報紙印得更快更多。

隨著商業的繁榮,廣告數量大為增加,廣告費收入成為報社主要來源,報紙廉價銷售成為可能。

(2)大眾報紙的特點

政治上標榜獨立,不受制于某個黨派。

經濟上自主經營,不依賴政府或政黨的津貼。

讀者對象為平民大眾,這是一種新興的資產階級商業報紙。

內容上注重地方新聞、社會新聞以及各種消閑性趣味性的軟新聞。

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潑,可讀性強。

經營上完全商業化,大量刊登廣告,以此來降低售價,擴大發行,進而贏得更多的廣告。

(3)大眾報紙興起的意義

報紙在大眾化過程中形成了“高級報紙”和“大眾報紙”之分。“高級報紙”既詳細報道國內外政治、經濟新聞,又登載具有說服力的社論,發行量雖少,但是對社會有很大影響;“大眾報紙”則以趣味性為主,面向廣大普通群眾。大眾報紙的出現使商業報紙更加興盛,逐步成為資產階級報業的主體,并為其向現代報業演變奠定了基礎。

5.簡述世界通訊事業的特點。(南京大學2009年研)

答:世界通訊事業的特點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強者恒強,弱者恒弱。其具體表現在:

(1)西方四大世界性通訊社壟斷著世界上80%的國際新聞的傳播。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和合眾國際社向世界發布的新聞中,很少報道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的發展,報道焦點大多是政變、災禍、動亂、饑荒、犯罪和暴力等陰暗面。

(2)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也擁有國內通訊社,他們在國內有記者網,其中有一些通訊社各自或聯合在國外設有自己的辦事處或記者站,以采集或發布新聞。有的則向世界性通訊社預訂,或簽訂交換協定,接收國外新聞和提供國內新聞。

(3)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文化上的落后,沒有力量各自建立起強大的通訊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年來提出一項計劃,支持它們建立區域性通訊社。現已有亞洲太平洋通訊社組織、泛非通訊社、不結盟國家通訊社聯盟、石油輸出國組織通訊社、加勒比通訊社、拉美特稿社等。

三、論述題

1.古登堡活字印刷術在人類傳播史上的意義。(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0年研)

答:1450年前后,德國工匠古登堡創造了金屬活字排版印刷技術,提高了印刷的質量和效率,使信息得以大量迅速復制,為報業的誕生創造了技術條件,標志著大眾傳播時代的來臨。

(1)在經歷了文藝復興運動洗禮的1450年前后,約翰·古登堡發明出金屬活字印刷術,這對歐洲印刷新聞紙的出現和流行起到決定作用。這一發明在歐洲得到非常快的普及,15世紀末,歐洲大約有3萬種、2000多萬冊書籍被印刷發行,印刷種類也從宗教文件擴大到自然科學、哲學、文學和教科書,廣泛地傳播了新的信息和長期被壟斷的知識。

(2)古登堡西式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應用在人類傳播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因為印刷可以大量而迅速地復制信息,以便向廣大受眾傳播,這就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的精神文化生活。原先為少數人壟斷的文化知識擴散開來,新的思想,新的信息隨著印刷時代的到來變成了一股無法遏制的時代潮流,現代新聞傳播業在印刷媒介中發展地波瀾壯闊。

隨著印刷技術在歐洲的傳播,周期短、批量大地印刷成為可能,周期較短的期刊很快出現了。世界上第一種有固定刊名和定期出版的刊物是1588年由德國印刷商艾青格爾在法蘭克福出版的半年刊《書市大事記》。此后,荷蘭、英國、法國在17世紀初相繼出現了定期刊物。

2.論述工業革命興起對報業的重要推動和影響。(中國傳媒大學2012年研)

答:工業革命是各國廉價報刊產生的最直接、最持久的推動因素。

(1)工業革命為廉價報刊的產生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由工業革命帶來的飛速發展的生產力和日益成熟、規模巨大的商品經濟體系,導致了同傳播事業相關聯的許多社會行業的一系列劇變。其表現為運輸業的革命、大都市的形成、郵政通訊業的發達、造紙及印刷技術手段的提高等。

(2)工業革命產生了廉價報刊的主要消費者——大眾化讀者群體。在工業革命過程中,社會階層出現新分化,產生了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社會中兩大新的對立階級——資產階級和受雇于它的勞工階級。此外,工業革命破壞農村的自然經濟結構,迫使大批破產農民涌入城市、移民美洲,形成了市民、勞工階層。都市化的興起,民主化的發展和生活條件在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使他們對大眾傳媒的信息產生了興趣。這三個階層的人共同組成了廉價報紙的讀者群。

(3)隨著工商業的繁榮,廣告數量增長迅速。廣告費收入成為報社收入的主要來源,報紙廉價銷售成為可能。

(4)商品經濟自由市場的形成引發信息需求的急速增長,廉價報刊的需求與銷售市場已經成形。忙忙碌碌的資本家工商業集團要求進行大規模的信息自由流動。自由競爭的商品經濟使人們對新聞信息的需求量超過了任何時代。自由的市場競爭機制、追求商業利潤的時代狂潮最終催熟這個市場。

(5)政黨報刊弊端顯現,新的現實社會、新的讀者群體、新的技術條件都在呼喚著新的報刊類型的產生。作為各個階級、集團的組織者和輿論喉舌,政黨報刊是資產階級向封建專制國家作斗爭的有力武器和自身各派利益的吹鼓手。隨著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全面確立和日益穩定,政治、軍事斗爭讓位于經濟領域中資本的自由競爭,政黨報刊便慢慢地失去了其存在的現實意義。另一方面,政黨報刊在后期常常屈服于黨派集團的一己私利,在報道中歪曲事實、造謠攻擊,顯示出黨派偏見、報格低下等弊端。報刊文字艱澀、版面呆板、枯燥無味,再加上讀者對象日益狹隘、報刊售價過高等弱點,政黨報刊逐漸變得不合時宜。廉價報刊的時代來臨。

3.論述西方新聞史上廉價報刊的興起和發展。(中國傳媒大學2007年研;華中科大2003年研)

答:廉價報刊是19世紀30年代前后產生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種報刊類型,其特征是大眾化、商品化和機器化,一些史學家稱之為“機器的、群眾的”報刊樣式。

(1)廉價報刊興起的背景

從西方諸國總體背景來看(主要指英、法、美三國),產生廉價報刊的基本原因幾乎是相同的,最直接、最深刻、最基本的動力因素是工業革命的爆發和近代資產階級民主化的進程。

工業革命對廉價報刊的興起產生了重要影響

a.工業革命帶來了飛躍發展的生產力和日益成熟、規模巨大的商品經濟體系,導致了同傳播事業相關聯的許多社會行業的一系列巨變,表現為運輸業的革命、大都市的形成、郵政通訊業的發達、造紙及印刷技術手段的提高等。這一切為廉價報刊的產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

b.工業革命導致了社會階層新的分化,產生了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社會中兩大新的對立階級——資產階級和受雇于它的新階層、新集團——勞工階級。

c.隨著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全面確立和日益穩定,隨著激烈的、流血的政治、軍事斗爭讓位于經濟領域中資本的自由競爭,政論、政黨報刊慢慢地失去了存在的現實意義,也預示著新的報刊類型的產生。

各國社會新聞傳播新體系中民主平等、新聞自由觀念的普及和一系列基于哲學原則所指導的新聞法規加快了資產階級民主化進程,為廉價報刊的產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2)廉價報刊的出現

世界上第一份成功的便士報是1833年9月3日在紐約市出版的《太陽報》,它的創辦者是本杰明·戴,這份新穎小報的問世,標志著廉價報刊的正式誕生,開創了新聞傳播史上的一個新紀元。《紐約太陽報》的特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公開標榜報紙的獨立性,宣稱要擺脫以往報紙依靠政府、政黨津貼的附庸地位。

在報紙內容上,大量刊登輕松幽默的社會新聞,當地消息和色情、暴力消息,以吸引識字不多的廣大下層讀者。

在文章寫作上,該報注重文字通俗、情節夸張、富有戲劇性,講究寫作有趣、幽默、機智。

在版面形式上,報紙突破了以往報刊呆板的陳舊樣式,突出大字標題,進行煽情性的版面處理。

在發行方面,以街頭零售為主,不再依靠傳統的預先訂閱的方法。

該報售價低廉,一分錢一份,從而吸引了大批的工人、小市民、小職員等大眾讀者。

由于使用了一系列不同于其他報刊的方法和手段,宣傳“為人人發光”的《太陽報》大獲成功。

(3)廉價報刊的發展(以英、法兩國為例)

英國廉價報紙的發展

英國第一張成功的廉價報刊是1855年6月創辦的《每日電訊報》。真正使該報成功的人是愛德華·利維·勞森,他是英國新型廉價報業的真正先驅人物之一。在報紙版面編排方面,勞森率先學習美國廉價報紙的版面編輯技巧,將重要消息用多行大字標題標出;在新聞報道方面,他致力于全面迅速地反映世界的真實面目;重視國外新聞,狂熱地追求轟動性的報道;到處網羅人才,充實編輯部。由于這一系列措施,1871年,該報發行量遠遠超過了《泰晤士報》,1888年成為當時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之一。

《每日電訊報》的崛起標志著英國新報業的成功。到19世紀80年代,英國新報紙、新報人輩出,如斯蒂德的《帕爾馬公報》、奧廉納的《明星晚報》、喬治·紐恩斯的《點滴雜志》和北巖勛爵的《每日郵報》等,英國新聞傳播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天地。

法國廉價報刊的發展

法國的第一份廉價報紙是1836年由埃米爾·德·吉拉爾丹創辦的《新聞報》。吉拉爾丹先以降低報價來擴大報紙銷路,吸引廣告商注意,再憑借刊登廣告來補償發行虧損,維持低廉報價。這是一種典型的企業化經營辦報方式。

由于法國特殊的國情,法國的廉價報刊發展具有與英、美等國不同的特點:在內容上,法國廉價報刊多側重于文學、藝術題材的文章,且仍保留了針砭時局、論爭激烈、干預政治的明顯傾向;由于法國工業革命不甚紅火,自由競爭的商業市場也不如英、美兩國活躍、實力雄厚,造成了廣告來源不穩、收入不足的窘境,使得廉價報業無力達成經濟上的完全獨立,導致了新興的廉價報刊的夭折或轉向接受政府、政黨集團的津貼,喪失獨立地位的現象。

(4)廉價報刊發展的意義

新聞本位原則的確立。“新聞本位”原則的確立是廉價報刊對后世新聞傳播事業的一大貢獻,這一觀念對現代新聞事業影響巨大深遠。

時效觀念的重視。

客觀報道手法的形成。客觀報道手法是廉價報刊“獨立”原則在新聞業務上的再現。廉價報刊所信奉的“獨立新聞學”之不黨不私、不偏不倚的原則延伸到寫作領域中,就有了“客觀報道”口號的提出。

4.論述20世紀以來世界新聞業發展的走向及特征。(北大2006年研)

答:20世紀以來,世界新聞業發展顯示出了如下走向及特征:

(1)傳媒集團的崛起和迅速發展

報團的出現。20世紀伊始,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兩個報團開始被世人注目,這就是英國的北巖報團和美國的斯克里普斯報團。以此為起點,百年內世界新聞事業的集中化速度和規模,令人瞠目結舌。

廣播電視集團的出現。隨著廣播電視的發明和普及,發達國家出現了廣播電視集團,較著名的如英國的BBC,美國的NBC、CBS、ABC,日本的NHK,澳大利亞的ABC,加拿大的CBC等。但是這些廣電集團獨立存在的時間并不長。

新聞集團的出現。60年代,加拿大的報業主湯姆森進軍英國、美國,購買了數百家報刊;70年代,澳大利亞的報業主默多克也進軍英國、美國,基本上替代了湯姆森報團的地位,買下了數百家報刊和廣播影視公司,形成巨大的跨國“新聞集團”。

這個世紀,新聞業壟斷和反壟斷的斗爭此起彼伏,然而壟斷的趨勢無法阻擋。傳媒集團從單純的報業或廣電業集團,轉為各種大眾傳播媒介的綜合性產業集團。在最后一個10年,這種相對單一的傳播業集團也開始消失,其他各種產業集團逐漸成為大眾傳播集團的母公司。

歐洲大陸與英國、歐洲與北美、整個歐洲北美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廣播電視競爭,也日趨激烈。

(2)廣播和電視業異軍突起

1920年出現第一家廣播電臺之后,迅速普及到世界各主要國家;從第一家廣播電臺到第一家電視臺,只有16年;從二次大戰后電視臺的重建到出現衛星通訊,只用了12年。

二次大戰后重新開始發展的電視業,不斷地更新各種傳播技術,在有線傳播、衛星傳播、數字化技術的推動下,已經成為大眾傳播中唱主角的媒介;報紙和雜志雖然依舊具有發展的潛力,但總種數在減少,發行總量也在緩慢減少。由于電視提供了豐富的晚間生活節目,所以電視普及后,曾經在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上半葉走紅的晚報,逐漸在報紙品種中消失。廣播電臺,由于接收裝置越來越簡便價廉,人們在某些場合需要它,所以還有繼續發展的空間。然而不論怎樣,除了報刊被人們看作傳統媒介外,發明只有幾十年的廣播、電視現在也成了“傳統的大眾媒介”。

(3)報刊兩極分化,更多的報刊趨向于大眾化

20世紀伊始,英國的“三每”報(每日郵報、每日鏡報、每日快報)稱雄報界,開創了新世紀報業大眾化的風貌;同時,美國的黃色新聞潮洶涌而來,接著又是20年代以圖畫為特色的“小報”熱。不論人們怎樣從道德角度批評它們,報紙的大眾化,以媚俗、迎合讀者為特征,為報業主們帶來了滾滾財富,養育了新一代的年輕人。與此同時,少量報紙脫穎而出,成為相對應的“高級報紙”,適應了社會精英的需求。這種分化很快就“傳染”到世界各主要國家。

(4)新聞在世界的流通、高發行量報刊的分布不平衡

新“四大通訊社”的壟斷形成

1901年,美聯社宣布正式誕生。隨著美國綜合國力的上升,1870年由歐洲的三大通訊社,即哈瓦斯社、路透社、沃爾夫社瓜分世界報道范圍的格局,從30年代起被打破,二次大戰后形成美聯社、路透社、合眾國際社、法新社四大通訊社壟斷世界新聞流通的新格局。

爭取“世界新聞新秩序”口號的提出

四大通訊社所代表的地區人口不及全球的五分之一,卻控制著世界上80%的新聞稿,其中很少涉及發展中國家的情況。于是從70年代開始,爭取“世界新聞新秩序”的口號得以提出;而發達國家(包括部分發展中國家)也以《塔魯瓦爾宣言》的形式反批評這個口號。他們認為,這個口號的實質是鼓勵政府實行新聞檢查。雖然這場觀念上的斗爭在80年代中期,由于美英等國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而被削弱了,但是實際問題并沒有解決。

(5)大眾傳播業經營體制民營化趨勢漸強

二次大戰后,為防止法西斯專制主義的大眾傳播業死灰復燃,聯邦德國在美英法三國的影響下形成分散的報刊民營體制和分散的廣電公營體制;日本在美軍的自由主義改造下恢復報刊的民營體制,建立廣播電視業公營、民營并行的體制;90年代,蘇聯瓦解后的各國和東歐的原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大眾傳媒的民營化,初期相當混亂,以后逐漸走向有序。

已經實現報刊民營化的國家,報業競爭在20世紀越來越表現為集團與集團的競爭,而不是單獨幾家報紙間的競爭,常常是整個報業集團或其中的一個子公司被另一家或幾家吞并。例如跨國的加拿大湯姆森報團在英國被默多克從英國全國性報刊中排擠出去;突然膨脹的美國英格素爾報團,1986年起在幾年內一下子購進了世界各地的260多家報刊,接著又在1990年的金融危機中只剩下了16家報刊。

在廣播電視體制方面,自從1927年英國實行“公營”壟斷體制以來,西方及部分發展中國家繼而效仿,在五六十年內成為世界上半數國家的主要廣播電視體制。

然而,隨著世界性市場經濟向各個領域的擴展,這個被視為非市場化的領域開始被逐漸侵蝕。1954年,英國當權者被迫允許民營電視業,接著于60年代允許民營廣播業,于是形成廣播電視業方面公營、民營兩大體系間的競爭。這種情況很快“傳染”到歐洲大陸,盡管法國、德國等主要歐洲國家的當權者不斷地抵抗民營化趨勢,但他們還是在80年代以后,一步一步地被迫承認了民營廣播電視業的合法存在。甚至法國原來公營的電視一臺,也出售給了一家民營工業公司,成為目前法國最大的電視臺。這種兩大體系的競爭,從客觀上看,確實促進了廣播電視業的發展,廣電節目的質量也提高較快;但商業化趨勢又在不斷地使高雅文化面臨窘境。

(6)互聯網崛起,媒介融合趨勢加強

20世紀90年代興起了以計算機互聯網傳播為特征的多媒體傳播技術,使大眾媒介又面臨著以交互傳播為特征的因特網傳播的挑戰。雖然網絡在多數國家的普及率尚低,但是其涵蓋所有媒介的功能特征和未來可能會部分替代傳統媒介的發展趨勢,已是不爭的事實。傳播科技的發展速度令人吃驚,這使得世界上流通的新聞呈幾何基數增長。

互聯網傳播帶來了新的傳播科技和信息技術,使得不同媒介在物理界限上越來越不明晰,出現了多種媒介相融合的態勢。如近些年的IPTV、電子報刊等出現,讓我們對傳媒行業有了全新的認識。隨著數字傳媒技術的不斷發展,三網融合的實現指日可待,這將對整個傳媒行業、產業的原有的結構產生巨大的沖擊和重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川县| 宁化县| 报价| 图木舒克市| 武强县| 额尔古纳市| 辽宁省| 沭阳县| 太原市| 宿州市| 丹寨县| 崇信县| 阿坝县| 嘉定区| 融水| 浦城县| 宁远县| 贵德县| 翼城县| 剑河县| 麻阳| 泽库县| 吴堡县| 福鼎市| 常州市| 大庆市| 宜昌市| 寻甸| 江安县| 瑞昌市| 万州区| 桐乡市| 阿坝县| 巩留县| 额济纳旗| 施甸县| 嘉禾县| 惠来县| 海原县| 琼结县| 江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