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怡建《稅收學》(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
- 圣才電子書
- 8字
- 2020-10-13 09:55:00
第二部分 課后習題
第一章 稅收導論
1.國家為什么征稅?
答:國家為了履行其向社會提供公共品職能的需要而征稅。稅收又稱國家稅收,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并隨著國家的消亡而消亡。行使征稅權的主體必然是國家,即稅收法律由國家制定,征稅活動由國家組織進行,稅收收入由國家支配管理。由于政府是國家的具體形式和現實體現,因此,征稅權具體由代表國家的政府行使。行使征稅權的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
2.國家憑借什么征稅?
答:國家憑借行政權征稅。行使征稅權的主體是國家,而國家一般具有雙重身份,既是社會公共品的提供者,又是公共財產的所有者。因而,國家就能同時行使兩種權利,即行政管理權和財產所有權,國家可以同時憑借兩種權利取得財政收入。
(1)財產權即財產所有權,在財產歸屬國家所有的前提下,國家對其擁有的財產可以憑借財產所有權取得財產收益。
(2)行政權也稱為國家行政管理權,國家對其行政權力管轄范圍以內的個人或經濟組織,可以憑借行政權取得稅收收入。
國家征稅是基于公共權力,在國家為整個社會提供公共品,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前提下,由國家作為公共權力的代表來行使征稅。
3.稅收具有哪些形式特征?
答:稅收作為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具有區(qū)別于其他財政收入形式的特點。稅收特征可概括為強制性、無償性、規(guī)范性。
(1)稅收的強制性,是指政府憑借行政權,以法律形式來確定政府作為征稅人和社會成員作為納稅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稅收的強制性是稅收范疇最為明顯的形式特點,這是由稅收作為補償公共品或公共服務價值這一性質所決定的。只有采取強制征稅的方式,使政府向社會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務的價值得以補償。
(2)稅收的無償性,是就政府與具體納稅人而言,權利和義務關系是不對等的。政府向納稅人征稅,不是以具體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務為依據,而納稅人向政府納稅,也不是以具體分享公共品和公共服務利益為前提。稅收的無償性也是由稅收作為補償公共品和公共服務價值的這一性質所決定的。
(3)稅收的規(guī)范性,是指政府通過法律形式,按事先確定的標準實施征稅。稅收的規(guī)范性特征既是稅收補償公共品價值的內在要求,同時也為政府提供公共品創(chuàng)造了條件。
4.稅收發(fā)展過程中形式上有哪些變化?
答:我國的稅收產生于奴隸社會,但我國奴隸社會的財政收入并不以稅的名稱出現,而是采用了貢、助、徹的形式。直到公元前594年的魯國,實行了“初稅畝”的農業(yè)稅制,是歷史上最早以稅的名義征稅。
(1)貢又稱貢納、貢賦、貢獻等,是指在奴隸制社會建立的各地諸侯和奴隸主莊園必須向國家繳納貢品的制度。貢是一種原始的稅收形式,是奴隸制國家的主要收入來源。在我國古代的公田制下,除納貢以外,還有“助”的納稅原始形式。
(2)助,是指在實行井田制下,中問的一塊是公田,其余八塊田分給八家。公田由八家合力耕種,先耕種公田,然后再耕種私田,公田的收獲物歸國家,這是對奴隸制社會自由民采用的征稅措施。
(3)徹是指貢和助的混合,即針對不同的人口、耕地和地區(qū),可以采用貢或助的納稅方法。
(4)初稅畝即履畝而稅,就是對農民試行按土地面積來征稅。它表明當時魯國的農奴制度已經為封建制度所取代,農民獲得了地權,必須按取得的權利承擔納稅義務,取代了傳統的貢制和助制。
5.稅收發(fā)展過程中結構上有哪些變化?
答:稅收發(fā)展過程中,在稅制結構上有一個由古老直接稅為主體向間接稅為主體,并由傳統間接稅為主體向現代直接稅為主體或現代間接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發(fā)展過程。
(1)在自然經濟條件下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由于農業(yè)經濟的特點,只能實行以古老的直接稅為主的稅制結構。古老的直接稅不考慮個人的負擔能力,以人頭、土地為依據征收人頭稅。
(2)隨著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了從古老的直接稅為主向間接稅為主的稅制結構轉變。即由人頭稅向商品稅轉變,商品稅也不考慮商品生產經營者的負擔能力,以商品銷售額或商品銷售量為依據征稅。
(3)隨著現代經濟的發(fā)展,稅制結構又進一步由間接稅為主的稅制結構向直接稅為主的稅制結構轉變,即由商品稅向所得稅轉變,主要是向充分考慮個人負擔能力的個人所得稅轉變。
(4)當前,世界各國的稅制結構正在進一步向建立現代直接稅和現代間接稅并存的稅制體系發(fā)展,即向建立以增值稅為主要特征的間接稅和以個人所得稅為主要特征的直接稅方向發(fā)展。
6.簡述稅基和稅源的關系。
答:稅基是征稅的客觀基礎,同稅基相聯系而又有區(qū)別的另一個范疇是稅源,即稅收的最終來源。
(1)稅基是“課稅基礎”的簡稱。據以課征各種稅收的經濟來源。課稅對象的總稱。稅基通常是指“據以計算應納稅額的基數”,包括實物量稅基和價值量稅基兩大類。在稅率既定的情況下,稅基的寬窄直接影響到稅額的多少。
(2)稅源則指各個稅種確定的課稅對象。從歸宿上說,稅源即稅收的最終來源,也即稅收的最終歸宿。在稅務實際工作中所說的稅源是就狹義的稅源而言,具體指與各個稅種征稅對象有密切聯系的生產、銷售、利潤等一定時期內的數量狀況。各個稅種都有具體的征稅對象,所以各有不同的具體稅源。
從價值構成看,課稅基礎可以是國民生產總值型的C+V+M,國民收入型的V+M,或社會純收入型的M,甚至是歷年的貨幣積累財產。然而,不管以什么為稅基,稅收最終來源于國民收入V+M,主要是社會純收入M。
7.簡述累進稅率、比例稅率、定額稅率的主要區(qū)別。
答:稅率按形式特征可以分為累進稅率、比例稅率和定額稅率三種。這是最基本的稅率分類方法,三者的主要區(qū)別如下:
(1)累進稅率:在稅率公式中,隨著稅基的擴大,稅率也相應上升。累進稅率在設計時一般把稅基按從小到大的順序分為若干等級,并相應地把稅率按從低到高的順序排列,根據稅基和稅率來確定、計算稅額。累進稅率又可進一步分為全額累進稅率和超額累進稅率。
(2)比例稅率:在稅率公式中,隨著稅基的擴大,稅率保持常數不變,或稅收與稅基的比率保持不變。比例稅率又可以進一步分為單一比例稅率和差別比例稅率。
(3)定額稅率:按課稅對象的實物量計算稅額的一種稅率形式和稅額計算方法。實物量指標可以按不同對象特點選擇噸、千克、箱、包、度等計量單位。
8.消費稅為什么在形式上是比例征收而實質上具有累退性?
答:隨稅基擴大,稅率下降,這種稅率形式可稱為累退稅率。雖然從現行稅收制度中還難以找到使用累退稅率的情況,但累退稅率作為一種分析方法已被廣泛使用。一些使用比例稅率或定額稅率的稅種,可能具有累退特點。消費稅一般使用比例稅率,但由于隨個人收入增加,個人消費支出占個人收入比例下降,稅收占個人收入比例也下降。因此,消費稅在形式上是比例征收而實質上具有累退性。
9.累進稅率和累退稅率的邊際稅率與平均稅率關系有何不同?
答:累進稅率在設計時一般把稅基按從小到大的順序分為若干等級,并相應地把稅率按從低到高的順序排列,根據稅基和稅率來確定、計算稅額。比例稅率對同一課稅對象,不論其數額大小,統一按一個比例征稅,同一課稅對象的不同納稅人稅負相同。兩者的邊際稅率與平均稅率關系如下:
(1)在累進稅制的情況下,平均稅率隨邊際稅率的提高而上升,但平均稅率低于邊際稅率。
(2)在累退稅制的情況下,平均稅率隨邊際稅率下降而下降,但平均稅率高于邊際稅率。
10.稅收收入有哪些特點?
答:稅收收入作為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在財政收入中占有主要地位,是與稅收收入的特點相聯系的。與其他財政收入相比,稅收具有其他財政收入形式所不具備的以下特點。
(1)來源的廣泛性
稅收征收是以政府提供公共品為依據,政府提供公共品使社會成員分享利益,從而有權對所有分享公共品的社會成員征稅,使稅收具有廣泛收入來源。相對而言,其他形式財政收入在行使權力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利潤上繳由于是以財產權為依據,要受到國有企業(yè)所有權制約,超越國有資產所有權,政府無法取得此類收入。
(2)形成的穩(wěn)定性
稅收穩(wěn)定性是由多種因素決定:①稅收來源廣泛,使不確定因素對稅收影響較??;②稅收按法定標準征收,只要有穩(wěn)定的收入,就有穩(wěn)定的稅收;③最后,稅收受法律制度保護,強制征收,從而保證稅收收入的實現。相對而言,其他財政收入因財源狹窄,無固定標準,缺乏強制性等原因,使形成穩(wěn)定收入發(fā)生困難。
(3)獲得的持續(xù)性
稅收由社會成員直接繳納,但最終來源于國民收入,只要社會再生產連續(xù)不斷地進行,國民經濟正常運行,國民收入被源源不斷地創(chuàng)造,稅收就能持續(xù)地獲得。同時,也由于政府取得稅收后收入歸政府所有,無需直接歸還給納稅人,能為政府長期占有。相對而言,其他財政收入形式因有償歸還或其他原因而難以持續(xù)。
11.稅收收入規(guī)模如何決定?
答:政府的稅收收入規(guī)模應該有多大,并不是政府主觀意愿的結果,而是由政府提供公共品需要和政府取得收入的可能這兩方面因素共同決定。
(1)提供公共品的需要
稅收是為政府提供公共品的需要而存在,因此,稅收收入規(guī)模首先取決于政府提供公共品的財力需要。但是,由于公共品分為純公共品和準公共品兩類,而兩類公共品在提供方式上又有不同的特點,因此,需要把兩類公共品的提供加以區(qū)別分析。
①提供純公共品的需要。公共品是指社會成員普遍需要,但由于非排斥性和非競爭性特點,無法由市場提供,而只能由政府提供,并且必須通過稅收進行價值補償的產品和勞務。因此,稅收規(guī)模首先取決于政府提供公共品所需要的收入規(guī)模。提供純公共品需要是政府稅收收入規(guī)模的最低需要。
②提供準公共品的需要。準公共品是指社會成員普遍需要,但由于不完全具有非排斥性和非競爭性,因而具有公共品和私人品兩者兼?zhèn)涞奶攸c,可以由市場提供,也可以由政府提供,選擇哪一種提供方式主要取決于效率、公平等多種因素考慮。如果準公共品由政府提供比市場提供效率更高,或更有利于公平,那么,稅收收入規(guī)模就要考慮政府提供準公共品的需要。政府提供準公共品的需要是政府稅收收入規(guī)模的第二層次需要。
(2)取得收入的可能
稅收收入規(guī)模不但取決于提供公共品的需要,也取決于取得收入的可能,而收入的可能主要由收入的來源和征收能力兩方面因素共同決定。
①收入來源。稅收收入來源于國民收入,因此,從取得收入的可能考慮,稅收收入規(guī)模首先取決于國民收入規(guī)模。在一般情況下,國民經濟比較發(fā)達的國家,國民收入水平較高,稅收來源比較充裕,為擴大稅收收入規(guī)模提供了可能;反之,在國民經濟比較落后的國家,國民收入水平比較低,增加稅收的余地也就比較小。
②征稅能力。要使國民收入轉化為稅收收入,使稅收收入的可能轉化為稅收收入的現實,還取決于政府的征稅能力。一般而言,在國民經濟和國民收入水平相近的情況下,稅收制度比較合理,稅收征管比較嚴密,政府征稅能力比較強,稅收收入規(guī)模就會相對大一些;征稅能力弱,稅收收入規(guī)模就會相對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