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甫全《現代課程與教學論學程》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8887字
- 2020-10-13 09:53:34
1.2 課后習題詳解
一、單選題
1.課程與教學論的首要任務是( )。
A.認識課程與教學現象
B.揭示課程與教學規律
C.指導課程與教學實踐
D.建立獨立的課程與教學論
【答案】A
【解析】課程與教學論的首要任務,是認識紛繁復雜的課程與教學現象。課程與教學現象,是指課程研制與教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外部形態和聯系,是課程與教學外在的、活動易變的方面。只有先認識了課程與教學現象才能揭示課程與教學實踐,進而指導教學實踐。
2.課程與教學論的根本任務是( )。
A.認識課程與教學現象
B.揭示課程與教學規律
C.指導課程與教學實踐
D.揭示課程與教學規律和指導課程與教學實踐
【答案】D
【解析】人們的認識總要透過現象去觸摸和把握規律,并用來指導和規范人們的課程與教學行為。所以,課程與教學論的根本任務,是揭示課程與教學規律和指導課程與教學實踐。
3.課程與教學論的研究對象是( )。
A.課程與教學
B.課程與教學現象
C.課程與教學問題
D.課程與教學規律
【答案】C
【解析】課程與教學問題,是指反映到研究者大腦中的、需要探明和解決的課程與教學實際矛盾和理論疑難。人們只有在面對課程與教學問題,才會就課程與教學規律提出“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等問題,課程與教學現象和規律才打破了主體的對立和隔離而主體化。課程與教學論的發展也是始于課程與教學問題,終于課程與教學問題,若沒有課程與教學問題,課程與教學研究就失去了作用的對象而不能進行和發展。
4.大教學論把( )問題置于首要地位。
A.怎樣教學的問題
B.教學什么的問題
C.為什么教學的問題
D.教學是什么的問題
【答案】A
【解析】大教學論以教學方法為核心取向,把課程納入到教學的軌道,認為“怎樣教”比“教什么”的問題重要。
5.大課程論把( )問題置于首要地位。
A.怎樣教學的問題
B.教學什么的問題
C.為什么教學的問題
D.教學是什么的問題
【答案】B
【解析】大課程論以教學內容為核心,把教學納入課程的軌道,認為“教什么”比“怎么教”的問題重要。
6.課程與教學問題的根本特性是( )。
A.主觀性
B.獨立性
C.主觀與客觀統一性
D.客觀性
【答案】C
【解析】課程與教學問題,是指反映到研究者大腦中的、需要探明和解決的課程與教學實際矛盾和理論疑難。它們可以產生于課程與教學實踐,也可以產生于課程與教學實踐同理論的對立,還可以產生于一種課程與教學理論的內部對立和兩種課程與教學理論之間的對立,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7.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科特性是( )。
A.科學性
B.社會性
C.人文性
D.橫斷性、綜合性和人文性
【答案】D
【解析】現代課程與教學論既是理論學科,也是應用學科;既有基本原理層面的內容,也有課程與教學設計、實施等操作層面的內容。它的學科性質有橫斷性、綜合性與人文性。
二、填空題
1.課程現象表現為____、____和____三個層面。
【答案】物質性 活動性 關系性的現象
【解析】課程現象是指課程研制中所表現出來的外部形態和聯系。課程現象分為物質性、活動性和關系性的現象三個層面。①物質性的現象,如課程計劃、課程標準等。②活動性的現象,如課程規劃、教學設計等活動。③關系性的現象,如內容選擇與教育目的的關系、課程研制與課程產品之間的關系等。
2.教學現象表現為____、____和____三個層面。
【答案】環境性 活動性 關系性的現象
【解析】教學現象是指教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外部形態和聯系。教學現象分為環境性、活動性和關系性的現象三個層面。①環境性的現象,如教室和實驗室及其結構、教學設備及其結構等。②活動性的現象,如課堂教學活動及其結構、實驗教學及其結構等。③關系性的現象,如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教師、教材與學生之間的相互關系等。
3.西方在課程(論)與教學(論)的關系問題上,不同主張有____、____、____和____等。
【答案】二元獨立模式 相互交叉模式 包含模式 二元互聯模式
【解析】在西方,對課程(論)與教學(論)之間關系的看法,有四種不同的主張:二元獨立模式、相互交叉模式、包含模式、二元互聯模式。
4.課程與教學實踐往往被分為____、____和____三種類型。
【答案】管理 研制 應用
【解析】課程與教學實踐是人們有目的地通過改造課程材料和教育設施來提升課程研制與教學實施質量的特殊感性活動。它往往被分為管理、研制和應用三種類型。管理實踐是指教育行政部門或學校行政對課程與教學過程的計劃、實施和評估總結的組織行為。研制實踐是指教育行政官員、課程與教學專家和教師等專門人員,有組織地編制課程與教學材料以及設計教學計劃的實際活動。應用實踐是指學校里的教師和學生根據課程與教學計劃,使用課程與教學材料進行的所有教育活動。
5.人們對課程與教學規律的認識結果和表述,是____。
【答案】課程與教學原理
【解析】課程與教學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其本質聯系和必然趨勢,是內在的、不以人的認識和作用為轉移的,是一種純粹的客觀存在,對我們的認識來說是終極性的,這是課程與教學的存在性規律。人們對課程與教學規律的認識結果和表述就是課程與教學原理。
6.根據科學研究價值的有無,課程與教學問題可以分為____和____。
【答案】常識問題 未知問題
【解析】根據研究價值的有無,課程與教學問題可以分為常識問題和未知問題。常識問題是指人們在課程與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已經被探明和解決了只要查閱資料就能明了,沒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未知問題是指人們在課程與教學實踐中遇到的沒有被探明和解決,不僅需要查閱資料,還需要進行專門研究的,具有價值的問題。有老問題新含義和新問題新含義兩種類型。
7.大課程論主張,____包含____。
【答案】課程論 教學論
【解析】大課程論主張“教學什么”的問題比“怎樣教學”的問題更為重要,主張課程論包含教學論。
8.我國學術界在課程(論)與教學(論)的關系問題上,出現了____、____和____三種不同的主張。
【答案】大教學論 相互獨立論 課程與教學整合論
【解析】近年來,在繼承傳統和借鑒西方成果的同時,通過從課程與教學改革實踐中吸收營養,我國學術界在課程(論)與教學(論)的關系問題上,出現了大教學論、相互獨立論、課程與教學整合論三種不同的主張。
三、是非判斷題
1.課程與教學論的研究對象是課程與教學。
【答案】×
【解析】課程與教學論的研究對象是課程與教學的問題,而并非課程與教學的本身。課程與教學論的發展是始于課程與教學問題,終于課程與教學問題,若沒有課程與教學問題,課程與教學研究就失去了作用的對象而不能進行和發展。人們只有在面對課程與教學問題,才會就課程與教學規律提出“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等問題,課程與教學現象和規律才打破了主體的對立和隔離而主體化。
2.課程與教學現象是感官所不能把握的。
【答案】×
【解析】課程與教學論的首要任務就是認識紛繁復雜的課程與教學現象,是能被人的感官把握的。人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通過不斷的聽、說、看來觀察和認識教育現象,在這些對于教學現象的感官認識基礎之上,不斷探究和揭示出教育教學的規律。沒有對事物的感性認識,就不能產生對事物的理性認識。
3.在課程(論)與教學(論)的“二元獨立模式”里,課程規劃者忽視了教師,反過來也被教師所忽視。
【答案】√
【解析】二元獨立模式是指課程與教學之間、課程論與教學論之間彼此獨立,互不依賴的模式。在這一模式下,教師指導下的課堂里發生的事與人們計劃好的課堂里應該發生的事之間毫無關系,二者之間沒有影響。課程規劃者忽視了教師,反過來也被教師忽視。
4.大教學論主張,教學(論)包含課程(論)。
【答案】√
【解析】大教學論以教學方法為核心取向,把課程納入到教學的軌道,認為“怎樣教”比“教什么”的問題重要,因此指出,教學論中包括課程論。
5.課程與教學規律是課程與教學論的研究對象。
【答案】×
【解析】課程與教學論的研究對象是課程與教學問題,而不是課程與教學規律。人們只有在面對課程與教學問題,才會就課程與教學規律提出“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等問題,課程與教學現象和規律才打破了主體的對立和隔離而主體化。課程與教學論的發展也是始于課程與教學問題,終于課程與教學問題,若沒有對課程與教學問題的感性認識,課程與教學研究就失去了作用的對象而不能進行和發展。
6.課程與教學規律是思維才能把握的。
【答案】√
【解析】課程與教學規律,是課程與教學及其組成成分發展變化過程中的本質聯系和必然趨勢。它是內在的東西,人的感官不能觸及的,只有特殊的教育思維才能把握。
7.因為課程與教學論具有人文性,所以它是不用講科學精神的。
【答案】×
【解析】作為人文學科的課程與教學論,并非要否定課程與教學活動具有科學性和社會性,并不否定課程與教學論的科學思維方式和科學精神。而是強調和呼吁,課程與教學活動及其學科理論需要以人文關懷為立足點、出發點和歸屬點,用生命去理解、體悟、解釋進而促進和發展教育領域的特殊生命。在這個前提下去講求科學精神和使用科學方法,并給科學精神和方法畫出一道人文的界限,防止科學的越界與濫用。
四、名詞解釋
1.課程
答:廣義上的課程是指一切有規定數量和內容的工作或學習進程;狹義上的課程是專指學校課程,其基本含義是“學校教學的科目及其進程”。
2.教學
答:教學指的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專門活動,以此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教學概念涵括了教師的教授、學生的學習與師生的互動教學。
3.課程與教學現象
答:課程與教學現象是指課程與教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外部形態和聯系,是課程與教學外在的、感性的、活動易變的方面。可以分為課程現象與教學現象。在現代教育活動中,課程現象分為物質性、活動性和關系性的現象三個層面。在學校教育活動中,教學現象分為環境性、活動性和關系性的現象三個層面。課程現象與教學現象實際上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在實際的教育研究中,人們又往往是把它們分開來進行考察和認識。
4.課程與教學規律
答:課程與教育規律是課程與教學及其組成成分發展變化過程中的本質聯系和必然趨勢,它是內在的東西,人的感官不能觸及的,只有特殊的教育思維才能把握。課程與教學研究本身是人們的一種具體而多樣的歷史活動,對規律的認識結果和表達是豐富多彩的。
5.課程與教學原理
答:課程與教學原理是人們對課程與教學及其組成成分發展變化的本質聯系和必然趨勢的認識結果和表述。它具有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特性,與課程與教學規律有本質區別。它僅僅是對存在性規律的一種帶有人的認識能力局限的摹寫、解釋和反映,并不能等同于存在性規律,只是對反映性規律的表述。
6.課程與教學實踐
答:課程與教學實踐是人們有目的地通過改造課程材料和教育設施來提升課程研制與教學實施質量的特殊感性活動。
7.課程與教學問題
答:課程與教學問題是指反映到研究者大腦中的、需要探明和解決的課程與教學實際矛盾和理論疑難。它們可以產生于課程與教學實踐,也可以產生于課程與教學實踐同理論的對立,還可以產生于一種課程與教學理論的內部對立和兩種課程與教學理論之間的對立。
五、簡述題
1.簡述課程與教學論的主要任務。
答:作為教育學的一門分支學科,課程與教學論擔負的主要任務有:
(1)認識課程與教學現象
課程與教學論的首要任務是認識紛繁復雜的課程與教學現象。課程與教學現象,是指課程研制與教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外部形態和聯系,是課程與教學外在的、活動易變的方面。它們可以分為課程現象與教學現象。課程現象分為物質性、活動性和關系性的現象三個層面。教學現象分為環境性、活動性和關系性的現象三個層面。課程現象與教學現象實際上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在教育研究中,人們又往往是把它們分開來進行考察和認識的。
(2)揭示課程與教學規律
課程與教學論的根本任務,是揭示課程與教學規律和指導課程與教學實踐。
課程與教學規律,是課程與教學及其組成成分發展變化過程中的本質聯系和必然趨勢;它是內在的東西,人的感官不能觸及,只有特殊的教育思維才能把握。課程與教學研其中可以區分為存在性規律與反映性規律。
①存在性規律是指課程與教學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其本質聯系和必然趨勢,是內在的、不以人的認識和作用為轉移的,是一種純粹的客觀存在。
②反映性規律則指課程與教學研究對存在性規律的反映,是對存在性規律的摹寫、解釋與反映,就是通常所說的課程與教學原理。
(3)指導課程與教學實踐
課程與教學理論來源于實踐,但又反過來能動地作用于課程與教學實踐,通過推動管理實踐、研制實踐、應用實踐來提升課程研制與教學實施的質量。
2.簡述課程與教學問題的基本類型。
答:課程與教學問題是指反映到研究者大腦中的、需要探明和解決的課程與教學實際矛盾和理論疑難。根據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的經驗,課程與教學問題的類型可以從研究的價值、研究的廣度等方面的不同特性進行分析和歸納。
(1)根據研究價值的有無,分為常識問題和未知問題
①常識問題是指人們在課程與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已經被探明和解決了只要查閱資料就能明了,沒有研究價值的問題。
②未知問題是指人們在課程與教學實踐中遇到的沒有被探明和解決,不僅需要查閱資料,還需要進行專門研究的,具有價值的問題。有老問題新含義和新問題新含義兩種類型。
(2)根據問題探討的深度不同,分為表象問題和實質問題
①表象問題是指人們對課程與教學表面特征及其外在關系中存在的矛盾和疑難的反映,是課程與教學中個別的、特殊的和具體的問題。
②實質問題是指人們對課程與教學內在特性及其內部關系中存在的矛盾和疑難的反映,是課程與教學中普遍的、一般的和抽象的問題。
(3)根據問題設計的范圍寬窄,分為“大”問題和“小”問題
①“大”問題是指包含了中觀和微觀問題的宏觀問題,它是在一定時空里,涉及了課程與教學全部或主要方面的各種因素的矛盾和疑難。
②“小”問題是指微觀問題,它是在深入而具有普遍性的層面里,聚焦于課程與教學某方面的一兩個因素的實質和關系的矛盾和疑難。
3.簡述大課程論的基本主張。
答:關于課程與教學關系的認識,從大教學論開始,在經歷了近四百年的發展和變化后,正走向大課程論,主張課程包含教學、課程論包含教學論。大課程論的基本主張有:
(1)課程實施的主要活動或途徑實際上就是教學。課程實際上和實質上是一種教育進程,也就是一種“實踐狀態”的教育活動,內在地包含著教學活動。
(2)課程要與教學進行全面整合,建設和發展有機統一的課程與教學論。課程包含著教學,課程既是課程設計、教學實施與課程評價循序組成的有機連續體,又是學校課程與教學、家庭課程與作業以及社會課程與經歷構成的系統集合體,還是基于傳統媒體的已有課程與教學同基于信息技術的網絡課程與教學的高度整合體。
(3)教學是實施課程和達到教育目標的根本途徑,具有無比的重要性。重視有效的教學、教學理論與教學方法,更突出基于信息技術的網絡學習與教學的設計與開發,以還原和實現教學論的“技術與方法”本性,引導教學研究和實踐走上更加健康發展的道路。
4.簡述現代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科性質。
答:現代課程與教學論既是理論學科,也是應用學科;既有基本原理層面的內容,也有課程與教學設計、實施等操作層面的內容。它的學科性質有:
(1)橫斷性
作為課程與教學研究和實踐的產物,課程與教學論是兼具科學性、社會性和人文性的橫斷學科,并不歸屬于單一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或人文學科。課程與教學論作為一門橫斷學科,基本的規定性是在科學性、社會性和人文性之間建構平衡。
(2)綜合性
課程與教學論已經形成了既有基本原理,又有多層次多方面技術方法體系的綜合性學科。既有理論性強的“課程與教學哲學”“課程與教學認識論”“課程與教學心理學”等下位理論學科,也有實用性強的“課程與教學技術學”“多媒體課程與教學論”“網絡課程與教學論”等技術學科,還有操作性強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數學課程與教學論”“物理課程與教學論”等分支學科課程與教學論。
(3)人文性
課程與教學活動實際上是由教師、學生、內容與環境等構成的特殊活動,教師和學生的生命性是不言而喻的;教育內容作為文化的特殊形態,其實質必然是人的生命性;而當代環境的性質已經從自然性嬗變為文化性,其實質也是人的生命性。所以課程與教學論,作為人的特殊生命活動的理論形態,從本質屬性上歸屬于人文學科。
六、論述題
1.你是否贊同“課程與教學論的研究對象是課程與教學問題”的主張,為什么?
答:我贊同“課程與教學論的研究對象是課程與教學問題”。原因如下:
(1)傳統的教育學理論把教育現象作為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日本學者對此提出了質疑,認為教育學是以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學科。我國孫喜亭教授也認為,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可以說是以教育事實為基礎的教育問題。這些見解對于認識和理解課程與教學論的研究對象是課程與教學問題具有啟發意義。
(2)面對課程與教學現象,人們可能視而不見,課程與教學論研究并不會自然發生;面對課程與教學規律,人們則可能渾然不察,課程與教學論研究也不會自然產生。因為,課程與教學現象和規律作為純粹客觀存在,不能直接進入大腦成為思維作用的直接對象。
(3)只有人們面對客觀存在,進而就課程與教學現象和規律提出了“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樣”等問題后,課程與教學現象和規律才打破了與主體的對立和隔離而主體化。科學與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越來越深化的問題,越來越能啟發大量新問題的問題。課程與教學論的發展也是始于課程與教學問題,終于課程與教學問題,若沒有課程與教學問題,課程與教學研究就失去了作用的對象而不能進行和發展。
(4)課程與教學問題,是指反映到研究者大腦中的、需要探明和解決的課程與教學實際矛盾和理論疑難。它們可以產生于課程與教學實踐,也可以產生于課程與教學實踐同理論的對立,還可以產生于一種課程與教學理論的內部對立和兩種課程與教學理論之間的對立。
從古至今,人們提出了數不勝數的課程與教學問題,同時教育改革與發展實踐孕育和產生出的新課程與教學問題,有待后人梳理和研究。
2.你是否贊同“課程與教學論是一門人文學科”的主張,為什么?
答:我不贊同“課程與教學論是一門人文學科”的主張。
現代課程與教學論既是理論學科,也是應用學科;既有基本原理層面的內容,也有課程與教學設計、實施等操作層面的內容。它的學科性質有橫斷性、綜合性與人文性。
(1)對教學與課程論橫斷性的認識,使得人們比較全面地理解了課程與教學活動和課程與教學論的科學性、社會性和人文性共存的復雜現象和多種屬性;同時也使得課程與教學的多種屬性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的問題,成了必須深入認識和解決的問題。受理性主義傳統和科學主義思潮的影響,不少人把課程與教學和課程與教學論歸屬為科學領域,即使不歸屬于自然科學,至少也歸屬于社會科學。這種認識不僅給課程與教學的理論和實踐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而且把作為課程與教學的一般屬性的科學性或社會性“拔高”規定為課程與教學的本質屬性,出現了反邏輯傾向。這是一個需要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進行深入批判和澄清的重大問題,否則將不利于課程與教學理論和實踐的健康發展。
(2)課程與教學活動實際上是由教師、學生、內容與環境等構成的特殊活動,在這一特殊活動中,教師和學生的生命性是不言而喻的;教育內容作為文化的特殊形態,其實質必然是人的生命性;而當代環境的性質已經從自然性嬗變為文化性,其實質也是人的生命性。所以課程與教學活動實質上是人的生命活動,也就是人文活動;課程與教學論,作為人的特殊生命活動的理論形態,從本質屬性上歸屬于人文學科。
(3)作為人文學科的課程與教學論,并不否定課程與教學活動具有科學性和社會性,并不否定課程與教學論的科學思維方式和科學精神,而是強調和呼吁,課程與教學活動及其學科理論需要以人文關懷為立足點、出發點和歸屬點,用生命去理解、體悟、解釋進而促進和發展教育領域的特殊生命,在這個前提下去講求科學精神和使用科學方法,并給科學精神和方法畫出一道人文的界限,防止科學的越界與濫用。
3.你最向往學習和掌握課程與教學論哪些方面的內容?
答:最向往學習和掌握課程與教學論的內容有:認識和揭示一些教育問題,探究和總結教育規律,最終可以將所學的原理和規律應用于教育教學的實踐。
(1)認識教育教學現象和問題
課程與教學現象是指課程與教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外部形態和聯系,是課程與教學外在的、感性的、活動易變的方面。可以分為課程現象與教學現象。在現代教育活動中,課程現象分為物質性、活動性和關系性的現象三個層面。在學校教育活動中,教學現象分為環境性、活動性和關系性的現象三個層面。人們只有先通過認識一些教育教學現象,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在對事物的形成感性認識基礎之上,進一步探究教育教學規律。
(2)探究教育教學的規律
課程與教育規律是課程與教學及其組成成分發展變化過程中的本質聯系和必然趨勢,它是內在的東西,人的感官不能觸及的,只有特殊的教育思維才能把握。課程與教學研究本身是人們的一種具體而多樣的歷史活動,對規律的認識結果和表達是豐富多彩的。通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對事物認識的進一步升華。這也是人們學習課程與教學論的關鍵所在。
(3)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
不論是對教育教學現象的感性認識,還是對教育規律的總結,教育者的最終目的都是要將自己的所學應用于實踐,用科學的教育教學規律指導實踐活動,從而有利于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七、探究訓練
請列舉一個你印象最深的課程開發、教材編制或教學活動的事例,通過分析提出一個具體的課程與教學問題,然后深入學習與思考并發現與提出兩個以上的子問題。將它們記錄下來,并與他人交流討論,以訓練分析實際、提出與深化問題及文字表達的意識、思維技能和能力,為以后的學習和探究做好準備。
答:(1)具體的教學活動
在語文課堂中,教師通過采用學生角色扮演的形式來教授《雷雨》課文。選出幾名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在扮演過程中,要有語言的表達、動作的模仿和情感的體驗。
(2)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學生的活動積極性、主動性不高。有些學生并非自愿參加到活動之中,而是被小組成員“逼迫”參加的。或是被老師點名,被迫參加。另外,學生扮演過程中也并未真正把握住角色的情感、情緒變化,活動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