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制度

4.1 復習筆記

一、環境保護法基本制度概述

1.環境保護法基本制度的概念

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制度,是指為實現環境保護法的目的和任務,依據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原則制定的,調整某一類或者某一方面環境保護社會關系的,具有重大意義和起主要作用的法律規范的統稱。

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具體性;(2)系統性;(3)特定性。

2.環境保護法基本制度的意義

(1)環境保護法基本制度是實現環境保護法目的、任務的重要保障;

(2)環境保護法基本制度是有效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重要舉措;

(3)環境保護法基本制度是實現協調發展原則的有效手段。

二、環境保護規劃制度

1.環境保護規劃制度的概念和意義

(1)環境保護規劃制度的概念

環境保護規劃,簡稱環境規劃,是指根據國家或者一定地區的環境狀況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對一定時期和一定范圍內環境的保護和改善活動所做的總體部署和安排。環境規劃的目的在于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它是協調人與自然關系,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而采取的主動行動。

環境規劃具有以下基本特性:綜合性;整體性;區域性;動態性;約束性。

(2)環境規劃制度的意義

是協調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

它為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提供了保障。

它是開展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依據。

2.環境規劃的類型

(1)按規劃期劃分。可分為長期環境規劃、中期環境規劃和短期環境規劃。

(2)按規劃范圍劃分。可分為國家環境規劃、區域環境規劃(含流域、縣域)、部門環境規劃。

(3)按規劃的性質劃分。可分為污染綜合防治規劃,生態建設與生態保護規劃和環境科技發展規劃。

3.環境規劃的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原則;

(2)堅持協調發展、互惠共贏原則;

(3)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原則;

(4)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并舉原則;

(5)堅持依靠環境科技進步保護環境原則。

4.環境規劃與其他規劃的關系

(1)環境規劃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是國家或者區域在較長一段時期內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安排,防止污染和保護生態是其中的重點內容之一。環境規劃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2)環境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必須充分考慮資源環境保護的要求;環境規劃中的用地規模,不得超過土地利用總體規則確定的環境建設用地規模;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用于環境建設的部分,只有通過環境規劃中確定的綜合整治措施,才能達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有效使用面積。

(3)環境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

城市總體規劃側重于城市形態設計上落實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環境的保護與建設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城市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環境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可以促進城市建設的發展,保障城市功能更好地發揮,保護城市特色和居民的健康,從而推進城市建設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三、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1.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概念和意義

(1)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概念

環境影響評價,是指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制度。

它具有以下特點:預測性;客觀性;綜合性;強制性。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指有關環境影響評價的適用范圍、評價內容、審批程序、法律后果等一系列規定的總稱。它是貫徹預防為主原則,從源頭防止新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

(2)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意義

是促進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

是貫徹“預防為主”原則,預防因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

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

2.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產生和發展

美國是世界上最先確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國家,其《國家環境政策法》把環境影響評價作為聯邦政府在環境管理中必須遵循的一項制度。

我國于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3.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主要內容

(1)環境影響評價的范圍

我國《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定,環境影響評價的范圍包括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兩個方面。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又分為綜合性規劃和專項規劃。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具體范圍,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規定,報國務院批準。

(2)環境影響評價的原則

環境影響評價必須客觀、公開、公正,綜合考慮規劃或者建設項目實施后對各種環境因素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系統可能造成的影響,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3)環境影響評價的分類管理

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

a.綜合性規劃

在規劃編寫過程中組織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編寫該規劃有關環境影響的篇章或者說明,作為規劃草案的組成部分一并報送規劃審批機關。

b.專項規劃

在該專項規劃草案上報審批前,組織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并向審批該專項規劃的機關提出環境影響報告書;專項規劃中的指導性規劃,按照綜合性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規定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

a.可能造成重大環境影響的,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對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全面評價;

b.可能造成輕度環境影響的,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表,對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或者專項評價;

c.對環境影響很小,不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應當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

(4)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形式和內容

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形式

依照《環境影響評價法》的規定,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主要有:綜合性規劃的有關環境影響的篇章或者說明,專項規劃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登記表。

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內容

綜合性規劃的有關環境影響的篇章或者說明的主要內容是:對規劃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做出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

專項規劃的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內容是:

a.實施該規劃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  響分析、預測和評估;

b.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

c.環境影響  評價的結論。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內容是:

a.建設項目概況;

b.建設項目周圍環境現狀;

c.建設項目對環境可能造成影響的分析、預測和評估;

d.建設項目環境保護措施及其技術、經濟論證;

e.建設項目對環境影響的經濟損益分析;

f.對建設項目實施環境監測的建議;

g.環境影響評價的結論。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設項目,還必須有經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5)環境影響評價的程序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編制和審批程序

a.綜合性規劃的編制機關,應當在規劃編制過程中組織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編寫該規劃有關環境影響的篇章或者說明,作為規劃草案的組成部分一并報送規劃審批機關。對未編寫有關環境影響的篇章或者說明的規劃草案,審批機關不予審批。

b.專項規劃的編制機關,應當在該專項規劃草案上報審批前,組織進行環境影響  評價,并向審批該專項規劃的機關提出環境影響報告書。專項規劃的編制機關在報批規劃草案時,應將環境影響報告書一并附送審批機關審查;未附送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批機關不予審批。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編制和審批程序

a.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應當由具有相應環境影響評價資質的機構編制。

b.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由建設單位報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建設項目有行業主管部門的,其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應當經行業主管部門預審后,報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海洋工程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經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并簽署意見后,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c.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經批準后,建設項目的性質、規模、地點或者采用的生產工藝發生重大變化的,建設單位應當重新報批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自批準之日起超過5年才決定該項目開工建設的,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應當報原審批部門重新審核。

(6)環境影響評價中的公眾參與

環境影響評價是一個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的過程,在該過程中鼓勵公眾參與,可以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和看法得到比較充分的考慮,從而推動政府決策的民主化。

在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聽取有關單位和公眾的意見,還能使有關部門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評價對象的環境狀況,以便提高環境影響評價的科學性和針對性。

(7)環境影響的跟蹤評價、后評價與跟蹤檢查

對環境有重大影響的規劃實施后,編制機關應當及時組織環境影響的跟蹤評價,并將評價結果報告審批機關;發現有明顯不良環境影響的,應當及時提出改進措施。

在項目建設、運行過程中產生不符合經審批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情形的,建設單位應當組織環境影響后評價,采取改進措施,并報原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部門和建設項目審批部門備案;原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部門也可以責成建設單位進行環境影響的后評價,采取改進措施。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建設項目投入生產或者使用后所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跟蹤檢查,對造成嚴重環境污染或者生態破壞的,應當查清原因,查明責任;對確屬人為責任因素造成的,應當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四、“三同時”制度

1.“三同時”制度的概念和意義

(1)“三同時”制度的概念

建設對環境有影響的一切建設項目,必須依法執行環境保護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制度,簡稱“三同時”制度。

(2)“三同時”制度的意義

是加強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的重要手段。

是防止產生新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主要保證。

是防止環境質量繼續惡化的有效措施。

2.“三同時”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1)1972年,國務院批轉的《國家計委、國家建委關于官廳水庫污染情況和解決意見的報告》中,首次提出“工廠建設和三廢利用工程要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的要求。

(2)1979年頒布的《環境保護法(試行)》確認了這項制度。

(3)1989年頒布的《環境保護法》第26條規定:“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4)1984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中,把“三同時”制度的適用范圍擴大到可能對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的一切工程建設項目和自然開發項目。

(5)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1986年,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和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對1981年發布的《基本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進行了修改,發布了《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擴大了“三同時”的適用范圍。

(6)1987年,國家計委和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聯合發布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計規定》,對建設項目各設計階段的污染和環境管理做了具體規定。

(7)1990年,國家環境保護局發布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程序》,對建設項目主要階段的環境管理及程序做了具體規定。

(8)1996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中,重申了必須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在建設項目審批和竣工驗收過程中,對不符合環境保護標準和要求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不得批準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報告,其他各有關審批機關一律不得批準建設或者投產使用,有關銀行不予貸款。凡違反規定的,必須追究有關審批機關和審批人員的責任。

(9)1998年,國務院發布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對“三同時”制度做了明確規定。

(10)《水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環境保護單行法,也對“三同時”制度做了規定。

3.“三同時”制度的主要內容

(1)“三同時”制度的適用范圍

“三同時”制度最初只適用于新建、改建和擴建的企業,后來其適用范圍不斷擴大,現已由污染防治擴展到防治生態破壞方面,包括:

新建、改建、擴建項目:

技術改造項目;

一切可能對環境造成污染或者破壞的開發建設項目;

確有經濟效益的綜合利用項目。

(2)“三同時”制度的具體內容

建設項目的初步設計,應當按照環境保護設計規范的要求,編制環境保護篇章。

建設項目的施工,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施工。

建設項目的主體工程完工后,需要進行試生產的,其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投入試運行。

建設項目竣工后,建設單位應當向審批該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或登記表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該項目需要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并應與主體工程竣工驗收同時進行。

建設項目需要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經驗收合格,該建設項目方可正式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3)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的條件

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的條件共九項。符合驗收條件的建設項目,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合格,批準該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申請報告、申請表或者驗收登記卡的,該建設項目方可正式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五、環境保護稅費制度

征收環境保護費制度,是指為了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根據國家有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規定,按照“損害者付費、受益者補償”原則,向從事對環境產生或可能產生不良影響活動的單位和個體工商戶征收一定數額的費用。

1.征收排污費制度

(1)征收排污費制度的概念和意義

征收排污費制度的概念

征收排污費制度,是指有關征收排污費的對象、范圍、標準以及排污費的征收、使用、管理和罰則等規定的總稱。

征收排污費制度的意義

a.利用經濟杠桿調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b.增加排污者治理污染的能力。

c.促使排污者進行技術改造,開展綜合利用。

(2)征收排污費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征收排污費制度,首先是在國外實行的。約在20世紀70年代,一些國家為了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根據“污染者負擔”原則實行了這一制度。

我國在1978年的《環境保護工作匯報要點》中,首次提出排放污染物的收費制度。

1979年頒布的《環境保護法(試行)》以法律形式確立了這一制度。1981年底,全國除西藏、青海外,27個省、自治區也陸續開展了征收排污費的試點工作。

在總結各地征收排污費試行工作的基礎上,國務院于1982年發布了《征收排污費暫行辦法》,標志著我國排污收費制度的正式建立。

1984年,財政部、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聯合發布了《征收排污費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辦法》,加強了對排污  費的管理,統一了排污費的會計核算辦法。

國務院于2003年發布了《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該《條例》對排污費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做了進一步的改革和完善,主要表現在:

a.征收內容的變革。由超標收費向排污收費轉變,由單一濃度收費向濃度總量相結合轉變,由單因子收費向多因子收費轉變。

b.擴大了征收對象。由對超標排污的企業事業單位收費到直接向環境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和個體工商戶收費。

c.規范了排污費的使用管理。排污費的征收、使用必須嚴格實行收支兩條線,征收的排污費一律上繳財政,排污費全部專項用于污染防治。

d.加大了對違法者的處罰,增強了執法的權威性和對違法者的震懾力。

(3)征收排污費制度的主要內容

排污費的征收

a.征收排污費的對象

直接向環境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和個體工商戶,應當按照《條例》的規定繳納排污費。

b.征收排污費的范圍和依據

排污者按照下列規定,繳納排污費:

第一,依照大氣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向大氣、海洋排放污染物的,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繳納排污費。

第二,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規定,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繳納排污費;向水體排放污染物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的,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加倍繳納排污費。

第三,依照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的規定,沒有建設工業固體廢物貯存或者處置的設施、場所,或者工業固體廢物貯存或者處置的設施、場所不符合環境保護標準的,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繳納排污費;以填埋方式處置危險廢物不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繳納危險廢物排污費。

第四,依照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的規定,產生環境噪聲超過國家環境噪聲標準的,按照排放噪聲的超標聲級繳納排污費。

c.征收排污費的標準及計算方法

國務院價格、財政、環保和經濟貿易主管部門,根據污染治理產業化發展的需要、污染防治的要求和經濟技術條件以及排污者的承受能力,制定國家排污費征收標準。該標準中未做規定的,省級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地方排污費征收標準,并報國務院價格、財政、環保和經濟貿易主管部門備案。標排污費的征收標準以及計算方法,統一按照《排污費征收標準管理辦法》的規定執行。

d.污染物排放種類、數量的核定

第一,排污者應當按照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并提供有關資料。

第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核定權限,對排污者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進行核定。裝機容量30萬千瓦以上的電力企業排放二氧化硫的數量,由省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核定。

第三,在核定污染物種類、數量時,具備監測條件的,按照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監測方法進行核定;不具備監測條件的,按照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物料衡算方法進行核定。

第四,污染物排放種類、數量經核定后,由負責污染物排放核定工作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書面通知排污者。排污者對核定的污染物排放種類、數量有異議的,自接到通知之日起7日內,可以向發出通知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請復核;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接到復核申請之日起l0日內,做出復核決定。

e.征收排污費的程序

第一,排污者對核定的污染物排放種類、數量無異議的,由負責污染物排放核定工作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排放污染物標準和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確定排污者應當繳納的排污費數額,并予以公告。

第二,排污費數額確定后,由負責污染物排放核定工作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向排污者送達“排污費繳費通知單”,作為排污者繳納排污費的依據。

第三,排污者應當在接到“排污費繳費通知單”7日內,填寫財政部門監制的“一般繳款書,,(五聯),到財政部門指定的商業銀行繳納排污費。

第四,商業銀行應當在收到排污費的當日將排污費資金繳入國庫。國庫部門負責按1:9的比例,l0%作為中央預算收入繳人中央國庫,作為中央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管理,90%作為地方預算收入繳入地方國庫,作為地方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管理。

f.排污費的減繳、免繳和緩繳

排污者因不可抗力遭受重大直接經濟損失的,可以申請減半繳納排污費或者免繳排污費。排污者因未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造成環境污染的,不得申請減半繳納排污費或者免繳排污費。

排污者因有特殊困難不能按期繳納排污費的,可以向發出繳費通知單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請緩繳排污費;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接到申請之日起7日內,做出書面決定;期滿未做出決定的,視為同意。排污費的緩繳期限最長不超過3個月。

排污費的使用

依照《條例》第13條的規定,排污費必須納入財政預算,列入環境保護專項資金進行管理,主要用于下列項目的撥款補助或者貸款貼息:

a.重點污染源防治項目。

b.區域性污染防治項目。

c.防治污染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示范和應用項目。

d.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污染防治項目。

征收排污費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對策

a.在排污費征收和使用管理上,傾向于注重收費和治理污染的約束機制,忽視誘導機制的運用。應當充分發揮經濟杠桿的作用,突出其誘導機制,使排污者意識到繳納排污費不符合“利益最大化”原則,從而使其積極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經營管理,削減污染物排放量。

b.征收排污費的范圍并未覆蓋所有污染環境的行為。應將上述污染源規定為征收排污費的范圍。

c.排污收費標準缺乏靈活性。根據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環境條件的差異,對收費標準進行調整很有必要。

2.生態補償制度

(1)生態補償制度的概念和意義

生態補償制度的概念

本書所稱的生態補償,是指生態服務功能受益者向生態服務功能提供者支付費用的行為。其特性主要是:a.工具性;b.廣泛性;c.方式的多樣性。

生態補償制度的意義

a.有利于實現社會的和諧。

b.有利于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

c.為恢復和治理生態環境破壞開辟了一條資金渠道。

d.有利于增強公眾的生態意識。

(2)生態補償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生態補償制度最先是在外國實行的,19世紀末以來,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等就通過有關環境保護立法確立了生態補償制度。美國是世界上生態補償制度比較成熟的國家。

我國政府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了生態補償制度的實踐。此后,我國不斷的制定、修改法律,對生態補償制度作出相應的規定。

(3)生態補償制度的主要內容

生態補償的原則

a.受益者、破壞者付費,保護者、受害者受償的原則。

b.統籌協調、共同發展的原則。

c.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原則。

生態補償的主體

生態補償主體可以分為付費主體和受償主體。前者是指生態環境的破壞者和生態效益的受益者,包括國家、受益的地區、部門、企業和個人,以及破壞生態環境的單位和個人,主要是通過提供貸款、投資、技術援助等方式進行補償或者通過市場機制進行補償;后者是指生態建設保護者和其中的受害者,以及因生態建設保護而喪失發展機會者。

生態補償的方式

a.資金補償。如補償金、補貼、貼息、減免稅收、財政轉移支付等。

b.實物補償。如糧食補助、種苗補助、生產生活資料補助等。

c.政策補償。如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補償,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補償等。

d.智力補償。如提供無償技術咨詢、指導和轉讓,培養受償地區(群體)的技術和管理能力等。

生態補償的標準

確定生態補償的方法,主要有核算法和協商法兩種。前者是指以生態環境治理成本和生態環境損失(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核算為基礎來確定生態補償標準的方法;協商法則是利用相關者就一定的生態補償范圍協商同意來確定生態補償標準的方法。

六、許可證制度

1.許可證制度的概念和意義

許可通常是指國家行政機關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準許其從事某種活動的行為。

2.排污許可證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1)瑞典是實行環境許可證最早的國家,早在1969年頒布的《環境保護法》中,有將近一半的條款是關于許可證的規定。

(2)我國于1987年開始在水污染防治領域進行許可證制度的試點工作,1988年3月,國家環境保護局發布了《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管理暫行辦法》,并決定在上海、北京等18個市(縣)開展“水污染排放許可證”試點工作。

(3)國家環境保護局于1991年4月決定在上海、天津等16個城市進行排放大氣污染許可證制度的試點工作。

(4)到1994年,發放排放大氣污染的許可證試點的城市共有16個;同年年底,試行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制度的城市達到240個;到1996年,全國地級以上城市普遍實行了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制度。

(5)修訂后于1999年頒布的《海洋環境保護法》和2000年公布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均規定了排污許可證制度。

(6)2005年發布的《決定》指出,“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禁止無證或超總量排污”。

3.排污許可證制度的主要內容

(1)排污申報登記

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必須在指定的時間內,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辦理排污申報登記手續,并提供有關資料。

排污單位必須如實填寫申報登記表,經本單位主管部門核實后,報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企業事業單位的新建和技術改造項目,應在試產前3個月內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進行排污申報登記。

排污單位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濃度有重大變化或者改變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時,應提前15天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請履行變更登記手續。

(2)確定本地區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和分配污染物總量削減指標

地區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可以根據水體功能或者水質目標的要求確定;污染物總量削減指標,可以根據水環境和污染物排放現狀確定。

(3)排污許可證的審核和發放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收到排污單位填報的《排污申報登記表》后,應當對其申報登記的內容進行審查、核實。對不超過排污總量控制指標的排污單位,頒發《排放許可證》;對超出排污總量控制指標的排污單位,頒發《臨時排放許可證》,并限期削減排放量。

《排放許可證》的有效期限最長不得超過5年;《臨時排放許可證》的有效期限最長不得超過兩年。

(4)排污許可證的監督與管理

排污單位必須嚴格按照排污許可證的規定排放污染物,并按規定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告本單位的排污情況。

持有《臨時排放許可證》的單位,必須定期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告削減排放量的進度情況,經削減達到排污總量控制指標的單位,可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請《排放許可證》。

違反《排放許可證》規定額度超量排污的,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情節,有權中止或吊銷其《排放許可證》。

4.排污許可證制度與排污權交易

排污權交易,又稱排污指標有償轉讓,是指排污單位在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管理下,以排污指標為標的進行交易。

排污權交易是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經濟學家戴爾斯提出,被美國國家環保局用于河流污染源和大氣污染源管理。我國從1991年開始在包頭、柳州、太原、平頂山和貴陽等城市嘗試大氣污染物的排污權交易。

七、限期治理制度

1.限期治理制度的概念和意義

(1)限期治理制度的概念

限期治理制度是指對污染嚴重的項目、行業、區域和位于特別保護區超標排污的污染源,由有關國家機關依法限定其在一定期限內,完成治理任務,達到治理目標的規定的總稱。

限期治理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法律強制性。

明確的時間要求。

具體的治理任務。

(2)限期治理制度的意義

可以推動污染單位積極治理污染。

可以推動有關行業治理環境污染、破壞和改善區域環境質量。

可以集中有限的資金解決突出的環境污染問題。

有利于改善廠群關系和促進社會的安定團結。

2.限期治理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1)1973年國家計委《關于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情況的報告》中,提出了“對污染嚴重的城鎮、工礦企業、江河湖泊和海灣,要一個一個地提出具體措施,限期治好”的要求。

(2)1978年中共中央批轉的《環境保護工作匯報要點》的通知中指出:“要規定工礦企業和一切污染危害環境的單位的限期治理。”

(3)1979年頒布的《環境保護法(試行)》第一次從法律上確立了限期治理制度。

(4)《環境保護法》第18條、第29條、第39條對限期治理的對象、范圍、內容和罰則做了原則性的規定。另外,《海洋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森林法》、《土地復墾規定》、《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和《國務院關于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等,都對這一制度做了規定。

3.限期治理制度的主要內容

(1)限期治理的對象

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的企業事業單位,限期治理。

位于特別保護區(如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內的超標排污的污染源。

(2)限期治理的內容

限期治理目標

a.對于具體的污染源的限期治理,其目標是達標排放;

b.對于行業污染源的限期治理,可以要求分期分批逐步做到所有的污染源都達標排放;

c.對于區域環境污染的限期治理,要求通過治理達到適用于該地區的環境質量標準。

限期治理期限

限期治理的期限不宜過長,應盡量做到科學、合理。計劃性限期治理項目,多為一年,也有二三年的;隨機性限期治理項目期限較短,一般從幾個月到一年等。

限期治理決定權限

a.省級人民政府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由省級人民政府決定;

b.市、縣級或者市、縣級以下人民政府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意見,報同級人民政府決定。

八、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制度

1.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制度的概念和意義

(1)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概念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制度,是指為了及時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由政府事先編制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預案,在發生或者可能發生突發環境事件時,啟動該應急預案以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其可能造成的危害等法律規定的總稱。

(2)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制度的意義

有利于預防突發環境事件的產生。

有利于提高處理、處置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

2.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2004年,我國修訂的《憲法》中增設了緊急狀態下的條款,為規范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立法提供了憲法依據。《環境保護法》第31條和第32條規定做出了具體規定。

(2)《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和《大氣污染防治法》等也對該制度做了規定。1987年國家環境保護局發布的《報告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的暫行辦法》,為環境事故報告處理制度做了具體規定。

(3)國務院根據上述法律法規的規定,于2006年發布了《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自印發之日起實施。

3.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制度的主要內容

(1)應急預案的適用范圍

超出事件發生地省(區、市)人民政府突發環境事件處置能力的應對工作;

跨省(區、市)突發環境事件應對工作;

國務院或者全國環境保護部際聯席會議需要協調、指導的突發環境事件次生、衍生的環境事件。

(2)突發環境事件的工作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

堅持統一領導,分類管理,屬地為主,分級響應。

堅持平戰結合,專兼結合,充分利用現有資源。

(3)突發環境事件的分類

根據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過程、性質和機理,突發環境事件主要分為三類: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生物物種安全環境事件。輻射環境污染事件。

(4)突發環境事件的分級

共分四級如下:特別重大環境事件(I級)。重大環境事件(級)。較大環境事件(級)。一般環境事件(級)。

(5)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組織體系和綜合協調機構

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組織體系由應急領導機構、綜合協調機構、有關類別環境事件專業指揮機構、應急支持保障部門、專家咨詢機構、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領導機構和應急救援隊伍組成。

(6)突發環境事件管理的運行機制

預防和預警機制

按照突發事件嚴重性、緊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圍,突發環境事件的預警分為四級,預警級別由低到高,顏色依次為藍色、黃色、橙色、紅色。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包括環境安全預警系統、環境應急資料庫和應急指揮技術平臺系統在內的預警支持系統。

應急響應機制

a.對突發環境事件應堅持屬地為主的原則實行分級響應機制。

b.對突發環境事件的報告實行l小時報告制。

c.突發環境事件的報告分為初報、續報和處理結果報告三類。

d.根據需要,國務院有關部門和部際聯席會議成立環境應急指揮部,負責指揮、協調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工作。

e.確立了應急終止條件和程序。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纳斯县| 会泽县| 嘉荫县| 龙游县| 喜德县| 剑川县| 满城县| 天台县| 阳谷县| 蕲春县| 凤翔县| 礼泉县| 凤山县| 栾川县| 尉氏县| 河间市| 延吉市| 连山| 丰城市| 大埔县| 紫云| 盐边县| 桦南县| 嫩江县| 昔阳县| 东台市| 平泉县| 夏邑县| 盱眙县| 利津县| 尖扎县| 怀远县| 仙居县| 临朐县| 宣恩县| 根河市| 鸡东县| 蚌埠市| 逊克县| 克什克腾旗| 民和|